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所有法,是屬於心法,不過這是心所,不是心法。心王就是第八識,如果心法在現量時(現量就是真性現前,周遍法界的體量) ,就沒有塵勞,那便可以停止一切的業報。可是因為有心所,心所就幫著心王做出很多善事、惡事,以致造成善業、惡業。好像皇帝沒做甚麼事,做事的只是文武百官,全都是大臣們來幫他辦事。心王好比皇帝,心所好比宰官大臣,一共有五十一個大臣,這就好比五十一種「心使」,心使的意思就是供人使喚的。又叫「心數」,因為心裏頭的思想不知多少,沒有數量那麼多。重要的心數大略可分為五十一種,也就是論文說的「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種」。

 

又說「分為六位」,這是說五十一種心所有法,可劃分為六個單位,如下:

 

「一遍行有五」:它是遍一切處,無不周徧的,遍行心所有法是五種。

 

「二別境有五」:別境是不周徧的、個別的、單獨的和特別的境界,共有五種。

 

「三善有十一」:屬於善法的有十一種。

 

「四根本煩惱有六」:我們人沒有一時一刻無煩惱啊!你現在有的是那一種煩惱呢?這煩惱從甚麼地方來的呢?這六種煩惱就可以給你一個答案。六種煩惱就是六種毒藥。

 

「五隨煩惱有二十」:除了六種根本煩惱外,又有隨煩惱。隨煩惱是枝末,末梢的二十種煩惱,分列為小煩惱、中煩惱、大煩惱。

 

「六不定有四」:第六單位是不定的心所有法,共有四種。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觸。三受。四想。五思。

 

現在詳述遍行五。

 

(一)作意。作意取境,為甚麼要作意呢?作意就是要找境界,本來心王不會作意的,可是,因為歷劫的習氣和善業惡業的種子,薰進八識裏面,好像煙薰一般,因為這種緣故,心被鼓動了,不知不覺間有了作意,這就是心生境的開始。菩薩的境界無所不知,不必作意就知道一切善惡因果;羅漢呢?就要作意,作意就是想一想,他對於甚麼事情作意觀察,就知道因果本末。譬如為甚麼簷前的三十二隻鴿子都跑了呢?原來牠們是前生種下的業,做人的時候不修行用功,應出家也不出家,應修行也不修行,應吃齋也不吃齋,應念佛也不念佛,總是不認真去做。不要說鴿子,就拿現在到這裏來的人來說,有的來到了佛教講堂,就不走了;有的一進門就跑了;有的連門口也不能進的。不要以為這是很平常的因緣,這其中就有特殊的因果。凡是到佛教講堂來的人,要是沒有善根,就沒有辦法入此門來;要是沒有善根,也沒有辦法來這兒聽經。凡來聽經的人都是有善根的,不過善根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想要發菩提心,一定要多聽佛法,明白佛法了,就自然會發菩提心了。

 

(二)觸。作意是周徧的,觸也是周徧的。 可是這個觸,是受、想、思這三個心所所依。先有觸,然後就有了受、有了想、有了思,所以這個觸是受、想、思的所依止。有這種觸境,觸的境界,就有了一種受心所、想心所、思心所。所以前邊那個作意,是由心生境的一個開始;這個觸,就是由境生心的開始,就生出這種妄想心來。

 

(三)受。妄想心一生,就對於所對的境界有一種領受的心,生出受心所法來。

 

(四)想。想要領受就有想相。你想這個境界的時候,也就跟隨著這個境界跑了!

 

(五)思。由境就生妄想心,由想相就有「思」了。甚麼叫思呢?思可以支配這個心,令這個心去籌量、盤算怎樣才能得到這個境界,也就是想辦法。

 

前面所說的就是遍行五,遍行就是遍於三性,何謂三性?就是善性、惡性、無記性。這五種遍行是通於善性、惡性和無記性的。善性和惡性的意義很明顯,無記性的解釋就是沒有記取,是善是惡都不知道。大約和I don’t know差不多。無記又通三時,又叫一切時,即是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三時也稱三世:過去、現在和未來世。例如今天是現在世,昨天就是過去世,明天就是未來世。過去的時刻是已經過去了,現在的時刻又不能停頓,未來的時刻還沒有來。所以是沒有過去,沒有現在,也沒有未來,雖然說是通三世,也了不可得。如果你能隨時把這五種遍行停止,那就不會造成惡業,你要是不停止,它們又有了,所以叫遍行五。遍行五還沒有做出善惡業來,到了別境五就不能停止造業了。

 

二別境五者。一欲。二勝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

 

「別境」。別就是特別,也是分別、個別。別境五和遍行五不同的地方,就是在遍行五的境界中,如果具有任何其中之一,就連帶著五種關係。別境五是個別而不遍行,和遍行五正是相反,每一種境界都是個別獨立生出來的,和其他四種境界並沒有連帶關係。別境五的產生是以攀緣心為緣造成每種境界,而遍行五是由善惡念生出來的。當遍行心所法剛要生出來的時候,還可以把它制止,叫它不要生,那就是用功修行,就可以停止這個善惡念的產生。善惡念不生,所造的善惡業行也就沒有了。要是「別境」五種心所法生出來的話,善惡念就不能停止了,所以別境五就是為善為惡的一個開始。

 

(一)欲。欲就是希望,有希望就想佔有,所以就叫希望欲取。欲取甚麼呢?欲取這種快樂的境界,想得到這種境界。

 

(二)勝解。甚麼是勝解呢?勝解就是當境界來了,便去審決。審就是審察,看一看這事情該怎麼辦,作出決定,這就是審決。當這個心還在審決的時候,任何其他因緣都不能牽動這審決的心,那就是「勝解」。

 

(三)念。念就是明記,明白的明,不忘記的記。明記甚麼呢?明記你以前曾經學習的境界。例如你是學生,現在學校裏的情形你都記得,這就是念,念就是明記不忘。

 

(四)定。這個定不是戒定慧那個定,這個定就是專注於彼,心不散亂。「注」是注意,「彼」是另外一個方向。譬如你心裏注意某一件事情,不想其他的事,這叫專一,專一就是當一般人希望成功地做成某件事,就集中精神,這就是「定」,有時這種定也會生出智慧、知識來。

 

(五)慧。這不是出世智慧的慧,這是一般普通人所有的世間智慧,不是修道人修出來的智慧。世間的智慧是含有一種揀擇心的,揀是揀選,擇是思量,即是去揀選可以或不可以,這就是譬如你已經做了一件事,然後你又思量這件事情做得好與不好,對或不對,這就是世間的智慧。要是出世法的智慧呢?出世法的定與慧是互相幫助的,定幫助慧,慧也幫助定;世間法的定慧,是單獨成立的,不能同時有定就有慧,有慧就有定。世間法的定和慧,是不能同時現前的,有定就沒有慧,有慧就沒有定,所以定和慧是分開的個別境界,而不是有一種境就具有五種的遍行境界,也不是有一種心就附帶著五種心。別境是單獨的,每種境界都不同,因為不同,所以就於所樂的境界上生出一種「欲」;在決定的境界上,又生出一種「勝解」來;遇到以前熟習的境界,就生出一種「念」;在一心觀想的境界上,就會生出「定」來,生出「慧」來。

第2頁|全文共8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