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hkjtcm.org/journal-c.php?dir=/2013%E5%B9%B4%E7%AC%AC%E5%85%AB%E5%8D%B7%E7%AC%AC%E4%BA%8C%E6%9C%9F

 

淺談五行、五音與醫學        

鄺紹佳

(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註冊中醫師 醫學博士)

 

1   緣起

相傳太古時候,是沒有音樂的。直至黃帝之前的葛天氏,曾有八個人拉着牛尾並投足,而叩牛角高歌,才有聲音的發軔,而太昊作琴。到了黃帝,命伶倫用竹子做樂器,制定了十二筩,音樂才真正出現。

五行所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種不同元素結構、不同性質的物質。堯帝時,天下為黃河泛濫所害,相傳大禹治水時,得靈龜背上的圖象,創製五行。因此,五行也稱為《洛書》。五行的主要精神是指世界上任何物質,都有着它們各自的運作規律,順則相生,逆則相剋的意思。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自然現象是:燃燒木柴則生火、火燒木柴變成灰則生土、土地裏礦藏金屬則生金、金屬制罐可收集露水和雨水則生水、水源灌潤樹木則生木。五行相剋: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自然現象是:金屬制斧可伐木、木長在土上土受壓、圍土築堤可治水、水攻火時火熄滅、火燒金時金熔化。五行學說很明確地指出物質生剋平衡的規律,生是新事物的開始,剋是舊事物的終結。又明確體現物質互相轉化的關係,任何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輪迴轉化,由原來的物質轉化為另類物質重新出現,近代科學提出的「物質不滅定律」,就是出自這一道理。

自五行出現後,先賢就將各種事物,歸納分類為五種不同元素。五音亦應運而生。據《禮記》說:「聲成文謂之音。音之數五。」五音,是指宮、商、角、徵、羽五音。《律曆志》說:「宮,中也,居中央,暢四方,唱始施生,為四聲綱也。徵,祉也,物盛大而茇祉也。羽,宇也,物聚臧宇覆之也。夫聲者,中於宮,觸於角,祉於徵,章於商,宇於羽,故四聲為宮紀也。協之五行,則角為木,五常為仁,五事為貌。商為金為義為言,徵為火為禮為視,羽為水為智為聽,宮為土為信為思。以君臣民事物言之,則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唱和有象,故言君臣位事之體也。」

 1

2  

先賢以五行為綱,將事物歸納在此五大元素下,五音正如《律曆志》所載五音與五行配對,宮為土、商為金、角為木、徵為火、羽為水。我國傳統醫學認為五臟:心、肝、脾、肺、腎是人體最重要的臟腑,五臟功能強與弱,都會影響人的生命過程。而五臟也與五行配對為心為火、肝為木、脾為土、肺為金、腎為水。為着活化五臟之功能,先賢更將五臟配合五行和五音,形成一套完整的音樂養生概念︰健脾音為宮,喉部發出的音,五行屬土,利消化系統。健肺音為商,齒部發出的音,五行屬金,利呼吸系統。健肝音為角,牙部發出的音,五行屬木,利免疫系統。健心音為徵,舌部發出的音,五行屬火,利血液循環系統。健腎音為羽,唇部發出的音,五行屬水,利分泌系統。傳統醫學講求「天人合一」以及「自然養生」之道理,認為五行、五音是天然的神聖產物,是人類所需要的「營養」元素,與人體五臟的方方面面息息相關。但到目前為止,現代科學對此仍然沒有一套世人完全認可的解釋,是故一般人無法想像的。因此,本文嘗試以現代科學實證解說兩者的關係。

 

2   音樂與氣

音樂是聲音的一種表現,是空氣的振動,故現代科學定義了「頻率」一詞,指每秒中的振動次數,用Hz來表示。有規律的振動我們會稱為波動,如水波、正弦波、方波。這裡說到的波動,就是解開傳統醫學的五音與五臟關係的鎖鑰。

去年香港大學醫學院前院長林兆鑫與哈佛大學醫學院李耕及前哥林比亞大學電子工程系系主任楊雄哲,經過八年時間研究針灸治療痛症的機理,其結果發現扎針在穴位後,產生橫切波經肌肉組織傳送至身體各處,而聲波激發人體鎮痛物質:「鈣離子」發揮止痛的效果。是次研究結合的醫學及生理學專家,利用近代的磁力共振攝影技術,觀察志願者活體內實際的橫切聲波,由此解開傳統醫學的針灸學的現代科學原理,從而建立科學論證的基礎。用傳統醫學理論解釋是穴位得「氣」,「氣」由經絡傳遞患處。

當然,中國的經絡學說,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是被現代科學所否定,說是迷信。因為當時最先進的解剖技術,在人體內只找到血管、神經、淋巴腺……就是沒有中醫所說的經絡。這個中華民族相信及應用了幾千年:經絡,既然找不到,一般人理所當然認為是騙人的東西。可是經過幾十年的臨床驗證,經絡理論下的針灸卻是療效顯著,使世人不得不拋開迷信思維,不斷研究針灸的機理。隨着現代科學的進步,醫療及測量儀器推陳出新,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經絡已經可以經由體表電位、電阻,紅外線測量及磁力共振攝影技術,印證經絡的存在。但為甚麼解剖時找不到? 這就要從經絡是訊息傳遞的脈絡這個定義去了解,用現代用語說明比較易明白,就是血管、神經、淋巴腺……是固網電話,而經絡功能既然是訊息傳遞就是無線電話,只有使用中的活體才有功能,可以利用儀器檢測,但關機後就測不到了。過去人們熱衷於已經關機的屍體上解剖,嘗試找尋經絡,當然是徒勞無功。既然解決了中醫最神秘的針灸及經絡的實證基礎,要解釋說明五音與五臟的關係要從何入手? 這得從上文所說的「氣」來開啟這道未解的門。

近人王唯工教授,從生物物理學入手研究我們常說的「氣」,發現老祖宗是以功能性來定義「氣」。如我們常說胃有胃氣、脾有脾氣、腎有腎氣……。所以,我們說腎氣就是增加腎功能這個東西,肝氣就是增加肝功能這個東西,如此類推。西方醫學研究人體循環系統,正好就缺了我國的「氣」,這個循環功能性的研究。王教授在他的著作《氣的樂章》以人體血液循環演繹出血與氣的關係。說明西方醫學研究循環系統是血液流量,血是利用動能往前衝的。但依據實證研究血液循環中動能只佔總能量的2%,餘下98%竟然是位能。要跳出西方醫學循環理論的窠臼。王教授提出用物理學上常用的「共振」來解釋,心臟輸出的動能經過主動脈180°的轉彎而變成位能,這是血管壁上的彈性功能,形成「共振」的位能,這個共振就是我們說的「氣」。

心臟泵血出來時,若只有一根血管就只有一個共振頭,即心臟的基頻。主動脈要調整自己的共振頻以配合心臟。例如運動時心跳變快,同時血壓變高,血壓高時壓迫血管變粗大,因而變硬,如琴弦似,共振頻率變高,以配合心臟頻率。主動脈的共振頻率即是第一諧波,胚胎發育第一諧波會進行到肝,同時肝產生第二諧波;第二諧波能量進到腎,再產生第三諧波;如此依序產生:第四諧波的肺、第五諧波是胃……(詳見附圖3-1)。心臟輸出能量,共振頻率由低向高的產生,器官及經絡也一個一個長出來,這好比音樂理論中諧波產生的現象,如圖3-2,以音符的共振來類比經絡共振。

 

血液因心臟收縮由左心室噴出,馬上撞向主升動脈上沿,即中醫說的膻中穴的下面,產生血管壁的振動,此振動位能因血管有張力,就像古琴的弦一樣子,兩頭拉緊,有了張力,只要在弦上適當位置一彈,振動就能沿着相連的弦上下傳動更能傳到共鳴箱,經由共振作用,將聲音集結起來,振動空氣形成音樂,這個在主動脈產生的振動也同樣向其相連的血管四散傳遞,而穴道及器官,就是一個個的共鳴箱,經由共振集結各器官自己的共振頻率。人體的循環系統與古琴等弦樂器是很相像的;只是循環系統的弦只有一根,就是主動脈,共鳴箱卻有很多個,分佈在各器官及各經絡。一根弦故只有一組共振諧波,而各個共振箱分別與一個諧波共振,並加強此諧波的能量,有收集此諧波的功能。這些在血管、經絡、器官中傳送、集結的振動,就是中醫說的「內氣」。以練功來增加這種在身體內傳播的血液壓力波,就是我們常說的內功。如果學習用自己的意志去控制原本由自主神經控制的大血管與小血管間的連結開口,以控制血液的分佈;一旦連結被關閉了,因沒有用來輸送血液,波動會疊加,愈加愈大,於是這些共鳴箱也像古琴的共鳴箱一樣,鼓動空氣,製造聲波。只因血液壓力波頻率較低,是次聲波,耳朵聽不到,但可由身體的感覺察覺其存在。這個由身體內共鳴箱集結後發散到體外的次聲波,就是「外氣」。

 

3   總結

由港大研究團隊及王唯工教授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港大醫學院發現的橫切聲波或者王教授的階波理論,都是頻率波動的實驗。人體內血管的振動是共振波,影響血液向不同器官經絡的分佈;而針灸治療時扎針在穴道上,也就是刺激穴道這個共鳴箱,集結或者放大階波的能量,從而經過肌肉或經絡發散出去激發鎮痛物質。因此,經修練的人可以向體外發出次聲波的「外氣」,而「外氣」在傳統醫學中可用作治療的,不少文獻已有相關的記載。由此可見外界的聲波對人體是有一定的影響,正如上文所述次聲波由於頻率較低,耳朵聽不到,但身體可以察覺到。因此,對音樂有修養的人,除了耳朵比一般人靈外,身體各部份,如皮膚對聲波的敏感度也比人強,故可以感受比別人聽不到的次聲波。

這個聲波可以是音樂,可以是「內氣」、「外氣」,因此先賢將五音配合五行、五臟,形成一套完整的音樂養生概念。中華民族有幾千年歷史的醫學是寶藏,過去先賢應用及發展,維護着漢民族的繁衍,使我國成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但過去百年西學東來。國人開始懷疑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到民初五四運動後,就開始全盤否定中國傳統,說是封建時代的產物,是迷信,禍延至十年文革,不少老中醫就因為篤信陰陽五行,而被鬥下來,在牛欄中屈屈而終。近代科學的發展,測量儀器推陳出新。結果,驗證中醫理論不是迷信,不是樸素的哲學,是經得考驗的實證學科。

 

 

(編委:郭岳峰審校2013.09.1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