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快樂 賈福相 孔學與人生 21期

中年危機症起因於生活太穩定

各位早安,這樣一個晴朗的星期天上午,大家應該去郊遊或者睡懶睡,現在卻擠在這裡聽我講話,希望不會浪費大家時間。

        最近西方流行的一個題目是「四分之一生的危機」(Quarterlife crisis),是指廿十到廿五歲青年人的危機。大家來自台灣也許感覺不一樣,但也許有相通的地方。

        你們或許聽過中年危機(Midlife crisis)名詞,這是一種男人病,每人從四十到五十之間都有點經驗,只是輕重不一,就像女人的更年期,生理、心理上都有很大轉變。有些男人在這種時候事業有成,有方子、有轎車、有妻小,很可能在同一工作已經拼了廿年,向前看,安安穩穩,禁不住問:「生命不過如此嗎?」於是就染上了一種所謂的憂鬱症,彷彿一切失去了興趣。晚上睡不著,白天不想起床,食慾減低,容易懷疑,拿不定主意,對自己最喜歡的事也失去了熱忱。嚴重的時候,會有自殺傾向。

        我有一個朋友是小有名氣的大學教授,妻子也是教授,他們有一個女兒,聰明可愛,每年他們都到國外度假,在別人心目中是一個幸褔的家庭,我的朋友卻鬱鬱不樂。有一天他給妻子留了一封短信,帶了一筆現款,去了一個遙遠的海城,聽說在一家爵士樂隊當大提琴手,與所有家人、朋友隔絕,不知所終。

        心理醫生說這個人患了「中年危機症」,原因是生活太穩定、太可以預測、太沒有變化了。

「青年危機」來自於年輕人的苦悶

「青年危機」是說年輕人在這種時候,規律的學校生活已快結束,或已經結束了,不能再靠父母,不能再靠老師,要自力更生。找工作,又要自己喜歡,又要收入高,又要學以致用,這樣的工作可不好找。男女朋友,浪漫了幾年,也要談結緍了,結緍生子、找房子、買家具、醫藥保險……都是現實的事,都要操心勞力。每天報紙上讀到的,電視上看到的,卻都是明星故事,都是成功的故事,好像那些都比自己出色。父母好不容易幫自己讀完大學,總不能讓他們失望吧!在這種大起大落的轉變下,不是中年危機的太穩定,而是太不穩定了,也產生了危機。如果把持不住,很可能隨波逐流,失在暴力、色情、吸毒或反叛的浪潮裡,結果害人害己,比中年危機更可怕。

最近讀到一篇新聞報導,說台灣有百分之五十的青少年常去「網咖」集會,商人為了吸引顧客,多把網咖設在學校附近,網咖娛樂也不乏色情、吸毒和賭博的目,黑社會利用機會去網咖吸收成員。如此,陷阱越來越深。

        為什麼年輕人有危機?為什麼年輕人去網咖找剌激?是一個很複雜的社會問題,希望有人心多花點時間去研究,去預防、去治療。

        我的想法是年輕人太苦悶,太不快樂,太沒有希望了。這種現象是世界性,歷代都有,五十年前大家就說「畢業即失業」,很多大學畢業生患了精神病。宗教信仰可以拉人一把,但許多宗教卻要去掉七情六慾,青年人不談情慾,還會有什麼生活?何況有人信了也不誠,如此很多人就失在求快樂的盲從裡,認為酗酒、吸毒、抽菸、暴力、色情,就是快樂。

        我現在要用孔子的話來解釋「快樂」,大家一定奇怪,千里迢迢到了加拿大,這位老先生卻要用英文講<<論語>>。

        告訴大家一個故事,很多年前我在師大讀書在一次週會上台灣省長吳國禎來講演,吳受的洋教育,聽說他曾是宋美齡的朋友,學生們都希望他講些洋八卦,他卻講了一小時的「生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的<<中庸>>當時非常討厭,到現在卻只記得一點點。

人生是不斷的學習

        <<論語.學而>>篇前三句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句話我七歲讀私塾的時候,就會背誦,但完全不懂;中學再讀者,老師似懂非懂,我也莫名其妙;到了大學老師按字釋義,引用很多程子和朱子的話,仍覺得孔子這三句話與生活脫了節。因為第一、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讀書;第二、朋友為什麼這樣重要?廿歲失戀,正是對女朋友一肚子怨氣的時候;第三、快樂與君子又有什麼關係?

        退休後重讀<<論語>>,才覺得這部書博大精深,對這三句話也有新的看法,我以為這是孔子「快樂人生」的詮釋。

        「學而時習之」是指做學問求知識。求知是人類本能,人生而好奇心,求知不需要藉口,三歲的小孩子每天要問很多次「為什麼」,<<易經.繫辭傳>>的「……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是對自然的觀察方法,是人類求知的開始。小孩子懵懵懂懂,什麼事都不知道,不知道才問,問是找答案;找答案的第一步是觀察,觀察是做學問的鑰匙。孔子做學問的態度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求知的樂趣可以忘憂,還擔心什麼「憂鬱症」?時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樂的飯都忘了吃,哪有危機?大家讀書都有經驗,有時對一個問題(如數理方程式)突然懂了,真是手舞足蹈。求知的樂趣與年齡也無關,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人生就是不斷的學習。

<<論語.學而>>篇是快樂人生的指南

「有朋自遠方來」重點是朋字,朋是情,或親情、或愛情、或友情,是人之大慾,是生理和精神的必須,有情才能活活潑潑的生活,才能活得快樂。生活沒有情趣,就像山谷裡沒有霧,沒有杜鵑的歌聲。密月旅行是「青年危機」的最好藥方。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指道德修養。孔子在<<論語>>中很多次談到君子,譬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君子不器」、「君子坦蕩蕩」、「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文質彬彬、不器、不比、有文、有禮、坦蕩蕩、可以信託都是道德修養,有道德才活得舒脫,活得安詳,不再憂鬱了。

        所以,孔子的<學而>篇是快樂人生的指南,學習的快樂、感情的快樂、道德的快樂。三者可以不同,可以獨立,但快樂的人生是要三者都有份,就像一棵樹,要有根,要有枝葉,要有花果,少一件都不完整。孔子沒有說金錢的快樂,或權勢力網咖,他不是小看金錢,不是小看權勢,他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但「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沉於金錢和權勢,只能帶來懼和不安,處處藏著危機。

歡迎「變」的來臨

美國文學大師馬克.吐溫(Mark Twain)說:「好朋友、好書籍,再有一種迷濛的良心:是理想的人生。」英國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在自傳中一開頭也說:「三件事鼓動著我的人生:追求知識、愛與被愛、對人間的殘酷那種不能忍受的痛苦。」這兩人的快樂人生,像孔子的一樣,也是學習,感情和道德,只是他們比孔子晚了兩手多年,吐溫的良心,羅素的同情心,是直指人心的佛性,道德包括良心,但也融會了人間文化的規範。

        學習和感情是成長的雙軌,使我們順利前進,良心道德卻是人類獨有的財產,別的動物沒有,道德是方向盤,幫我們走出迷惘,走出黑暗。

        不要擔心變,而是歡迎變的來臨,要「為變所適」,為了使生活多姿,使生活文質並重,理工的人要不時涉獵一些文藝,有空讀一點李清照和柳永; 人文的學生也不妨問一問E= MC2是什麼意思。找時間逃避一下人造聲音,找時間逃避一下人造光,聽一聽流水,看一看黑夜星辰(你認識銀河嗎?)捧一杯黃士,在窗台種一盆野花,活著就要學習,有感情才開心,有道德才永久。

最後,祝大家好運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