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其中的第五地)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诃薩第四地所行道善圓滿已,欲入第五難勝地,當以十種平等清淨心趣入。何等為十?所謂:於過去佛法平等清淨心、未來佛法平等清淨心、現在佛法平等清淨心、戒平等清淨心、心平等清淨心、除見疑悔平等清淨心、道非道智平等清淨心、修行智見平等清淨心、於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觀察平等清淨心、教化一切眾生平等清淨心。菩薩摩诃薩以此十種平等清淨心,得入菩薩第五地。

   “佛子,菩薩摩诃薩住此第五地已,以善修菩提分法故,善淨深心故,復轉求上勝道故,隨順真如故,願力所持故,於一切眾生慈愍不捨故,積集福智助道故,精勤修習不息故,出生善巧方便故,觀察照明上上地故,受如來護念故,念智力所持故,得不退轉心。

   “佛子,此菩薩摩诃薩如實知此是苦聖谛、此是苦集聖谛、此是苦滅聖谛、此是苦滅道聖谛,善知俗谛,善知第一義谛,善知相谛,善知差別谛,善知成立谛,善知事谛,善知生谛,善知盡無生谛,善知入道智谛,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成就谛,乃至善知如來智成就谛。此菩薩隨眾生心樂令歡喜故,知俗谛;通達一實相故,知第一義谛;覺法自相、共相故,知相谛;了諸法分位差別故,知差別谛;善分別蘊、界、處故,知成立谛;覺身心苦惱故,知事谛;覺諸趣生相續故,知生谛;一切熱惱畢竟滅故,知盡無生智谛;出生無二故,知入道智谛;正覺一切行相故,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相續成就,乃至如來智成就谛。以信解智力知,非以究竟智力知。

   “佛子,此菩薩摩诃薩得如是諸谛智已,如實知一切有為法虛妄、詐偽、诳惑愚夫。菩薩爾時,於諸眾生轉增大悲,生大慈光明。佛子,此菩薩摩诃薩得如是智力,不捨一切眾生,常求佛智,如實觀一切有為行前際、後際。知從前際無明、有、愛,故生生死流轉,於諸蘊宅不能動出,增長苦聚;無我、無壽者、無養育者、無更數取後趣身者,離我、我所。如前際,後際亦如是,皆無所有。虛妄、貪著,斷盡出離;若有若無,皆如實知。佛子,此菩薩摩诃薩復作是念:‘此諸凡夫愚癡無智,甚為可愍。有無數身已滅、今滅、當滅,如是盡滅,不能於身而生厭想,轉更增長機關苦事,隨生死流不能還返,於諸蘊宅不求出離,不知憂畏四大毒蛇,不能拔出諸慢見箭,不能息滅貪、恚、癡火,不能破壞無明黑暗,不能干竭愛欲大海,不求十力大聖導師;入魔意稠林,於生死海中,為覺觀波濤之所漂溺。’佛子,此菩薩摩诃薩復作是念:‘此諸眾生受如是苦,孤窮困迫,無救無依,無洲無捨,無導無目,無明覆翳,黑暗纏裹。我今為彼一切眾生,修行福智助道之法,獨一發心,不求伴侶;以是功德,令諸眾生畢竟清淨,乃至獲得如來十力、無礙智慧。’佛子,此菩薩摩诃薩以如是智慧觀察所修善根,皆為救護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安樂一切眾生,哀愍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解脫一切眾生,攝受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令一切眾生普得清淨,令一切眾生悉皆調伏,令一切眾生入般涅槃。

   “佛子,菩薩摩诃薩住此第五難勝地,名為念者,不忘諸法故;名為智者,能善決了故;名為有趣者,知經意趣,次第連合故;名為慚愧者,自護、護他故;名為堅固者,不捨戒行故;名為覺者,能觀是處、非處故;名為隨智者,不隨於他故;名為隨慧者,善知義、非義句差別故;名為神通者,善修禅定故;名為方便善巧者,能隨世行故;名為無厭足者,善集福德故;名為不休息者,常求智慧故;名為不疲倦者,集大慈悲故;名為為他勤修者,欲令一切眾生入涅槃故;名為勤求不懈者,求如來力、無畏、不共法故;名為發意能行者,成就莊嚴佛土故;名為勤修種種善業者,能具足相好故;名為常勤修習者,求莊嚴佛身、語、意故;名為大尊重恭敬法者,於一切菩薩法師處如教而行故;名為心無障礙者,以大方便常行世間故;名為日夜遠離余心者,常樂教化一切眾生故。

   “佛子,菩薩摩诃薩如是勤修行時,以布施教化眾生,以愛語、利行、同事教化眾生,示現色身教化眾生,演說諸法教化眾生,開示菩薩行教化眾生,顯示如來大威力教化眾生,示生死過患教化眾生,稱贊如來智慧利益教化眾生,現大神通力教化眾生,以種種方便行教化眾生。佛子,此菩薩摩诃薩能如是勤方便教化眾生,心恆相續,趣佛智慧;所作善根,無有退轉,常勤修學殊勝行法。

   “佛子,此菩薩摩诃薩為利益眾生故,世間技藝靡不該習。所謂:文字、算數、圖書、印玺;地、水、火、風,種種諸論,鹹所通達;又善方藥,療治諸病──顛狂、干消、鬼魅、蠱毒,悉能除斷;文筆、贊詠、歌舞、妓樂、戲笑、談說,悉善其事;國城、村邑、宮宅、園苑、泉流、陂池、草樹、花藥,凡所布列,鹹得其宜;金銀、摩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等藏,悉知其處,出以示人;日月星宿、鳥鳴地震、夜夢吉凶,身相休咎,鹹善觀察,一無錯謬;持戒入禅,神通無量,四無色等及余一切世間之事,但於眾生不為損惱,為利益故鹹悉開示,漸令安住無上佛法。

   “佛子,菩薩住是難勝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見多千佛,見多百千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悉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隨力修行。復於彼諸佛法中而得出家;既出家已,又更聞法,得陀羅尼,為聞持法師。住此地中,經於百劫,經於千劫,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更明淨。佛子,譬如真金,以砗磲磨瑩,轉更明淨;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以方便慧思惟觀察,轉更明淨。佛子,菩薩住此難勝地,以方便智成就功德,下地善根所不能及。佛子,如日月星宿、宮殿光明,風力所持,不可沮壞,亦非余風所能傾動;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以方便智隨逐觀察,不可沮壞,亦非一切聲聞、獨覺世間善根所能傾動。此菩薩,十波羅蜜中,禅波羅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诃薩第五難勝地。菩薩住此地,多作兜率陀天王,於諸眾生所作自在,摧伏一切外道邪見,能令眾生住實谛中。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眾生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薩若發勤精進,於一念頃,得千億三昧,見千億佛,知千億佛神力,能動千億佛世界,乃至示現千億身,一一身示千億菩薩以為眷屬;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百劫、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現在,華嚴經我們已經學習到十地品中的第五地了。..........

 

在上面,末學依據現實觀察現實,發了一點感概。現在我們來回到今天的學習內容之中。請大家先看以下的經文:

 

佛子,菩薩摩诃薩住此第五地已,以善修菩提分法故,善淨深心故,復轉求上勝道故,隨順真如故,願力所持故,於一切眾生慈愍不捨故,積集福智助道故,精勤修習不息故,出生善巧方便故,觀察照明上上地故,受如來護念故,念智力所持故,得不退轉心。

 

菩薩在這個五地當中,善修菩提分法,這個菩提分法,從廣義上來說,是指三十七道品;從狹義上來說,是指七菩提分,也就是七覺支。由於經文中並沒有明確地指出這個菩提分法是指的什麼,所以我們把這兩個意義都了解一下,而不去妄測他究竟是指的什麼。菩薩善修菩提分法,隨順真如而修,以自願力所持,自心的願力和如來的念力相互聯通,於是就受如來護念故,念智力所持故,得不退轉心。這裡,講到了如來的護念之力。一切眾生,要得到如來的護念之力,必須自己的內心要發起回向如來的願力,只有如此,才能夠使自心念力,與如來念力,如磁吸針,相互吸引而不分離。楞嚴經中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用母子互相憶念來作比喻,也是說明的這個道理。實際上,一切生死眾生,如同逃逝離開如來母親的兒子,這個如來母親無時無刻不在憶念兒子,如來母親憶念兒子的心,是恆常具有而不間斷的。但是作為逃逝遠方而輪回生死的無明迷惑眾生,就不一樣了,由因他們的心,被無明所惑,被業障所纏,往往忘記了如來母親而毫不自知。這個迷忘如來母親的兒子,通過學習佛法,才知道他原來還有一個如來母親。這樣從道理上識得了自己的如來母親之後,在事相上才曉得修習佛法,憶佛念佛,以自心所發願力,念念回向如來母親,與如來母親的護念之力息息相通,從而得到不退轉心。

 

現在我們來學習其後的經文:

  

佛子,此菩薩摩诃薩如實知此是苦聖谛、此是苦集聖谛、此是苦滅聖谛、此是苦滅道聖谛,善知俗谛,善知第一義谛,善知相谛,善知差別谛,善知成立谛,善知事谛,善知生谛,善知盡無生谛,善知入道智谛,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成就谛,乃至善知如來智成就谛。

  

在這裡,首先說到了四聖谛。我們引用一本佛法入門書中的說法,來學習一下這個四聖谛,以及與其密切相關的內容。四聖谛,其中的苦谛和集谛,是說世間的苦因集起法;其中的滅谛和道谛,是說出世間的道由滅成法。苦因集起法,就是世間的因果;道由滅成法,就是出世間的因果。所以這個四聖谛,實際上就是講述世出世間的因果法,因此四聖谛和因果法密切相關。這個四聖谛的展開,就是十二緣起的流轉和還滅,因此這個十二緣起,也和四聖谛密切相關。十二緣起的流轉,就是世間因果;十二緣起的還滅,就是出世間因果。所以,實際上在這裡彼此密切相關的佛法知識,有三個,第一個是因果,第二個是四聖谛,第三個是十二緣起,因此我們就把他們合並在一起來學習。

  

先來學習因果知識。

 (一) 業力的因果律

 「業」這個字,就是行為或造作的意思。凡是有意向的任何行為,出自身口意的,都可以叫做業。而一切善或惡的行為,都可以構成業。換句話說,業可以解作各種各樣的主動意志識心造作力,或其所引起的結果。

 

由主動意志識心造作力,所產生的善惡無記等一切業,這些業的種子,都藏在阿賴耶識中。這些種子遇緣會產生現行,到了現行時果報分明,一定善因是善果,惡因是惡果,這就是所謂業力不滅的因果律。通俗來說,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業力的因果律,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人人自作自受,誰也不能相互代替。你現在所得的這個結果,就是由過去的那個因種而來,好比種子生出了果子,果子就是從那種子生長而來。這就是因果不昧,果一定是從因中的種子,開花結成的。

 

佛陀教人信業力,信因果,依業力的因果律說業報有三時業:(一)順現受業,即現生造業,而現生就受果報;(二)順次受業,即現生造業,而次生受果報;(三)順後受業,即現生造業,而多生後受果報,這就是從過現未三世,說明因果是不會消滅的。如是因得如是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是業力因果律的定理,誰也不能逃避。只有把握著純正的意志識心力,使自己的一切行為純乎於善,有慈愛、容忍、寬恕、不爭、不報的美德,向利他的善業去努力,於是幸福的花果,就從人人自己的心田中培植而出。

 

(二) 因緣與果報

 

因緣生萬法,是佛法中重要的理論之一,由於因緣,而說果報。「因」是事物的本源種子,「緣」是一種助成力量,「果報」是後來的結局。由因得果,全是緣的力量助成,所以緣對於因的關系很重要,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緣,是指一切物事之間生起一種互相交涉的關系。佛教把這些關系加以研究分析,可得四種,稱為四緣: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因緣,比如一粒椰種,對於椰樹的生長,是有最親切的關系;等無間緣,就是使這粒椰種的生機不斷輾轉生長;所緣緣,即是對這粒椰種,輾轉生長增勝的希望心;增上緣,是指肥沃的泥土,以及空氣、溫度、雨水等等幫助椰種發育長大的助力。因有這四緣的關系,才助成椰的種子,由發芽、長成、開花、而結果。這結果,也就是因緣結局的果報。椰樹如此,推至世間一切諸法的生成,也都離不了這四緣的關系。

 

果報的「果」研究起來,也可分成現果、來果、後果的三種。所做的善惡之因,在現在這一生成熟招果的,叫做現果;在來生成熟的,叫做來果;在後後多生成熟的,叫做後果。這是從三世的時間上,說明因果是每一事一物生長和成功的必然性,有如是因,招如是果,其間關系雖極復雜,而是有條不紊,亳厘無差的。同時果報所以有現生成熟,有來生成熟,有後生成熟,其原因約有二種:一,是因的力量有遲早:如一粒瓜種和一粒桃種同時種在地下,瓜種即年生成可結瓜果,而桃核出生,須經三四年才能結桃;二,是緣的力量有強弱:如四緣並進,條件具備,成熟自然早些,否則助緣只有一種或兩種,力不充足,或因土壤不良,或因陽光不夠,空氣缺乏,那麼這棵瓜或桃的成熟,自然又要推遲了。

 

有些人不明白因緣果報定理,就懷疑因果倘是可靠的,如何眼見世間許多做善的好人,不得好死,或受苦報?而那些做惡的壞人,反而晨夕享樂,過著很富裕自在的生活呢?這道理憑三世因果的眼光看來,是很簡單的,即好人今受苦報,因他過去所種的惡因,今已緣熟,須先受苦果;而今生雖然做好,善因薄弱,善緣未熟,要待來生,才受好果。反之,惡人做惡反得好報,亦是這個道理,因他前生種的好因已熟,先享福報,今生所造的惡因,業緣未熟,苦報還在來生,任他怎樣也逃不了的。「因果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這話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因果的定律還有兩個要點:一,是「因果不會消滅」。除非你不做因。如果做了,種子永留識中,不會壞滅,遇緣便起現行,招受果報,如果做了惡因,要想不受惡報,那是沒有辦法的;唯有修習佛法,斷盡三界煩惱,獲得清淨種子,方可免除惡報的痛苦。二,是「善惡不相抵銷」。已種惡因,分受其報,不可以為再做點好事,就可把這應得之罪抵銷去。須知多做善事,多增善緣,只可使惡報由重轉輕,所謂「重報輕受」;同時由於善緣增多,惡緣漸減,也是使善果速疾成熟的最好辦法。可見欲從好的因緣,得到好的果報,人生在世,多做善事,還是極需要的。

  

(三) 緣起的人生宇宙

 

萬有都是從因緣所生起的,沒有一件事能夠例外,佛就叫這定律為「緣起」。緣起的人生宇宙,是一個時時處處相互關連之網。

 

如象花園裡的木棵樹,要靠種子水分壤種種因緣,才能夠生起存在。除了生長這棵樹的種子水土等「因緣」,還是要靠別的因緣;因緣又要靠因緣,這樣推擴開去,可以牽涉到一切萬有。再說,這棵樹可以培植風景,長大後木材可以砍來做家具,而家具又可以供人應用;由因緣所生的樹,又可以做別的東西的因緣;物物相助,又可以關涉一切萬有。萬物助長於一物,一物又可以關連到萬物。宇宙萬有,就是這樣互相關連。

 

又如一個人的生存,小時要靠父母的養育,長大了要受學校的教育,還要靠朋友的幫助;衣食住行一切生活物資,要靠農人、工人、商人的供給;生存的保障,要靠國家的組識,軍警的衛護。一個人也必然的要盡他的知識能力,去替社會做事,給別人作「因緣」,「你種田,我織布,他蓋房屋給人住」。社會是群眾分工合作的組合,而人生社會的相依共存,也是互相關連的。

 

萬有都是緣起相關的,宇宙間沒有一件事物,可以離開別的事物而單獨存在;社會上也沒有一個人,可以離開其他的人而單獨存在的。個人既需要社會群眾的助力才能夠生存,必然就也應該貢獻自己的能力給社會群眾,去幫助別人的生存。「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一切來自群眾,一切還歸獻給群眾。不要把私人的利益看得太重,而忘記了我所依存的社會群眾。應該將個人融化在社會群眾中,去為社會群眾服務謀福利。

 

再來學習四聖谛知識。

 

佛成道後,初轉法輪,是在古印度波羅奈國的鹿野苑,為阿若憍陳如等五人說四聖谛法門。四聖谛的‘聖’字,是解作‘正’的意思。谛是真理,即是表明苦、集、滅、道的四谛法,是聖智所親自證驗到的四種人生正確真理。

 

一、苦谛—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生老病死,人人免不了的痛苦。還有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都是苦的果報。

 

二、集谛—是說明人生集起貪嗔癡等許多煩惱的‘因’,去造種種的不善業,才會招受種種的苦果,故‘苦’以‘集’為因。

 

三、滅谛—是指修道所證的聖果,即是煩惱滅除,獲得無生(解脫生死)的真理。

 

四、道谛—道就是正道,道有多種,主要的指修習八正道,就會得到最勝智慧(般若),修善斷惡,解脫生死痛苦。

 

‘集’為‘苦’的根本,此二谛又為流轉於世間的因果;知苦而斷集,斷集以離苦,為聲聞乘厭離世間的觀行。

 

‘滅’為‘道’的收獲,此二谛即為超出世間的因果;求證滅而修道,由修道以證滅,是為聲聞乘修證涅槃的行果。

 

聲聞乘證得涅槃果,即斷集谛所集起之煩惱見思二惑,此見思二惑具含有十使:1貪,2嗔,3癡,4慢,5疑,6身見,7邊見,8邪見,9見取見,10戒禁取見。斷此十使乃修戒定慧三學,以破我執,證得我空真如,而解脫生死。

 

當時佛以三轉四聖谛開示憍陳如等五人,令彼等悟道。現將三轉四聖谛列表於下:

 

 ┌初轉 示相:此是苦,逼迫性

 ┼次轉 勸修:此是苦,你應知

 └三轉 作證:此是苦,我已知

 ┌初轉 示相:此是集,招感性

 ┼次轉 勸修:此是集,汝應斷

 └三轉 作證:此是集,我已斷

 ┌初轉 示相:此是滅,可證性

 ┼次轉 勸修:此是滅,汝應證

 └三轉 作證:此是滅,我已證

 ┌初轉 示相:此是道,可修性

 ┼次轉 勸修:此是道,汝應修

 └三轉 作證:此是道,我已修

 

【注】

 

1、五陰熾盛苦—身心欲求如火之熾盛,故苦。

 

2、轉法輪—佛說法,叫做轉法輪。輪的意義:(1)如碾米之輪,能碾破糠秕,喻佛法能破五住煩惱。(2)如舟車的輪,能通行抵達於目的地,喻佛法能通達四德涅槃(常、樂、我、淨叫做四德涅槃)。轉的意思,謂諸眾生能所改轉,即轉迷為悟,轉染為淨,轉凡成聖。故法輪依第一解,使眾生藉以破五住煩惱(五住煩惱—(1)三界見惑,(2)欲界思惑,(3)色界思惑,(4)無色界思惑,(5)無明惑。),依第二解,使眾生由聞佛法喻如舟車可運載到達四德涅槃之岸。

 

3、四谛法中苦集二谛是世間迷妄的因果,滅道二谛是出世間證悟的因果。苦谛是迷惑的苦果,集谛的主力為貪嗔癡諸迷惑是苦因。滅谛是消滅煩惱,證涅槃果,道谛是修道的正因。

 

4、佛初轉法輪說四聖谛三轉十二法輪,教史上稱此次說法為轉法輪經。

 

5、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度五比丘,是佛教有僧伽的開始。也是有具足三寶的開始。(最初的具足三寶:佛寶是釋迦牟尼佛,法寶是四谛法,僧寶是五比丘。)

 

 再來學習十二緣起。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緣起。這十二緣起是說明人生的經過。一切眾生界,乃至自然界,都是緣起互相依存的。阿含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此,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故個人與社會,精神與物質,都是形成相依的狀態。

 

十二緣起,是由十二項互緣,來說明現實人生的成立。

  

(一)無明 ─ ─ 為過去煩惱的總稱,是無知,愚癡或迷暗的意思。此無明是生死的根本。

(二)行 ─ ─ 是行為或造作義,即依過去無明煩惱,發動身口意三業,有時作善,有時作惡,有時作不善不惡的事。

(三)識─ ─ 初入胎心識,由過去惑業動力,遇緣托胎受果報,成為現在之生命。

(四)名色 ─ ─ 「名」是精神,「色」是物質,是成立生命的要素,亦即胎相之形成。

(五)六入 ─ ─ 為六根具備,謂於胎中名色漸次增大。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亦漸次具足。這時的胎兒,雖成六根的模型,但對外界的感覺作用沒有完備,故稱為「六入」。

(六)觸 ─ ─ 即出胎後與境界接觸,生起感覺,亦即對境界認識之開始。如自初生到長大,其接觸外境的知覺力就漸漸增強。

(七)受─ ─ 即對外境接觸的感受,指苦、樂、捨三受。嬰兒出世後,心識逐漸發達,領受環境范圍漸漸擴大,遇順境則

 

感受快樂,遇逆境則感受痛苦。

(八)愛─ ─ 以染著貪愛為難得,由受而來,對所受之境界奔馳追求,執著在心,不肯放松,故宜謹慎調伏自己沖動的情欲。

(九)取 ─ ─ 是執取為義,即對所愛之境界追求執取,據為己有,方滿自己的欲望,於是造出惡業而集成未來身心的苦因。

(十) 有 ─ ─ 即是現有業力存在的意義。謂由愛著馳取不已,現世又多造惡業,而構成潛在業力,未來又受苦果之報。

(十一)生 ─ ─ 由於自身潛在業力,再去投胎受生,完成未來的新生命。

(十二)老死 ─ ─ 這是說明既然要再受生,必然又要老死,因果循環。因未來既有老死,則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等苦,隨之而來。

  

十二因緣說明人生的生死輪回,是通於過去現在未示三世的,即從過去「無明」和「行」的二支因,緣起現在世的「識」、「名色」、「六入」、「觸」、「受」的五支果;又從現在世「愛」、「取」、「有」的三支因,緣起未來世「生」和「老死」的二支果。所謂人生,就是這樣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環不已,所以叫做輪回。

 

十二因緣是緣覺乘所修的法門。緣覺由集谛之「無明」觀十二因緣之緣起,無須聽法,即依自力得覺悟,又稱為獨覺乘,或辟支佛乘。

 

 我們學習了上面的知識,就要切實認識到因果的重要性。此因此果,彼因彼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我們作為佛的弟子,說自己是信佛的人,第一要信什麼?第一就是要深信因果。因果報應,自作自受,一切世間苦報樂報福報禍報,都是依其因而得其果;一切出世間所修行法,從聲聞至菩薩乃至最後成就佛道,亦無一不是依出世間因而得出世間果。印光法師常常在強調因果,例如他說:

 

現今世道人心,壞至其極。凡聖賢所傳述之道,德,仁,義,孝,慈,廉,節,均廢棄之。凡古昔所不忍見聞,不肯掛齒者,均極力提倡,期其一致進行。而男女自由戀愛,裸體相抱跳舞之場,與學校,不知其數。大學堂,畫裸體畫,以期美術進步。美術固能進步,絕不慮人道退步,畜道進步乎。汝等均少年,須知好歹,切不可於此種滅倫滅理之邪說中,中其毒氣。則後來尚可自立於天地之間,而無所愧怍。否則,縱藝高學博,於己於人,有何所益。汝須知因果報應,了無或爽。雖一時或未能即見,而過數十年,決無不見者。況死後,及來生後世,凡夫不得而知者乎。今日世道之壞,由於儒者多不信因果報應,及與輪回生死。彼理學家,竊取佛經要義,以宏儒宗。反以佛普度眾生之道,謂為蠱惑愚俗,而辟駁之。致凡儒者不肯以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相勸導,大家都認作若有若無,故世道日益澆漓。具頂天履地之氣概,不隨流俗所轉者,無有幾人。而歐風一至,胥然風從,變本加厲,故成今日之世道。人情如水,禮法如堤,去禮法之堤,能不人欲橫流乎。人欲既橫流,禮法務力去,故感大水遍發,江堤河圩,到處破壞,幾多人民,被淹而死。有未死者,無衣,食,住,號寒,啼饑,不忍見聞。縱有好善之士,多方捐募,卒以人多款少,難以遍及。而江堤河圩,須款更多。若不修,則由小至大,水盡橫流。若修,則實無此財力。而況盜匪猖獗,南北交仇,外侮橫暴。此際之人民,真可謂可憐可憫,而無所控告者。汝二人年紀尚輕,必須恪守舊道德。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八個字,乃做人之規矩准繩。人若不在此八者上致力,即謂之亡八字。八字既亡,便是衣冠禽獸矣。(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復寧德恆德復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他又說:

 況今之時局,岌岌危殆,何可遠來。但願彼能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提倡因果報應,六道輪回。俾一班肆無忌憚者,知善惡報應,如影隨形。或即生作善作惡,即生受福受殃。或今生作善惡,來生方受善惡之報。或三生,五生,十生,百生,千萬億生,方受其報耳。理學,借佛法之奧義,以宏儒道,恐後世之人,悉入佛門,遂妄加辟駁。謂佛說之三世因果,六道輪回,皆屬哄騙愚俗之妄語耳,豈真有所謂輪回之事乎。以形既朽滅,神亦飄散,令誰受苦,令誰輪回乎。從茲君子懈其自修,小人敢於造業,以堯桀同歸於盡,又何必終日孜孜以勉力修持,以求身後之空名乎。由是之故,儒者多半皆以因果輪回為荒誕。即有真知實有,亦不敢提倡,恐人謂彼為俗儒,違背先哲。又或有小豎立,可入文廟。若提倡此事,則入文廟,便絕望矣。由是大家不是極力辟駁,便是絕不道及。循至近世,歐風東漸,靡然風從,又復變本加厲,唯恐人之或有異於禽獸,唯恐人之或有明倫知道者。此之現象,究其根源,實基於理學破斥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之學說。徒欲以盡誼盡分,正心誠意,以為化民成俗之據。而將令一切人不得不盡誼盡分,正心誠意之權,完全廢棄,而又毀訾。譬如長江大河,由有堤圩,故不橫流。人情如水,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之理事如堤。長江大河去堤圩,則決定橫流。人情若無因果輪回,而猶以禮自閒者,千萬人中,難得一二。除此上智之外,孰不以任意縱情為樂乎哉。是以現在欲天下國家好,非提倡因果輪回不可。(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復潘仲青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光是正確理解了因果的道理,認識到了因果的重要性還不夠,我們還要在實際行動中去實際做到。雖然,我們作為無明生死凡夫,無始以來的污濁習氣極其深厚,不可能一下子就斷除得干干淨淨,但是我們在認識到了佛法的真理之後,不能無限期地放縱自己,總得自己要求自己有一個重新開始的時候,所謂定下一個開始時期洗心革面,改往修來。我們認識到了自己無始以來,所造一切深重罪業,從而要在自己的內心,發起真正的慚愧心,發起真正的忏悔心,應當依佛所教,在十方三世佛菩薩前,以真心誠心深重之心忏悔業障。這方面的忏悔文很多,我願意與蓮友們一致進行,共同忏悔業罪,共同改邪歸正,共同消除業罪,共同種植往生淨土的福德資糧。

 

此地菩薩的主要修行事務,就是其後的經文所說: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禅波羅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好了,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裡。其余的內容,請大家自己去看去理解去體會。

 

 現在,我們來把今天學習的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願所有一切眾生,都結佛緣,都種善根,都入佛門受佛教化。願我們把學習的功德,回向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請大家和我一起,一起禮敬我們的大悲慈父阿彌陀佛。讓我們用至誠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三遍。

 

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7/72682.html

 http://www.fosss.org/sutra/Qianshi/hyjQianShi/hyjqs_13.html

 http://www.xuanhuafb.com/qianshi/huayanjing/12210.html

http://www.xuanhuafb.com/qianshi/huayanjing/12217.html

http://www.xuanhuafb.com/qianshi/huayanjing/12224.html

http://www.xuanhuafb.com/qianshi/huayanjing/12223.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