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31.jpg  

懺悔二字,乃梵漢雙舉之詞,梵語懺摩,華言悔過,言懺者乃懺摩之略,言悔乃悔過之意也

心地觀經上所云

若覆罪者,罪即增長

發露懺悔,罪即消除

地藏本願經講記 :世尊。習惡眾生。從纖毫間。便至無量。

所以世尊教導弟子懺悔:初夜造罪,初夜就懺悔,便容易拔罪,

莫待天明,天明則種子已種下八識田中,就難拔了。

是以覆藏過失之人,其罪不滅,唯有一直增長下去,如樹大難拔了

 

我們也經常誦念過普賢行願品的懺悔偈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懺悔為天台所立五悔之一,是洗除已造之罪之唯一要法也。

所以說懺悔法門是最根本又殊勝的心地法門

 

若能如法懺悔者,當依二種觀門修:一者、觀事滅罪門,二者、觀理滅罪門。

觀事滅罪有其三,上中下根為三品:若有上根求淨戒,發大精進心無退,

悲淚泣血並精懇,哀感遍身皆血現。

繫念十方三寶所,並餘六道諸眾生,長跪合掌心不辭,

發露洗心求懺悔:「惟願十方三世佛,以大慈悲哀湣我!我處輪迴無所依,

生死長夜常不覺;我在凡夫具諸縛,狂心顛倒遍攀緣;我處三界火宅中,

妄染六塵無救護;我生貧窮下賤家,不得自在常受苦;我生邪見父母家,

造罪依於惡眷屬:惟願諸佛大慈尊,哀湣護念如一子!一懺不復造諸罪,

三世如來當證明」。

如是勇猛懺悔者,名為上品求淨戒。

若淚交橫不覺知,遍身流汗哀求佛:「發露無始生死業,願大悲水洗塵勞,

滌除罪障淨六根,施我菩薩三聚戒。

我願堅持不退轉,精修度脫苦眾

 

若欲如法受戒者,應當懺罪令消滅。

起罪之因有十緣,身三、口四及意三。

生死無始罪無窮,煩惱大海深無底,業障峻極如須彌,造業由因二種起,

所謂現行及種子。

藏識持緣一切種,如影隨形不離身,一切時中障聖道,

近障人天妙樂果,遠障無上菩提果;在家能招煩惱因,出家亦破清淨戒。

若能如法懺悔者,所有煩惱悉皆除。

猶如劫火壞世間,燒盡須彌並巨海。

懺悔能燒煩惱薪,

懺悔能往生天路,

懺悔能得四禪樂,

懺悔雨寶摩尼珠,

懺悔能延金剛壽,

懺悔能入常樂宮,

懺悔能出三界獄,

懺悔能開菩提華,

懺悔見佛大圓鏡,

懺悔能至於寶所。』 

要受持清淨戒,必須先要懺罪,使罪消滅。

起罪之事有十種:

即身三──殺、盜、淫,口四──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三──貪、瞋、癡。

然造業招果,依於二法,即現行和種子。

展轉熏習於藏識之中,而藏識能持緣一切種,

藏識即第八種,有能藏、所藏、執藏。

「一切種」,是第八識的因相,此識能執持一切諸法種子令不失故。

由一切種能生起一切諸法現行的果,故種子為因,現行為果。

此因果均攝藏於第八識,無始來造有不良的業,

到了相當的時期就要發生作用,這就是業障。

無論什麼時候,影也似的不離開你的身畔而始終跟著你,這便糟了!

什麼人天妙樂果,無上菩提果,遠的或近的,都被阻隔而不能相近了。

所以、要悔除往昔因中的業障,才能受持佛戒,才能到寶所。

不懺悔則罪不能滅,一懺悔則業障即滅,如鍋蓋揭開熱氣即洩出了。 

節錄于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太虛大師講述

 

慈龍金照天宮 發表在 痞客邦 PIXNET

arrow
arrow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