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我 

論語記孔子絕四。而以無我終之。蓋謂意必固。皆因有我而言也。惟我無。則意必固與之俱無矣。我是眾私之根也。無我則根斷。眾私不生矣。

今人有心制行。有一不為我者乎。不利於我。即功略蓋世。見以為分外也。而置之矣。有利於我。即升斗錙銖。裂形隕身。而亦殉之矣。

我之為害何大也。惟無我。則私化形端。且忘形骸矣。有何物之累者。遍索諸形骸之內。何者是我。我見既無。得大解脫。

永嘉集曰。無明不了。妄執為我。我見堅固。貪嗔邪見。橫計所有。生諸染著。知身是幻。了無自性。

色即是空。誰是我者。一切諸法。但有假名。無有真實。四大五蘊。一一非我。和合亦無。內外推求。畢竟無我。詳看我字。從二戈而成。一正戈一反戈。狠獨殺傷之禍。皆因有我而起也。故心於道者。先要無我。

白鬢老人曰。世人之所謂我者。非真我也。識神之作祟耳。昔人云。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又云。去後來先作主人。若不將金鉢覆住。金篐棒打死。則取經降魔。皆六耳獮猴之事矣。
直心子曰。金剛經於四相中。先無我相。惟無我相。則於法自在。常樂我淨也。凡造道者。宜先破我相。

 

二十二.假

學道之士。先要認得真假。而後可以入道矣。嘗觀作戲者窮通得喪。離合悲歡。外像宛然。心內坦然。彼何所得。能不動心若斯也。彼明知形象假粧。情境假作。互換互移。而無損益於己也。學者觀之。可以悟道焉。

又見提偶者。手舞足蹈。恍若人形。不知者觀偶觀線。卻不思線上有人提。而後能動。倐爾人去。偶線俱在而不能動。今夫人之形骸其偶乎。血氣其線乎。真性其人乎。

又見耍戲法者。變名易質。以炫觀者。庸愚見之。目眩心惑。稱為奇妙。世間一切有為之法。你來哄我。我去哄你。顛倒倒顛。與耍戲法者何異。見之而目不眩。心不惑。則近道矣。

又見挑燈影者。燃燈擊鼓。眾人齊來看影。其心與目。俱隨影轉。丟下自己一個空殼。卻不知看。及至油盡燈滅。種種幻態。皆歸於無。智者觀之。可以悟道。

當其無而生有也。有亦非有。及其有而歸無也。無亦非無。夫何以故。緣會之有。有無自性。故言非有。以破常見。性空自無。無顯真體。故言非無。以破斷見。

小而晝夜生死。大而元會運世。皆可觸類而旁通矣。學道者。須知一性是真。萬緣皆假。一切日用養生之物。皆假中之塵垢也。胡為乎與凡庸之輩。爭多寡。較美惡於塵垢之間哉。

白鬢老人曰。優人知戲是假。學人認世為真。豈學人反劣於優人乎。欠悟耳。言非有以破常見。言非無以破斷見。二語尤精。人能參透。自然不著有無。
清潔居士曰。金剛科儀云。有相即無相。無相亦無真。兩處俱不立。一體是方親。學道之士。若能參透真假有無。自然不墮斷常二見。

 

二十三.魔 

日月晦蝕。皆為魔障。遇一番魔障。當生一番智慧。惟生一番智慧。更得一番進益。若不以智慧照破而生煩惱。則大事壞矣。嘗入寺中見四金剛降八怪。此降魔之像也。及進大殿。見佛端坐其中。此洗心退藏於密之像也。或問一佛二菩薩。其義云何。曰。陽之數奇,陰之數偶。世人只知獨修一物。豈知得同類而成乎。修行之人。習氣難忘。要學主靜。一切情識。在將忘未忘之際。故有諸魔發現。順則令人愛怖。逆則令人恐怖。應當觀察。勿令此心墮於邪徑。常念惟心。無外境界。豈有自家愛怖自心耶。如是照破。境界自滅。慨自聖道不明。邪說蜂起。自心迷亂。妄稱教師。是以山精鬼怪。皆得乘隙。飛精附人。假稱是神。無知愚人。遂信為真。同共哄揚。愈說愈神。大家著魔。終不省悟。生作魔民死作魔鬼。嗚呼哀哉。不可救也。玄釋二門多魔事。不知對治。每成顛症。皆因見理未明。強制其心而然也。惟儒無魔事。蓋格物致知之功。施之於先也。

白鬢老人曰。大凡學道之人著魔者。皆因認理不明。驟學二氏。瞎煉盲修。多受此病。惟儒無魔。蓋格物致知之功。施之於先也。誠哉是言。鳥巢禪師云。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可見總是妄念為之。
直心子曰。修行之人。少無主宰。貪著愛境。因境打動。墮於魔網。本是善因。反遭惡果。謹之慎之。若於魔孽異見。一一明了。下手用功。自無魔事。直證覺也。

 

二十四.境 

三界無別法。惟是一心動念。而生一切境也。念若不生。境自無了。及窮動念。念亦空寂。即知迷時無失。悟亦無得以無住。真心不增滅。故心因境起。借心觀境。見物生心。雖居山林海島。都是塵勞。

人戀境。境弄人。心失其正而發狂。情逐物。物引情。神離乎舍而成痴。好境歹境總是境。境雖沓來而非有。邪念正念皆屬妄。念縱紛起而亦無。勿謂五欲為樂。迷而忘返。必至傷身而傷命。

當知一性是真。抱而勿離。卻能消魔破有。濁世變作淨土。歸根復命。凡身結成聖胎。三界唯心所作。何不將心先了。六塵借識而入。直要把識頓絕。赤子渾然無識。塵緣滾滾。永無可入之竇。真人純然是智。法界朗朗。盡是了妙之鄉。

白鬢老人曰。境無苦樂。從心所起。同一岳陽樓。有心曠神怡之人。即有感極而悲之客。昔人云。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愁。非道德深厚者。難以語此。
菊然居士曰。善惡境界。皆念想造成。念若不生。境自無了。釋氏曰。利欲熾然。即是火坑。貪愛沉溺。便為苦海。一念清淨。烈焰成池。一念驚覺。航登彼岸。念頭稍異。境界頓殊。可不慎哉。

 

二十五.識

本來之性。真淨妙明。虛徹靈通。迥出思議之表。無異同。無分別。悟之則菩提岸。迷之則生死海。小兒未識父母謂之樸。能識父母謂之疵。疵者。心病也。見識一長。發熱是心病。而身隨病也。由是而生分別是識。領納在心是受。思念是想。貪著是行。污穢是色。如若降伏識神。莫如變識為智。何哉。識常逐境而忘返。智能了境而不著。逐境不了。何智非識。了境不著。何識非智。切要而言。止此一心。放去是識。收來是智。但有分別。即墮情識。稍有攀緣。即是妄想。不如直下盡了。纔得清淨。

白鬢老人曰。小兒纔識父母。已露識神技倆。見識一長是心病。知此病者幾人。逐境是識。了境是智。放去是識。收來是智。字字指得分明的確。可稱黃帝看症。岐伯立方。其如眾生之不信何。
清潔居士曰。有等學人。不明自性。妄認身內幻識。以為我心。以幻擬幻謂之修性。認賊為子。殊不知此是六塵緣影惑人真性。亂人元常。若向這裡明得。便知俱屬思慮之心。如鏡中花空中影。本無實質也。楞嚴經辨之甚明。

 

二十六.過

有心失理之謂惡。無心失理之謂過。語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此言可以恕人。不可以恕己。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予今行年八十有五。八十四年之非能盡知乎。已往之非。猶且不知。近日之非。未易知也。何哉。迷則執非為是。悟則見是猶非。省不止三。誤豈容再。朱子曰。日用之間。知此為非。即不如此。便是去病之方。若問何由而能不如此。便是騎驢覓驢。

學者在淨修口業。身業。意業三者而已。無口過易。無身過難。無身過易。無意過難。有志者必就難處。用力速改。而後可與入道也已。或問人有罪可懺乎。曰。昔者所作。無大無小。內外求之。了不可得。名真懺悔。又問人有誓願。怕犯何如。曰。迷則說誓。悟則全無。今試求之。誓願安在得大解脫。

白鬢老人曰。儒理去非存是。禪理是非不著。因不著。方能解脫。
菊然居士曰。世人過惡非一。惟身口意三者為甚。學者須時時省察。刻刻照管。善則行之。惡則改之,不可畏難自欺也。

 

二十七.善

善也者。太極一動所生之陽也。人得之以為性。故人性皆善。修養之家。要養得陽在。天之陽。生於十月純坤之後。規中真息是也。釋氏為示勸懲。說天堂

地獄。善惡因果。分毫不爽。必待異日與來生也。吾夫子上曰上達下達。坦蕩蕩。長戚戚。

夫上達者。日進於高明。非天堂而何。下達者。沉溺於卑污。非地獄而何。坦蕩蕩者。隨在無非樂地。福誰如之。長戚戚者。到處俱是陷阱。業莫大焉。蓋作善作惡之時。即受福受業之時。捷如影響。不待異日與來生也。

或問禪者曰。天堂地獄。是有是無。曰。欣怖在心。善惡成境。但了一心。自然無。或問心如何了。善惡都莫思量。或問為善與學好。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問其目何如。曰。耳不聽淫聲是好耳。目不視邪色是好目。口不出非言是好口。心不起妄念是好心。手不取非禮之物是好手。足不踏非禮之地是好足。本堯舜之道。以治其民者。是好君。學伊呂之道。以事其君者。是好臣。學孟母擇鄰。以教其子者。是好母。學曾參養志。以奉其親者。是好子。

又問今之所謂修路。修廟。修來生者。果有好處乎。曰。吾聞聖人有言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凡舍身而有修者。是之謂不知本。

白鬢老人曰。太極一動。所生之陽為性。可謂天命之謂性。第一註腳。欲養此陽。又指出規中真息是也。可謂合盤托出。鮮能知味。能修身內者幾人。身外之修。宜乎眾矣。
直心子曰。六根清淨。十惡不生。正心修身。克己復禮。謂之至善。捨是而修。別覓旁門。所謂善者。不但不知本。併善亦不知是何物事也。

 

二十八.夢

夢何為而作也。總是沉迷不醒。一個識神。變作種種幻境。三界四相。惟一夢心。夢中變異。無中生有。正作夢時。苦樂身受。忽然覺來。一切頓無。非覺始無。本來無故。證道歌曰。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山河天地。皆夢中境也。王侯將相。皆夢中人也。三教聖人。皆先覺人也。三教經書。皆解夢書也。

苟知世事皆空。生死一夢。無罣無礙。名為覺了。昔者白雲先生睡醒。金勵問以世事。先生曰。兩儀之下。孰爾孰我。千載之中。誰興誰亡。說者非項羽是劉邦。記者悲靈君權元亮。談者誇太邱。悲范滂。看來都是塵土中泥塗。總不如一杯濁酒。一局殘棋。一枕鼾睡。身內乾坤。隨吾收放。勵曰。先生以一睡收天地之渾沌。以覺來破古今之往來。妙哉。睡也亦有道乎。

曰。有道。凡人之睡也。先睡目。後睡心。吾之睡也。先睡心。後睡目。吾之醒也。先醒目。後醒心。目醒因見心。心醒不見世。不見世並不見心。宇宙以來。治世者以玄圭封。以白勝出。出世者以黃鶴去。以青牛渡。訓世者以赤子推。以綠圖畫。吾盡付之無心也。睡無心。醒亦無心。

勵曰。吾欲學無心。如之何則可。曰。對境莫認心。對心莫認境。如是而已矣。焉知其他。覺來無所知。知來心愈困。堪嘆塵世中。不知夢是夢。

白鬢老人曰。心醒不見世。可見著境者皆在夢中。
清潔居士曰。蓮池大士曰。莊生夢蝴蝶。夫子夢周公。其未夢蝴蝶周公時。。亦夢也。曠大劫來。無一時一刻而不在夢中也。破盡無明。朗然大覺。曰。天上天下。惟吾獨尊。夫是之謂夢醒漢。

 

二十九.鬼

夫天下之人。一半為鬼所迷。一半為人所惑。交相鼓煽。幾盈天下。高明者。以明言救之而不從。在上者。以法禁之而不止。邪說者。日熾日盛。將來不知所終矣。鬼是既死的人。人是未死的鬼。而今之神。皆古之人也。盈天地間。無處不有鬼神。非但天地間有鬼神。人身中亦有鬼神。何以知之。人性生於陽,而形生於陰。陽則為神。陰則為鬼。攝情歸性者。神之道也。徇情喪性者。鬼之事也。俗語云。人有一分陽不成鬼。有一分陰不成仙。誠哉是言也。夫人也者。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也。倐而向善。神啟之也。倐而作惡。鬼使之也。君子慎獨。察善惡之機。辨鬼神之道也。

白鬢老人曰。攝情歸性。不求神而神矣。徇情喪性。不覺鬼而鬼矣。君請擇於斯二者。
菊然居士曰。鬼者歸也。陰氣歸而下地。謂之鬼。徇情喪性者。純陰無陽。心已鬼矣。故集內言陰則為鬼。

 

三十.神

人之真性。即人之元神也。以其靈明而莫測。妙應而無方。故名之曰神。謂之元者。所以別於後天思慮之神也。神來入身者生。神去離身者死。何以知神來。念止神來。何以知神去。念動神即去。形者。氣之宅也。氣在則神不衰。氣者神之母也。氣在則神不散。人為善。則神聚而靈。人為惡。則神散而昏。人有病。則神離形而不受其苦。人有難。則神先去而不當其殃。人一息不得神則一息不全。

人有三谷。其虛如谷。而神居之。故曰谷神。

上曰天谷。泥丸是也。為天根。神之本宮。故神居天谷。則精化炁。炁上昇。九年天宮滿。而天門為之開通矣。

中曰應谷。絳宮是也,為布政之明堂。故神居應谷。則耳有聞目有見。五官效職。而百骸為之從令矣。

下曰靈谷。丹田是也。為藏修之密室。故神居靈谷。則視者返。聽者收。神氣相守。而營魄為之抱一矣。

白鬢老人曰。元神二字。說得極明白。不然。必認後天思慮之神為神矣。念止神即來。念動神即去。尤為下手口訣。有病則神離形。而不受其苦。有難則神先去。而不當其殃。非神化之人。斷不能道神化之妙。世之津津論神者。何嘗夢見。
菊然居士曰。神者伸也。陽氣伸而昇天謂之神。攝情歸性者。純陽無陰。性極神矣。故前篇言陽則為神。

余生無所好。唯嗜書與靜。年來虛度二萬三千日。大半沉酣於斷簡殘編。半怡情於清靜無為。雖貧無長物。尚贏筆帶書囊。更兼獨坐習靜而已。常思自幼年業儒。及年既壯。常多家變。雖碌碌謀生。不遑專志。但未嘗負我初心。忘其道耳。迨不惑之歲。始知天地間有此一條大路。吾身中有此一件至寶。人人俱足。不待外求。故曰反求諸己而自得之。余自號求己。觀感自勉之謂。

智者不多。愚者不少。乃入道之捷徑。即修真之要箴也。因想此身難得。駒隙易過。故金剛經有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誠哉至言也。確論也。真乃醍醐之語也。

而性命之為重。豈可忽諸。言念及此。實堪令人鼻酸心惻也。然家傳業儒。心慕真玄。至聖經賢傳。雖未能入其堂室。而亦稍涉其門墻。維時慕修養性命之道。乃不獲遇其真詮。於丹經子書。家藏既寡。茲養真集一書。行世未久。罕所見聞。回憶此典。於同治乙丑三秋之序。客次保陽。於書肆中。搜購丹經子書。乃坊主者。以養真集二卷出售。覓回遂置高閣。亦未經心。茲於光緒己丑暮春之初。檢點架上書。復獲斯集。展卷三復。其品節詳明。真機透露。讀之乃胸次豁然。荊棘頓掃。而個中玄妙。非筆墨之所可罄也。且丹經萬卷。著論立說。悉多喻辭隱語。講理者紛紛。留訣者寥寥。而養真子之著此書也,掃盡旁門。獨標精義。剝除皮毛。只存骨髓。由儒悟禪。由禪證道。彙三教而同歸。總百家為一轍。衲子朝夕翫味。不須十卷楞嚴。羽客行住遵循。何用五千道德。以後尋真。不用白雲觀裏。從茲訪道。何須黃鶴樓頭。蓋養真子之心。乃天地聖人之心也。公共無私。著此集以傳道。以淺言直論。接引後學。讀其書如面受其教。將下手之口訣。並自得之心法。出世之心。仍寓住世之意。三教一貫之旨。滿盤托出。發前聖之所未發。啟後人之所未啟。不盡言者盡言。不盡意者盡意。世之仙緣有分者。得遇此書。誠能熟讀潛翫。則希聖希賢。成佛成仙。即在此一書中求之。不必他山求助也。豈非上天梯航。仙佛之路引乎。天機直洩。口訣明露。而造化神功之妙。盡性至命之奧。均見之於俗語常言中。即使讀盡嫏嬛福地之書。亦莫不以此為最。余自愧德薄福淺。得遇此書二十餘年。如寶山空過。愧矣哉。土木之不如也。聊書數行。以誌以愧願志於道者。共勉之。云爾。

光緒十五年歲在己丑翫蟾輝日南宮 後學拙夫求己居士炷薰百拜敬讀

珍藏知止齋秘寶 

 

 

回目錄

 

第4頁|全文共7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chen1943 的頭像
    lichen1943

    oooooooooolichen1943的部落格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