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傳】“彌勒菩薩”化身的中國維摩禪大師“傅大士”
影響天臺宗深遠的彌勒菩薩化身的中國維摩禪大師傅大士
摘錄自宣化老和尚著述《水鏡回天錄》:
121. 傅大士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二日
傅大士名翕,字旋風,南朝齊代東陽人。少未讀書,喜捕魚,將所捕之魚,置于竹籃內,再放入深水中,對魚曰:「欲去則游,欲止則留。」人笑其呆。十六結婚,生二子。后遇梵僧,曉知前生,放下魚具,于松山雙樹林結廬修行,日中耕田,晚間行道。一日,頭戴道冠,身披衲衣,足穿方履,謁見梁武帝。帝問:「汝是道乎?」指衣。「汝是僧乎?」指鞋。「汝是儒乎?」指冠。暗示以道修心,以佛修性,以儒修身。七十三歲入寂 。前一天對弟子言:「我滅后,不移床,有人送像來!」七日后,果然有僧人送彌勒繡像,旋而不見。
贊曰
來時空空 去日松松 中間無事 任西任東
南北不知 上下朦朧 若問所學 允執厥中
又說偈曰
大權示現蒞五濁 白衣演教弘禪那
捕魚游戲任來去 耕田謀生養道活
淡泊明志曲高雅 臨中遺囑床莫挪
彌勒菩薩哈哈笑 你說我要做甚幺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sf_others/Water_Mirror/121_140.htm
摘自:傅大士與天臺宗
作者:洗塵樓主
傅大士在天臺宗中的深遠影響
傅大土是南梁繼寶志之后的一代高僧,在佛教理論和實踐中都有很大成就。他是中國最早的彌勒應身,創建了中國的彌勒祖庭雙林道場。他又是中國維摩禪的創建者。(見南懷瑾著《南朝的奇人奇事——中國維摩禪大師傅大土》一文)他還是江東禪宗一支佛窟學的宗祖。 (見印順法師《中國禪宗史》第396—399頁)他的著作頗豐, 《心王銘》更是佛學名著。他對天臺宗的建樹僅僅是他一生佛教理論和實踐活動的一部分。
然而,即使如此,他也獲得天臺宗僧眾長期的尊崇。自六世紀到十世紀,時間長度跨越五個世紀的時代里,在天臺宗的著作和重大活動中,都有關于傅大士的記載,足見其影響之深遠。龍山《天臺宗早期發展的重要基地》一文中說:隋唐之后,東陽清華寺內供有梁善慧大士的舍利。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大力扶持天臺宗之際,于開運元年(944年)將善慧大士舍利迎到錢塘安光冊殿供養。” (見炙大正藏》卷四九)十六年后,即960年,吳越立國之后唯一的國師,即天臺國師德韶,為法華寺建造新磚塔,傅大士的舍利,又被再次迎請到新磚塔中。這篇文章引用的事實,可以想見傅大士的舍利三次被天臺宗的高僧迎請和供奉的盛況。最后一次迎請舍利,距傅大士圓寂已近四百年。
摘自:彌勒應身的傅大士
作者:煮云法師
傅大士,齊明帝時東陽郡人。父名宣慈,母王氏,世業為農。建安四午五月八日生,少未讀書,常與鄉里人等網魚。每得到魚時,卻又以竹籠盛之,沉人深水中,交且祝曰:“欲去者去,愿止者止。”因此別人都說他愚癡。
網魚遇梵僧 水影悟前因
梁天監十一年,大士16歲,娶到劉氏妙光,生2子。后來在稽亭塘下網魚時,遇一梵僧,僧對他說:“往昔在毗婆尸佛前,我和你同時發愿渡生,現今兜率天宮中你所享用的東西都在,你什幺時候回去呢?”大士聞之瞪目而已。其僧又道:“汝試臨水觀影!”大士低頭見水中圓光寶蓋,頓悟前因,于是拋棄漁具,攜僧歸家,請求修道之地。僧指松山下雙梼樹曰:“此可棲也。”遂結茅庵而居,自號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
恩惠及小偷 定中見諸佛
大士住在松山之下,開墾土地,種植蔬果。有小偷常來光顧大士的菽麥瓜果等物。大士見了說:“你不必盜取,把你籃籠拿來,讓我給你采裝。”于是小偷滿載而歸。或為人幫傭,晝出夜歸,如是苦行7年。一日當宴坐之際,忽見釋迦、金栗、定光三佛自東方而來。復見金色自天而下,集在大士身上,從此身出妙香,并聞舍中唱言:“成道之日,當代釋迦坐道揚。”
郡守捉又放 大士是菩薩
不久,僧尼道俗四眾都來問詢作禮。郡守王杰,懷疑大士為妖妄,捉來囚了數十天,不給他飲食也餓不死,只得放他回山。大士回來后,更加精進,遠近來皈依他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而且還有天人,每日早上自空而降,隨喜行道。大士曾對弟子們說:“我得了首楞嚴三昧。”又說:“我得了無漏智。”大家聞聽后都說:“此三昧唯有十地菩薩才有。”由此大家都知道了大士是十地菩薩示跡而來的。
為設齋會 賣妻養眾
大士為了化渡群倫,先化妻子令發道心。于是把田宅通賣掉,設齋會普供四眾,并說偈道:
舍報現天心,傾資為善會;
愿度群生盡,俱翔三界外;
歸投無上士,仰愚普令益。
這一年正逢饑荒,大士設齋會之后,家無斗糧。士諭妻子賣身為人幫傭,以供大眾道糧。其妻妙光說:“愿一切眾生,同得解脫。”于是同里傅重昌以錢五萬買之。士得錢營設大會齋,并發愿說:“弟子善慧,稽首釋迦世尊及十方三世諸佛,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今舍妻子,普為三界眾生消災集福,滅除罪垢,同證菩提。”后月余,傅重昌感大士德行,遣送妙光回山。其妻子自此紡紗,為人做工,從不稍事休息。同里有傅昉者,亦罄產布施,賣妻得米送山供養,大士都轉給修道的人,自此靈異益多。
叔叔作禮 叔祖亦得作禮
一日,大士到他叔叔家中,自稱:“我是彌勒,特來教化,叔應頂禮。”他叔叔聞言即作禮。他又欲去其叔祖孚公家中,其妻妙光諫道:“叔祖一向不相信你,況且那有叔祖向小侄頂禮之理;我看你還是不要去吧!”大士聞其言,便解衣袒胸,金色閃閃,天香撲鼻。妙光仍勸他不要去!大士不聽,竟到他叔祖孚公家里,要叔祖向他作禮。叔祖說:“向你作禮?簡直豈有此理!”大士回山,其妻問道:“叔叔作禮沒有?”大士答道:“今日不作禮,明日管叫他一步一個禮!”
是夜,叔祖夢見天人召之去叱責道:“你貢高我慢,不聽圣訓……”忽然又看到大士金相奇特,在空中飛翔。叔祖邊呼邊追;但見石壁橫空,大士與侍從等人直過無礙,可是叔祖卻過不去,醒來悲悔非常。天亮后,親自入山,看見大士便悲不自禁的哭拜于地。大士道:‘我從兜率天下來,正為相接你們,知過就好。”叔祖孚公稽首愿為弟子,依止大士修行!得三業清凈。
彌勒應身 未來佛祖
時有沙門慧集(觀音大士)來山,大士為說無上菩提,慧集愿為弟子。以后慧集到處弘法時便說:“大士是彌勒應身。”
大士每次說法或作功德,兩眼常出金色光芒。他告訴大眾說:“學道不遇無生師,終不得道。我是現前向無生法忍的人,以前嘗把這事隱藏起來,今日啟示你們不復隱藏。”弟子感戴頂禮。大士又說:“你們不要向我頂禮,可禮拜殿中佛,即我形象。”
座中有弟子問道:“善明世尊,是大士得道時的師父呢?還是發心時的師父呢?”大士說:“非發心時之師也,彼佛出時,我為國王供養彼佛,彼佛壽八萬歲,將來我作佛時,壽量亦是八萬歲。’
慈力服猛獸 說法到帝闕
大通三年,大士與弟子等于云黃山所居前,約十里方圓風開鑿為精舍,種麻、豆等。到秋熟時,有賈曇穎居士者,來布施其瀨里之地,大士受之。瀨里為山地林麓蔥翠,其中猛獸特多,人多害怕。大士居之,以所余之食飼養它們,從此猛獸變得非常馴伏。
大通六年,大士以雙林僻處,教化不廣,想到皇帝宮中去宣揚正教,于是遣弟子傅暀奉書于梁武帝。帝詔大士進京,先叫侍者遍鎖諸宮門。大士心通預告知道了,乃做了大木槌一雙,既剝已,用木槌扣打一門,余門都開。大士直入宮殿,唱拜不拜。武帝問他:“師事從什幺人?”大士道:“從無所從,師無所師,事無所事。”
武帝是佛心天子,除了修寺、齋僧、寫經以外,還會宣講佛經。
一日,帝升殿講經時,公卿大夫俱起座禮迎,唯大士端坐不動。大夫中丞問道:“大士何不站起來?”士曰:“法地若動,一切不安。”
大士在宮闕住了約5個月,復還云黃山。激揚宗乘,武帝莫測高深。
大同五年,復入京都。武帝請大士講金剛經,他升座揮案一拍便下座。帝見之驚愕不已。志公問帝:“陛下會嗎?”帝曰:“不會”志公道:“大士講經已畢。”(按此乃禪家提倡宗乘之機鋒轉語。因志公入滅十余年后士方見武帝)
大士一日頂冠披衲靸履,武帝看到問:“是僧嗎?”士以手指冠。帝問:“是道嗎?”士以手指靸履。帝問:“是俗人?”士以手指衲衣。此一問一指,像猜啞謎、演雙簧;但有誰知道這其中含有無量甚深的法味呢?”是故至今在雙林寺塑的大士像——頭頂道冠,身著袈裟,足登靸履——便是從這里為緣起。
為渡眾生發大愿 為救眾生磐資財
大同七年,大士對弟子們說:“我是賢劫千佛中之一佛耳,汝等若能生千佛中,即可見我。”
大同八年,大士立誓持上齋。作愿文曰:“弟子善慧,今啟釋迦世尊,十方三世諸佛,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弟子自念今生,無可從心布施,拔濟受苦眾生,今日起立誓三年持上齋,每月六日不飲不食,以此饑渴之苦,代一切眾生酬償罪業,降促苦劫,速得解脫。以不食之糧,廣作布施,愿諸眾生,世世俱足,財法無量,永離愛染,不作三業,得大總持,摧伏諸魔,成無上道。”這篇愿文言簡意賅,真可為發大愿心之行者所效法。哄動京城道俗,沿途趕來參觀,接連二百余里不絕于道,往來相慶,一代盛事,真是佛家功德不可量啊!
貪乞寶物 感德奉還
時有一沙門,來到大士住處說:“久聞大士修菩薩行,所謂菩薩行者:乞頭與頭,乞眼與眼,國城妻子,皆不吝嗇。現在我乞大士身中香爐,若給我即是真菩薩,否則硬是假菩薩也。”大士道:“舍與不舍,都不是菩薩。”沙門不管三七二十一,強持香爐而去。過了十多天,沙門又來問道,“前日我來強奪大士的香爐,大士心里有何感覺?”大士說:“得亦不有,失亦不無,唯愿上人,擎爐焚香,供養諸佛,增進菩提,常為善友。”沙門聞言,感到非常慚愧,又把大士的香爐送回來了。
常見七佛 唯釋迦與語
天嘉元年,弟子等欲啟建龍華會。大士道:“汝等可作請佛停光會,龍華會是我自己的事。你們能聽從我所言說,將來一定會見龍華會的。”又說:“我悟道已經有四十劫,釋迦世尊因為能舍身苦行,所以先我成佛。”天嘉二年,大士在山行道,常見七佛在前,維摩隨后。于是對弟子們說:“七佛之中,唯釋迦常與我話語,其余六佛則不與我交談,每次見到都是如此。”弟子問:“余佛為何不語?”士曰:“釋迦今正教化此世界,我以后又是紹繼人,故世尊見我即說也。”
留詩別子 復還兜率
天嘉十年,嵩頭陀入滅,大士心知。乃集諸弟子說:“篙公已還兜率,我同度眾生之人己去完了!我也決不久住世間了。”于是作“還源詩”十二章,并對子普建普成說:“我從第四天來,為度眾生故,汝等慎護三業,當精勤六度,行懺悔法,免墮三涂!”言訖進人涅槃,世壽七十有三。
進入涅槃 尚能舉手
大士入滅,肉色不變,形相端潔。七日后,烏傷縣令陳鐘耆來結香火緣,因取香火遍傳四眾,到大士身邊時,大士雖然已經涅槃了,但是競伸手起來受香。此乃表示“生死即涅槃”存滅非異之義也。
建造輪藏 普利有情
大士在世時,常以佛經繁多,恐人不能遍閱,乃在山中建一層龕,中間一柱,周圈有八面,把佛經都放進去,可以運轉著看,謂之輪藏。并立愿說:“凡登我藏門者,生生世世,不失人身。”如無閱讀能力者,手推輪藏至誠一轉,是人即與持誦諸經功德一樣。今天下有建輪藏設大士像者,實始于此。
大士詩偈 如水銀瀉地
大士雖未讀過書,但以補處菩薩應世,故能一悟百了;慈悲渡人之外,吐語為經。現僅恭錄其詩偈幾首以作本篇結尾:
還源詩十二首
還源去;生死涅槃齊,由心不平等,宛爾有高低。
還源去;說易運心難,槃若無形相,教君如是觀。
還源去;觸處可幽棲,涅槃生死是,煩惱即菩提。
還源去;依理莫隨情,法性無增減,妄說有虧盈。
還源去;何須更遠尋,欲求真解脫,端坐自觀心。
還源去;心性不思議,志小無為大,芥子納須彌。
還源去;解脫無邊際,和光與物同,如空不染世。
還源去;何須次第求,法性無前后,一念一時休。
還源去:心性不沈浮,安住三三時,萬行悉圓收。
還源去:生死本紛論,橫計虛為實,六情常自昏。
還源去:槃若將澄清,能治煩惱病,自飲勸眾生。
大士慈悲,曾于居住舍前,把干涸小塘中之蟲魚等投到大江里去。己死者葬于山下,牛犬死者亦葬之,并為它們設會超薦而說偈曰:
昔賢舍頭目,王子救虎身,慈尊推國走,修忍救慈親。
今余闡此德,仰慕菩提因,傾資度牛犬,舍命濟魚身。
愿為常樂友,共趣涅槃律,同為俗無俗,齊證真無真。
太清二年,大士復舍田園產業設會,為此土及十方世界,六道眾生,怨親平等,供養三寶,請佛住世,普渡群生,而說偈道:
傾資為善供,歸命天中天,仰請亭光照,流恩普大千
三涂皆解脫,六趣超自然,普會體無體,齊證緣無緣
另有可思議與不可思議的二首頌,遍傳叢林與講座,亦極耐人尋味:
其一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其二
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物主,不逐四時凋。
其余詩偈尚多,如水銀瀉地,顆顆皆圓,不能一一俱錄。
摘錄自宣化老和尚著述《水鏡回天錄》:
121. 傅大士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二日
傅大士名翕,字旋風,南朝齊代東陽人。少未讀書,喜捕魚,將所捕之魚,置于竹籃內,再放入深水中,對魚曰:「欲去則游,欲止則留。」人笑其呆。十六結婚,生二子。后遇梵僧,曉知前生,放下魚具,于松山雙樹林結廬修行,日中耕田,晚間行道。一日,頭戴道冠,身披衲衣,足穿方履,謁見梁武帝。帝問:「汝是道乎?」指衣。「汝是僧乎?」指鞋。「汝是儒乎?」指冠。暗示以道修心,以佛修性,以儒修身。七十三歲入寂 。前一天對弟子言:「我滅后,不移床,有人送像來!」七日后,果然有僧人送彌勒繡像,旋而不見。
贊曰
來時空空 去日松松 中間無事 任西任東
南北不知 上下朦朧 若問所學 允執厥中
又說偈曰
大權示現蒞五濁 白衣演教弘禪那
捕魚游戲任來去 耕田謀生養道活
淡泊明志曲高雅 臨中遺囑床莫挪
彌勒菩薩哈哈笑 你說我要做甚幺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sf_others/Water_Mirror/121_140.htm
摘自:傅大士與天臺宗
作者:洗塵樓主
傅大士在天臺宗中的深遠影響
傅大土是南梁繼寶志之后的一代高僧,在佛教理論和實踐中都有很大成就。他是中國最早的彌勒應身,創建了中國的彌勒祖庭雙林道場。他又是中國維摩禪的創建者。(見南懷瑾著《南朝的奇人奇事——中國維摩禪大師傅大土》一文)他還是江東禪宗一支佛窟學的宗祖。 (見印順法師《中國禪宗史》第396—399頁)他的著作頗豐, 《心王銘》更是佛學名著。他對天臺宗的建樹僅僅是他一生佛教理論和實踐活動的一部分。
然而,即使如此,他也獲得天臺宗僧眾長期的尊崇。自六世紀到十世紀,時間長度跨越五個世紀的時代里,在天臺宗的著作和重大活動中,都有關于傅大士的記載,足見其影響之深遠。龍山《天臺宗早期發展的重要基地》一文中說:隋唐之后,東陽清華寺內供有梁善慧大士的舍利。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大力扶持天臺宗之際,于開運元年(944年)將善慧大士舍利迎到錢塘安光冊殿供養。” (見炙大正藏》卷四九)十六年后,即960年,吳越立國之后唯一的國師,即天臺國師德韶,為法華寺建造新磚塔,傅大士的舍利,又被再次迎請到新磚塔中。這篇文章引用的事實,可以想見傅大士的舍利三次被天臺宗的高僧迎請和供奉的盛況。最后一次迎請舍利,距傅大士圓寂已近四百年。
摘自:彌勒應身的傅大士
作者:煮云法師
傅大士,齊明帝時東陽郡人。父名宣慈,母王氏,世業為農。建安四午五月八日生,少未讀書,常與鄉里人等網魚。每得到魚時,卻又以竹籠盛之,沉人深水中,交且祝曰:“欲去者去,愿止者止。”因此別人都說他愚癡。
網魚遇梵僧 水影悟前因
梁天監十一年,大士16歲,娶到劉氏妙光,生2子。后來在稽亭塘下網魚時,遇一梵僧,僧對他說:“往昔在毗婆尸佛前,我和你同時發愿渡生,現今兜率天宮中你所享用的東西都在,你什幺時候回去呢?”大士聞之瞪目而已。其僧又道:“汝試臨水觀影!”大士低頭見水中圓光寶蓋,頓悟前因,于是拋棄漁具,攜僧歸家,請求修道之地。僧指松山下雙梼樹曰:“此可棲也。”遂結茅庵而居,自號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
恩惠及小偷 定中見諸佛
大士住在松山之下,開墾土地,種植蔬果。有小偷常來光顧大士的菽麥瓜果等物。大士見了說:“你不必盜取,把你籃籠拿來,讓我給你采裝。”于是小偷滿載而歸。或為人幫傭,晝出夜歸,如是苦行7年。一日當宴坐之際,忽見釋迦、金栗、定光三佛自東方而來。復見金色自天而下,集在大士身上,從此身出妙香,并聞舍中唱言:“成道之日,當代釋迦坐道揚。”
郡守捉又放 大士是菩薩
不久,僧尼道俗四眾都來問詢作禮。郡守王杰,懷疑大士為妖妄,捉來囚了數十天,不給他飲食也餓不死,只得放他回山。大士回來后,更加精進,遠近來皈依他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而且還有天人,每日早上自空而降,隨喜行道。大士曾對弟子們說:“我得了首楞嚴三昧。”又說:“我得了無漏智。”大家聞聽后都說:“此三昧唯有十地菩薩才有。”由此大家都知道了大士是十地菩薩示跡而來的。
為設齋會 賣妻養眾
大士為了化渡群倫,先化妻子令發道心。于是把田宅通賣掉,設齋會普供四眾,并說偈道:
舍報現天心,傾資為善會;
愿度群生盡,俱翔三界外;
歸投無上士,仰愚普令益。
這一年正逢饑荒,大士設齋會之后,家無斗糧。士諭妻子賣身為人幫傭,以供大眾道糧。其妻妙光說:“愿一切眾生,同得解脫。”于是同里傅重昌以錢五萬買之。士得錢營設大會齋,并發愿說:“弟子善慧,稽首釋迦世尊及十方三世諸佛,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今舍妻子,普為三界眾生消災集福,滅除罪垢,同證菩提。”后月余,傅重昌感大士德行,遣送妙光回山。其妻子自此紡紗,為人做工,從不稍事休息。同里有傅昉者,亦罄產布施,賣妻得米送山供養,大士都轉給修道的人,自此靈異益多。
叔叔作禮 叔祖亦得作禮
一日,大士到他叔叔家中,自稱:“我是彌勒,特來教化,叔應頂禮。”他叔叔聞言即作禮。他又欲去其叔祖孚公家中,其妻妙光諫道:“叔祖一向不相信你,況且那有叔祖向小侄頂禮之理;我看你還是不要去吧!”大士聞其言,便解衣袒胸,金色閃閃,天香撲鼻。妙光仍勸他不要去!大士不聽,竟到他叔祖孚公家里,要叔祖向他作禮。叔祖說:“向你作禮?簡直豈有此理!”大士回山,其妻問道:“叔叔作禮沒有?”大士答道:“今日不作禮,明日管叫他一步一個禮!”
是夜,叔祖夢見天人召之去叱責道:“你貢高我慢,不聽圣訓……”忽然又看到大士金相奇特,在空中飛翔。叔祖邊呼邊追;但見石壁橫空,大士與侍從等人直過無礙,可是叔祖卻過不去,醒來悲悔非常。天亮后,親自入山,看見大士便悲不自禁的哭拜于地。大士道:‘我從兜率天下來,正為相接你們,知過就好。”叔祖孚公稽首愿為弟子,依止大士修行!得三業清凈。
彌勒應身 未來佛祖
時有沙門慧集(觀音大士)來山,大士為說無上菩提,慧集愿為弟子。以后慧集到處弘法時便說:“大士是彌勒應身。”
大士每次說法或作功德,兩眼常出金色光芒。他告訴大眾說:“學道不遇無生師,終不得道。我是現前向無生法忍的人,以前嘗把這事隱藏起來,今日啟示你們不復隱藏。”弟子感戴頂禮。大士又說:“你們不要向我頂禮,可禮拜殿中佛,即我形象。”
座中有弟子問道:“善明世尊,是大士得道時的師父呢?還是發心時的師父呢?”大士說:“非發心時之師也,彼佛出時,我為國王供養彼佛,彼佛壽八萬歲,將來我作佛時,壽量亦是八萬歲。’
慈力服猛獸 說法到帝闕
大通三年,大士與弟子等于云黃山所居前,約十里方圓風開鑿為精舍,種麻、豆等。到秋熟時,有賈曇穎居士者,來布施其瀨里之地,大士受之。瀨里為山地林麓蔥翠,其中猛獸特多,人多害怕。大士居之,以所余之食飼養它們,從此猛獸變得非常馴伏。
大通六年,大士以雙林僻處,教化不廣,想到皇帝宮中去宣揚正教,于是遣弟子傅暀奉書于梁武帝。帝詔大士進京,先叫侍者遍鎖諸宮門。大士心通預告知道了,乃做了大木槌一雙,既剝已,用木槌扣打一門,余門都開。大士直入宮殿,唱拜不拜。武帝問他:“師事從什幺人?”大士道:“從無所從,師無所師,事無所事。”
武帝是佛心天子,除了修寺、齋僧、寫經以外,還會宣講佛經。
一日,帝升殿講經時,公卿大夫俱起座禮迎,唯大士端坐不動。大夫中丞問道:“大士何不站起來?”士曰:“法地若動,一切不安。”
大士在宮闕住了約5個月,復還云黃山。激揚宗乘,武帝莫測高深。
大同五年,復入京都。武帝請大士講金剛經,他升座揮案一拍便下座。帝見之驚愕不已。志公問帝:“陛下會嗎?”帝曰:“不會”志公道:“大士講經已畢。”(按此乃禪家提倡宗乘之機鋒轉語。因志公入滅十余年后士方見武帝)
大士一日頂冠披衲靸履,武帝看到問:“是僧嗎?”士以手指冠。帝問:“是道嗎?”士以手指靸履。帝問:“是俗人?”士以手指衲衣。此一問一指,像猜啞謎、演雙簧;但有誰知道這其中含有無量甚深的法味呢?”是故至今在雙林寺塑的大士像——頭頂道冠,身著袈裟,足登靸履——便是從這里為緣起。
為渡眾生發大愿 為救眾生磐資財
大同七年,大士對弟子們說:“我是賢劫千佛中之一佛耳,汝等若能生千佛中,即可見我。”
大同八年,大士立誓持上齋。作愿文曰:“弟子善慧,今啟釋迦世尊,十方三世諸佛,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弟子自念今生,無可從心布施,拔濟受苦眾生,今日起立誓三年持上齋,每月六日不飲不食,以此饑渴之苦,代一切眾生酬償罪業,降促苦劫,速得解脫。以不食之糧,廣作布施,愿諸眾生,世世俱足,財法無量,永離愛染,不作三業,得大總持,摧伏諸魔,成無上道。”這篇愿文言簡意賅,真可為發大愿心之行者所效法。哄動京城道俗,沿途趕來參觀,接連二百余里不絕于道,往來相慶,一代盛事,真是佛家功德不可量啊!
貪乞寶物 感德奉還
時有一沙門,來到大士住處說:“久聞大士修菩薩行,所謂菩薩行者:乞頭與頭,乞眼與眼,國城妻子,皆不吝嗇。現在我乞大士身中香爐,若給我即是真菩薩,否則硬是假菩薩也。”大士道:“舍與不舍,都不是菩薩。”沙門不管三七二十一,強持香爐而去。過了十多天,沙門又來問道,“前日我來強奪大士的香爐,大士心里有何感覺?”大士說:“得亦不有,失亦不無,唯愿上人,擎爐焚香,供養諸佛,增進菩提,常為善友。”沙門聞言,感到非常慚愧,又把大士的香爐送回來了。
常見七佛 唯釋迦與語
天嘉元年,弟子等欲啟建龍華會。大士道:“汝等可作請佛停光會,龍華會是我自己的事。你們能聽從我所言說,將來一定會見龍華會的。”又說:“我悟道已經有四十劫,釋迦世尊因為能舍身苦行,所以先我成佛。”天嘉二年,大士在山行道,常見七佛在前,維摩隨后。于是對弟子們說:“七佛之中,唯釋迦常與我話語,其余六佛則不與我交談,每次見到都是如此。”弟子問:“余佛為何不語?”士曰:“釋迦今正教化此世界,我以后又是紹繼人,故世尊見我即說也。”
留詩別子 復還兜率
天嘉十年,嵩頭陀入滅,大士心知。乃集諸弟子說:“篙公已還兜率,我同度眾生之人己去完了!我也決不久住世間了。”于是作“還源詩”十二章,并對子普建普成說:“我從第四天來,為度眾生故,汝等慎護三業,當精勤六度,行懺悔法,免墮三涂!”言訖進人涅槃,世壽七十有三。
進入涅槃 尚能舉手
大士入滅,肉色不變,形相端潔。七日后,烏傷縣令陳鐘耆來結香火緣,因取香火遍傳四眾,到大士身邊時,大士雖然已經涅槃了,但是競伸手起來受香。此乃表示“生死即涅槃”存滅非異之義也。
建造輪藏 普利有情
大士在世時,常以佛經繁多,恐人不能遍閱,乃在山中建一層龕,中間一柱,周圈有八面,把佛經都放進去,可以運轉著看,謂之輪藏。并立愿說:“凡登我藏門者,生生世世,不失人身。”如無閱讀能力者,手推輪藏至誠一轉,是人即與持誦諸經功德一樣。今天下有建輪藏設大士像者,實始于此。
大士詩偈 如水銀瀉地
大士雖未讀過書,但以補處菩薩應世,故能一悟百了;慈悲渡人之外,吐語為經。現僅恭錄其詩偈幾首以作本篇結尾:
還源詩十二首
還源去;生死涅槃齊,由心不平等,宛爾有高低。
還源去;說易運心難,槃若無形相,教君如是觀。
還源去;觸處可幽棲,涅槃生死是,煩惱即菩提。
還源去;依理莫隨情,法性無增減,妄說有虧盈。
還源去;何須更遠尋,欲求真解脫,端坐自觀心。
還源去;心性不思議,志小無為大,芥子納須彌。
還源去;解脫無邊際,和光與物同,如空不染世。
還源去;何須次第求,法性無前后,一念一時休。
還源去:心性不沈浮,安住三三時,萬行悉圓收。
還源去:生死本紛論,橫計虛為實,六情常自昏。
還源去:槃若將澄清,能治煩惱病,自飲勸眾生。
大士慈悲,曾于居住舍前,把干涸小塘中之蟲魚等投到大江里去。己死者葬于山下,牛犬死者亦葬之,并為它們設會超薦而說偈曰:
昔賢舍頭目,王子救虎身,慈尊推國走,修忍救慈親。
今余闡此德,仰慕菩提因,傾資度牛犬,舍命濟魚身。
愿為常樂友,共趣涅槃律,同為俗無俗,齊證真無真。
太清二年,大士復舍田園產業設會,為此土及十方世界,六道眾生,怨親平等,供養三寶,請佛住世,普渡群生,而說偈道:
傾資為善供,歸命天中天,仰請亭光照,流恩普大千
三涂皆解脫,六趣超自然,普會體無體,齊證緣無緣
另有可思議與不可思議的二首頌,遍傳叢林與講座,亦極耐人尋味:
其一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其二
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物主,不逐四時凋。
其余詩偈尚多,如水銀瀉地,顆顆皆圓,不能一一俱錄。
南朝的奇人奇事---傅大士平實身世
南懷謹先生著
傅大士,又稱善慧大士。這都是后世禪宗和佛教中人對他的尊稱。(大士或開士,都是佛學對菩薩一辭意譯的簡稱。)他是浙江東陽郡義烏縣雙林鄉人,父名傅宣慈,母王氏。大士生于齊建武四年(公元四九七年),禪宗初祖達摩到中國時,他已二十三歲。本名翕(xi1:合,和順)又說名弘,十六歲,娶劉妙光為妻。生二子,一名普建,一名普成。他在二十四歲時,和鄉里中人同在稽亭浦捕魚,捕到魚后,他又把魚籠沉入水中,一邊禱祝著說:“去者適,止者留。”大家都笑他是“愚人”。
照影頓悟
當時,有一位印度來的高僧,他的名字也叫達摩(與禪宗初祖的達摩同音,不知是同是別),也住在嵩山,所以一般人都叫他為嵩山陀。有一天,嵩山陀來和傅大士說:“我與你過去在毗(pi2:毗連,接連)婆尸佛(在釋迦牟尼佛前六佛之首,即是本劫--賢圣劫中的第一尊佛)前面同有誓愿。現在兜率天宮中,還存有你我的衣缽,你到哪一天才回頭啊!”大士聽后,瞪目茫然,不知所對。因此嵩山陀便教他臨水觀影,他看見自己的頭上有圓光寶蓋等的祥瑞現象,因此而頓悟前緣。他笑著對嵩山陀說:“爐溝之所多鈍鐵,良醫之門多病人。”救度眾生,才是急事,何必只想天堂佛國之樂呢!
新語云:傅大士因受嵩山陀之教,臨水照影而頓悟前緣,這與“釋迦拈花,迦葉微笑”,同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宗門作略。但傅大士悟到前緣之后,便發大乘愿行,不走避世出家的高蹈路線,所以他說出“爐溝之所多鈍鐵,良醫之門多病人。度生為急。何思彼樂乎”的話。這話真如獅子吼,是參禪學佛的精要所在,不可等閑視之。以后傅大士的作為,都依此愿而行,大家須于此處特別著眼。
被誣入獄
他悟到前緣之后,便問嵩山陀哪個地方可以修道?嵩山陀指示(嵩)松山山頂說:“此可棲矣。”這便是后來的雙林寺。山頂有黃云盤旋不散,因此便叫它為黃云山。從此,大士就偕同他的妻子“躬耕而居之”。有一天,有人來偷他種的菽(shu1:豆的總稱)麥瓜果,他便給他裝滿了籃子和籠子,叫他拿回去。他和妻子,白天耕作,夜里修行佛事。有時,也和妻子替人幫傭,晝出夜歸。這樣修煉苦行過了七年。有一天,他在定中,看見釋迦、金粟、定光,三位先佛放光照到他的身上,他便明白自己已得首楞嚴的定境了。于是,他自號為“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經常講演佛法。從此“四眾(僧尼男女)常集”,聽他講論佛法。因此,郡守王杰認為他有妖言惑眾的嫌疑,就把他拘囚起來。他在獄中經過了幾十天,不飲也不食,使人愈加欽仰,王杰只好放了他。還山以后,愈加精進,遠近的人,都來師事大士。從此,他經常開建供養布施的法會。
新語云:歷來從事教化的圣賢事業,都會遭逢無妄之災的苦難,這幾乎成為天經地義的事。俗語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并非完全虛語。就以南北朝時代初期的祖師們來說,志公與傅大士,都遭遇到入獄的災難。至于達摩大師,卻遭人毒藥的謀害。二祖神光,結果是受刑被戮。如果是不明因果、因緣的至理,不識償業了債的至誠,誰能堪此。所以寶王三昧論說:“修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愿不堅。”世出世間,同此一例。以此視蘇格拉底、耶酥等的遭遇,也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又何悲哉!
舍己為人
傅大士為了化導大眾,便先來勸化他的妻子,發起道心,施舍了田地產業,設大法會來供養諸佛與大眾。他作偈說:“舍抱現天心,傾資為善會。愿度群生盡,俱翔三界外。歸投無上士,仰恩普令蓋。”剛好,那一年又碰到了大荒年,大家都普遍在饑餓中。他從設立大會后,家中已無隔宿之糧,當他的同里人傅日+方、傅子良等入山來作供養時,他便勸導妻子,發愿賣身救助會費。他的妻子劉妙光聽了以后,并不反對,就說:“但愿一切眾生,因此同得解脫。”大通二年(公元五二八年)三月,同里傅重昌、傅僧舉的母親,就出錢五萬,買了他的妻子。大士拿到了錢,就開大會,辦供養(賑濟),他發愿說:“弟子善慧,稽首釋迦世尊,十方三世諸佛,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今舍妻子,普為三界苦趣眾生,消災集福,滅除罪垢,同證菩提。”過了一個月后,那位同里的傅母,又把他的妻子妙光送回山中來了。
從此以后,傅大士的同里中人,受到他的感化,也有人學他的行徑,質賣妻子來作布施,也有人捐供全部財產來作布施,大士都為他們轉贈于別人或修道的人。他的靈異事跡,由此而日漸增加,然“謗隨名高”,毀蔑他的謠言也愈來愈多。但大士不以為忤(wu2:逆,不順從),反而倍增憐憫眾生的悲心。當時,有一位出家的和尚,法名慧集,前來山求法,大士便為他講解無上菩提的大道,慧集自愿列為弟子,經常出外宣揚教化,證明大士便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大士每次講說佛法,或做布施功德的時候,往往凝定神光在兩眼之間,諸佛加庇,互相感通,所以他的眼中常現金色光明之相。他對大眾說:“學道若不值無生師,終不得道。我是現前得無生人,昔隱此事,今不復藏,以示汝云。”云云。
新語云:粱武帝身為帝王之尊,為了學佛求福,曾經舍身佛寺為奴,留為千古笑談。傅大士身為平民,為了賑災,為了供養眾生,舍賣了妻子,他是為眾生消災集福,滅除罪垢,同證菩提,而并不是為了自己。這與粱武帝的作為相同,而動機大有不同。佛經上說:大乘菩提的行道,為了眾生,可以施舍資財、眷屬、妻子,乃至自己的頭目腦髓。嗚呼!禪之與佛,豈可隨便易學哉!孔子曰:“博施濟眾,堯舜猶病諸!”戛戛(jia2:打擊。戛戛:困難)難矣哉!
其次,我們由于傅大士的賣妻子,集資財,作布施的故事,便可了解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事難兩全的道理。世間法以富貴功名為極致,所以“洪范”五福,富居其一。出世法以成道的智慧為成就,所以佛學以般若(智慧)解脫為依歸。但作法施(慧學的施舍)者,又非資財而不辦,自古至今,從事宗教與學術思想者,莫不因此困厄而寂寞終身,否則,必依賴于權勢和財力,方能施行其道。傅大士為了要宏法利生,先自化及平民,終至影響朝野,須知大士當時的經過,在彼時期,其發心行愿,尤有甚于舍賣妻子的艱苦,豈獨只以先前的躬耕修道方為苦行?其實,修菩薩行者,終其一生的作為,無一而不在苦行中。佛說以苦為師,苦行也就是功德之本。其然乎?其不然乎?
名動朝野
此后,大士認為行化一方,法不廣被,必須感動人主,才能普及,他就命其弟子傅日+往奉書粱武帝,條陳上中下善,希望粱武帝能夠接收:“其上善,以虛懷為本,不著為宗,無相為因,涅般+木為果。其中善,以治身為本,治國為宗,天上人間,果報安樂。其下善,以護養眾生,勝殘去殺,普令百姓,俱稟六齋。”傅日+往抵達金陵,通過大樂令何昌和同泰寺的浩法師,才得送達此書。粱武帝雖欣然接見,但為了好奇,也要試他的靈異,便叫人預先鎖住所有的宮門。大士早已預備了大木槌(chui2:敲打用具),扣門直入善言殿。粱武帝不要他叩拜,他便直接坐上西域進貢的寶榻。粱武帝問他:“師事從誰?”大士答:“從無所從,師無所師,事無所事。”后來,大士經常來往于帝都及山間。有一次粱武帝自講三慧般若經,“公卿連席,貂紱(fu2:古代系印紐的絲繩)滿座。特為大士別設一榻,四人侍接。”劉中亟問大士:“何以不臣天子,不友諸侯?”大士答:“敬中無敬性,不敬無不敬心。”粱武帝講畢,所有王公都請大眾誦經,唯有大士默認不語。人問其故,大士便說:“語默皆佛事。”昭明太子問:“何不論議?”大士答:“當知所說非長、非短、非廣、非狹、非有邊、非無邊,如如正理,夫復何言。”
有一次,粱武帝請大士講《金剛經》,才升座,以尺揮案一下,便下座。武帝愕然。志公曰:陛下會么?帝曰:不會。志公曰:大士講進竟。有一日,大士朝見,披衲衣(僧衣)、頂冠(道冠)、革+及(sa2:一種鞋,鞋幫納得很密,前面有皮臉。)屨(ju4:古代的一種鞋)(儒屨)。帝問:是僧耶?大士以手指冠。帝曰:是道耶?大士以手指革+及屨,帝曰:是俗耶?大士以手指衲衣。
新語云:傅大士和志公,都是同時代的人物,但志公比傅大士年長,而且聲望之隆,也在傅大士之先。達摩大師到中國的時期,也正在志公與傅大士之間。達摩大師雖然傳授了禪宗的衣缽給二祖神光,但當時他們之間的授受作略(教授方法與作風),仍然非常平實,的確是走定慧等持,“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如來禪的路線。唯有志公、傅大士等的中國禪,可稱為中國大乘禪的作略,才有透脫佛教的形式,濾過佛學的名相,瀟灑詼諧,信手拈來,都成妙諦,開啟唐、宋以后中國禪的禪趣--“機鋒”、“轉語”。尤其以傅大士的作略,影響更大。因為自東漢末期,佛教傳入中國以后,儒道兩家的固有思想,始終與佛學思想,保持有相當距離的抗拒。在三國末期,牟融著作“牟子理惑論”,融會儒佛道三家為一貫。可是歷魏、晉、南北朝以后,雖然佛學已經普遍地深入人心,但這種情形,依然存在。傅大士不現出家相,特立獨行維摩大士的路線,宏揚釋迦如來的教化。而且“現身說法”,以道冠僧服儒履的表相,表示中國禪的法相,是以“儒行為基,道學為首,佛法為中心”的真正精神。他的這一舉動,配上他一生的行徑,等于是以身設教,親自寫出一篇“三教合一”的絕妙好文。大家于此應須特別著眼。今時一般學人,研究中國禪宗思想和中國禪宗史者,學問見解,智不及此;對于禪宗的修證,又未下過切實工夫,但隨口阿附,認為中國的禪學,是受老莊思想的影響,豈但是隔靴搔癢,簡直是“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不知所云地愈飛愈遠了。
帝廷論義
大同五年(公元五三九年)春,傅大士再度到金陵帝都,與粱武帝論佛學的真諦。大士曰:“帝豈有心而欲辯?大士豈有義而欲論耶?”帝答曰:“有心與無心,俱入于實相,實相離言說,無辯亦無論。”有一天,粱武帝問:“何為真諦?”大士答:“息而不滅。”實在是寓諷諫于佛法的主意,以誘導粱武帝的悟道,可惜粱武帝仍然不明究竟。粱武帝問:“若息而不滅,此則有色故鈍。如此則未免流俗。”答曰:“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帝曰:“居士大識禮。”大士曰:“一切諸法,不有不無。”帝曰:“謹受旨矣。”大士曰:“一切色相,莫不歸空,百川不過于大海,萬法不出于真如。如來于三界九十六道中,獨超其最,普視眾生,有若自身,有若赤子。天下非道不安,非理不樂。”帝默然。大士退而作偈,反復說明“息而不滅”的道理。原偈如下:
若息而滅。見若斷集。如趣涅盤。則有我所。亦無平等。不會大悲。既無大悲。猶如放逸。修學無住。不趣涅盤。若趣涅盤。障于悉達。為有相人。令趣涅盤。息而不滅。但息攀緣。不息本無。本無不生。今則不滅。不趣涅盤。不著世間。名大慈悲。乃無我所。亦無彼我。遍一切色。而無色性。名不放逸。何不放逸。一切眾生。有若赤子。有若自身。常欲利安。云何能安。無過去有。無現在有。無未來有。三世清凈。饒益一切。共同解脫。又觀一乘。入一切乘。觀一切乘。還入一乘。又觀修行。無量道品。普濟群生。而不取我。不縛不脫。盡于未來。乃名精進。
新語云:這與僧肇作涅槃論進秦王(姚興),是同一主旨與精義,但各有不同的表達。
撒手還源
大士屢次施舍財物,建立法會。及門弟子也愈來愈多,而流行于南北朝時代佛法中的舍身火化以奉施佛恩的事情,在傅大士的門下,也屢見不鮮。到了大同十年(公元五四四年),大士以佛像及手書經文,悉數委托大眾,又以屋宇田地資生什物等,完全捐舍,營建精舍,設大法會,自己至于無立錐之地,又與他的夫人劉妙光各自創建草庵以居。他的夫人也“草衣木食,晝夜勸苦,僅得少足。”“俄有劫賊群至,以刀馬+丘脅,大士初無懼色,徐謂之曰:若要財物,任意取去,何為怒耶?賊去,家空,宴如也。”
先時,弟子問曰:“若復有人深障,大士還先知否?”大士答曰:“補處菩薩,有所不知耶?我當坐道場時,此人是魔使,為我作障礙,我當用此為法門。汝等但看我遭惱亂,不生嗔恚(gui4:恨,怒)。汝等云何小小被障而便欲分天隔地殊。我亦平等度之,無有差也。”弟子又問:“師既如是,何故無六通?”大士答曰:“聲聞、辟支,尚有六通,汝視我行業緣起若此,豈無六通,今我但示同凡耳。”
太清三年(公元五四九年),“粱運將終,災禍競興。大士鄉邑逢災。所有資財,散與饑貧。課勵徒侶,共拾野菜煮粥,人人割食,以濟閭(lv2:里門,巷口的門。)里。”
天嘉二年(公元五六一年),他的定中感應到過去的七佛和他同在,釋迦在前,維摩在后。唯有釋迦屢次回頭對他說:“你要遞補我的位置。”
陳太建元年(公元五六九年),大士示疾,入于寂滅。世壽七十三歲。當時,嵩山陀已先大士入滅,大士心自知之,乃集諸弟子曰:“嵩公已還兜率天宮待我。我同度眾生之人,去已盡矣!我決不久住于世。”乃作《還源詩》十二章。
傅大士《還源詩》:
還源去,生死涅槃齊。由心不平等,法性有高低。還源去,說易運心難。般若無形相,教作若為觀。還源去,欲求般若易。但息是非心,自然成大智。還源去,觸處可幽棲。涅槃生死是,煩惱即菩提。還源去,依見莫隨情。法性無增減,妄說有虧盈。還源去,何須更遠尋。欲求正解脫,端正自觀心。還源去,心性不思議。志小無為大,芥子納須彌。還源去,解脫無邊際。和光與物同,如空不染世。還源去,何須次第求。法性無前后,一念一時修。還源去,心性不沉浮。安住王三昧,萬行悉圓修。還源去,生死本紛綸。橫計虛為實,六情常自昏。還源去,般若酒澄清。能治煩惱病,自飲勸眾生。
新語云:傅大士生于齊、粱之際,悟道以后,精進修持,及其狀盛之年,方顯知于粱武帝,備受敬重。而終粱、陳之間,數十年中,始終在世變頻仍、生靈涂炭、民生不安中度過他的一生。但他不但在東南半壁江山中,宏揚正法而建立教化,而且極盡所能,施行大乘菩薩道的愿力,救災濟貧,不遺余力。當時江左的偏安局面,有他一人的德行,作為平民大眾安度亂離的屏障,其功實有多者。至于見地超人,修行真實,雖游行于佛學經論之內,而又超然于教外別傳之旨,如非再來人,豈能如此。中國禪自齊、粱之間,有了志公和傅大士的影響,因此而開啟唐、宋以后中國禪宗的知見。如傅大士者,實亦曠代一人。齊、粱之間禪宗的興起,受其影響最大,而形成唐、宋禪宗的作略,除了以達摩禪為主體之外,便是志公的大乘禪,傅大士的維摩禪。也可以說,中國禪宗原始的宗風,實由于達摩、志公、傅大士“三大士”的總結而成。僧肇與竺道生的佛學義理思想,但為中國佛學思想超潁的造詣,與習禪的關系不大,學者不可不察也。后世修習禪宗者。如欲以居士身而作世出世間的千秋事業,應對于傅大士的維摩禪神而明之,留心效法,或可有望。如以有所得心,求無為之道,我實不知其可也。
附:有關傅大士的傳記資料
太建元年,歲次已丑,夏四月丙申,朔,大士寢疾,告其子普建、普成二法師曰:“我從第四天來,為度眾生。故汝等慎護三業,精勸六度,行懺悔法免墮三涂。二師因問曰:脫不住世,眾或離散,佛殿不成,若何?大士曰:我去世后,可現相至二十四日。乙卯,大士入涅般+木,時年七十三,肉色不變,至三日,舉身還暖,形相瑞潔,轉手柔軟。更七日,鳥傷縣令陳鍾耆來求香火結緣,因取香火及四眾次第傳之,次及大士,大士猶反手受香。沙門法王+睿等曰:我等有幸,預蒙菩薩示還源相,手自傳香,表存非異,使后世知圣化余芳。初,大士之未亡也,語弟子曰:我滅度后,莫移我臥床,后七日,當有法猛上人將織成彌勒佛像來,長鎮我床上,用標形相也。及至七日,果有法猛上人,將織成彌勒佛像,并一小銅鐘子,安大士床上。猛時作禮流淚,須臾,忽然不見......。太建四年(公元五七三年)九月十九日,弟子沙門法王+睿、菩提智王+贊等,為雙林寺啟陳宣帝,請立大大士,并慧集法師、慧和門內者梨等碑。于是,詔侍中尚書左仆射領大著作建昌縣開國侯東海徐陵為大士碑。尚書左仆射領國子祭酒豫州大中正汝南周弘正為慧和門內者梨碑。(以上資料,皆取自唐進士樓潁撰述。徐陵碑文,取材略同,并無多大出入,均可為信。)
還珠留書記
浙江東道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正議大夫、使持節都督越州諸軍事、守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元稹(zhen2:同縝)述:粱陳以上,號騖(wu4:騖水,水名,在江西省)州義鳥縣為東陽鳥傷縣。縣民傅翕,字玄風,娶劉妙光為妻,生二子。年二十四,猶為漁。因異僧嵩謂曰:爾彌勒化身,何為漁?遂令自鑒于水,乃見圓光異狀;夫西人所謂為佛者,始自異。一旦,入松山,坐兩大樹下,自號為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久之,賣妻子以充僧施,遠近多歸之。粱大通中,移書武帝,召至都下;聞其多詭異,因敕(chi4:帝王的詔書、命令)諸吏,翕至輒(zhe2:總是)扃(jiong2:從外面關門的閂、鉤等。)閉其門戶。翕先是持大椎以往,人不之測,至是撾(zhua1:打,敲打)一門,而諸門盡啟。帝異之。他日坐法榻上,帝至不起。翕不知書,而言語辯論,皆可奇。帝嘗賜大珠,能出水火于日月。陳太建初,卒于雙林寺,寺在翕所坐兩大樹之山下,故名焉。凡翕有神異變現,若佛書之所云,不可思議者,前進士樓潁為之實錄凡七卷。而侍中徐陵亦為文于碑。翕卒后,弟子菩提等,多請王公大臣為護法檀越。陳后主為王時,亦嘗益其請。而司空候安都,以至有唐盧熙,凡一百七十五人,皆手字名姓,殷請愿言。寶歷中,余蒞(li4:到)越。騖,余所刺郡,因出教義鳥,索其事實。雙林僧挈粱陳以來書詔,淚碑錄十三軸,與水火珠,扣門椎,織成佛,大水突,偕至焉。余因返其珠椎佛突,取其蕭陳二主書,泊侯安都等名氏,治背裝剪,異日將廣之于好古者,亦所以大翕遺事于天下也,與夫委棄殘爛于空山,益不侔(mou2:相等,齊)矣,固無讓于義取焉。而又償以束帛,且為書其事于寺石以相當之,取其復還之最重者為名,故曰還珠留書記。三年十月二十日。(開成二年十二月,內供奉大德慧元、清涔、(cen2:連續的雨,積水成澇)令弘深禪師及永慶送歸。)禪宗三祖其人其事
南懷謹先生著
傅大士,又稱善慧大士。這都是后世禪宗和佛教中人對他的尊稱。(大士或開士,都是佛學對菩薩一辭意譯的簡稱。)他是浙江東陽郡義烏縣雙林鄉人,父名傅宣慈,母王氏。大士生于齊建武四年(公元四九七年),禪宗初祖達摩到中國時,他已二十三歲。本名翕(xi1:合,和順)又說名弘,十六歲,娶劉妙光為妻。生二子,一名普建,一名普成。他在二十四歲時,和鄉里中人同在稽亭浦捕魚,捕到魚后,他又把魚籠沉入水中,一邊禱祝著說:“去者適,止者留。”大家都笑他是“愚人”。
照影頓悟
當時,有一位印度來的高僧,他的名字也叫達摩(與禪宗初祖的達摩同音,不知是同是別),也住在嵩山,所以一般人都叫他為嵩山陀。有一天,嵩山陀來和傅大士說:“我與你過去在毗(pi2:毗連,接連)婆尸佛(在釋迦牟尼佛前六佛之首,即是本劫--賢圣劫中的第一尊佛)前面同有誓愿。現在兜率天宮中,還存有你我的衣缽,你到哪一天才回頭啊!”大士聽后,瞪目茫然,不知所對。因此嵩山陀便教他臨水觀影,他看見自己的頭上有圓光寶蓋等的祥瑞現象,因此而頓悟前緣。他笑著對嵩山陀說:“爐溝之所多鈍鐵,良醫之門多病人。”救度眾生,才是急事,何必只想天堂佛國之樂呢!
新語云:傅大士因受嵩山陀之教,臨水照影而頓悟前緣,這與“釋迦拈花,迦葉微笑”,同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宗門作略。但傅大士悟到前緣之后,便發大乘愿行,不走避世出家的高蹈路線,所以他說出“爐溝之所多鈍鐵,良醫之門多病人。度生為急。何思彼樂乎”的話。這話真如獅子吼,是參禪學佛的精要所在,不可等閑視之。以后傅大士的作為,都依此愿而行,大家須于此處特別著眼。
被誣入獄
他悟到前緣之后,便問嵩山陀哪個地方可以修道?嵩山陀指示(嵩)松山山頂說:“此可棲矣。”這便是后來的雙林寺。山頂有黃云盤旋不散,因此便叫它為黃云山。從此,大士就偕同他的妻子“躬耕而居之”。有一天,有人來偷他種的菽(shu1:豆的總稱)麥瓜果,他便給他裝滿了籃子和籠子,叫他拿回去。他和妻子,白天耕作,夜里修行佛事。有時,也和妻子替人幫傭,晝出夜歸。這樣修煉苦行過了七年。有一天,他在定中,看見釋迦、金粟、定光,三位先佛放光照到他的身上,他便明白自己已得首楞嚴的定境了。于是,他自號為“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經常講演佛法。從此“四眾(僧尼男女)常集”,聽他講論佛法。因此,郡守王杰認為他有妖言惑眾的嫌疑,就把他拘囚起來。他在獄中經過了幾十天,不飲也不食,使人愈加欽仰,王杰只好放了他。還山以后,愈加精進,遠近的人,都來師事大士。從此,他經常開建供養布施的法會。
新語云:歷來從事教化的圣賢事業,都會遭逢無妄之災的苦難,這幾乎成為天經地義的事。俗語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并非完全虛語。就以南北朝時代初期的祖師們來說,志公與傅大士,都遭遇到入獄的災難。至于達摩大師,卻遭人毒藥的謀害。二祖神光,結果是受刑被戮。如果是不明因果、因緣的至理,不識償業了債的至誠,誰能堪此。所以寶王三昧論說:“修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愿不堅。”世出世間,同此一例。以此視蘇格拉底、耶酥等的遭遇,也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又何悲哉!
舍己為人
傅大士為了化導大眾,便先來勸化他的妻子,發起道心,施舍了田地產業,設大法會來供養諸佛與大眾。他作偈說:“舍抱現天心,傾資為善會。愿度群生盡,俱翔三界外。歸投無上士,仰恩普令蓋。”剛好,那一年又碰到了大荒年,大家都普遍在饑餓中。他從設立大會后,家中已無隔宿之糧,當他的同里人傅日+方、傅子良等入山來作供養時,他便勸導妻子,發愿賣身救助會費。他的妻子劉妙光聽了以后,并不反對,就說:“但愿一切眾生,因此同得解脫。”大通二年(公元五二八年)三月,同里傅重昌、傅僧舉的母親,就出錢五萬,買了他的妻子。大士拿到了錢,就開大會,辦供養(賑濟),他發愿說:“弟子善慧,稽首釋迦世尊,十方三世諸佛,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今舍妻子,普為三界苦趣眾生,消災集福,滅除罪垢,同證菩提。”過了一個月后,那位同里的傅母,又把他的妻子妙光送回山中來了。
從此以后,傅大士的同里中人,受到他的感化,也有人學他的行徑,質賣妻子來作布施,也有人捐供全部財產來作布施,大士都為他們轉贈于別人或修道的人。他的靈異事跡,由此而日漸增加,然“謗隨名高”,毀蔑他的謠言也愈來愈多。但大士不以為忤(wu2:逆,不順從),反而倍增憐憫眾生的悲心。當時,有一位出家的和尚,法名慧集,前來山求法,大士便為他講解無上菩提的大道,慧集自愿列為弟子,經常出外宣揚教化,證明大士便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大士每次講說佛法,或做布施功德的時候,往往凝定神光在兩眼之間,諸佛加庇,互相感通,所以他的眼中常現金色光明之相。他對大眾說:“學道若不值無生師,終不得道。我是現前得無生人,昔隱此事,今不復藏,以示汝云。”云云。
新語云:粱武帝身為帝王之尊,為了學佛求福,曾經舍身佛寺為奴,留為千古笑談。傅大士身為平民,為了賑災,為了供養眾生,舍賣了妻子,他是為眾生消災集福,滅除罪垢,同證菩提,而并不是為了自己。這與粱武帝的作為相同,而動機大有不同。佛經上說:大乘菩提的行道,為了眾生,可以施舍資財、眷屬、妻子,乃至自己的頭目腦髓。嗚呼!禪之與佛,豈可隨便易學哉!孔子曰:“博施濟眾,堯舜猶病諸!”戛戛(jia2:打擊。戛戛:困難)難矣哉!
其次,我們由于傅大士的賣妻子,集資財,作布施的故事,便可了解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事難兩全的道理。世間法以富貴功名為極致,所以“洪范”五福,富居其一。出世法以成道的智慧為成就,所以佛學以般若(智慧)解脫為依歸。但作法施(慧學的施舍)者,又非資財而不辦,自古至今,從事宗教與學術思想者,莫不因此困厄而寂寞終身,否則,必依賴于權勢和財力,方能施行其道。傅大士為了要宏法利生,先自化及平民,終至影響朝野,須知大士當時的經過,在彼時期,其發心行愿,尤有甚于舍賣妻子的艱苦,豈獨只以先前的躬耕修道方為苦行?其實,修菩薩行者,終其一生的作為,無一而不在苦行中。佛說以苦為師,苦行也就是功德之本。其然乎?其不然乎?
名動朝野
此后,大士認為行化一方,法不廣被,必須感動人主,才能普及,他就命其弟子傅日+往奉書粱武帝,條陳上中下善,希望粱武帝能夠接收:“其上善,以虛懷為本,不著為宗,無相為因,涅般+木為果。其中善,以治身為本,治國為宗,天上人間,果報安樂。其下善,以護養眾生,勝殘去殺,普令百姓,俱稟六齋。”傅日+往抵達金陵,通過大樂令何昌和同泰寺的浩法師,才得送達此書。粱武帝雖欣然接見,但為了好奇,也要試他的靈異,便叫人預先鎖住所有的宮門。大士早已預備了大木槌(chui2:敲打用具),扣門直入善言殿。粱武帝不要他叩拜,他便直接坐上西域進貢的寶榻。粱武帝問他:“師事從誰?”大士答:“從無所從,師無所師,事無所事。”后來,大士經常來往于帝都及山間。有一次粱武帝自講三慧般若經,“公卿連席,貂紱(fu2:古代系印紐的絲繩)滿座。特為大士別設一榻,四人侍接。”劉中亟問大士:“何以不臣天子,不友諸侯?”大士答:“敬中無敬性,不敬無不敬心。”粱武帝講畢,所有王公都請大眾誦經,唯有大士默認不語。人問其故,大士便說:“語默皆佛事。”昭明太子問:“何不論議?”大士答:“當知所說非長、非短、非廣、非狹、非有邊、非無邊,如如正理,夫復何言。”
有一次,粱武帝請大士講《金剛經》,才升座,以尺揮案一下,便下座。武帝愕然。志公曰:陛下會么?帝曰:不會。志公曰:大士講進竟。有一日,大士朝見,披衲衣(僧衣)、頂冠(道冠)、革+及(sa2:一種鞋,鞋幫納得很密,前面有皮臉。)屨(ju4:古代的一種鞋)(儒屨)。帝問:是僧耶?大士以手指冠。帝曰:是道耶?大士以手指革+及屨,帝曰:是俗耶?大士以手指衲衣。
新語云:傅大士和志公,都是同時代的人物,但志公比傅大士年長,而且聲望之隆,也在傅大士之先。達摩大師到中國的時期,也正在志公與傅大士之間。達摩大師雖然傳授了禪宗的衣缽給二祖神光,但當時他們之間的授受作略(教授方法與作風),仍然非常平實,的確是走定慧等持,“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如來禪的路線。唯有志公、傅大士等的中國禪,可稱為中國大乘禪的作略,才有透脫佛教的形式,濾過佛學的名相,瀟灑詼諧,信手拈來,都成妙諦,開啟唐、宋以后中國禪的禪趣--“機鋒”、“轉語”。尤其以傅大士的作略,影響更大。因為自東漢末期,佛教傳入中國以后,儒道兩家的固有思想,始終與佛學思想,保持有相當距離的抗拒。在三國末期,牟融著作“牟子理惑論”,融會儒佛道三家為一貫。可是歷魏、晉、南北朝以后,雖然佛學已經普遍地深入人心,但這種情形,依然存在。傅大士不現出家相,特立獨行維摩大士的路線,宏揚釋迦如來的教化。而且“現身說法”,以道冠僧服儒履的表相,表示中國禪的法相,是以“儒行為基,道學為首,佛法為中心”的真正精神。他的這一舉動,配上他一生的行徑,等于是以身設教,親自寫出一篇“三教合一”的絕妙好文。大家于此應須特別著眼。今時一般學人,研究中國禪宗思想和中國禪宗史者,學問見解,智不及此;對于禪宗的修證,又未下過切實工夫,但隨口阿附,認為中國的禪學,是受老莊思想的影響,豈但是隔靴搔癢,簡直是“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不知所云地愈飛愈遠了。
帝廷論義
大同五年(公元五三九年)春,傅大士再度到金陵帝都,與粱武帝論佛學的真諦。大士曰:“帝豈有心而欲辯?大士豈有義而欲論耶?”帝答曰:“有心與無心,俱入于實相,實相離言說,無辯亦無論。”有一天,粱武帝問:“何為真諦?”大士答:“息而不滅。”實在是寓諷諫于佛法的主意,以誘導粱武帝的悟道,可惜粱武帝仍然不明究竟。粱武帝問:“若息而不滅,此則有色故鈍。如此則未免流俗。”答曰:“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帝曰:“居士大識禮。”大士曰:“一切諸法,不有不無。”帝曰:“謹受旨矣。”大士曰:“一切色相,莫不歸空,百川不過于大海,萬法不出于真如。如來于三界九十六道中,獨超其最,普視眾生,有若自身,有若赤子。天下非道不安,非理不樂。”帝默然。大士退而作偈,反復說明“息而不滅”的道理。原偈如下:
若息而滅。見若斷集。如趣涅盤。則有我所。亦無平等。不會大悲。既無大悲。猶如放逸。修學無住。不趣涅盤。若趣涅盤。障于悉達。為有相人。令趣涅盤。息而不滅。但息攀緣。不息本無。本無不生。今則不滅。不趣涅盤。不著世間。名大慈悲。乃無我所。亦無彼我。遍一切色。而無色性。名不放逸。何不放逸。一切眾生。有若赤子。有若自身。常欲利安。云何能安。無過去有。無現在有。無未來有。三世清凈。饒益一切。共同解脫。又觀一乘。入一切乘。觀一切乘。還入一乘。又觀修行。無量道品。普濟群生。而不取我。不縛不脫。盡于未來。乃名精進。
新語云:這與僧肇作涅槃論進秦王(姚興),是同一主旨與精義,但各有不同的表達。
撒手還源
大士屢次施舍財物,建立法會。及門弟子也愈來愈多,而流行于南北朝時代佛法中的舍身火化以奉施佛恩的事情,在傅大士的門下,也屢見不鮮。到了大同十年(公元五四四年),大士以佛像及手書經文,悉數委托大眾,又以屋宇田地資生什物等,完全捐舍,營建精舍,設大法會,自己至于無立錐之地,又與他的夫人劉妙光各自創建草庵以居。他的夫人也“草衣木食,晝夜勸苦,僅得少足。”“俄有劫賊群至,以刀馬+丘脅,大士初無懼色,徐謂之曰:若要財物,任意取去,何為怒耶?賊去,家空,宴如也。”
先時,弟子問曰:“若復有人深障,大士還先知否?”大士答曰:“補處菩薩,有所不知耶?我當坐道場時,此人是魔使,為我作障礙,我當用此為法門。汝等但看我遭惱亂,不生嗔恚(gui4:恨,怒)。汝等云何小小被障而便欲分天隔地殊。我亦平等度之,無有差也。”弟子又問:“師既如是,何故無六通?”大士答曰:“聲聞、辟支,尚有六通,汝視我行業緣起若此,豈無六通,今我但示同凡耳。”
太清三年(公元五四九年),“粱運將終,災禍競興。大士鄉邑逢災。所有資財,散與饑貧。課勵徒侶,共拾野菜煮粥,人人割食,以濟閭(lv2:里門,巷口的門。)里。”
天嘉二年(公元五六一年),他的定中感應到過去的七佛和他同在,釋迦在前,維摩在后。唯有釋迦屢次回頭對他說:“你要遞補我的位置。”
陳太建元年(公元五六九年),大士示疾,入于寂滅。世壽七十三歲。當時,嵩山陀已先大士入滅,大士心自知之,乃集諸弟子曰:“嵩公已還兜率天宮待我。我同度眾生之人,去已盡矣!我決不久住于世。”乃作《還源詩》十二章。
傅大士《還源詩》:
還源去,生死涅槃齊。由心不平等,法性有高低。還源去,說易運心難。般若無形相,教作若為觀。還源去,欲求般若易。但息是非心,自然成大智。還源去,觸處可幽棲。涅槃生死是,煩惱即菩提。還源去,依見莫隨情。法性無增減,妄說有虧盈。還源去,何須更遠尋。欲求正解脫,端正自觀心。還源去,心性不思議。志小無為大,芥子納須彌。還源去,解脫無邊際。和光與物同,如空不染世。還源去,何須次第求。法性無前后,一念一時修。還源去,心性不沉浮。安住王三昧,萬行悉圓修。還源去,生死本紛綸。橫計虛為實,六情常自昏。還源去,般若酒澄清。能治煩惱病,自飲勸眾生。
新語云:傅大士生于齊、粱之際,悟道以后,精進修持,及其狀盛之年,方顯知于粱武帝,備受敬重。而終粱、陳之間,數十年中,始終在世變頻仍、生靈涂炭、民生不安中度過他的一生。但他不但在東南半壁江山中,宏揚正法而建立教化,而且極盡所能,施行大乘菩薩道的愿力,救災濟貧,不遺余力。當時江左的偏安局面,有他一人的德行,作為平民大眾安度亂離的屏障,其功實有多者。至于見地超人,修行真實,雖游行于佛學經論之內,而又超然于教外別傳之旨,如非再來人,豈能如此。中國禪自齊、粱之間,有了志公和傅大士的影響,因此而開啟唐、宋以后中國禪宗的知見。如傅大士者,實亦曠代一人。齊、粱之間禪宗的興起,受其影響最大,而形成唐、宋禪宗的作略,除了以達摩禪為主體之外,便是志公的大乘禪,傅大士的維摩禪。也可以說,中國禪宗原始的宗風,實由于達摩、志公、傅大士“三大士”的總結而成。僧肇與竺道生的佛學義理思想,但為中國佛學思想超潁的造詣,與習禪的關系不大,學者不可不察也。后世修習禪宗者。如欲以居士身而作世出世間的千秋事業,應對于傅大士的維摩禪神而明之,留心效法,或可有望。如以有所得心,求無為之道,我實不知其可也。
附:有關傅大士的傳記資料
太建元年,歲次已丑,夏四月丙申,朔,大士寢疾,告其子普建、普成二法師曰:“我從第四天來,為度眾生。故汝等慎護三業,精勸六度,行懺悔法免墮三涂。二師因問曰:脫不住世,眾或離散,佛殿不成,若何?大士曰:我去世后,可現相至二十四日。乙卯,大士入涅般+木,時年七十三,肉色不變,至三日,舉身還暖,形相瑞潔,轉手柔軟。更七日,鳥傷縣令陳鍾耆來求香火結緣,因取香火及四眾次第傳之,次及大士,大士猶反手受香。沙門法王+睿等曰:我等有幸,預蒙菩薩示還源相,手自傳香,表存非異,使后世知圣化余芳。初,大士之未亡也,語弟子曰:我滅度后,莫移我臥床,后七日,當有法猛上人將織成彌勒佛像來,長鎮我床上,用標形相也。及至七日,果有法猛上人,將織成彌勒佛像,并一小銅鐘子,安大士床上。猛時作禮流淚,須臾,忽然不見......。太建四年(公元五七三年)九月十九日,弟子沙門法王+睿、菩提智王+贊等,為雙林寺啟陳宣帝,請立大大士,并慧集法師、慧和門內者梨等碑。于是,詔侍中尚書左仆射領大著作建昌縣開國侯東海徐陵為大士碑。尚書左仆射領國子祭酒豫州大中正汝南周弘正為慧和門內者梨碑。(以上資料,皆取自唐進士樓潁撰述。徐陵碑文,取材略同,并無多大出入,均可為信。)
還珠留書記
浙江東道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正議大夫、使持節都督越州諸軍事、守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元稹(zhen2:同縝)述:粱陳以上,號騖(wu4:騖水,水名,在江西省)州義鳥縣為東陽鳥傷縣。縣民傅翕,字玄風,娶劉妙光為妻,生二子。年二十四,猶為漁。因異僧嵩謂曰:爾彌勒化身,何為漁?遂令自鑒于水,乃見圓光異狀;夫西人所謂為佛者,始自異。一旦,入松山,坐兩大樹下,自號為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久之,賣妻子以充僧施,遠近多歸之。粱大通中,移書武帝,召至都下;聞其多詭異,因敕(chi4:帝王的詔書、命令)諸吏,翕至輒(zhe2:總是)扃(jiong2:從外面關門的閂、鉤等。)閉其門戶。翕先是持大椎以往,人不之測,至是撾(zhua1:打,敲打)一門,而諸門盡啟。帝異之。他日坐法榻上,帝至不起。翕不知書,而言語辯論,皆可奇。帝嘗賜大珠,能出水火于日月。陳太建初,卒于雙林寺,寺在翕所坐兩大樹之山下,故名焉。凡翕有神異變現,若佛書之所云,不可思議者,前進士樓潁為之實錄凡七卷。而侍中徐陵亦為文于碑。翕卒后,弟子菩提等,多請王公大臣為護法檀越。陳后主為王時,亦嘗益其請。而司空候安都,以至有唐盧熙,凡一百七十五人,皆手字名姓,殷請愿言。寶歷中,余蒞(li4:到)越。騖,余所刺郡,因出教義鳥,索其事實。雙林僧挈粱陳以來書詔,淚碑錄十三軸,與水火珠,扣門椎,織成佛,大水突,偕至焉。余因返其珠椎佛突,取其蕭陳二主書,泊侯安都等名氏,治背裝剪,異日將廣之于好古者,亦所以大翕遺事于天下也,與夫委棄殘爛于空山,益不侔(mou2:相等,齊)矣,固無讓于義取焉。而又償以束帛,且為書其事于寺石以相當之,取其復還之最重者為名,故曰還珠留書記。三年十月二十日。(開成二年十二月,內供奉大德慧元、清涔、(cen2:連續的雨,積水成澇)令弘深禪師及永慶送歸。)禪宗三祖其人其事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