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永嘉大師證道歌淺釋 - 4

 

降龍缽。解虎錫。兩鈷金環鳴歷歷。

不是標形虛事持。如來寶杖親蹤跡。

 

「降龍缽」:出家人用來吃飯的缽,名叫「應量器」,就是你吃多少就裝多少,不要不夠,也不要多,恰到好處。可是,這個缽不是單單用來吃飯,而且也是個寶物,能降伏天魔,制服外道,三千大千世界都能裝進缽裏,所以古來有用缽來降龍,又能替人治病,所以缽的用途很多。降龍缽,龍是隱形莫測的眾生,牠有神通,可是毒龍很毒,毒龍能害人,會放毒氣。人一聞到這股毒氣,會把生命都奪去,究竟甚麼叫做龍?人的脾氣就像一條龍,你要能使脾氣不發作,也可說把龍降伏了,因為脾氣也是忽有忽無的,你叫它有,它就會有;你叫它沒有,就可以沒有,來之無蹤,去之無影,就像一條龍似的。

 

「解虎錫」:錫就是錫杖,出家人行腳時用的。錫杖有兩個環,每個環有三個圈,兩鈷是講真、俗二諦,每鈷有三個圈,共有六個圈,表六度萬行。古來大德用錫杖,能使正在打架鬥爭的二虎分開,這兩虎就老老實地趴著,這叫解虎錫。

 

「兩鈷金環鳴歷歷」:鳴歷歷,就是很清楚、很顯著,這個樣子好像著相似的,其實不是著相,所以—

 

「不是標形虛事持」:不是這麼做樣子。

 

「如來寶杖親蹤跡」:這是佛的寶杖,佛親手傳給弟子,所以是佛門的一個法寶。出家人三衣一缽一具不離身,也要帶錫杖,這是用種種法寶來修行。那麼比丘有比丘的樣子,比丘尼有出丘尼的樣子,出家人一定要躬行實踐,腳踏實地地修行,不可以隨便,所謂「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這都要特別注意的。

 

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

無相無空無不空。即是如來真實相。

 

「不求真。不斷妄」:為甚麼?就因為得到本了,你就不愁末了,前面一段文又把這段文的意思說明白了。「如淨琉璃含寶月」,就好像在淨琉璃瓶裏含著寶月似的,玲瓏剔透。「既能解此如意珠」,你要是明白了這個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自己得到利益,也能利益他人,自利利他,這種力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甚麼叫本?就是我們把生死無明破了,無明破了,你就得到本了,既得到了,末稍的問題就迎刃而解。因為這樣,所以說不求真,不斷妄,也不需要求甚麼真了,因為無真可求,他已經惑無不盡,真無不存,沒有甚麼妄,只有一個真,連真的名義也沒有。

 

「了知二法空無相」:因為你明白「真」沒有形相,「假」也是沒有形相,真妄都沒有形相,有無也沒有形相。因為自性就好像虛空一樣,真的和妄的都在虛空裏面,你要是沒有迷惑,妄自然就不存在;你要是明白了,真也顯不出來,所以說「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明白真妄、有無都是虛妄而沒有實體,都是名詞而已?空無相,沒有形相會令你執著。

 

「無相無空無不空」:沒有相,也沒有空,沒有形相,怎麼會有空呢?無不空,可是這時是真空,真空就是妙有。真空不空,所以叫真空;妙有非有,所以叫妙有。

 

「即是如來真實相」:這就是實相理體,就是沒有一切執著,甚麼執著都破滅了,這是這段文的大意。

 

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

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光非內外。

 

「心鏡明」:我們的心鏡,就是大圓鏡智,你要是得到大圓鏡智—

 

「鑒無礙」:你照甚麼事,一照即了;你照理,一照即空,所以鑒無礙,甚麼障礙都沒有了。

 

「廓然瑩徹周沙界」:廓然是大的意思,又是光明的意思。瑩徹,就是玲瓏剔透,裏面可以看見外面,外面也可以照到裏面,互相瑩徹,沒有障礙。周沙界,周遍法界,無在無不在。

 

「萬象森羅影現中」:天地間的森羅萬象,房廊屋舍等,影現中,都在這裏面現出來。

 

「一顆圓光非內外」:這個圓光也是如意珠發出來的。「既能解此如意珠」:你明白這個如意珠的道理。「自利利他終不竭」,如意珠會放光,這種光不是在裏面,也不是在外面,是你自性的光明,本來就有的,可是你不會用它,所以埋沒了很久,現在你得到了,明白了,把大圓鏡智也得到了,所以一顆圓光非內外。

 

研究佛法的人,必須要恒長耐久,天天研究,不能間斷,天天在佛教裏薰習,就像在水裏泡似的。又像用煙來薰一樣,你用煙薰,一天不見得甚麼,兩天也不覺得怎樣,時間久了,就有黃色現出,就有一種習染。本來是個質地很硬的,常常在水裏泡,泡得時間久了也會軟。即使自性很剛強,常常在佛教的法水裏泡,可改變我們的剛強性,成剛柔相濟。你本來是甚麼都不懂,若你常常在佛教裏薰習,久而久之,就懂佛法了。

 

我們人不要那麼好奇,好奇不要緊,很容易掉到坑裏,掉到陷阱裏出不來。那些探險的人,各處去探險,往往生命都犧牲了,這是不是值得呢?這不一定有甚麼價值。所以我們人應該生出正信來,不要常常走小路,走黑暗的路,見不得人的路,喜新好異,這都是佛教徒容易犯的毛病,結果甚麼也沒有成就,時間也耽誤了,這是很可惜的。你常常想學佛法,就是沒有時間;但你各處往旁門左道裏跑,卻有時間。可是這很容易就中邪了,現在到處都有鬼上身,這些很容易把人迷惑住,被迷惑了,將來就做魔王的眷屬,去增加他們的勢力,所以各位正信佛教徒不要走偏門,不要投機,不要取巧,要老老實實地研究佛法,這是我們的本分。

 

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

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

 

「豁達空」:世界上有一種人,不相信真理,也不相信因果,所以他的論調是說一切都是空的,人死就如燈滅,甚麼也沒有了,他把一切都歸空,所以叫豁達空。

 

「撥因果」:撥無因果,他不信人在世上種善因就結善果,種惡因就結惡果,他不相信這種真理。他說沒有因果,也沒有報應,把因果報應的道理完全否定了,可是,因果報應是不能否定的,因它的確是有。因此,他就變成一個很無知識,很粗魯的人。

 

「莽莽蕩蕩招殃禍」:莽莽,就是很莽撞,莽撞中的莽撞,很粗俗,很無知識的。蕩蕩,就是不守規矩的樣子,這是很厲害的不守規矩,不只是稍微不守規矩,因為他撥無因果,可以說是錯因果。因為錯因果,就會招出殃禍,殃就是災殃,禍是禍患,造出種種罪業,自己不知道。

 

「棄有著空病亦然」:為甚麼棄有?因為他認為甚麼都沒有;執著空,他說甚麼都歸於空,這個病也像撥無因果一樣。執空執有都是落於二邊,不是中道了義。

 

中道了義是非空非有,說它空,它有妙用;說它有,它又有真空,所以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也不礙真空。真空不是一個空的,因為有妙有,可是妙有並不是一個有,它有一種有的成分在裏頭,可是它又不是完全有,因為它又非有,所以叫真空,這是二不二。真空不一定是空的,所以叫妙有;妙有不一定有,所以叫真空。你若棄妙有而執著真空,這也是錯,所以說:「棄有著空病亦然」,你若執著到空理上,這個病也是一樣。

 

「還如避溺而投火」:這好像甚麼呢?好像你怕水,怕被水淹死,所以就投入火去,但火也是一樣能燒死人,火燒之死和水淹之死,都是差不多,所以棄有著空病亦然,就好像避水淹,而跳到火堆裏一樣。

 

捨妄心。取真理。取捨之心成巧偽。

學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認賊將為子。

 

我們修道人,若不會用功,就會生出一種大執著。這種大執著也就是頭上安頭,騎驢找驢,沒有這個必要。可是就這麼糊塗,沒有擇法眼,以為應該—

 

「捨妄心」:說我不要這個妄想心,把它捨棄了。其實這個妄想根本是虛妄的,沒有一個東西,有甚麼可捨的,只要不打妄想就夠了,你還捨甚麼東西?

 

「取真理」:真理不是在外面找,真理在自性裏面,你若妄盡,真就現前。你的妄想心沒有降伏,沒有放下,還執著你的妄想心,想找真理,真理不用到外面找去,這是人人本具,各各不無的,所以你也不必取,不必捨。捨是不要它,取是把它拿回來;不要它是著相,想把它拿回來也是著相。這個真理也是沒有形相的,你怎麼可以用取捨之心來修行這個法門?所以前面一開始,歌詞上就說「不求真。不斷妄」,不求就是真,不斷就是沒有妄;若有所求,就找不到真的,你想斷,那就是妄,所以捨妄心,取真理,也是這個道理。

 

「取捨之心成巧偽」:就因為你有取捨之心,就成巧偽。巧是智慧,偽是愚癡,就得不到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是無智亦無得的,沒有形相,所以你想取捨,都是頭上安頭,騎驢覓驢。真理是本地風光,本有家珍,不用到外面去找,所以成巧偽。就因為這個取捨之心,就有智慧和愚癡。

 

「學人不了用修行」:學人就是修道之人,一天到晚想捨妄想,取真理,在這上面用功夫。

 

「真成認賊將為子」:這好像認賊做兒子一樣。這個賊,如果你想捨妄想,就好像有個賊似的,因為你在妄上又生出個妄。取真理,真理是沒有形相的,也沒有可取,也沒有可捨。你不明白這個道理,就去騎驢覓驢—你已騎著了,還找牠做甚麼?頭上安頭—你一個頭覺得不夠,要在頭上多安一個頭,你說這是甚麼?這都變成妖怪了,修道人不懂得這個,永遠也不能與道合一。我們各位在這個地方要確實注意來研究,學佛法,要學得有智慧,不要越學越愚癡。怎樣學得有智慧呢?就是做甚麼事情,都是規規矩矩,老老實實,不要投機取巧,不要各處佔便宜,自己得到利益,那不是佛教徒,那是借著道的名義來發財,來擴張自己的名譽地位,這都是錯的。

 

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識。

是以禪門了卻心。頓入無生知見力。

 

這是說前面「捨妄心。取真理。取捨之心成巧偽。學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認賊將為子。」我們人有一個毛病,就是或者太過,或者不及,太過和不及是一樣的。我們修道人,不應用妄想心來修道,應該用本妙明心。本來心是不可思議,無所不明,不用猜測、計度,不用去想;可是人往往不會用功,盡用肉團心,用緣慮心,用計度心來追求修行的道路。用這種心、這種意、這種分別識,就是因為錯用了心意識,未能回到自己本妙明心,性淨明體上,所以叫錯用心。

 

「損法財」:它令你的真法不現前,損傷了。

 

「滅功德」:你盡用心意識去做功德,總想要有所得,有一個執著,總抓著一個抓手,用心意識來修行。

 

「莫不由斯心意識」:修行的人,對這種道理不明白,總在心上用功夫,在意上用功夫,在分別識上用功夫,所以說:「學人不了用修行。」不明了,就以這個心意識當做用功的工具,生了大執著,這樣修行,越修離道越遠。

 

「是以禪門了卻心」:因為這個,禪門裏頭有個了卻心,了卻心就是不用心意識,所以說:「談到無心便是道。」無心、無意、無識,沒有心意識,了卻心沒有了,這個心就是心意識,都在這裏頭包括著。

 

「頓入無生知見力」:這個時候,你就能證得無生法忍,有大智慧現前,得到圓融無礙的智慧,這時候就成了大丈夫。

 

大丈夫。秉慧劍。般若鋒兮金剛焰。

非但空摧外道心。早曾落卻天魔膽。

 

「大丈夫」:怎樣叫做大丈夫?中國孟子所講的大丈夫是怎樣?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富貴不能淫,富貴的人錢多,勢力大,就不守規矩,行為便不檢點,有淫亂的行為(花天酒地)。可是如果你在富貴的地位上能夠不淫亂,能夠守規矩,老老實實的,不違背人間的法律,不違背天上的法律,不違背地獄的法律,這樣子富貴也不能淫了。貧賤不能移,人若貧賤,就沒有志氣了,就不擇手段,投機取巧,去諂富驕貧,種種很卑鄙的行為就現出來。人如果窮了,還能不轉移他的志願,還是要做一個世間最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便能把自己的人格建立得非常正大光明,有志氣,不同流合污。威武不能屈,威武就是用勢力,在甚麼勢力下也不屈服,不屈服於權力、勢力之下,就叫大丈夫。

 

以上所說是世間的大丈夫,現在我們這段文所說的是出世的大丈夫。出世的大丈夫,在心目中根本就沒有富貴,沒有貧賤,也沒有階級觀念,權力的觀念,人我的觀念都沒有。心裏沒有這些東西,也沒有一個威武不能屈的觀念,這些世間的東西都掃乾淨了,這時候是頂天立地,通天徹地的人,這種豪氣常存,正大光明的態度,充滿宇宙。沒有一個人我是非,這些問題都沒有了,他是不是不懂呢?懂,他甚麼都懂,可是他也不違背道義。這種大丈夫,憑甚麼能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因他心裏沒有這些渣滓,沒有這些雜亂的東西。

 

「秉慧劍」,他沒有情情愛愛,囉囉嗦嗦,婆婆媽媽的東西。為甚麼沒有?因為他的智慧劍把一切的葛藤都斬斷了,七情六欲不生,財色名食睡也綁不住他了。

 

「般若鋒兮金剛焰」:般若的智慧就像刀刃那麼鋒利,能切金斷玉,削鐵如泥,能把人的情情愛愛,這些不乾淨的東西斬得乾乾淨淨。因為這些黑暗沒有了,所以就放出金剛的火焰,發出智慧光。你們看!有些人生得很聰明,可是他用心用得面黑黑的,頭髮也想得白白的,腰也彎了,頭也抬不起來,這都是因為用心意識的緣故,就談不到大丈夫。

 

「非但空摧外道心」:不但能把外道的邪氣都消滅了—

 

「早曾落卻天魔膽」:他很早就把天魔膽給嚇破了,天魔恐怖毛豎。這是說人要證果成了道業,才是真正的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奇男子、大丈夫,不是那種口頭上說得好像懂得很多,可是實際上甚麼也做不到,只會口頭禪,所以口頭禪的人不能成為大丈夫。《證道歌》是很有意思的,你們各位若能背得出來,遇到有憂愁煩惱的時候,唱一唱就能把你的煩惱魔給降伏了,令你的身心都得到清涼快樂,能以每天唱幾遍,你的壽命一定很長,身體一定很健康。

 

震法雷。擊法鼓。布慈雲兮灑甘露。

龍象蹴踏潤無邊。三乘五性皆醒悟。

雪山肥膩更無雜。純出醒醐我常納。

 

「震法雷。擊法鼓」:不一定有個雷,這是一種譬喻,譬喻佛說法像獅子吼,如雲雷音一樣,眾生在迷夢中聽到雲雷音,便反迷歸覺,捨邪歸正,這就是震大法雷,擊大法鼓。

 

「布慈雲兮灑甘露」:布即分布,分布開這慈悲的法雲,灑下甘露的法雨,令一切枯槁的眾生,得到法音法雨的潤澤,使他們的法身慧命都可以復活起來。

 

「龍象蹴踏潤無邊」:這時法門的龍象,都得到慈雲的法雨來潤澤,所以潤無邊。有他們這些龍象,再去顯揚法音雷雨,那麼一切眾生都會得到覺悟,所以說—

 

「三乘五性皆醒悟」:三乘,指聲聞、緣覺和菩薩;五性,指善性、惡性、定性、不定性、闡提性,就是包括一切眾生的根性,無論上根利智或下根愚鈍的,都各得其所,各得其分地滋潤。

 

「雪山肥膩更無雜」:雪山有種草,生得非常肥膩,有營養,所以大白牛吃了這種草,能產生醍醐來滋潤一切的眾生。外以說:

 

「純出醍醐我常納」:永嘉大師告訴我們說,他常常能飲到醍醐甘露,知道其中好處。所以他也希望每個眾生,都可以得到醍酬甘露的滋潤,都能反迷歸覺,離苦得樂,了生脫死,再不在輪迴裏打轉。

 

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性,是佛性;一切性,是眾生性。佛性和眾生性本來沒有分別的,佛性就是眾生性,眾生性就是佛性。這是二而不二,一而非一;亦一亦二,非一非二。你明白了就是一個,不明白就是二個;你明白不明白,也不是一個,也不是二個。圓通,也就是圓融無礙,圓滿菩提。在佛一性也不增;在凡一性也不減,它的本性是無欠無餘的,也不多一點,也不少一點,所以圓通一切性。

 

「一法遍含一切法」:佛說的法門有八萬四千種,每一個法門都和其他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法門相通的,都是互相含融,沒有離開。說是八萬四千種,歸根究底就是一個法,連一個法本來也沒有,所以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現一切水」:好像「千潭有水千潭月,萬里無雲萬里天」,有一千個水池,就有一千個月光現出來,是不是月的本體有一千個呢?不是的,這也就是一性圓通一切性。一輪月光就是我們的真如佛性,它普現一切水,一切水就是眾生性,眾生性不離佛性,佛性不離眾生性。人覺悟了就是佛,迷了就是眾生。

 

我們這個也貪,那個也貪;這個也求,那個也求;見到一切的物質就生出自私心來,見到一切的金銀財寶就生出自利心來,於是妄語也就跟著來,這樣就是迷了,迷了就是眾生,覺悟了就是佛,甚麼叫覺悟?覺悟有個形狀嗎?沒有!覺悟就是覺悟。那有甚麼表示呢?有的!覺悟的人,就是有智慧,徹法底源,明瞭一切諸法實相,沒有一切障礙。佛性時時都在眾生性裏,有一眾生,就有一佛性,可是眾生只用眾生性,不會用佛性。有人說:「法師,你講來講去,我還是不懂,到底甚麼是眾生性?甚麼是佛性?」方才不是說過了嗎?你覺悟了就是佛性,迷惑了就是眾生性,就在一念之間,所以一月普現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攝」:無論你有多少水,多少池子,多少江河湖海,都是一輪月在那兒照著,攝持著。

 

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

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業。

 

「諸佛法身入我性」:諸佛的法身投到我的眾生性來。

 

「我性同共如來合」:我的眾生性和佛性就合而為一,二而不二了。

 

「一地具足一切地」:你明白一地的道理,其餘的二地、三地、四地,乃至十地,也都會明白了,你若一地的智慧都沒有,其餘的也不會有。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這就證了十地的理體了。

 

「非色非心非行業」:這不屬於色,也不屬於心,也不屬於我們所做的業。

 

彈指圓成八萬門。剎那滅卻三祇劫。

一切數句非數句。與吾靈覺何交涉。

 

「彈指圓成八萬門」:在一彈指的時間裏,就能圓成八萬法門,就這麼快,因為你一悟一切悟,一了一切了,一證一切證,一通一切通。

 

「剎那滅卻三祇劫」:就在一剎那的功夫,就把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都沒有了。

 

「一切數句非數句」:無論是甚麼名相數句,一切理論都一掃而空,也就是「迷時千句少,悟後一字多」,這種境界就是一切數句非數句。

 

「與吾靈覺何交涉」:這種名相,文字般若,和我們的靈明覺性有甚麼關係?文字般若記得太多,也都是空談。

 

不可毀。不可讚。體若虛空勿涯岸。

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

取不得。拾不得。不可得中只麼得。

 

「不可毀。不可讚」:你想讚歎讚歎這種法門,並沒有甚麼好讚歎的;你要毀謗毀謗它嗎?也沒有甚麼可毀謗的,因為它根本沒有,六祖大師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體若虛空勿涯岸」:這個體性就像虛空一樣,所以說:「自性如虛空。真妄在其中。悟徹本來體。一空一切空。」沒有一個邊際,你說甚麼是虛空的邊際,虛空沒有邊際,就是有物質的地方,也都是虛空。虛空並沒有壞一點,虛空若能壞的話,就不是虛空。

 

「不離當處常湛然」;不用到處去找,回頭就是,當下就是。湛然是湛然常寂,這時你湛然常寂,寂無所寂,甚麼也沒有,空到極點,欲望豈能生,你的欲念沒有了,那你的心意識也不能當家做主了。

 

「覓即知君不可見」:可是到這樣子,你想找一找嗎?永遠也找不到,因為它沒有丟嘛!你到甚麼地方去找去?本來就是,你想找甚麼東西?有甚麼可找的?所以後面又下一個註解—「取不得。捨不得。不可得中只麼得。」

 

「取不得」:你想把它拿來嗎?拿不來。

 

「捨不得」:這個真如佛性,你想不要了,也辦不到,你沒法把這個東西布施給旁人。

 

「不可得中只麼得」:在這個不可得當中,甚麼也沒有得到。

 

默時說。說時默。大施門開無壅塞。

有人問我解何宗。報道摩訶般若力。

 

「默時說」:你看他沒有說法,可是他在那兒說法;你看他在說法,他還沒有說法,這是甚麼道理?因為說法者無法可說,聽法者無法可聽;說法者也是在那兒說法,聽法者也是在那兒聽,其中就看你有沒有智慧。你若有智慧,「粗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你若沒智慧,他即使說得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你還是覺得沒有甚麼稀奇,好像沒有說一樣。

 

「說時默」:在定中說法,在定中轉法輪,定中轉法輪就是默時說;出定轉法輪,還是由定出來的智慧,所以說時也是默。

 

「大施門開無壅塞」:這是說法的人為法忘軀,諸布施中法供養為最,他願意以法來供養,以法來做布施,這是無緣的布施,無遮的布施,沒有分別的布施。無壅塞,在這裏面一點執著也沒有,甚麼執著也沒有。因他說法時,也不是為著叫聽眾歡喜,叫聽眾供養自己,這叫貪求名聞利養,或者為著想要拋磚引玉,想要得到甚麼,不是為這個而說法,所以叫大施門開無壅塞,甚麼執著也沒有,所謂「掃一切法,離一切相」。

 

「有人問我解何宗」:這時候,或者就有這麼個人來問我,說:「這是那一宗呢?那一派呢?」

 

「報道摩訶般若力」:告訴他,這是大般若的智慧,由定中生出智慧。

 

或是或非人不識。逆行順行天莫測。

吾早曾經多劫修。不是等閑相誑惑。

 

「或是或非人不識」:或者有人說是,或者有人說非,隨他去,是也好,非也好,我自己盡了心了,比甚麼都好。

 

「逆行順行天莫測」:真正修道的人,不順乎人情的,有時也順乎人情,也通一點人情,可是他或逆或順,一般人不能了解,因為一般人的程度不夠,就在那兒猜測。猜測到甚麼時候也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高深莫測。所以各位你若沒有真正擇法眼,切記不要亂講話。

 

「吾早曾經多劫修」:永嘉大師自己說:「我知道我自己的事情,我在多生多劫已經修過了,所以今生就明白這個道理而證道了。」

 

「不是等閑相誑惑」:不是像一般普普通通的人,互相你騙騙我,我騙騙你,你讚歎我,我讚歎你,互相吹捧,互相宣傳。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谿是。

第一迦葉首傳燈。二十八代西天記。

 

這幾句歌詞是說身為佛教徒,必須要震大法雷,擊大法鼓,豎大法幢。

 

「建法幢」:甚麼叫法幢?也就是道場,建立起一個道場,所謂「建法幢於處處,破疑網於重重」,就是到處建立供人用功修道的道場。為甚麼叫法幢?因為法是莊嚴世界的,有如梵網幢,是莊嚴道場的,有法幢就有道場;有道場就有法幢,所以道場是為法而建立的;法幢因道場而弘揚。

 

「立宗旨」:宗旨是立出來的,我們以甚麼為我們的目的,我們的宗旨?如萬佛聖城以「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語」為宗旨。我們是不是做到呢?現在還沒有做到,不要說旁人,就連在洛杉磯開始三步一拜的二位行者,也沒有把這六大宗旨做到圓滿。你對人不爭,對自己還爭;對人不貪,對自己還貪;對人無所求,對自己還有所求;對人不自私,對自己還是自私;對人不自利,對自己還有自利;對人不打妄語,對自己裏面常常妄想紛飛。妄想就是在那兒打妄語,一陣間生出這個念頭,一陣間又生出那個念頭;一陣間想修道,一陣間又不想修道;一陣間想持戒,一陣間又不想持戒,這都是性沒有定,也不知道甚麼叫做空。遇到順的境界,生歡喜心,這是性不定;遇到逆的境界,生出一種討厭心、煩惱心,這都是未能抱定宗旨,性也不定。性不定,魔就不伏,一定要性定了—

 

「縱遇鋒刀常坦坦」:就算有人拿刀來殺自己,也是很坦然自在的,很正直的,一點也不委曲求全。你口頭上說不自利,等利益到頭時,爭心就出來,爭心一出來,貪心也跟著來。貪心來了是在裏面,然後向外馳求,到外面去找,這一找歸根究底,就歸到自私自利上,都是因為這個。也是因為沒有立宗旨,魔就不伏,所以說「性定魔伏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妄想要是沒有了,到甚麼地方去都是一樣,到甚麼地方去都是「行住坐臥,不離這個;離了這個,便是錯過。」你若是看到一個出家人,一天到晚和人拉攏關係,這一定不能修行,因為他不會用功,所以才到外面去找;會用功的人,不應說便不說,不應做便不做,時時都在觀己,處處都在攝心,這都是立宗旨。

 

萬佛聖城的六大宗旨,誰能做到,誰就是修行人;誰不能做,誰就是假修行人,很清楚的。你看出家人,到處見人就嘻嘻哈哈,嬉皮笑臉的,一講話也點頭彎腰的,甚至打問訊叩頭,這個人一定就完了,一定不是真正的佛弟子。真正的佛弟子,時時都不會現這種沒有價值的相。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宗旨,比如佛有八萬四千法門,不論那一個法門,你能把它真正做到圓滿了,那八萬四千法門也都成就,這叫「一悟一切悟,一入一切入,一開一切開,一示一切示。」這就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你如果一樣也不做,一個法門也不能專一實行,那就是把光陰空過,沒有甚麼成就,自己騙自己,自己和自己過不去。談到立宗旨,我們要立甚麼宗旨呢?就是立佛以心印心,拈花微笑這種法門,我們要直心是道場,建法幢,立宗旨,就是要直心。

 

「明明佛敕曹谿是」:這是說六祖大師不是偶然地成為祖師,在梁朝智藥三藏法師從印度來到廣州就預言:「一百七十五年後,有肉身菩薩,在此菩提樹下,開演上乘佛法,直指心地,見性法門,而成就佛道。」南華寺是由智藥法師開山,他到那個地方時,用手捧起山溪的水來喝,說道:「這水和印度寶林山的水是一樣的味道。」在一百七十年後,果然六祖大師在那裏大傳法要,令一般有志於菩提覺道的人,證果開悟。所以佛經上說在震旦有個寶林山,是傳佛心印的道場,所以說明明佛敕曹谿是。

 

「第一迦葉首傳燈」:第一是迦葉祖師,第一代祖師傳佛心印,到菩提達摩在西天做第二十八代祖師。

 

「二十八代西天記」:由佛拈花微笑,以心印心,這個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法門,傳到菩提達摩,為印度的第二十八代祖師(中國禪宗初祖)。

 

法東流。入此土。菩提達摩為初祖。

六代傳衣天下聞。後人得道何窮數。

 

佛法到二十八代祖師菩提達摩時,他從印度航海到廣州,所以中國廣州有個西來初祖地。他又從廣州到南京,從南京又到河南。菩提達摩是抱著大慈大悲的心來中國教化眾生的,想不到中國人當時很歧視印度人。中國最初沒有佛法,從漢明帝時佛法才從印度傳到中國,到南北朝梁武帝時,中國佛教有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論,沒有真正依照佛教戒律去做。菩提達摩到中國時,中國佛教人士不歡迎他,因為他不懂中國話,言語不通,所以講起話來也沒有人聽懂,無論到甚麼地方都是冷冷清清的,也沒有人緣。等到在南京遇見神光法師用鐵念珠把他的牙打掉兩顆之後,這位祖師就灰心喪氣跑到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這就是「默時說。說時默。大施門開無壅塞」的境界。

 

各位想想這種忍耐心,如果沒有功夫的人,像現在的名利鬼,求名利的人,到某一個地方就想要一舉成名,聞名世界。菩提達摩,論道德,論智慧,論神通都超過一切,然而他能韜光晦跡,藏器待時,在少林寺對著石壁坐著,你說他若沒有忍耐心,沒有法忍,怎能辦得到呢?不要說有功夫、智慧、神通、道德的人,想光芒外露,現在就連一瓶都不滿,半瓶又在那兒搖晃著的,都想露一手,叫人家知道他是多了不起的人。你說比起古來的祖師,這類的人多可憐,多不自量力,所謂「名利小事人人好,生死大事無人防」,眾生就是這麼顛倒。

 

菩提達摩在少林寺坐了九年,二祖神光知道他是個了不起的人,就在他旁邊跪了九年。我們現在的人想一想,不要說九年,跪九天就受不了,甚至九小時也跪不了,坐九天就覺得真了不起,我的功夫到家了,就自滿得不得了。

 

「法東流。入此土」:就是佛的心印法門傳到東方—震旦來了,震旦就是傳到中國了。入此土,此土就是中國。

 

「菩提達摩為初祖」:菩提達摩是西方第二十八祖,在中國為禪宗第一代祖師。第一代祖師又怎樣?這都是假名而已。真正的祖師不在名上,在他的道德上,他的智慧上,他的忍耐,六度萬行的功夫都到家了,身無長物,甚麼寶貝都沒有,就是已經布施了;既然甚麼東西都沒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戒律圓滿,戒波羅蜜成就了;他能忍,就是忍辱波羅蜜做到了;他常坐不臥九年,這是精進波羅蜜;他坐在那兒,不是坐著東張西望的,他常常入定,以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禪定波羅蜜也圓滿了。他為甚麼能這樣?就是他有般若的智慧,他有大智大慧,才能做到人家做不到的事情,他把六波羅蜜都圓滿了。

 

他把心印法門傳給二祖神光(慧可),二祖傳給三祖僧璨,三祖傳給四祖道信,四祖傳給五祖弘忍,而五祖弘忍把這種心印法門的衣缽傳給六祖,所以說「六代傳衣天下聞」。

 

五祖傳給六祖大師時,為了衣缽,出家人也爭,每個人都想得到以心印心傳佛心印的衣缽,甚至想不擇手段搶衣缽,好像五祖座下那些徒眾,惠明之流,大家一聽,法已南行,他們就去追,想把衣缽搶回來。難怪現在很多出家人,都是勾心鬥角。那時唐朝很多人為衣缽不擇手段,所以五祖告訴六祖:「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說衣缽是大家爭奪的開端,從你這兒就不要再傳下去了,所以從六祖大師,就不傳衣缽了。據說這衣缽被武則天搶去,她就拿來當寶,她想她也可以承受衣缽。當寶以後,「多藏後必亡」,他藏了以後就失落了,世界一切一切都是無常的。

 

「六代傳衣天下聞」:第六代傳佛的衣缽,天下都知道。

 

「後人得道何窮數」:六祖後不傳衣缽了,但承佛心印法門的祖師可是有很多,所以說「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六祖大師之後就分五派,這五派依佛法修行,得證果成道的人,不知有多少。

 

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

二十空門元不著。一性如來體自同。

 

眾生迷真逐妄,認賊作子,染苦為樂,以為在世上欺騙人,或刻薄慳吝,是佔了便宜,其實是吃大虧。你看那些做雞、鴨、牛、馬,尤其是做豬的,多可憐呀!為甚麼?就因為他們一天到晚迷真逐妄,染苦為樂,認賊作子,一天到晚想佔便宜,甚至到道場上也想得到便宜。我們到道場裏要擁護道場,要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量力而為,不能跑到道場裏,盡想得到利益,自己一點力都不出,一點心也不發,這樣子將來就做牛、馬、豬、雞、鴨去還債。尤其是跑到道場專

門想得到甚麼,到了道場還貪,還處處算怎樣能找到便宜,將來是很危險的。

 

「真不立。妄本空」:其實真也不立,妄也本空,可是你就是把真迷了,去找妄。本來真沒有,妄也沒有,可是你就是認賊作子,染苦為樂,以為是佔便宜,其實真的吃了大虧。對人也是這樣,交朋友也想在朋友上得到利益好處,利益自己,這樣將來都是很危險的,這都是錯因果的地方。

 

「有無俱遣不空空」:有和沒有本來都不應該要,丟了它,也不落於空,也不落於有,也不落於無,不空也要丟了它。

 

「二十空門元不著」:二十空門本來只是名詞而已,不但二十個不需要著住,連一個空也不需要著住。二十空: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小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這二十空門都不執著,連空也不空了,把一切一切都不執著了。

 

「一性如來體自同」:我們都具足如來藏性,和佛那個性是無二無別的,本體是和佛一樣的,不過佛是已成的佛,他修成了;我們是未成的佛,因為未修,所以我們若明白修的法,我們和佛是無二無別的。我們怎麼修呢?首先不要迷真逐妄,不要認賊作子,不要染苦為樂。

 

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

痕垢盡除光始現。心法雙忘性即真。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屬內的是內空;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屬外的是外空。眼不為色塵所轉,耳不為聲塵所轉,鼻不為香塵所轉,舌不為味塵所轉,身不為觸塵所轉,意不為法塵所轉,本來這都是假名詞,沒有一個實體,內裏眼耳鼻舌身意皆空了,外邊色聲香味觸法也沒有了,也空了,只有假名,都無實義,這是六根空了,六塵也空了,由根塵引起的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不存在,都是代名詞,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假名詞而已。我們若把這些都不執著了,便不會眼睛觀色,耳朵聽聲,鼻嗅香,舌嚐味,身覺觸,意緣法,這些問題都沒有了,所以內外都空。

 

六根、六塵、六識既然都空了,那麼又有大空—大乘法也空;小空—小乘法也空。把空的法也空了,法相空了,連空也空了。空也空了,叫法相空,勝義也空,一切都空了。你能把這個空了,所以就沒有執著,掃一切法,離一切相,沒有我執,也沒有法執,人也空了,法也空了。沒有執著,就是無論有多少個空,也都是名詞。連空也空了,那怎麼還會有二十空呢?所以元不著,就是不執著。

 

「心是根。法是塵」:心是屬於根,法是屬於塵,根、塵都沒有了,都不執著了。

 

「兩種猶如鏡上痕」:這兩個好像鏡子上面的灰塵,鏡上的本體是光明的,像我們的佛性是光明的;心和法,根和塵相對,就好像鏡子上面有塵土,有了痕跡,所以猶如鏡上痕。

 

「痕垢盡除光始現」:你要是把這個塵都除掉了,骯髒的東西都擦去了,光就露出來。

 

「心法雙忘性即真」:你也不執著心的根,也不執著法的塵,根塵都空了,所以自己本有的佛性,就好像鏡子的光明露出來,大圓鏡智也現出來了。

 

嗟末法。惡時世。眾生福薄難調制。

去聖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怨害。

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

 

「嗟末法」:嗟是嘆息詞。唉嘆,無可奈何,嘆口氣:「唉!末法時代,真不容易弘揚佛法呀!」

 

「惡時世」:這個時候是很惡的,有很多在佛教裏的人,吃佛教的飯,向佛教的飯鍋來大便。所謂「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就是在佛教裏破壞佛教,又說佛教這樣不好啦,又說佛教那樣對不起他。好像上次萬佛聖城十週年紀念,從洛杉磯就有來這樣的居士,居然說我們要錢多,菜飯不好,又說住的地方怎樣怎樣,這些人到這裏不但不擁護道場,反而還想盡辦法來破壞道場。你們各位要知道,萬佛聖城是剛成立,成立這個萬佛聖城,是在千辛萬苦裏建立起來的。到今天為止,它的本身非常脆弱,就等於一個人健康還都不夠,因為窮日子過慣了,所以談不到健康。你們到了萬佛聖城,應該擁護萬佛聖城,出一分力量,有很多居士到萬佛聖城,就拿萬佛聖城的工作,當自己的工作來做,負起責任,很熱心的;有的到這兒,居然專門找麻煩,專門批評萬佛聖城,怎麼樣對不起他,專門搗亂。專門搗亂的這一類人,根本不是佛教徒,可以說是魔子魔孫,魔在那兒支持他,叫他到道場裏搗亂。

 

你走遍全世界,也沒有那一個地方的出家人是吃一餐的。最修行最有道行的都是吃二餐,吃早餐和中餐。沒有那個地方像萬佛聖城那樣,一天到晚,人人都做自己應做的工作,不懈怠、不休息地弘揚佛法,在那兒埋頭苦幹。萬佛聖城新成立,時時都需要你們的支持,你們到萬佛聖城應拿出自己的力量,拿出自己的精神來支持萬佛聖城才對,居然有人到萬佛聖城來找便宜,你說這種人可不可憐?誰是這樣子呢?誰想要到萬佛聖城來找便宜,誰就是這個樣子,所以大家有過則改,無則嘉勉之。

 

以後記得不要跑到道場裏調皮、搗蛋、講是講非,弄得人心不安,這樣的人自己應該知道慚愧,既然不護道場,還專門錯因果,來破壞道場,這就是末法,就是惡時世。

 

「眾生福薄難調制」:現在眾生都沒有福,不曉得種福,到了廟上還是做了很多令大家麻煩的事,你們想想這樣的人,我還要他做皈依弟子嗎?我不怕人破壞,可是,這是你們自己種做牛、做馬、做豬、做雞、做鴨之因。你看豬為甚麼做豬?就因為到各處找便宜,一天到晚專門想吃人家的,不吃自己的,所以就做豬了,天天有人給牠東西吃,可是吃肥之後,就會被人殺了吃肉,你看這到底是吃虧還是佔便宜?你們大家要對這一類的人深惡痛絕,不要和他做朋友,你們誰和他來往,都會沾上一股豬的味道,我對大家說這話是用最慈悲心來告訴大家,不然,大家迷迷糊糊的以為好得意,這是不行的。難調制,就是不容易教化,你教他不要錯因果,他偏要錯因果給你看一看。

 

「去聖遠兮邪見深」:為甚麼這樣?就因為去佛已遠,所以邪知邪見太深。

 

「魔強法弱多怨害」:在末法時期是魔強盛,你看看林某、盧某不知其內幕,其實都在那兒種地獄之因,他們自己還不知道,將來受果報時,後悔已晚。

 

各位要注意這點,我不能不對你們說真話,提醒你們,我要是不說真話,你們到地獄時說:「師父,你明明知道也不告訴我一聲,我今天到地獄來,怎麼辦?」那時我也沒有辦法,所謂愛莫能助。

 

現在邪魔鬼怪、天魔外道很盛行,他們的眷屬也多,擁護的人也多;真有道的都是不受歡迎,擁護的人不多。為甚麼呢?世間真的少,假的多;好的少,壞的多,這種哲理你們應該知道是怎麼回事。好像林某,去聽他講道一次,就要付二百元(美金),我們金輪聖寺連二元都不收,但是沒人來,這世界就是認假不認真。你若騙他,他就高興得不得了;若不騙他,他覺得一點也沒意思,講來講去,叫人去貪瞋癡,講來講去都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這我全都明白得不得了,聽你那一套幹甚麼?你明白是明白了,可是你沒有做到呢!你沒有做到,我就不能不說,等你做到了,我也不需要說了。所以說:「嗟末法。惡時世。眾生福薄難調制。」因為眾生都沒有福,都想種下地獄的因,不想栽培菩提果。「去聖遠兮邪見深」,正法已經過去了,距離佛在世,更為遙遠,眾生習染邪見很深,難於拔除。「魔強法弱多怨害」,他還想法子把正的、真的毀滅,變個方法來毀滅。

 

「聞說如來頓教門」:聽說佛立地成佛,見性成佛的法門,頓教的法門。

 

「恨不滅除令瓦碎」:就好像仇敵似的,一定要把正法毀滅,變個方法說它不對,變個方法來毀謗它,令它好像一塊瓦被打碎似的,然後他心裏就高興了。

  

  http://book853.com/show.aspx?id=256&cid=2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