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g5.cntv.cn/gate/big5/tv.cntv.cn/video/C14121/3c90a6cd018a4dd6d691a99f81924b5c

 

 

禮門義路

︽春秋左傳︾曰:﹁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政之輿也,國之幹也。﹂

禮:在天是不變的原則│經;

在地是最高境界無為的奉獻│義;

在人民是實際的生活規範│行;

在政治是推行政教的工具│輿;

在國家社會是組織制度│幹。

人與人之間若都以本心相處,即以道心應世,社會會將是無紛擾的。但多數人終究無法擺脫妄心掌控,天性良心總無法自然顯現,行徑偏頗造成社會失序,故聖人只有設立禮儀來匡正人心,故聖人為了讓人恢復本然之心,所以先從外談禮,先由敬畏天而產生祭拜方式及大家共同認定的是非觀念和判斷基準,予以提昇凝聚,制定了禮節以維持人類社會秩序,讓人從外先端正自己,再由內提倡仁義而復性,使人心回歸淳善的境地。

中國文化的重心,由於秩序觀念之建立,﹁禮﹂便成為國家組織及社會制度的基本要件。同時人類生活行為之規範與社會秩序的維持,亦是修己治人的基本原則,故中國人的認知裡,﹁禮﹂的內涵是富有傳統道德觀念和中庸思想,故孔子

云:﹁不學禮,無以立。﹂鸞門﹁以儒為宗,以神為教﹂,既是以儒為宗,則鸞門教化不出儒家之禮儀綱領。

  禮的內涵

倫理觀念

人是群居的動物,人與人在情感與理性的互動中,因要共同生活故會產生一些原則性的協調;這些原則又因時間長短或彼此關係不同,在情感與理性比例上就有如深、淺;厚、薄;親、疏之差異。具有血緣關係的家族,形成了五倫觀念│此五倫是以夫妻為中心,逐漸向外擴展。由夫婦而有父母子女關係,而有兄弟姐妹;由父子相對關係而延伸至君臣上下關係;由兄弟平輩關係而延伸至朋友的平等關係,︽禮記︾云:﹁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由於老祖宗將人際關係有了這美好的規劃,於是同一家族產生強烈的向心,而培養出團結不分的精神;將此精神推廣到國家社會,就是國家體制,社會制度;由此民族意識與國家觀念即予於產生。

是非觀念

人的本性是純真的,行為之偏頗是因外境之影響。儒家思想是以人性本善為基本待人接物之標準,而推展出人道之學。如孟子云:﹁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廉之端也;是非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從理性作用

產生正確是非觀念,建立個人思想行為基準,個個以身教教育子弟,養成自尊自律的精神,忠孝篤實的性格、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識大體的氣度。

  禮節的意義

匡正人心

人與人之間的紛爭,無非是要對方講理,但﹁理﹂的標準在那裡?是見仁見智的、何況又有個人主觀意識的存在。﹁理﹂其實也是很抽象,古德云:﹁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所以最好的方法即是用﹁禮節﹂來作教育立為規範,將每個人的內心調適在最佳狀態,遇境就不易隨境而轉。

規範身心

端正自己的行為舉止、培養莊嚴穩重的儀表風度、訓練言辭溫和順,這是禮義的開始;能做到這些,才算具備了做人做事基本態度。透過有形的禮儀規範約束身心、降服慾望,以達到性、心、身一貫,讓良心本性顯現,表現出來的謙下及對人的關懷,自然非常真誠,一點也不虛假,非常良善,一點也無惡意;非常優美,一點也不做作。所以真正的禮不僅能感動人、教導人、還能變化人的氣質。

自性復本初之基石

︽禮記︾云:﹁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皆本之於人情。﹂﹁禮﹂雖然是發乎人至情,但此情非人慾之情,而是彰顯天理之人情,此人情是大公、是無私、是自然的,所以說﹁禮者,理也﹂。自性之本初就是理性的,其中含有五元:元神其體圓通,發而為禮;元性其體是柔慈,發而為仁;元情其體是剛烈,發而為義;元精其體純粹,發而為智。元氣其體純一,發而為信。

  禮節的精神

﹁禮﹂是理的彰顯,是仁的路徑,一個有禮之人定會依理而行。﹁節﹂是節制,即當進則進、當退則退不會亂,形於外是恭敬、虔誠之心。兩則缺一不可,有禮無節,會因觀點之不同而紊亂,而且也會有不合時宜之慮。有節無禮,落入虛偽、做作流於形式。如孟子云:﹁仁義禮智信,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者也,弗思耳矣。﹂所以禮節內在精神包含敬、誠、恭、儉、讓,在行禮時能將此精神展現出來,才能彰顯虔誠和諧的生命。

敬:敬重之心│敬神如神在,不是  形式。

讓:辭讓之心│辭讓之人,禮之端也。

恭:謙恭之心│謙而不驕,恭而不卑。

儉:廉儉之心│禮貴在恭敬,不必  繁文縟節。

誠:誠信之心│禮貴在誠意正心,  不 虛偽,禮以忠信為本。

習禮的態度:

恭敬行:

禮佛時,以﹁無為清淨﹂之心禮敬,如見佛身,行禮如儀,仙佛亦在左右。

聞自性:

供奉之神像是接引初機的方便法,見佛像時要﹁善會其神﹂,不能以形相中求,聖號均是自性功德藏,所謂﹁返聞聞自性﹂,要圓滿自家生命,以利眾生。

德踐行:

真修實證,虛心遵行 列聖恩師之教導,修德為入道之基,一步一腳印落實於二六時中,方不負天恩師德。

明心性:

淨心真懺真悔,如六祖云:﹁自性起一念善,得恆沙惡盡﹂,這是常善常德,非隨生隨滅的善念,是由自真心本性流露,無任何勉強葛藤,如此一心真懺,當下即可得以解脫諸般煩惱,而清淨心常存。

感恩心:

一位西方哲人賀福爾說:﹁當我們不再讚美生命時,便是內部逐漸在死亡的跡象。﹂所以在實心懺悔後,慈悲心猶然而生,推恩及於萬物,使天地生育我們的天命在每人身上發散出無限光輝。

當我們了解習禮的態度後,進入聖堂,投入恩師浩然之氣場,發出向道心,挺而信願行,將感恩之心具體呈現於禮節威儀中,每一鞠躬,每一叩首,均是生命對生命交相輝映地相互潤澤。

本宮主席協天大帝鸞詩:

禮門入徑德為基

義路直行天心契

五常僅守八德住

浩氣佈身習性除

跨入聖堂的一小步,實踐禮門義路之行徑,卻是生命一大步;找到心靈歸處,夫復何求?

 

[首頁][協德緣起][協德宗旨][協德文化][協德鸞書][協德雜誌][協德共修園地][聖威園地][活動資訊]

http://morals.myweb.hinet.net/2-2-1.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