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自http://big5.cntv.cn/gate/big5/blog.cntv.cn/10607059-4096914.html

http://big5.cntv.cn/gate/big5/blog.cntv.cn/10607059

 

《哈佛商業評論》20124月號刊出一篇名為《無私的基因》的文章,它為老子思想中關於“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提供了不少有益的科學依據。

 

傳統迂腐的儒家等除了道家之外的其它“諸子百家”學説往往把無私當成目標,而不是手段,這直接導致無私成為一句口號,沒人願意去落實,結果大多變成偽君子,少數變成愚昧無私者。老子站在道的高度去審視這一問題,才能理解無私不是沒有利益的,“無私”是手段,是過程,“成其私”才是目標,才是結果,無私的終極目標是個人與整體利益和諧的最大化,是人的幸福。

 

人類的合作是生産力發展的重要基礎。一般人把現代社會視為“競爭”的時代,對於競爭,我們必須把它分解為財富創造環節的競爭與財富劃分環節的競爭,財富創造環節的競爭與合作共同把“蛋糕”做大,而財富分割環節的競爭是如何從“蛋糕”中給自己切出一大份。如何提高合作以及生産環節的競爭,削減分配環節的競爭是管理者的智慧,管理者以“為而不爭”做出表率顯然有利於這一目標的實現。

 

作為整合社會生産力的核心,管理者在工作中的無私無為才能釋放社會生産力,在保護人類共同生存環境條件下創造出更大的利益。《無私的基因》提出“基因和文化是共同進化的”,為了達到更加理想的社會發展水平,人類的基因是否朝著有利於産生更多無私無為的管理者來整合生産力呢?還是退化成全是鼠目寸光的小市民式的管理者?此外,民主機制是利用自私的人性監督公共權力的有效機制,而民主機制的進化,也是文化進化的結果,如果相信未來比現在民主,那麼就意味著未來的管理者必然比現在“無私”,否則難以保住管理者的位置。只有基因與民主文化同步進化,才是和諧的關係,才是自然而然的,非迫於監督的“無私”。

 

無私是不執著于“我”,而以事情本身作為出發點。因此,無私是優化社會生産過程的理想選擇。不過,交易層面的“有私”卻是市場經濟的基石,也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必要條件,因為只有通過這種市場博弈才能發現價值。因此,市場中“看不見的手”是道在經濟活動中的表現,是“萬物將自化”的過程。在組織層面“有私與無私”的統一,充分反映了組織內競爭與合作的關係。老子所主張的“不爭”,主要指上級管理者不與下級爭利,同一層級內的競爭是“自化”過程,類似于市場競爭。

 

但凡可以通過合作提高生産力的領域,理論上都存在化解一切因自私形成的障礙。因為有大利,必有智慧的管理者去整合的可能性,甚至必要時放棄一點自己在物質上的小利。這種無私的基因是為了實現整體利益而發展的,如果相信進化是一種與道相吻合的過程,那麼老子所探討的得道聖人,也必然存在於人類的進化過程中。

 

可見,只要不是無謂的“無私”,不是以無私為終點,而是為了追求整體更大的利益目標,那麼這種無私的基因就是道的表現,是一種必然規律,而所謂“成其私”,也就是成就了他們作為社會整體利益整合者角色;反之,口號式的“無私”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屬於無謂的犧牲,必然曇花一現。 因此,無私必須創造價值。

 

本文只代表博友個人觀點,版權歸作者和央視國際網絡有限公司共同擁有,

轉載請註明作者 以道蒞天下   http://big5.cntv.cn/gate/big5/blog.cntv.cn/10607059

及出處     http://big5.cntv.cn/gate/big5/blog.cntv.cn/10607059

 

本文引用自boktakhk - 道鑑「濟公與濟私」

 

濟:救濟,大眾
公:無私,公心
私:私心,救濟一己

 

「課文」
陽光普照,絲毫無私,不管善惡之人,皆照之;草木、土石,亦照之;無時而不照,無幽而不明,此即是「濟而無私」之謂「公」也。

 

「課文」

天道之予人,也是如此, 絲毫無私偏,為而不為, 載萬物而不憎,化育萬靈 而不恃,其功運行日月,而不用其情,始終如一, 亙古而不變,所以其能超 萬有而獨尊,歷曠劫而不壞。

 

老子曰:「人與天地同才,而不能與天地共長久者,皆因不知消長之理也。」

消長之理,由何知之?私者必消,公者必長,

公私之明,即是消長之理也。

 

「課文」
聖人因無私,而成其私,乃是因其無私心,而大公之,所以天地之人,皆尊崇之,故能成其私己之性德也。

 

道德經: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課文」
凡人能如此,也能如聖人,與天地共長久之,但是吾觀世上之人,卻是以私心,求滿足其私慾者多,能公而無私者少;

 

所以普看天下,皆是為一己私偏者多,能無己而為公者少,前者,乃是「濟私」之輩也;後者,方是「濟公」之徒也。

未命名4   

「課文」
吾今簡單揮示幾言,以參著天書,願天下學道之士,皆能學天道之大公,學日月之無私,方能普化蒼生,同歸一道也。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PIXNET

 

 

本文引用自 http://www.smallx2.com/storylist/?p=1159

第七章

【本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語譯】

天地的生命永恆而無窮。天地所以能夠永恆而無窮,是因為它們無私的關係。因為無私,所以能夠永恆而無窮。聖人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處處謙讓退後,結果反而得到眾人的愛戴;事事不計較厲害得失,捨己為人,結果反而身受其益。這不正是因為他不自私嗎?結果反而成就了自己。

【簡讀】

從前章的「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第四章的「無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第一章的「有,名天地之始」可以知道,天地是「道」所生成,而天地又涵蓋萬物,故可曰「道」生成萬物。既「道」生成天地萬物,必然繼承「道」的特質,故曰「天長地久」,同前章的「谷神不死」之「不死」。那麼「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之原因何在?在於不偏愛自己的生命,也就是「無私」。由於「無私」,就不會將自己與萬物處在對立面,而導致紛爭。王弼曰:「自生則與物爭,不自生則物歸也。」便是這意思。因此能不自生,當然就「故能長生」。這一點也可以沿用第二章的主旨「去標準」來解讀,也就是去自己的標準,就沒有合與不合的問題了。亦可以第二章的「聖人處無為之事」與第三章的「為無為」來解讀,只是這無為的對象就是自己。王弼曰:「無私者,無為於身也。」

聖人是悟道之人,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才能「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因為謙讓所以得到眾人愛戴;因為捨己為人,人就會捨己為我。這就是我們常聽到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道理。聖人不就是因為無私,結果成就了自己嗎?故曰「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雖然在第一段提及恩道「生成天地萬物,而天地萬物繼承道的特質。理論上,每個人都具有「道」的內涵,但是並非每個人都了悟「道」,因此才有「聖人」的概念。聖人就是了悟「道」並能內化之,以教化世人。從此點可以知道,老子肯定人人都有成為聖人的可能,端看工夫如何下。

【延伸】

此篇也是對於第一章的「有無」論述做具體的闡發。讀到這邊,應該要對「道」的特質有基本的瞭解。首先我們瞭解「道」的本質是「無」,「道」的作用是「有」;整個「道」的運作過程是:以「無」為動機,否定「有」之體,進而產生「有」之用。以本篇為例,因為認知到「無」的真諦(以「無」為動機),所以可以「不自生」(否定「有」之體),然後「能長生」(產生「有」之用)。「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亦同理。理由是第一章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為了保存其作用,必須先加以否定,才能不致因堅執而流於僵弊,否則將使其無法作用。把這句話作個反讀,就是「道不道,是常道;名不名,是常名」,便可以輕鬆理解辯證的過程。

【總結】

老子思想的簡單公式:不某而成某(否定某而成就某)

http://www.smallx2.com/storylist/?p=115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