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觀

夫人起得身來。終日營營。絕不知此心去向。或有知存者。又多用強制。強制則反傷其心。陰符經云。火生於木。禍發必剋者此也。人心至活而神。當平其性。順其機而養之。不令一毫放逸。一毫勉強。一毫間斷。始可謂之養心之法也。孔子所謂止於至善。老子之似或存。釋之觀自在。

蓋人之神在心。而心之機在目。目用在內。而心即隨之在內。故曰觀自在。觀即反觀也。自在者。心自在也。人若反觀之久。不但心在。而心竟定矣。神氣一定。恍若初醒。真如天地交泰。其玅有不可盡言者。心經曰。吾從無量劫來。觀心得道。

今夫日落。室內此暗。不知從何而來。及點起燈時。此暗不知從何而去。要知燈無逐暗之理。暗無畏燈之情。此有彼無。毫不費力。燈可以喻覺照。暗可以喻無明。

應觀過去諸法。恍惚如夢。現在諸法。迅速如電。未來諸法。黑暗如漆。又觀世間一切有為之法。須臾變壞。歷劫以來。受過無限苦惱。宜速遠離。行住坐臥。皆應止觀雙行。止是寂靜。觀是惺惺。

或曰。如何是明心。曰。虛心是明心。四相俱無。萬法皆空。如何是見性。曰。率性是見性。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白鬢老人曰。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易曰。成性存存。道義之門。可見人之一心。易放難收。學問吃緊處在此。功夫下手處亦在此。若能刻刻迴光。時時返照。小則見性明心。大則成佛作祖。了心經謂觀心得道。並非虛語。
清潔居士曰。返觀內照。一念純真。自然心神定而慧光生。心明性見。萬法皆空。成登正覺矣。

 

四十二.存養

存養二字。原不相離。若不能存。養個什麼。存其心。便是養性。未發要存養。已發要省察。私意要克治。克治畢。又要存養。此三者。遞相為用。一刻不可間斷。

存心。非是用力把持。只要清淨寡慾。便是存心。須知此心。覺即來。不覺即去。必如之何而能常覺。常不去乎。只在熟之而已矣。嘗見養山禽。非家中物也。只為養的熟了。放之亦不肯去。況心是我心中故物。養的果熟。豈尚有肯去之理乎。

朱子曰。涵養本原之功。誠易間斷。然纔覺間斷。便是接續處。只要常自提撕。分寸積累將去。久之自然接續。打成一片耳。

精氣神得其所養而長者生。失其所養而消者死。試察一日之間。得其所養而長者幾何。失其所養而消者幾何。則生死可以自知。而無用卜為也。學道之功。要一日密似一日。一時密似一時。久之自熟。與道合一矣。

白鬢老人曰。人能返觀。則神氣全歸於內矣。神氣既歸於內。焉有不卻病延年之理乎。邱祖語錄中。諄諄以此引人入道。其如不遵不信何。存養功夫難得熟。熟則打成一片。在儒謂之即心即理。在釋謂之即心即佛。在仙謂之與道合真。世之半途而廢者。總為心生。心生功有間斷。西遊記到九十七八回。纔敢說猿熟馬馴。吁。熟豈易言乎。
直心子曰。予謂存養功夫。要如鷄抱卵的一般。一刻不可閃失。自然精氣神得其所養。而長者生矣。若少有閃失。即是失其所養。而消者死矣。存養二字。是學者緊要功夫。志於道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四十三.戒

夫人自有生以來。至於今日。皆以情欲用事。習染已深。一旦求得清靜。事非容易。故必以持戒為先。

持戒者。須淨修三業。三業為何。身口意是也。不殺、不盜、不淫。是淨修身業。無妄語、無綺語、無兩舌、無惡口。是淨修口業。除貪、除嗔、除邪念。是淨修意業。

視聽言動。如顏子之四勿。是持戒之至也。克伐怨欲。如原憲之不行。是持戒之粗也。孔子曰。君子有三戒。蓋因君子常存戒慎之心。一生不為血氣所使也。

又曰。君子有九思。蓋因君子心常惺惺。不用戒持。而自無不戒也。楞嚴經曰。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

白鬢老人曰。淨修三業。是禪門之戒。四勿九思。是儒門之戒。初學之人不得不刻刻遵行。到家之人。不得不樁樁掃卻。
直心子曰。戒者。外攝身口。內防意也。清淨身心。掃除邪見。則三業道消。萬善德備。自臻聖境矣。

 

四十四.定

定性書曰。所謂定者。動亦定。靜亦定。與其是內而非外。不若內外之兩忘也。兩忘則澄然無事矣。無事則定。尚何應物之為累哉。心本欲定。不能定者。念實累之矣。若止念存心。無所以亂此心者。而心自定矣。

雲門曰。初禪念住。二禪息住。三禪脉住。而四禪滅盡。入乎大定。須知定中之道。有三焉。一曰天生定。謂本性寂然。原自不動。二曰修成定。謂涵養純粹。自性澄澈。三曰宇泰定。謂虛心順理。行所無事。

莊子曰。宇泰定者。發乎天光。古之得道者。以恬淡養智。智生而無以知為也。將睡猶未睡。世事無所知。身心寂不動。便是三昩時。在因謂之止觀。在果謂之定慧。

白鬢老人曰。兩忘。即顏子之坐忘也。能到兩忘。何愁不定。
清潔居士曰。定者。一念不生。萬緣空寂。逐境遇事。心不動。念不移。如光明鏡子。清靜無染。方為正定也。故曰。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四十五.慧

語曰。人心如水。澄清之。可照鬚眉。但一撓之。天地易位。須知慧中之道有三。一曰人空慧。謂了悟無生。無我無人。二曰法空慧。謂了五陰諸法。緣假非實。三曰空空慧。謂了境智俱空。是空亦空。

修定初者。忽發神通。或知宿命過去之事。或知異日未來之事。或得他心智。辨才無礙。此無他。我儒所謂至誠之道。可以前知者。此也。

學道至此。多有貪著世間名利恭敬。俱屬有漏。神氣因不能固。多致尸解。須急棄之。有漏之法。虛妄故也。道德經云。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白鬢老人曰。水澄可鑒鬚眉。心澄可了生死。澄到無我無人處。便是生死不相關之地。鬼神窺不破之機。故曰極樂世界。
清潔居士曰。慧即良能也。善能分別諸法。不生憎愛。不墮世緣。應用自在。事理圓融。戒定慧三者。乃無漏大成之學。非小乘所能也。

 

四十六.誠

一部中庸。皆言誠也。擇善固執。求誠之事也。參贊位育。至誠之功也。至誠之謂聖。天道也。存誠之謂賢。人道也。法天始能成人。盡人可以合天。故曰。及其成功一也。

天地之道。惟誠故能生萬物。帝王之道。惟誠故能化萬民。聖賢之道。惟誠故能備萬善。慎獨致曲。是日用間求誠最緊要的工夫。至誠可以動天地而格鬼神。

盈天地間。無處不見鬼神。人雖不見鬼神。未嘗不見天地。夫鬼神者。天地之靈。天地者。鬼神之迹。君子畏天命。即所以畏鬼神也。世之人敢為不善者。只畏人知。不畏天知。畏人知者。偽也。小人也。畏天知者。誠也。君子也。

白鬢老人曰。儒者去盡虛偽。則為至誠。至誠者。聖人也。道家煉盡陰私。則為純陽。純陽者。真人也。殊不知誠即真也。真即誠也。昔人云。天下無二道。至人無二心。誠哉是言。
菊然居士曰。誠者。真實應物。而不偏之謂也。應物無偏。則心正矣。心正則任運謀為。皆合至道也。

 

四十七.孝

孝也者。百行之本。萬善之源也。立身行道。終身之孝也。服勞奉養。一時之孝也。

古語曰。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一舉足。一開口。一動念。不敢忘父母。無辱身喪心羞親之失。可謂孝矣。

我嘗曰。天地全而生之。人全而歸之。一舉足。一開口。一動念。不敢違天地。無辱身喪心逆理之失。可謂仁矣。

父母者。一家之天地也。孝子事父母。如事天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人事天地。當如事父母。富貴利達。處之而不踰其則。貧賤患難。受之而不失其正。

或問曰。父母既沒。將何以行其孝也。曰。子之身。父母之遺體也。謹守之而不失。即所以事父母也。人之性。天地之降衷也。善養之而勿喪。即所以事天地也。

白鬢老人曰。人能成聖。則人稱其親為聖父聖母。人能成仙。則人稱其親為仙父仙母。人能成佛。則人稱其親為佛公佛母。人若庸碌一生。吾不知人如何稱其親矣。
清潔居士曰。佛律有云。孝名為戒。又曰。不先供養父母。而布施者。是名惡人。彌勒偈云。堂上有佛二尊。懊惱世人不識。即今現在二親。就是釋迦彌勒。若能誠心敬順。何用別求功德。古人云。不禮爹娘禮世尊。敬甚麼。直捷言也。

 

四十八.德

今世之人。得道者鮮矣。非道之難得也。知之未真。守之不固也。入德之功。自知機始。崇德之功。自誠意始。修道之功。自遷善始。

聖人有言曰。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夫人之初。誰非赤子哉。惟能去淨習染。還我赤子之初。聖人之德如斯已矣。

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此五者。天下之達道也。舍此五者而言道。外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舍此三者而言德。悖德也。

古人一怒而安天下。我今以一怒而安斯心。可謂大勇也。尤貴智以助之。仁以成之。智則覺而不迷。仁則純而不雜。三者備。可謂至德而成。大道始凝矣。

子曰。據於德。據者固執之謂。惟固執。則一得永得。而弗失之矣。久則熟。熟則化而為仁矣。

白鬢老人曰。朱子曰。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於心也。吾人平日須當痛自檢點。果有真得乎。總有所聞所見。不過浮浮泛泛而已。有則更當勉之。無則自問安乎。
菊然居士曰。崇德之士。知之真。守之固。心無愧怍。意無欺枉。廣大寬平。體常舒泰。自然潤於身。得於心。至於仁矣。 

 

 

回目錄

第6頁|全文共7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chen1943 的頭像
    lichen1943

    oooooooooolichen1943的部落格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