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蓋棺論定」,善惡忠奸終必大白於世。 

我秉持初衷仍然譴責趨炎附勢的所有群眾 

 

指黑為白 

積非成是 

侮辱國家 

欺壓百姓 

黑白不分、曲直莫辨。 

以不公不義欺壓正直善良的人民公僕 

以諂媚無恥讚揚暴力犯罪的不法行動 

心中盤算著無盡的貪婪與自私 

身體力行著可恥的邪惡與罪行 

 

不為國家 

不為百姓 

高漲著情緒 

憤恨使你無知 

仇恨使你愚盲

 

這樣的失去理智 

文過飾非 

把違法當作正當 

把暴力視為當然 

還有天理可言嗎 

還有人性存在嗎 

適可而止吧 

 

天作孽猶可違 

自作孽不可活 

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要繼續你無知的行為 

不要糟蹋你美好的人生

 

美好的一切要用你的心去展現 

幸福的人生要用你的心去體會

 

清醒吧 

何苦自誤誤人 

還世界一個清靜和平吧   

 

耿耿安社稷──周公

周朝初

◎宣化上人講述於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十四日

名旦,武王弟,成王叔。武王崩,成王立。因王幼而攝政,引起三監不滿,誤會周公有野心,故散布流言,誹謗之至,曰:「姬旦有異志,欲奪成王位。」唆使武庚叛亂,慫恿諸侯附之。周公東征三年,將亂平定。殺武庚,誅管叔,貶蔡叔,立微子啟(紂庶兄)為宋君,將叛軍及叛民集中於洛陽。攝政七年,還政成王。周公制禮作樂,教化人民,安分守己,互相援助,和睦相處。政治有封建制度、經濟有井田制度、社會有宗法制度。周代文物大備,為後世之準繩。若論忠奸,所謂蓋棺論定也,周公早死則奸,王莽早亡則忠。

 

贊曰

大哉周公 善與人同 訂禮制樂 度大量宏
忠心社稷 保國化民 公平耿直 無所不容

又說偈曰

智慧如海一聖人 化行俗美定乾坤
周公耿耿安社稷 成王苦苦習治文
管叔叛亂徒獲罪 武庚被誅乃愚人
歷史評判功過白 善惡因果天理分

 

白話解

孔子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可見周公和孔子兩位聖人常常是神交的;一定是孔子年輕的時候,遇到事情,周公常在夢寐之中指點他。等他年紀老了、性情定了,周公也就不管他了,所以不再夢見周公。

周公是周文王的兒子,姓姬名旦,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武王崩了之後,成王立。因為成王年紀很小,所以一切朝政都歸周公管理,於是引起管叔、蔡叔、霍叔三個人的妒忌。他們漫撒謠言,說成王年紀輕,周公旦有異志,想要奪取王位;他們又去煽動諸侯,唆使武庚造反。(註一

這時候,黑白不分、曲直莫辨。因為宋國是在東邊,周公就率領大軍東征,經過三年把這個亂平定了。他立微子啟(商紂王的庶兄,漢司馬遷避漢景帝諱,於史記中改名為微子開)為宋國的君主,以取代殷朝的後代;把管叔、武庚都殺了,流放蔡叔;跟隨武庚造反的軍隊和臣民,都被囚至洛陽,讓他們在那兒生活。

周公東征回師之後,就治國安邦,訂禮、制樂──什麼人、什麼場合應該奏什麼音樂,都有一定的法則──興正禮樂制度。

因為他愛民如子,治國盡責,所以把國家治理得非常太平,所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老百姓各安其業,守護相助,互為朋友,和平共住。那時可以說是治得世界「槍刀入庫、馬放南山」;天下禮樂大興,處處聞太平歌頌之聲。

周公攝政七年,然後還政於成王(註二)。在經濟制度上,周公制訂井田法,政治上制訂封建制度,又訂宗法制度。總而言之,一切一切都上軌道了,無論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都相當有進步。因此周代的文物大備,為後世之準繩。當時可以說是一個文明進步,文教化大千的時代,諸侯也都四海來朝,王室非常地興盛。(註三

所以就歷史評論而言,周公要是早死,一般人一定會說他是個奸臣;而漢朝的王莽如果早死,一般人一定會評論他是個忠臣。其實,奸也不正確,忠也不正確,必須要等到蓋棺論定了,才能見其正確性。(註四

贊曰

大哉周公,善與人同:周公是很偉大的。他能得到政權,而又不貪戀政權,把政治交還給成王,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所以他善與人同,他的這個善,是願意和大家分享,令大家普遍都得到他這個善;也以大家的善作為他自己的善。

訂禮制樂,度大量宏:在中國歷史上,周公是很偉大的。他訂明禮法、禮儀等種種法則,而且制樂以陶冶人民的性情;他所定的一切制度都記載於禮記。他的度量非常大,能包羅萬有,無所不包,無所不容。

忠心社稷,保國化民:他對國家社會盡上自己的忠心;不但保衛國家,又教化人民。

公平耿直,無所不容:他又公平,又耿直,毫無彎曲,沒有不包容的。

又說偈曰

智慧如海一聖人:他的智慧非常大,有聖人之德。

化行俗美定乾坤:他輔助年輕的國王,安定國家,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

周公耿耿安社稷:他以非常耿直的心來安定社稷。

成王苦苦習治文:那時候周成王什麼事情也不管,每天就是很用功地學習治理國家的方法。

管叔叛亂徒獲罪:管叔唆使武庚叛亂,因此得罪被殺了。

武庚被誅乃愚人:武庚其實當時只是個犧牲品,他是被人愚弄的,他自己沒有能力造反,卻又為什麼要叛亂呢?這是很愚癡的一個人!

歷史評判功過白:歷史自然會給予評判,功過都會大白,都會很清楚的。

善惡因果天理分:善惡因果自有天理在那兒,它有一定的評論,所以我們不要盡用種種手段計謀,去求名求利、求取權力和地位。

 


註一:周武王滅殷,天下初定,為安撫殷朝遺民,封殷紂王的兒子武庚於殷之舊都,又封群弟於其附近,以就近監視之,是為管叔、蔡叔、霍叔,史稱三監。
註二:武王在位十九年而崩,年幼的成王立,一切政事周公旦管理。如果周公當時願意自己做皇帝,也是易如反掌;可是周公不做皇帝,他幫助成王;那時他為國家做事的那種勤勞,是一般人所不能比的。
他攝政時,善於禮賢下士,無論誰有事想要見他,他一定會接見,所以他忙的程度是無法形容的,從下面兩個例子可見一斑。「一飯三吐哺」,他忙到吃一頓飯時,要把口裏的飯吐到碗裏,整冠束帶出去接見客人,因為口裏含著飯不好見客,見完客再回來吃飯;曾經在一頓飯的時間,三次把飯吐到碗裏去接見客人。「一沐三握髮」,古人都是留頭髮的,男女都有長髮,他正在沐浴洗頭時,客人來了,他來不及把頭髮梳好,就把它挽起來,戴上帽子去見客人;曾經在洗一次頭髮時,三次挽起頭髮去見客人。忙得這樣,這是為什麼?就因為恐怕把天下的賢人埋沒了。因為他能這樣禮賢下士,所以奠定了周朝八百多年的國基。
周公輔佐成王,是這樣勤勤懇懇,盡忠報國。所以說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三人的德行,被及眾多老百姓。
上列出自《水鏡回天錄》《帝王篇》‧一四一頁「周武王」、一五五頁「周昭王」
註三:周公輔佐成王,攝行天子事,行禮樂教化,自此中國邁向文明進步,擺脫商朝迷信的色彩,此種功德,萬古不沒。
註四:後人或謂:「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設想當時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言善惡因果自有天理,歷史會給予評判,所謂「蓋棺論定」,善惡忠奸終必大白於世。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sf_others/WaterMirror2/ch01.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