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484-1  

 

經典所說:「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想要斷除煩惱、解脫生死,就必須修行戒定慧。

 

戒定慧與斷除煩惱是什麼關係呢?能夠斷除煩惱的是道智(maggañāõa),道智的足處(padaññhāna,近因,直接因)是觀慧(vipassanāpaññā),觀慧的足處是禪定,而培育定力首先要持戒清淨。

持戒清淨是一切修行的根本,禪修者必須在持戒清淨的基礎上修習止(samatha)以培育禪定,並在定力資助下修觀(vipassanā)以培育智慧,

觀照諸行法的無常、苦、無我,當觀智成熟時,生起的道智則能斷除相應的煩惱。

 

佛教修行的次第是:持戒→修止(定)→修觀(慧)→斷除煩惱。

 

 

阿難尊者對佛陀一生中所教導的各種修行方法的概括性總結。《中部》第52 經《八城經》

通過培育定力,依次證得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慈心解脫、悲心解脫、喜心解脫、捨心解脫、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和無所有處定;

從這些禪那出定之後,再辨識禪那名色法,並觀照其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乃至斷盡煩惱;即使不能斷盡煩惱,也能證得第三果,並依所剩下的煩惱投生到梵天界,在梵天界斷盡煩惱。

 

k484-1


                        

  http://www.taiwandipa.org.tw/index.php?url=40-201&data_master_id=484 

集叢名: 帕奧弟子叢書007
著作者: 瑪欣德尊者(Bhante U Mahinda)
題 名: 止觀法要─《中部‧八城經》講義

 

情修戒定慧  熄滅貪嗔癡

 

《大智度論》上面講過一個故事。

世尊羅漢弟子裏面智慧第一的,但是無量劫以前他是沒什麼智慧的。

舍利弗尊者無量劫以前是一個農民,每一天耕田很辛苦,賺了一點點錢,又舍不得穿,又舍不得吃。一分一分全部存起來,慢慢地有了一點錢,他就做了一根金條,黃金的,拿了一個陶瓷的罐子裝。慢慢地存夠了一罐子的黃金,他就很高興了。馬上在那個床底下挖了一個坑,將那罐黃金埋下去。每一天在睡覺前都往床底下看一看,哎,那罐黃金還在,很高興,很歡喜,心滿意足地睡覺了。從來都是很辛苦的,從來都不享受,慢慢地一輩子就存了七罐子的黃金,七罐黃金都沒有用過一分錢,很執著。後來他死了。死了以後他不舍得那些黃金,這一輩子沒用過一分錢,所以很怕別人偷了他的黃金,起了一個嗔恨心,馬上轉世投胎做了一條大蛇,就守住這間房子,所以那些人就不敢進去了。他一輩子很吝嗇,一輩子一分錢都舍不得用,又不娶老婆,什麼都不做,自己就把那個錢存起來。所以一個人死了沒人埋,而且變了一條蛇,就沒人敢走過去,慢慢這個房子就倒塌了。每一天這條蛇就繞著這個房子爬一圈,爬了之後就在那埋黃金的地方上面盤著,守住那七罐黃金,就這樣過了一輩子。

 

第二輩子那個貪和嗔恨心,貪那個黃金,嗔恨那些人來偷來搶都是有的,所以第二世又做回了蛇。連續做了七輩子,都是蛇。

 

終於第七輩子覺悟過來了,他想了想,哎呀,我都是沒智慧啊,你看看,為了這七罐黃金,我又用不著,白白浪費了我的時間,我又做回蛇了,這樣辛苦。

 

他覺悟過來之後,他就爬出去,爬到大路邊,剛剛看到一個人走過來,馬上就叫:“喂,先生。

 

那個人周圍看一看,哎,奇怪,周圍沒有人,為什麼會有人說話,這麼奇怪,周圍是沒有人。這條蛇就主動爬出來,昂起那個頭:哎,是我在跟你說話。

 

那個人很害怕,是條蛇在跟我說話。

 

這條蛇就跟他說:你不用害怕,我想求你幫個忙。

 

這條蛇很奇怪,這條蛇在求我幫忙,而且還會說人話。

 

好啊,你有什麼要求呢?我怎麼可以幫到你呢?

 

這條蛇就說:我有七罐子黃金,我想將這其中的六罐子供養三寶,供養寺院,另外一罐子作為報答你的,你幫我做了這件事。

 

他說:好啊,但是我很怕你,你是條蛇,我怎麼帶你過去啊?

 

很簡單。這樣吧,你去帶回兩個籮筐過來,一頭放七罐黃金,另外一頭就放我吧。我主動爬下去,那個蓋子蓋起來,密封起來,我絕對不會爬出來,絕對不會傷害到你。

 

那人說:好。

 

真的去到寺院,寺院的住持、法師就幫這條蛇誦經回向。為就滿足它的心願,住持就請多個人,拿著那個籮筐,每一個法師面前走一走,那個蛇,蛇頭點一點,好像禮拜法師,每個法師都拜一拜。幫它的那個人覺得很感動,你看那條蛇都有這樣子的善心,那我都願意把我這個黃金都供養三寶。

 

你看看,它起了這個貪念,世間財產不肯放手,將來去哪裏。最好不要像蛇這樣,守住你前世的財產。你再差一點的話,你就去到什麼地方呢?餓鬼道、地獄道。你貪這個世間的財產不肯放手,將來閻羅王來抓你,你就逃不掉的,樣樣都不要貪。

 

你做功德,你修行都不可以執著。

你如果修行執著的話,都會成為你的障礙。

你覺得我修行很高,你很高嗎?

你有這個念頭就不高了。為什麼呢?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悟達國師就是因為有我相,有我慢心,所以執著,

執著於自己修行的功德,所以就生人面瘡,

可見什麼都不可以執著。

 

http://kabuki11.pixnet.net/blog/post/276819581-%E5%8B%A4%E4%BF%AE%E6%88%92%E5%AE%9A%E6%85%A7%EF%BC%9B%E7%86%84%E6%BB%85%E8%B2%AA%E5%97%94%E7%99%A1%E3%80%82

 

 

長阿含遊行經經文〈上〉11 戒定慧的解脫法門

經文原典

爾時。世尊於羅閱祇隨宜住已。告阿難言。汝等皆嚴。吾欲詣竹園。對曰。唯然。即嚴衣缽。與諸大眾侍從世尊。路由摩竭。次到竹園。往堂上坐。與諸比丘說戒.定.慧。修戒獲定。得大果報。修定獲智。得大果報。修智心淨。得等解脫。盡於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已得解脫生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白話譯文

那時候,世尊隨遇而安的在摩竭陀國的羅閱城已住了一陣子,有一天世尊心血來潮,就告訴阿難說:

阿難啊!你們去準備準備,我要往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去遊化。
阿難回答:是,世尊,謹聽您的吩咐。

阿難就立刻去準備世尊出門遊化要用的輕衣及托缽乞食用的缽具。與僧團的大眾隨從並照顧世尊,由摩竭陀國的羅閱城出發,來到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世尊年紀大了,一路走來有點辛苦,路上幸好有阿難細心照顧,一到竹園,沒什麼休息,就坐上講堂的位置,開始跟僧團的比丘們開示戒律、禪定與般若智慧的法要。

世尊對比丘們開示說:
你們修持清淨戒律,就必能證悟禪定的奧秘所在,並獲得業力正面因緣形成的深廣大果報。

你們修持禪定必能獲得解脫煩惱的大智慧,並獲得由業力正面因緣形成的深廣大果報。

你們修持解脫煩惱的大智慧,必能使心無罣礙、清淨無為,並獲得相等於解脫煩惱的深廣大果報。

所以經由修持戒律、禪定與般若智慧,最終必能解脫三大煩惱,這三大煩惱就是:欲界煩惱、色界煩惱及最終極根本的無明煩惱。

獲得解脫這三大煩惱後,必能證悟解脫煩惱的般若大智慧,從此,斷盡生死的輪迴流轉,也確證了清淨修持,一切的修行都已完成,當然也就不再受輪迴的業力果報了。

http://www.mbh.idv.tw/index.php?mod=articles&ID=15&page=3&pid=1136

太虛大師有偈云:「佛法如如萬法融,真真俗俗本圓通,若人會得其中意,都在日常生活中。」

發願學佛、修善,能夠改變未來的命運,當然,其中有佛法不可思議的力量,在經中說,皈依三寶即有二十五位大善神來做護持。求願消災、延生的人,既已皈依三寶,當然也有善神護持。由於無始以來,善惡因果循環不已,而且複雜之至,恩恩怨怨,彼此交錯,誰先欠誰,一般眾生乃至於羅漢都難辨明,若以佛法的力量和護法善神的庇佑,應受的果報,也不一定非受不可,例如富貴者不會和貧賤之人計較小債,而急求償還,當宿世的冤家,超生離苦之後,心頭的冤恨消除了,便再不以冤報冤了,這就是消災延生的道理。

 

造業終有報

 

凡人造業,無論善惡,皆是熟者先牽,何種業果先熟,即被其牽引受報。前生造惡,今生未墮,或少年時代造惡,晚年環境仍然甚好,因其前生造有善業,其果先熟,或多生善果之餘福未盡,而惡業受報之時猶未到,所以今生或者晚年尚未墮落,其原因在此,並非他有特殊本領,造了惡業而仍然逍遙自在。

 

須知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有因必有果,並非別造殊勝之因,速證殊勝之果。定期之報,絕不可免。

 

心地清淨

 

無論修那一門,心地清淨是最要緊的,若六根攀緣六塵,絕得不到清淨,必須以誠心修才行。至誠才能與菩薩感應。

 

學佛多年,煩惱不斷,功夫不見增長,是對於佛法恭敬心不夠,恭敬者非燒香叩頭應付而已,心地一塵不染才是清淨,心裡有雜念即不名恭敬,古德求什麼得什麼,即是恭敬中得來,恭敬能起感應道交。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9.htm

arrow
arrow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