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引用自linchin720 - 103年旗山與美濃知性之旅

旗山國小 4.JPG

.........

鼓山公園上孔子廟 1.JPG

鼓山公園上孔子廟 2.JPG

鼓山公園上孔子廟 3.JPG

鼓山公園上孔子廟 4.JPG

鼓山公園上孔子廟 5.JPG

鼓山公園上孔子廟 6.JPG

鼓山公園上孔子廟 7.JPG

 ...............

旗山區古名太平蕃薯藔,根據史籍記載有關旗山的開發,最早記載是在清康熙年間。《臺灣府志》記載:「羅漢內門(今內門區)、外門田(今旗山區)、北大傑嶺社」。

清領時代光緒十四年行政上改稱太平街。旗山早期的居民,最早可追溯到荷蘭時期,平埔族由台灣西岸向內地遷移,沿楠梓仙溪開墾,鄭克公時期,平埔族中的旗山鎮原為西拉雅在溪州地區太山建置「大傑顛社」(即今溪洲國小後的山腰處),做為宗教中心。康熙年間大傑顛社有十二里,其中「施里莊」就是現在的旗山,隸屬鳳山縣,當時的居民仍以平埔族為多,清康熙末年,有部分漳州移民自鳳山地方越過南界的嶺口而進入此地,並與當地之平埔族簽約購地,搭建草寮而著手進行開拓工作,在田園未成熟之時則僅栽種蕃薯維生,故此地俗稱為蕃薯藔。以後移民的移殖活動持續不斷,而逐漸形成一村莊,即黃叔璥的《台海使槎錄》中所云之「外門民居施里莊」是也。雍正十二年改歸台灣縣羅漢門外門。清乾隆二十年,立石碑禁佔,曾記載蕃薯寮庄,可見在乾隆初年,便已正式稱呼蕃薯藔庄。

1901年設蕃薯藔廳,以蕃薯藔街為廳治,至190910月蕃薯藔廳併入阿緱廳。其間當地居民嫌蕃薯藔之名不雅,曾陳情要求將蕃薯藔街復名「太平街」,唯未成案[1]日治時代大正9年(1920)地方制度改正時,終依「旗尾山」之名而改稱為「旗山」至今。

民國三十五年(1946)由旗山街改為旗山鎮。

201012月25五都升格,旗山鎮改制為旗山區。

 

土地姥姥 發表在 痞客邦 PIXNET

http://linchin720.pixnet.net/blog/post/352251107

arrow
arrow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