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地藏王菩薩圖片」的圖片搜尋結果    「地藏王菩薩圖片」的圖片搜尋結果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9)

 

以上六天,因未離欲地雜染諸煩惱,所以總叫做六欲天,或叫欲界(Kamadhatu)六天。瑜伽論云:「言欲界者,謂下從無間,上超他化,至魔羅宮,其中諸行,皆因欲界煩惱所生。」

 

以下色界(Rupadhatu)十八天,共分為四禪:初二三禪,各有三天。第四禪有九天,分為凡聖二類:四有漏天,是為凡類;五不還天,是為聖類。色界天人,雖然已經離開粗重的欲垢,但尚存正報清淨質礙的色身,仍在色的範圍之內,所以叫做色界。這些天人,都是藉著禪定的功行,而感受的果報,所以色界天又叫做禪天,因此分為四禪。

 

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是初禪的三天,亦即是離生喜樂地。即是說初禪天的天人,已經脫離了欲界婬欲等粗重雜惡諸趣,而得生在色界寂靜清淨無染的梵地,心中喜悅快樂,所以叫做離生喜樂地。梵係清淨的意思,因為禪天已經離開欲染粗障的緣故。所以初禪又叫做梵天(婆羅賀摩Brahmadeva)。前面六欲天,但以十善戒行,即得感生;梵天則除十善,戒行外,尚須兼修四禪八定等法。所謂梵眾天(Brahmakayia)即係梵天裡面的庶民百姓。梵輔天(Brahmapurohita),即係梵王的臣佐官員。大梵天(Mahabrahma),即係統攝梵天庶民的大王。梵眾天的壽命長二十小劫,身量半由旬高(約二十里),梵輔天的壽命長四十小劫,身量一由旬高;(約四十里)大梵天的壽命長六十小劫,身量壹由旬半高(約六十里)。這三天同居一地,以德的優劣而分君臣,優者為王,次者為臣佐,劣者為庶民百姓。初禪天是以禪悅為食,不須穀食,所以無鼻舌二識,唯有眼、耳、身、意四識,由於有意識,故有喜受;由於有眼、耳、身三識,所以有樂受。劫盡的時候,火災能夠到達此天,因初禪天人內在的覺觀火未泯故;所謂火燒初禪。

 

楞嚴經云:「愛念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欲習既除,離欲心現。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淨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

 

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是為二禪的三天,亦即是定生喜樂地。這二禪的天人,禪定勝進,定水滋潤心田,發明本有慧光,由於慧光明照,覺觀俱離,是以一切憂懸所不能逼。定久功深,故能調伏粗漏,因得此定,生極喜樂,因此叫做定生喜樂地。少光天,梵語波栗河波(Paritsubha),此天因喜相初生,所發出的慧光尚劣,不能遍照,所以叫做少光天。這些光係天發的光,並非周遍湛寂之光,因為這些天人對於人法二執纖毫未動,但以離欲得定,定深生照而已。無量光天,梵語阿波摩那阿娑(Apramanabha)由於定功漸增,慧光漸勝,於是定中所發出的光明,隨著定的境界,遍照無窮無盡。所以叫做無量光天。這些天人所發的光,照耀無盡,並非是「如淨琉璃,內含寶月」之光,只是定久照強而已。光音天,梵語阿波會(Abhasvara),因二禪天無前五識,但用光明以表言語。該天的天人,只要得見這些光明,心中即得了悟;宣流淨行,遠諸粗重;因為以光為音,所以叫做光音天。或者二禪天以這壹天的光明最勝最極,所以亦叫做極光天。此天除具八觸十功德外,尚具四支林,即所謂內淨、喜、樂,一心。因為心無覺觀的渾濁,所以內淨。得生二禪,深生慶幸,所以名喜。處深禪定,恬然靜慮,所以叫樂。絕諸散亂,澄心不動,叫做一心。少光天,亦即是二禪天的庶民百姓,壽命長二大劫(一增一減為一小劫,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八十中劫為一大劫)。身量二由旬高(約八十里)。無量光天,即是二禪天裡的臣佐官員,壽命長四大劫,身量四由旬高(約一百六十里)。光音天,即是二禪天中的天王,壽命長八大劫,身量八由旬高(約三百二十里)。

 

大火災破壞初禪的時候,下界的眾生盡集此天,等到世界再成之初,自光音天起金色的雲彩,而注大洪雨,以造初禪天及以下至於地獄,世界成後,二禪天享盡天福的天眾,漸漸下生,乃至地獄界,盡見眾生。但若大水災時,二禪亦被湮沒破壞;即所謂水浸二禪。

 

楞嚴經云:「其次梵天,統攝梵人,圓滿梵行,澄心不動,寂湛生光,如是一類,名少光天。光光相然,照耀無盡,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化清淨,應用無盡,如是一類,名光音天。」

 

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是為三禪的三天,亦即是離喜妙樂地。由於三禪天的天人永離喜動,隨順勝定享受勝妙的快樂,所以叫做離喜妙樂地。滅卻二禪天的喜動,而生出淨妙的快樂,這種樂趣不是境界,乃係出乎淨性;然而定妙淨空的樂初顯,未得廣大周遍,所以叫做少淨天(Parittasubha),定心輾轉增勝,能夠引發這定中的淨樂,擴充到廓然廣大,無邊無際,所以叫做無量淨天(Apramanasubha)。無量淨天雖能徹意地樂,仍是身心虛曠之境,未融世界,不能名遍;今則遍於依正,淨樂圓融,世界身心無處不遍,因觸處都是淨樂,所以叫做遍淨天(Subhakrtsna)。此三禪天的禪支具有五種,即捨、念、慧、樂、一心。捨棄二禪的喜,名捨。愛念三禪,叫做念。善巧解慧,名慧。愛好安樂,名樂。止息緣慮,心無散動名叫一心。少淨天即是三禪天中的庶民百姓,壽命長十六大劫,身量十六由旬高(約六百四十里)。無量淨天是三禪天中的臣佐官員,壽命長三十二大劫,身量三十二由旬高(約一千二百八十里)。遍淨天是三禪天中的天王,壽命長六十四大劫,身量六十四由旬高(約二千五百六十里)。此三禪天火水二災均不能害,惟大風災不能幸免。因此天已伏意識,故無喜受,尚有出入息的擾亂,所以外感風災,所謂風吹三禪。

 

楞嚴經云:「如是天人,圓光成音,披音露妙,發成精行,通寂滅樂;如是一類,名少淨天。淨空現前,引發無際,身心輕安,成寂滅樂;如是一類,名無量淨天。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淨德成就,勝託現前,歸寂滅樂;如是一類,名遍淨天。」

 

第四禪中,總共有九天,前四天為實報凡夫天人所居之境,後五不還天,為三果聖人所居住的地方,所以後五天亦名聖人天。而前四天中,實則只有三天,於廣果天中,別開一天,名無想天,乃外道報得之境,即是在這福愛天中分二歧向,一條叫直往道,至廣果天,一條叫迂曲道,至無想天。這第四禪天,苦樂雙亡,心念都絕,一切妄想雜念,捨棄無餘,所以亦名此天,叫做捨念清淨地。

 

按照其餘一切經論所載:在第四禪天中,無雲居首,福生居次,廣果,無想,列於最後,並無福愛天的名稱。今地藏楞嚴等經,獨具福愛天的名,而缺無雲天的稱號,究竟誰是誰非?筆者難以憑空判斷,智者善自詳之好了。

 

初禪離苦受而有憂受,二禪離憂受而有喜受,三禪離喜受而有樂受,今第四禪苦樂等受俱捨,修殊勝的靜慮,得上地定,具殊勝的福力,而得往生,故名福生天(梵語布如焉伐耶Punyaprasava)。禪天的壽報長遠,動經劫數,所經的時間既久,所修的福德必多,這些福德是人所愛樂的,也是人所愛求。今四禪第二天,既是從人積聚福德愛樂而生的,所以叫做福愛天。若從發心修定以來,不帶異計,直修根本四禪,初禪戒勝,二禪定勝,三禪慧勝,是則淨德圓明。備歷四位,至福愛後,更增勝定,福德圓明。由於廣大福德所感的果報,得生勝處,所以叫做廣果天(梵語惟於頗多Brhatphala)。若從發心以來,中帶異計,六行伏想,漸厭漸捨:初捨粗心入於微心,復捨徵心,入微微心,從微微心,常修不息,乃至捨無可捨,入無想定。這些外道命終之後,果報生於無想天(Avrha)中,壽五百大劫。福生天是四禪天中的庶民百姓,壽命長一百二十五大劫,身量一百二十五由旬高(約五千里)。福愛天是四禪天中的臣佐百僚,壽命長二百五十大劫,身量二百五十由旬高(約壹萬里)。廣果天是四禪天中的天王,壽命長五百大劫,身量五百由旬高(約二萬里)。無想天的壽數及高度,均與廣果天相同。無想天和廣果天同在一處,並非另外別有地方,只因是外道所居,所以另立一種名稱,以資揀別。第四禪天不但火水風大三災所不能到,亦且遠離憂、喜、苦、樂、尋、伺、出息、入息、八種災患,所以勝過下界諸天。

 

在這四禪天中,初禪天共戒,故得戒德增上;二禪天喜俱,故得光明增上;三禪天樂俱,故得淨樂增上;四禪天捨俱。故前三天得福德增上,後一天得捨定增上。

 

楞嚴經云:「復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苦樂二心,俱時頓捨。粗重相滅,淨福性生。如是一類,名福生天。捨心圓融,勝解清淨,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如是一類,名福愛天。阿難!從是天中,有二岐路:若於先心,無量淨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若於先心,雙厭苦樂,精研捨心,相續不斷。圓窮捨道,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五百劫。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

 

第四禪天除了上列四天外,尚有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五天,前四天的前三天,純是凡夫天人所居的地方,第四為外道報得所住之處,故前四天總名實報天。自後五天為純三果聖人所居的地方,這些聖人以斷除欲界九品思惑而得生此,以後永遠不復再往欲界受生,因此叫做五不還天;這些天人,因為已經離卻欲界染污,獲得清淨的身而居於清淨之處,所以這五天又叫做五淨居天(梵語首陀娑婆Suddhavasa)。

 

此下五天,亦有五品的差別:即是第一下品,第二中品,第三上品,第四上勝品,第五上極品。

 

無煩天(Atapa),當在下品雜修靜慮,斷離生喜樂地中的九品思惑。前廣果天雖則苦樂兩亡,而欣厭之念猶存,對待的心互相交鬥,覺識無形中就會生出鬱熱的煩動。今既苦樂雙遣,對待兩亡,故得身心清涼,所以叫做無煩天。

 

無熱天(Sudrsa),當在中品雜修靜慮,斷定生喜樂地中的九品思惑。前無煩天雖則對待雙泯,而尚有絕對待的心未除,今則將這種念頭捨棄得乾乾淨淨,捨念既已清淨,慧用自然清虛。定障寂滅,意地調柔,則了無熱惱,所以叫做無熱天。

 

善見天(梵語須達梨舍那Sudarsana)當在上品雜修靜慮,斷離喜妙樂地中的九品思惑。前無熱天雖則無熱,但猶有收發的念存在。今則定慧障亡,收發之念亦絕,內心精瑩,定慧圓明,無漏功著發天眼智,見量遍十方界,而所見觸的地方都是妙境,因此所以叫做善見天。

 

善現天(梵語蘇補底Subhutr),當在上勝品雜修靜慮,斷捨念清淨地中的九品思惑。前善見天的定體雖圓,但定用未到勝妙之處。今則此天體用兼勝,是以首躡前天的妙體,圓澄之見既彰,定慧之功更著,所以能夠鎔鍊自在,顯現無罣無礙,因此叫做善現天。

 

色究竟天(梵語阿迦尼吒Akanistha),當在上極品雜修靜慮,斷四空四地中的三十六品思惑。思惑斷盡,起不還而證阿羅漢。言雜修者,初起多念無漏心,次起多念有漏心;又起多念無漏心。如是漸漸研窮,由多念無漏有漏,減至二念無漏有漏,最後又起一念無漏,一念有漏。由此夾雜熏修,故名極上品雜修。心既由重多至少,色亦窮粗至微,念念熏修,色定增明,果報轉勝,以至究盡色界最極之際,所以叫做色究竟天。

 

無煩天的壽長一千大劫,身量一千由旬高。無熱天的壽長二千大劫,身量二千由旬高。善見天的壽長四千大劫,身量四千由旬高。善現天的壽長八千大劫,身量八千由旬高。色究竟天的壽長一萬六千大劫,身量一萬六千由旬高。

 

在這色界的頂天,仍有一天,名叫摩醯首羅天(或叫摩醯伊濕伐羅Mahamahesvara譯為大自在)。為外道祭祀的天,於大千世界有大勢力,世間的魔王。或者說大自在天有二種的差別:一種係外道所事的大自在天,即智度論所謂的:三目八臂騎白牛執白拂者。這種大自在天,名叫毗舍闍羅摩醯首。一種是十地菩薩將成佛時,居色界頂,於淨居天之上,現大自在身的勝報,以勝妙之形,自十方諸佛,行灌頂之禮,而紹繼佛位者,名叫淨居摩醯首羅。故唯識論云:「諸異生求佛果者,定色界後,引生無漏,後必生淨居天上,大自在宮,得自在故。」述記又說:「淨居上有實土,即自受用身,初於彼起證,是十地菩薩宮。」或者說魔王係以婬穢之法來惑亂人心,破壞人的梵行,他的宮殿或者不在淨居之上,而在欲色之閒,另有魔王宮殿。

 

楞嚴經云:「阿難!此中復有五不還天。於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苦樂雙亡,下無卜居。故於捨心眾同分中安立居處。阿難!苦樂兩滅,鬥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機括獨行,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象,一切沉垢,如是一類,名喜見天。精見現前,陶鑄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天。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乃是無色界(Arupadhatu)天最後的一天,用「乃至」二字,而概括空處,識處,無所有處三天。這四天都是深厭色籠,因此修四空定,定功圓成,得生這四空天。此界的天人已無色蘊,只餘受想行識四蘊。因無色質形礙之身,而居於空處,所以叫做無色界。

 

依前廣果天的捨心成就,但有色礙。今則厭自己有形礙的體而堅修空觀,銷滅自具色礙的身而歸於無,依空而住,所以叫做空無邊處(Akasanantyayatana)。諸有質礙的物既銷於無,則不依色,無礙的無亦滅,則不依空;色空既無,則惟留阿賴耶識及半分末那識,即是說這半分的微識無復外塵可緣,獨有內緣存在,其相微細,不但非色,亦且非空。因為色空的粗緣已無,即轉心而緣識,心與識法相應,所以叫做,識無邊處(Vijnananantyayatana),空處無色而存空,識處空亡而存識,均係尚為所有;今則空色俱亡,識心亦滅。能所緣寂,則一無所有,故十方寂然,迥無攸住。因為三世的緣識無邊,所謂緣多則散,能破於定,是以行人厭患於識,捨緣而轉心依無所有法,心與無所有法相應,所以叫做無所有處(Akincanyayatana)。無所有處,猶然用心窮研令不緣識心,與無所有處相應。今則研窮識性伏令不動,故能生非想天。生此天的人,定心深妙,惟想念最為昧劣。因第八識性,從來不動,不可斷滅,今以妄滅之心,強加窮研,於此無盡性中,虛妄發宣盡的性,故使第八如存而不存,以其不可見故;第七執我之心,若盡而實非盡,因其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未斷非非想處愛的緣故。因為不存而若盡,則但無下地粗想,故曰非想;因為存而非盡,則不達妄想無性,不入涅槃真無想道,故曰非非想。修這種定,而得生於非想非非想天,所以叫做非想非非想處(Naivasamjnanasamjnayatana)。

 

 

http://www.fa-in.org/bfnn/book/books2/1598.htm

http://www.lifetv.org.tw/search/view.asp?RecordNo=12122&KEY=

 

imagesBPE7SOJ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