close

釋禪波羅蜜名第二

今釋禪波羅蜜名,略為三意:一、先簡別共不共名。二、翻譯。三、料簡。
第一、簡別共不共名:即為二意,一、共名。二、不共名。
共名者:如禪一字,凡夫外道、二乘菩薩、諸佛所得禪定通得名禪,故名為共。
不共名者:波羅蜜三字,名到彼岸,此但據菩薩諸佛故,摩訶衍論云:「禪在菩薩心中名波羅蜜」,是名不共。所以者何?凡夫著愛,外道著見,二乘無大悲方便,不能盡修一切禪定,是以不得受到彼岸名,故言波羅蜜即是不共。
復次,禪名四禪,凡夫外道、二乘菩薩諸佛同得此定,故名為共。
波羅蜜名度無極,此獨菩薩諸佛因禪能通達中道佛性,出生九種大禪,得大涅槃;不與凡夫二乘共故,波羅蜜者名為不共。
通而為論,即無勞分別。所以者何?禪自有共禪、不共禪,波羅蜜亦爾,有共不共故。摩訶衍論云:「天竺語法,凡所作事竟,皆名波羅蜜。」
第二、翻釋即為二意:一、翻釋共名。二、翻釋不共名。
第一、先翻釋共名,共名者即是禪也。亦為二意,一者正翻名,二者解釋。
第一、先翻共名者,禪是外國之言,此間翻則不定。今略出三翻:一、摩訶衍論中翻禪,秦言思惟修。二、舉例往翻,如檀波羅蜜,此言布施度;禪波羅蜜,此言定度,故知用定以翻禪。三、阿毘曇中用功德叢林以翻禪。
第二、釋此三翻即作二意:一別,二通。
若釋別翻思惟修者,此可對因。何以故?思惟是籌量之念,修是專心研習之名,故以對修因。翻禪為定者,此可對果。何以故?定名靜默,行人離散求靜,既得靜住,酬本所習,故以對果。
翻禪為功德叢林者,此可通對因果,如功是功夫所以對因,積功成德可以對果;如萬行對因,萬德對果;因果合翻,故名功德。叢林者,譬顯功德非一,所以然者,如多草共聚名為叢,眾樹相依名為林。草叢小故,可以譬於因中之功小;林木大故,可以對果上之德大。此而推之,功德叢林通對因果,於義則便。
第二、通釋:禪三翻並對因果。所以者何?如思惟修,雖言據因,亦得對果。何以故?定中靜慮即是思惟,乘上益下故名為修。此可以數人九修中乘上修義為類,故於果中亦得說思惟。
因中亦得說定者,如十大地心數,散心尚得言定,何況行者專心歛念,守一不散,而不名定?故知因中亦得說定。因中亦得名功德叢林者,因中功義,前已說之;由運功故,即成行因之德。果中德義,說亦如前。所言功者即是功用,果上有寂靜離過、神通變化益物之用,故名為功。因之與果,悉是眾善功德之所成故,通言功德叢林。
復次,諸經論中翻名立義不同,或言禪名棄惡,或言疾大疾、住大住,如是處不同,不可偏執。
第二、翻釋不共名,不共名者即是波羅蜜。亦為二意:一者翻名,二者解釋。
就第一翻名中,略出三翻不同,一者諸經論中多翻為:到彼岸。二者摩訶衍論中別翻云:事究竟。三者瑞應經中翻云:度無極。
第二釋此三翻,亦為二意:一別二通,此皆對事理名義。
第一、別釋。言到彼岸者,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煩惱為中流。菩薩以無相妙慧,乘禪定舟航,從生死此岸,度涅槃彼岸,故知約理定以明波羅蜜。
言事究竟者,即是菩薩大悲,為眾生遍修一切事行滿足。故摩訶衍云:「菩薩因禪,能究竟眾事。禪在菩薩心中名波羅蜜。」此據事行說波羅蜜。
言度無極者,通論事理悉有幽遠之義,合而言之,故云度無極。此約事理行滿說波羅蜜。
第二、通釋。三翻並得同對事理,俱隨緣化物,故立異名。
所以者何?若言無相之慧能度生死,故為理行者,今言理中有佛無佛,性相常然,豈論無相之慧能度生死?終是就事作此說也。事究竟亦是從理立名者,若緣理而起事行,當知說事究竟亦是約理名波羅蜜。度無極,亦未必一向就事理無極名波羅蜜。所以者何?諸佛隨緣利物,出沒不定,無極或時對事、或時對理,豈有定準?
當知三名理事互通,未必偏有所屬,餘例可知。釋波羅蜜義,至下第十結會歸趣中,自當廣明。
第三料簡,如摩訶衍論中云:
問曰:背捨、勝處、一切處等何故不名波羅蜜,獨稱禪為波羅蜜?
答曰:禪最大如王,言禪波羅蜜者,一切皆攝。是四禪中有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四無量心、五神通、練禪自在定、十四變化心、無諍三昧、願智頂禪、首楞嚴等諸三昧百則有八,諸佛不動等百則二十,皆在禪中。若諸佛成道,轉法輪、入涅槃,所有勝妙功德悉在禪中。說禪則攝一切,若說餘定則有所不攝,故禪名波羅蜜。
復次,四禪中智定等,故說波羅蜜。未到地、中間禪智多而定少,四無色定多而智少,如車輪一強一弱,則不任載。四禪智定等,故說波羅蜜。
復次,約禪說波羅蜜,則攝一切諸定。所以者何?禪秦言思惟修,此諸定悉是思惟修功德故,當知諸定悉得受波羅蜜名。如大品中說百波羅蜜,亦說背捨、勝處等皆名波羅蜜。但四禪在根本,先受其名,非不通於餘定。
問曰:上明禪、定、三昧、波羅蜜等,為同為異?
答曰:通而為論,名義互通;別而往解,四法名義各有主對。所以者何?根本四禪但名禪,非定三昧,亦不名波羅蜜。無色但名定,非禪三昧,亦不名波羅蜜。未到地禪中間雖非正禪定,是方便故或名禪或名定,非三昧,亦不名波羅蜜。空無相等但名三昧,非禪定,亦不名波羅蜜。背捨、勝處、六通、四辯等具有禪定三昧等三法,而不名禪定三昧,亦非波羅蜜。九次第定具有三法,但名為定,不名禪三昧,亦非波羅蜜。有覺有觀及師子、超越、無諍等亦具三法,但名三昧,不名禪定,亦非波羅蜜。願智頂等具有三法,但名禪,不名定三昧,亦非波羅蜜。
九種大禪及首楞嚴等並具四法,亦名禪,亦名定,亦名三昧,即是波羅蜜。若用首楞嚴心入前三法中,一切皆名波羅蜜。故百波羅蜜中,一切法門皆名波羅蜜。今略對四法分別如前,若諸大聖善巧,隨緣利物,則言無定準,解釋云云。故諸經論中,出沒立名,其意難見,不可謬執。
而經論中多約禪明波羅蜜者,以根本四禪是眾行之本。一切內行功德,皆因四禪發,依四禪而住,是以獨禪得受波羅蜜名。
問曰:禪波羅蜜但有一名?更有餘稱?
答曰:如涅槃中說,「言佛性者,有五種名,亦名首楞嚴,亦名般若,亦名中道,亦名金剛三昧大涅槃。」亦云「禪波羅蜜即是佛性。」
故知諸餘經中所說種種勝妙法門,名字無量,皆是禪波羅蜜之異名。
故摩訶衍偈說:
般若是一法  佛說種種名
隨諸眾生類  為之立異字
若人得般若  戲論心皆滅
譬如日出時  朝露一時失
以此類之,禪名豈不通?若其禪定不具足攝一切諸法,則非究竟,何得名波羅蜜義?
問曰:諸法實相、首楞嚴及到彼岸等,唯佛一人方稱究竟;菩薩所行禪定,云何名波羅蜜?
答曰:因中說果故,隨分說故。頓教所明:發心、畢竟二不別故。以如是等眾多義故,菩薩所行禪定亦得名波羅蜜。

arrow
arrow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