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證道的境界與妙用

  頓悟證道是要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其境界與妙用,是不可言說,非文字語言所能詮釋,故謂教外別傳。然而證道歌撰寫的目的,是想借音韻性、通俗說的歌謠,表達禪宗頓悟的奧義,以有立無,本意仍在無上,希望後學者能得意忘言,得魚忘筌,深深體會言外之意,於是屢言證道的境界與妙用,見其歌詞:

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非但我今獨達了,恒沙諸佛體皆同。

遊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為參禪。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

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上。自從頓悟了無生,於諸榮辱何憂喜。

有生定有死,生老病死是生命存在的無奈,是眾生的最大的苦惱,於是了脫生死是凡人悟道修道的目標,但是證道歌卻言:「了知生死不相關」,證道的結果發現生死與我是兩不相關,何必為生死苦苦煩惱。修道人若能定慧圓明,發現恒河沙數諸佛與我皆同,生死也只是泡沫,任由其生滅罷了,就如金剛經釋尊所言:「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即是了脫生死,不再為生死煩惱,故謂「自從頓悟了無生,於諸榮辱何憂喜。」無生即是由生死解脫而出,了解血肉身軀,只是生滅假象,仍有一不生不滅的真體,在明心見性之後,頓現無生的妙用。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證道的境界,是不借文字語言,彰顯性靈的全體大用,其意境,如證道歌云:

決定說,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徵,直截根源佛所印,摘葉尋枝我不能。

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

淨五根,得五力,唯證乃知難可測。鏡裏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

明心見性,是禪宗的第一義諦,是直截根源,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當下即是,是全體大用,其他瑣屑的小事,則可舍棄之,如六祖壇經上云:「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靈光顯現,是真如本性,離開一切執著,超越一切矛盾,徹見自己本來心性的靈機,大涅槃經云:「昔善星比丘,雖誦得十二部裡,猶自不免輪迴者,為未見性故。」未澈知本來面目,則一切作為到頭來仍是一場空夢。徹知本性,則是「六般神用生了空,一顆圓光色非色。」當下本心運用自如。所謂六般神用即是六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六種神通是證道後顯現的神用,一顆圓光則指證道的本體的自性清淨,亦即扣緊體用而言,在用方面是「空不空」,指六種神通,不用時,絲毫不存在,恍惚是空,當其大用顯現時,是心的全體大用,恍惚不空。在體方面則是「色非色」,本性是如來藏心不見形象;是非色,但是本性又為一切諸法的大本,如維摩經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是有色象。說空則又不是空,道非色則又有色,故云:「鏡裏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也就是證道以後,是全體大用,可以撥除鏡中水中的假象,而以真如來觀照萬物,體會諸法實相。

  如何以真如來觀照萬物,達到全體大用的境界呢?在證道歌裏有一大段詳細的描寫,以各種譬喻解釋證道後的妙用:

震法雷,擊法鼓,布慈雲兮灑甘露。龍象蹴踏潤無邊,三乘五性皆醒悟。雪山肥膩更無雜,純出醍醐我常訥。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業,彈指圓成八萬門,剎那滅卻三祇劫。一切數句非數句,與吾靈覺何交涉。

這一段歌詞,幾乎全用譬喻,以譬喻的手法來描寫感情與心靈境界是詩歌常有的技巧,此處以譬喻描寫證道境界,更是難得的佳作。以雷、雲、甘露說明本性的圓滿自足,剎那間能夠「三乘五性皆醒悟」,三乘指的是聲聞、緣覺、菩薩。五性指的是定性聲聞、緣覺、菩薩、不定性、無性。五性三乘的眾生都能頓然證通圓融境界。此圓融境界是「一性圓通一切性」即本性圓通,此心卻佛,而此佛心即是一切眾生的本性,即如傳心法要黃檗希運所說:「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一心就是佛,佛的本心與我的本心是如一不二的,是沒有差別相的,舉水中之月為例,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千江裏的月,皆是天空的一輪明月,同樣我性即是如來本性,若能體會我身只是假象,就如江水,只是為了反映佛性,反映明月,要求明月,要求佛性,不宜往江水我身處尋,而是以假證真,去除假體,可知「我性同共如來合」。

  可知頓悟證道,純由自己本心,此心即是佛心,故不假他求,直證本心,明心見性。所以萬殊的個體,皆是佛心所現,所謂「彈指圓成八萬門」,八萬法門,仍然不出於一心,由自己本性的頓悟即是一修一切修,一斷一切斷,此為證道的境界及其妙用。

 

 

頁11 永嘉玄覺禪師證道歌義理初探

中國佛教第28卷第六期(1984.06)

 

arrow
arrow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