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6916501_150320706120_2  

由之天命

劉柏宏[1]

【原文】

  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論語‧憲問》

 

【譯解】

  公伯寮在季孫面前說子路的壞話,子服景伯把這事告訴孔子說:「季孫聽了公伯寮的讒言,已經對子路有所疑惑,但我還有能力使季孫明白真相,而把公伯寮殺掉,陳屍於市。」孔子說:「道如能夠行於世,這是天意;道如不能夠行於世,這也是天意。公伯寮又能對天意怎樣呢?」[2]

 

【儒學小啟示】

  由於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所以懷抱著好奇與不安的人們必須不斷地嘗試、不停地前進,於是生活與生命就此展開。然而當我們身處輸贏成敗二分零合的世界裡,我們總不禁地想問:究竟眼前的努力與最後的成果是否“等值”?到底皇天會不會辜負有心人?但是捫心自問:我們無法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否究竟足夠,亦如我們無法了解到底還有哪些屬於非我之因素而能左右結果。我們只能在每次面對選擇之際,懷揣著孤獨與不安的焦慮,卑微卻堅毅地走下去。

未知的太多,能做的很少。要如何為自己可能面臨的失敗找尋原因,又要如何為自己可能獲得的成功尋求背書,一般人選擇算命、求神問卜,試圖透過這些努力來引導自己看待生命中那些未知的因素;但除此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可能的辦法來安頓無助的自己?

翻閱《論語》的過程裡,很少看見孔老夫子談天論命,他的弟子們也曾說過:「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子罕〉),為何老夫子鮮少對學生談論這三項?或許是因為利、命、仁的形成,都不是可憑一己之力便能完成,而必須有其他條件的配合纔能成就。由此可以約略看出老先生的教導側重於得以讓每個人都能遵循、付諸實行的面向。但是否因此就否定了「命」的存在?我們同樣可以在《論語》當中見到孔老夫子這樣說道: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季氏〉)

我們深信在每次努力的過程當中,的的確確有著那些不可確知、無法為我們掌握的因素存在著、影響著,但是除了以敬畏與開放的態度面對著這些未知的因素之外,學習如何讓自己能更為積極有效地將這些因素轉化為生命中正向的動力,或許纔是更為重要的功課。而唯有當我們選擇將焦點從遙遠模糊的未來轉移至眼前的這一步,我們纔能更加從容踏實地前進!


[1] 作者為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2] 見謝冰瑩等編譯:《新譯四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78月),頁236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儒學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onfucian Studies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儒學中心版權所有

http://mail.tmue.edu.tw/~confucianism/post/010/new_page_4.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