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c.wangchao.net.cn/zhidao/detail_4014479.html

莊子天下篇【譯文】

天下研究學術的人很多很多,都認為自己掌握了真理而且達到了無以復加、登峰造極的境界。那麼,古時候所說的有關天道的規律,果真又存在哪裡呢?回答是:「無處不在。」如果再問:「自然賦予的靈妙從何處降臨?人們所擁有的睿智又從哪裡產生?」回答是「玄聖有他誕生的原因,聖王也有他出現的根由,因為他們全都源於宇宙萬物本體混一的道。」

不違背道的宗本,稱他叫天人。不違背道的精粹,稱他叫神人。不違背道的真諦,稱他叫至人,把自然視為本原,把稟賦視為根本,把規律視為途徑,從而預知事物的各種變化,稱他叫聖人。用仁慈來佈施恩惠,用道義來分清事理,用禮義來規範行為,用音樂來調理性情,溫和而又慈祥,稱他叫君子。依照法規確定職分,遵從名分確立標準,反覆比較求得驗證,憑借查考作出決策,就像點數一二三四一樣歷歷分別,各種官吏都以此相互就位;把各種職業固定下來,把農桑事務擺上重要位置,注意繁衍生息和蓄積儲藏,老弱孤寡經心照料,全都有所安養,這又是安定民心、治理百姓的規律。

古代聖哲的人實在是完備啊!他們配合靈妙之理、聖明之智,傚法天地的自然規律,哺育萬物,使天下均衡和諧,把恩澤施及百姓,通曉根本的典規,又能貫穿細枝末節的法度,六合通達四時順暢,無論大小精粗的各種事物,其運動變化真是無所不在。他們的觀點顯明而又表露在各項典規法度的,舊有的法規和世代相傳的史記裡還是多有記載,那些存在於《詩》、《書》、《禮》、《樂》中的,鄒地和魯國的學者以及身著儒服的士紳先生們,大多能夠明瞭內中的道理。《詩》用來表達思想感情,《書》用來記述政事,《禮》用來表述行為規範,《樂》用來傳遞和諧的音律,《易》用來闡明陰陽變化的奧秘,《春秋》用來講述名分的尊卑與序列。內中的看法和主張散佈天下並施行於中原各國的,各家的學說時時有人稱述和介紹。

天下大亂之時,賢聖的學術主張不能彰顯於世,道德的標準也不能求得劃一,天下人大多憑借一孔之見就自以為是炫耀於人。譬如眼、耳、口、鼻,各有各的官能和作用,不可能相互交替通用。又好像各種各樣的技藝,各有各的長處,適用時就能派上用處。雖然如此,不能賅全周遍,只能是一些偏執於一端的人。他們分割了天地淳和之美,離析了萬物相通之理,肢解了古人的道術,很少能夠真正合於純真的自然之美,匹配靈妙和睿智的容狀。所以內聖、外王的主張,晦暗不明,阻滯不通,天下人多自追求其所好並把偏執的看法當作完美的方術。可悲啊!諸家學派越走越遠不能返歸正道,必然不能合於古人的道術!後代的學者,實在是不幸不能見到自然純真之美和古人道術的全貌,道術也就勢必受到諸家學派的分割與破壞。讓後世不奢侈,使萬物不浪費,不使各種等級差別突出顯明,而且用各種嚴厲的規矩約束自己以適應社會的急需。古時的道術確實包含上述方面的內容,墨翟、禽滑厘之流聽聞這樣的遺風並且熱衷於這方面的活動。不過他們所主張和推行的又過於激烈,他們所反對、所節止的又過於苛嚴。他們倡導「非樂」,要求人們「節用」,生前不唱歌,死時不厚葬。墨家主張「泛愛」、「兼利」和「非斗」,他們的學說是非暴力的,而且墨家又好學博覽,不隨意標新立異,也不與前代帝王苟同。

第1頁|全文共4頁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天下 智巧
    全站熱搜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