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七)(續)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欲攝其心入三摩地,

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

於菩提心得無退屈?

 

佛告阿難:

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

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佛告阿難:當在會大眾都要唯然奉教這個時候,佛就告訴阿難說,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毗奈耶」,就是大、小乘的律藏。有大乘的律藏、小乘的律藏,總起來就叫「毗奈耶」;這毗奈耶,就是講戒律的。你常常聽見我講戒律這個道理的時候,我宣說修行的道理,要依照三種決定不能改的義。這三種決定義是甚麼呢?就是「戒、定、慧」。

 

所謂攝心為戒:「攝」,就是攝持;這個攝字,就好像吸鐵石把東西吸引來了。因為我們這個心,尤其是攀緣心,這個攀緣心,一天到晚盡打人家的主意,盡打人家的算盤。想個什麼辦法能和某一個有錢人接近,想個什麼辦法能和某一個貴人接近,一天到晚就用這個功夫,這就叫「攀緣心」,這就沒有攝心。「攝心」,就是把攀緣心攝回來,不要叫它去攀緣,不要叫它東跑西跑。

 

可是我們這個心,你不叫它跑,它又跑了;你不叫它打妄想,沒有一分鐘,它又打起妄想來了。這個妄想停了,那個妄想又生出來了;所以說「前念滅,後念生;後念滅,後念又生」,這是念念不停地。這個攀緣心是這樣,現在要把它攝持回來制到一處。我們所以不能成佛,不能開悟,不能了道,就因為沒有制住我們這個心。如果你把你心制到一起了,就無事不辦,什麼事情都成功、成就了。所以現在首先「攝心為戒」,攝持這個心,這就是個戒,也就是個止惡防非的辦法。

 

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你首先有戒了,它就會生出定來;那麼由這個定中,就生出一種真正你自己的智慧。就好像一罈渾水,它不搖動了,水就澄清了;水澄清了,就因為那一些個塵垢都沉底了,這叫「因戒生定」。這個「定」,就是不搖動。你若不搖動,就是「淨極光通達」;你若淨到極點了,你自然光通達了,你就開悟了。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戒、定、慧這三種,就叫「三無漏學」。你若是守戒,由戒生定,由定就發慧,這就叫「三無漏學」。

 

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

 

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怎麼樣?阿難哪!怎麼樣我給這個「攝心」起個名字叫「戒」呢?攝心為戒,這又是什麼意思呢?現在我告訴你。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假設所有一切世界的天道、阿修羅道、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這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他若能沒有淫欲的心,這生死流就會斷了;不隨生死接連不斷了,這生死也就停止了。

第1頁|全文共13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