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恒河大手印

(第二講)

 

元音老人 著

 

第二講

 

說到心地法門,我想起黃龍與呂純陽的公案來。呂純陽是修道教的,道教講究練精氣神,采大藥煉成大丹,即所謂金丹,化成嬰兒,為金剛不壞的陽神。他參黃龍祖師時,已是煉丹成就陽神出竅了。在道教金丹煉成就後,即可以雲遊四方,參訪各大名山的善知識。一天他經過黃龍山,見山上有紫雲結蓋,知有異人,便去拜訪。恰好遇上黃龍禪師升堂說法,他便混在人群中聽聽黃龍禪師說些什麼。黃龍知是呂公,想誘他入道,就厲聲說:「今天不說法,座旁有盜法者!」於是,呂純陽毅然出來,問黃龍禪師道:「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黃龍指著他說:「這守屍鬼!」呂純陽說:「爭耐囊中有長生不死之藥。」黃龍說:「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呂純陽聽了大驚,於是,飛劍取黃龍,黃龍以拂塵一撣,飛劍落地,劍者見也,劍落地即見負也,呂純陽當下跪拜,請求指示。黃龍說:「半升鐺內煮山川即不問,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呂純陽於言下大悟。悟個什麼?悟出了無相之心。這無相之心,才是成佛的根本、證成大道的根本。這能現陽神的、無形無相的大能量,才是永遠不壞的天真佛。學佛修道,絕不能執取色相,色相是真心的影子,終歸要敗壞的。所以呂純陽恍然大悟之後,就說:「棄卻瓢囊摵碎琴,從此不煉水中金,自從一見黃龍後,始覺從前錯用心。」水就是水銀,是煉丹的藥物。道教煉丹講究取坎填離,水是陰名坎,取其金是陽名離,取坎填離,即陰陽和合以煉成陽神之金丹大道。「從此不煉水中金」,即現在不煉這東西了,因為純陽祖師認識了本性這個無相之心的天真佛。它是本來如此,法爾如此,非造作修煉而成,只是眾生迷了外境,不識得而已。今天識得了、曉得了,就不再執取外境了。

 

我們用功,首先要明白成佛的根本是什麼?不然,方向一錯,就相去千里,成道無望了。比如煮飯,要用米來燒,才能成飯;用泥沙來燒,你儘管燒上幾天或幾萬年也不能成飯,所以見地非常重要。根本是什麼?就是我們的一真法界(本性),而不是別的什麼東西,與練氣、煉丹都不相干。認識本性之後,就是具正見。見性之後,本來應是無修無得無證的,但是你習氣未了,見境還要動心,那就生死不了,還是要修。為何如此說?因為你成佛之後,佛也不可得,哪還有什麼東西可得?所以是無得;既然無得,你證個什麼東西呢?所以是無證;無得無證,你本來是佛,不是修成,所以是無修。然而你的習氣不了,還是要修。如何修呢?無修之修,即是時時觀照,不要用什麼方法來修。所以,無修之修還是需要的。識得本性之後,就明白世界上一切色相,都是我這一真法界(本性)之所顯現。所以,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性相不二,因此,我們佛教說不二法門。《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色相就是我們一真法界、妙有真空之體所顯現,而不是一說「色即是空」,就以為色是空無所有,那就錯了。空無所有,那就變成頑空斷滅,就不對了。所以,我們說一切色相無自體、無自性、本空,也就是所有皆不可得的空。

 

所謂空有好幾種,一般講來,有對峙之空、斷滅之空、析法真空等。凡夫是對峙之空,所謂東西在的時候是有,東西不在就是空;外道是斷滅空,認為人死後,就統統完結沒有了,是斷滅空;二乘所見的道是析法真空,就是把色心兩種法分開了,色是色法,心是心法。比如五蘊:色受想行識。二乘說色是色法,受想行識是心法,把它分開來。他們認為我們修道,身體是沒用的,要捨去這身體。其實不是這樣,色就是空,空就是色,所有色相包括我們身體在內就是真心。比如鏡子能現影子,鏡子不能現影子就不成為鏡子了;因其能顯現影子,故稱為鏡子。我們的本體是妙有真空,妙有者具足萬法,它不是空無所有,所以它能顯現一切事物的影相,能起妙用。假如不能顯現一切事物起妙用,那就不能稱為真空之性了。所以這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者,即云一切色相就是真心(真空之性)所顯現,真心之所成就。真空之性(真心)無形相,看不見、摸不著,要由事相(色)來反映、顯現,如此講就比較徹底了,因此有「事以理成,理以事顯」之說。事以理成即一切事物是由理體而成就的。這理體——即我們無形無像的一真法界,在什麼地方可見呢?在事相上見,由事上顯現,故云理以事顯。比如,我們要造一架飛機,先要設計好圖案,然後,由工程師引導工人按照他這個圖案去製造。造成功後,飛機上了天。飛機是事物,有相之事成就了,就顯示設計的方案、圖樣是正確無誤,所以飛機就飛上了藍天。假如設計的圖樣、方案、資料等等不正確,那麼飛機就上不了天,或是從天上掉下來了。這個方案、圖樣、資料就是理體,而飛機就是事相。飛機是由方案、圖樣、資料等成就的事相,是事以理成;飛機造成功證明它的設計方案、圖紙、資料是正確的,是理以事顯,這是個比仿。我們的真心是無相的,無相之相是在事物上顯現,今天有山河大地、男女老少、日月星辰、草木叢林等等千變萬化的東西,都是我們的一真法界所顯現的,所以,見相就是見性,性相不二。

 

從前祖師講「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竹子是雅致之物,蘇東坡就竹子作了首很巧妙的詩云「無竹令人俗」,這人家沒有種竹子,很俗氣;「無肉令人瘦」,假如不吃肉,人就要消瘦了;「若要不俗又不瘦,頓頓還它筍炒肉。」這筍炒肉,味道很好,既不俗氣又不瘦,說明這個竹子是很雅致的東西。看見青翠的竹子,那就是我們的法性身;看見鬱鬱的黃花,那就是我們的般若智慧。為什麼這樣說呢?理以事顯嘛!但是不是說這些東西就完全是我們,我們就完全是這些東西呢?不能這樣說!為什麼呢?從前大珠和尚講過假如翠竹是法性身,那麼我們吃筍子時,不是把這個法身吃掉了麼?比如碗是你的法身,你把碗敲碎了,那你就把法身也敲碎了。那也不對啊!那麼究竟這句話對不對呢?如何理解呢?應該說是「非一非二」,既不完全是一體,也不是兩者完全不同。說非一者,即不是一樣,就是說我們的法性身是無形無相,而事物是有相,在相上說,不是一體;性不離相,相不離性,從不離的角度說是非二,是一體的。鏡子裏有影子,影子總離不開鏡子,你能把鏡子裏的影子拿掉嗎?拿不掉。你用布把鏡子包起來,布紋也映在裏面,影子還是在裏面。你把鏡子向地,地下的物體還是映在裏面;向天,天上的雲、星、日、月也映在鏡裏面,鏡子裏終歸有影子,因此,從不離的角度講,鏡就是影,影就是鏡;但是,影子還是影子,鏡子還是鏡子,所以,從相上講,一個是有相,一個是無相,不是一體。所以是「非一非二」!這個道理要弄通。

 

過去洞山祖師過河時,低下頭來捲褲腳,正當這個時候,看見水裏面顯現他的影子,恍然大悟。他作了個偈子,裏頭有「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的妙句,證明他確實悟道。這「渠」不是渠道的渠,而是作他講。「渠今正是我」,就是指這水中的影子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我現在不是他。為什麼說他現在是我,而我不是他呢?世界上千差萬別的影相,都是我們真心所顯現的,所以這一切影相都是我的自性,但是,我不是這些影相,這叫不即不離。不離者,就是不離這個影相而顯現法性身;不即者,就是這一切影相不就是我。佛教道理講的很清爽,又很玄妙,當我們把這些事物、佛性都弄清爽了,就曉得證體起用,不然你就迷惑了。從前大慧宗杲禪師看到洞山祖師這個偈子,他就想:洞山祖師悟道了,怎麼還有他有我呢?既然悟道了,就無他無我,怎麼還有他有我,他就懷疑了。後來真正徹悟之後,才知道我而他者,他而我者都不可得,不可得中不是說一個假相都沒有,一切相還是不壞,還都是我們真心的妙用。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些問題弄清爽。

 

《楞嚴經》講:「性色真空,性空真色。」這個性是妙有的真空體,它一絲不掛、一塵不染,無有絲毫形相,說似一物即不中。這個真空萬能體,是構造、變現一切的主體。就是說,這個空不是空無所有的空,而是妙有真空的空。因為一切色相無不都是真空妙有的體性所顯現的,都是我們的自性所起的作用,離開自性是沒有色相的。所以,一切色相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一切色相。自性無相,是有而不有,不空而空的真空,而色相則是不有而有,空而不空的妙有。一切色相與真空妙有本來沒有兩樣。但是,世上的人往往都執著了有形象的色為實有,且迷入心竅、牢不可破。佛悲憫眾生,教我們認清真理,強調指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所謂不異者,就是沒有差異的意思。何以是「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呢?因為性空之故,才能顯現色相,倘若性不空,已經成為一種有色有相的實體,就不能顯現諸相,為什麼?舉個很淺顯的例子,假如我們這間房子空了,才能搬進來桌子、大立櫃等等。相反,這個房間堆滿了東西,已沒有空的地方了,那就什麼也搬不進來了。所以,性體是真空無相,才能顯現一切色相,才能變現千差萬別的妙相。

 

正因為自性無相,是不可以眼見的,所以又稱性為妙體。無論在身體內外的哪一個部位都找不到它。把頭腦打開找不到,把身體解剖了,把心臟剖開了,也找不到。它既不在腦,也不在心,了無蹤影,了不可得。這就是說,性是了無跡相,不能用眼見的。眼前一切的有相的境物,雖然可以借其「見性」來看見到,但是誰能夠看到自己的這個「見性」呢?因為眼睛只能看見有相的東西,這是其一;其二,眼睛只能看到與其相對的東西,不和眼睛相對則不能看見。譬如:我們的眼睛能看見自己的眼睛嗎?因它不和眼睛相對,就看不見了。而自性是絕對的真心,不是相對的東西,所以不能眼見。假如有見,就非真見了。

 

性是了無跡相,不能眼見。所以,性為真空。雖然是真空,但它能夠應緣起用。就是說,對境之後,它能夠發識,能分別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所以,性又是妙有,而不是頑空。當「見性」通過眼睛對一切色相分別的時候,一切色相才顯現。譬如,我們看見一個人,你怎麼會知道是人?而不是其他東西呢?你又怎麼會知道是男是女、是張三還是李四呢?這完全要靠意識的分別,才能把這個人的相顯出來。既然色相是由見性所現,所以色相就是性。依此可知,見、聞、嗅、嘗、覺、知六種性,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發生作用,從而顯現一切色,也就是六塵。所以,一切色相、一切現象都是性的顯現。色不能離性,性也不能離色。離性就沒有色,離色也沒有性。

 

有人問,如以「見性」為例,究竟是先有色相,還是先有見呢,我們不妨分析研究一下。假如說先有見,後有色相,那麼見應在前,色相就在後了。但沒有色相,你能見個什麼呢?又怎麼能談得上那是「見」呢?所謂見者,只因有色相之故,才見到了這是什麼呢、那是什麼。若無色相,又從何而起「見」的作用呢?所以,「見性」只有從色相上才能顯示它能見的作用。反過來說,假如先有色,而後有見,那麼色應當在前,見應當在後。然而,沒有見又何能顯色呢?既然沒看見,怎能會知道有什麼色相呢?也就是說,沒有「見性」,這個色相從何而顯現出來呢?大家都沒有見,那麼,色相雖有也等於沒有,也不能顯現出來。因此,性與相是不能分離開的。「見性」如此,其他的諸如聞、嗅、嘗、覺、知等性的作用,也是如此。因此說,色之於性,兩者之間是不能分離開的。性的本體即空,那麼色的本體又何異於空呢?因此,色和空是了無分別的,即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我們常常說佛教是不二法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一切都不二。因為它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你說是一吧,它又是二;你說是二吧,它又是一。本是一體,不能分離出來。你一定要分別,那就誤入歧途了。我們曾反覆以水和波浪作例子。水和波浪也是一,因為水和波浪同是以濕為體。水是靜止相,而波浪是以動為相,水因風起了波浪,相又則由靜變為動了,相變了,看起來是兩樣,但都是一體。所以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鏡子和影子的道理也是如此。無論用什麼材料,或作成什麼樣式,只要是鏡子,則都能顯影。倘若不能顯影,就不成為鏡子了。因鏡不能離影、影不離鏡故,鏡即是影、影即是鏡,故稱之為不二法門。我們人呢,從生下來,一有知識,就把性所顯現出來的山河大地、宇宙萬有等一切影像都當成真有,而去捕風捉影。也就是說,只看到影子,曉得影子,而不曉得影子是鏡光顯現出來的,沒有認識這個鏡光。倘若我們能認識了這個鏡光,也就識得佛性了。為什麼呢?因為影子有來有去,有生有滅,而鏡光總是常在。鏡子是貓來貓現,狗來狗現,所顯現的影子,有來有去、有生有滅,但鏡光從不變異。山河大地等一切境相也是常寂光中的影子。我們常說「滄海桑田」現在是滄海,將來可變為桑田;過去是桑田,現在卻變為滄海了。譬如,我們中國的雲南,從前是大海,現在變為山和田了。雖然這些色相和剛才所說的鏡子裏的影子是在不斷變化,有來有去,有生有滅。但鏡光和性體一樣,是沒有生滅、如如不動的。

 

沒有鏡子,不能現影;沒有影子,不能成為鏡子。也就是說,性離不開色相,色相離不開性。所以,性就是色,色就是性。這個道理就是佛教的不二法門。這一點能透過,就是明心見性。不要以為明心見性是一樁難上加難只有聖人才能證到的事情。修道人往往被明心見性四個字嚇住了,認為高不可攀,不是現代人所能做得到的。因此,一談到明心見性,猶如談虎色變,不敢靠攏。認為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是達不到這個境界的,而只能依靠淨土宗,用念佛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才是出路。等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聽佛說法後,再明心見性吧!這話對一般善男信女說來,是千真萬確的。因為現當末法時代,眾生根鈍障重,在這娑婆世界上修行,確是難以成就。但末法時代也有正法,不是沒有上根人,決不能一刀切,一律對待,而把明心見性高高地推到聖境上,自己不敢承當。其實,明心見性不在別處,就在眼前,就在你能見、能聞、能行、能做處,回光一瞥,識得這個靈知就是自己的佛性,則一生修學事畢。一切眾生都能見能聞,所以一切眾生都是佛。這萬能智性是在凡不減,在聖不增的。既然一切眾生都能見能聞,都具如來智性,那麼就不要再把明心見性高推聖境,而認為高不可攀了。只要在這能見、能聞等八大作用處,回光一照,認識這能見者是誰,能聞者是誰,在這上面一見而肯定,再不生疑,進而綿密保任,不要讓它沾染色境,時時空靈。才有念起,便予覺破;剛將著境,隨即牽轉。做到內不隨念轉、外不為境遷,何愁不能圓證菩提!

 

自性是無相的真空體,性空無住,色相也空不可得,故無須企求,無須患得患失。《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明白了性色真空的真理,就不會落在色塵上而被其所左右、動搖了。自己做得主,不為僕人所愚弄、所把持,不住一切境相,不執一切事物,時時綿密觀照,就可以進入明心見性的境界了。

 

一切境相皆是自性顯現,沒有自性,就沒有境相,也無從見任何境相。因為「見性」之故,才能見到色相。既然見相即是見性,相是能見的「見性」顯現,那麼,相就是性,性就是相。而性是真實不虛的,則色相也就真實不虛了。《法華經》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說的是世間一切相皆性所顯現,性真實故,相也不虛而常住,「性空真色」是也。故云:一真一切真,一假一切假。

 

有人問:西方極樂世界究竟是真還是假呢?西方極樂世界是非真非假,亦真亦假,即真即假。你在這裏分真分假,還是妄心的分別。因為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佛性所顯現的,在相上講,從性所顯現的東西都屬於性,性是真,相也是真,西方極樂世界是真的。從性體上講,性是真實,相是影子。《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有的相都是虛妄的影子,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假的。我們不去妄想分別了!真正明白性相一如、色空不二的道理了,見相就是見性,就可以透過一切色相,而見自性。見性即是見相,就可以由性而起妙用,任運騰騰,騰騰任運,光明自在,圓證菩提。佛性是妙用無邊的,所以大手印說,「無量顯現染淨諸法,具足法爾平等性義。」佛性具足一切,它能夠無量顯現清淨、污染等境和相。這些境和相,一切一切都是平等的,因為我們的本真之心是平等的。我們的心和諸佛的心平等無二,不因我們在凡就減少了,不因諸佛成聖就增多了,而是平等平等再平等,所以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心有主宰了,我們修起法來,就不會迷惑混亂了。如果你不明白這個真心道理,就要向外馳求,總是疑,心裏不安穩,就不得真實受用。

 

我們學佛法是要得真實受用的,所以佛法是安心法,是得真實受用的,不是像其他外道要求有所得。現在好多學佛的人都想要發神通,在眾人面前炫耀一番,以表現自己。唉!錯誤了。用有所得的心,來修無所得的法,豈不背道而馳。

 

修道一下手就要曉得一切都不可得,唯有我們的真心——佛性是真的,其他一切法如夢幻泡影,都不可得,不可求。你恢復了自己的佛性光明之後,那神通妙用就完全顯現了,你不求而自得。但是,顯現的時候也不能有所執著,才有所著便成窠臼,就落在裏頭不能自拔。你若心裏有所住,魔王就趁機而入,將來佛果不能成,成魔倒有份在,千萬要注意啊!我們學佛本是無修無得無證的,但是,在這無修無得無證的過程中,總有一點跡象。我們在前面講過初初開悟,等於是小孩子,要等其長成大人,方才能起用。在這成長的過程中,總不免有步驟。這過程長短,因各人的根基、修法不同和勤惰而異。剛剛開悟只到法身邊,還沒有到中心,因此,須在事境上精勤鍛煉,除盡習氣,向上升進,才能成佛。

 

我們由凡夫成佛,在教下講來要經三大阿僧祇劫,宗下就不這樣講了,禪宗的祖師禪是圓頓法門,是講無修無得無證的,不講禪定解脫。雖然如此,但它也並非是毫無步驟的。所以,臨濟宗就講三玄三要。

 

臨濟公說:「一句中有三玄,一玄中有三要。」「三玄三要」是臨濟公心詣的的旨,因他用心細密,親歷過來,故把功夫由淺到深,由初步到最後說得清爽透徹。他說: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須具三玄門,一玄門須具三要。臨濟祖師講了三句,那麼照理講來三三得九,共九玄,一玄中又有三要,那就共二十七要了。其實不是這樣,三句是分三層講的,我們要細細參透,方知由初悟,漸臻圓滿的玄奧。但是古來諸方對這三玄三要究竟是哪三玄三要呢?各執一詞,爭論不休,相持不下。臨濟公說:一句中具三玄。在弄清三玄之前,首先要明白這一句是哪一句,不明白這一句又如何參透三玄呢?原來臨濟公說的:「赤肉團上有一位無位真人,即今說法、聽法者是。」這一句最關緊要,是三玄三要的總綱,明白這一句,識得本來面目,也就是識得了一真法界,才可往下談玄說要——用功的過程。否則,如紙上談兵,空說無益。我們的本來面目,即一真法界是無修無證無得的,我們會得這本來面目,只是初悟,習氣未除自救不了,還需要歷境練心,上上升進,才能與佛祖把手共行。所以,臨濟公把這歷進的過程分為三玄三要。三玄三要即是講由初悟立見宗,而後保任,歷境練心除習氣,起大機用,到圓證本性的三個步驟。

 

第一句,句中玄:「但看棚頭弄傀儡,抽牽全藉裏頭人」,就是我們初初見性,識得本性了。我們的身體能動、手能做事、腳能走路、眼睛能看、耳朵能聽、嘴會說話,這些事情是什麼東西在起作用啊?假如我們一口氣不來,這個身體還會做嗎?還會動嗎?那就不可能。那是什麼在動呢?「抽牽全藉裏頭人」,我們看木偶戲,木偶戲是下面有人抽線,沒有人抽線,木偶人不會動,抽線人是誰呢?抽線的就是我們的一真法界,就是我們的本性。識得抽線的人就是我們初初悟道,識得本性了。

 

認識本性就成道了嗎?沒有!臨濟公說識這句的人自救不了,六道輪迴還不能出。因為初初見性是法身邊,還是小孩子,所以,淨土宗人誹謗禪宗就在這方面,他說禪宗不好啊,生死輪迴斷不了呀!還是淨土宗好,到西方穩妥。禪宗人還有思惑在,六道輪迴、分段生死是不能了的,的確是這樣。

 

但是,我們修禪宗或其他宗,並不是說悟到本來、見到本性就算數了,還要用功,綿密保任,做除習氣的功夫啊!故禪宗講牧牛,這牛性很野,我們要把牛鼻繩子抓得緊緊的,鞭子高高舉起,它野性一發,就抽它、打它。就是要時時覺照,照顧話頭,看住它,不讓它陷入妄念,不讓它為境界所轉,時時刻刻用功,做保任功夫,才能除盡習氣而了生死。

 

悟後怎樣用功呢?這一句裏面就分三要,這是第一句的三要:初要、中要、上要。

 

初要是什麼呢?初要就是見性,見到本來之後,你明白無誤了,自肯承當了,不是聽人家說說就起懷疑,那不算數的,要真正自肯承當了,不懷疑了,肯定了這是我們的本性,這是初要。假如你將信將疑的,那不算數。腳跟站穩了,縱然是佛祖現世你也不動搖,這也不是容易的。講到這我想起于岫大夫參紫玉禪師的公案。于岫大夫問紫玉禪師:「如何是佛?」禪師召于岫大夫:「大夫!」於岫答應了:「哎!」紫玉禪師道:「即此是,無別物。」這就是佛,你答應的就是佛,沒有別的東西了。「噢——」大夫明白悟道了。但是,藥山禪師聽了之後說:「唉呀,壞了,于岫大夫被紫玉山埋掉了。」這句話傳到于岫大夫那裏,他想:「唉呀,大概我悟的不是吧?他怎麼說紫玉山把我埋掉了,我難道不是悟道?是錯了嗎?」他懷疑了,腳跟站不穩,被藥山禪師一釣就釣了去。他連忙跑去問藥山禪師道:「大和尚啊,聞你說我被紫玉山埋掉了,說我悟得不是,請大和尚您開示。」藥山見於岫大夫這麼說,哈哈一笑,心想:你這個人果然腳跟站不穩,叫我一釣就釣來了。就說:「好吧,你來問,我答復你。」于岫大夫就前面的問題再問:「如何是佛?」藥山禪師不像紫玉禪師那樣,召于岫大夫答應之後,直接指示。藥山也跟紫玉一樣召喚他:「大夫!」於岫答應了:「哎!」藥山馬上反問他:「是什麼?」他回光返照看是什麼?「噢——!」他這下子悟道了。

 

其實同樣是直指的方法,不過是手法不同而已,一個直接告訴你,一個反問你一句。因為你問如何是佛,我總要對你這個問題答復,不能答非所問的。答問時不是直接說佛性如何如何,而是先召喚你一聲,然後有兩種答法,一是直指你答應的是什麼。如紫玉禪師的「即此是,別無物。」一是藥山禪師的問:「是什麼?」即反問答應我的是誰?噢!這就是佛嘛!所以他就悟道了。看起來很簡單,就看你腳跟站得穩不穩,你真正站得穩,就直接告訴你也行。像大梅參馬祖,也問馬祖如何是佛?馬祖說:「即心是佛。」就是你的心就是佛,大梅他悟道了,馬上就回去了。馬祖還要試試他是不是真悟道,過了一段時間,就叫侍者去考考大梅:你和大梅講,馬祖現在佛法變了,不是即心即佛,而是非心非佛了,你看他怎麼樣。侍者領命去看大梅了。大梅一看馬祖侍者來了,就問他:馬祖現在好嗎?侍者說:啊,馬祖很好!大梅問:馬祖的佛法怎麼樣?侍者說:馬祖佛法現在是非心非佛。大梅說:嗨!這個老漢惑亂人心,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你們看他腳跟站得多穩,毫不懷疑。所以我們要是真正見道,就腳跟站得穩不懷疑了。此為初發明心,是第一句的初要。

 

中要呢?既然是悟道之後,應該保任了,不是一悟就了,因為習氣還在,要時時刻刻照顧話頭保任。我們上面說的念佛人,這個心念一動,馬上佛號一提;持咒人,就是把咒一提;參禪人就是一覺,根本不可得。在大手印講來,就是你心一動,「呸」!迎頭一喝,把妄念喝掉,就是大手印的做保任功夫的最上口訣。所以一切修道人都要做保任功夫,知道保任,這是中要。

 

上要呢?我們時時刻刻照顧,時時刻刻地保,保、保、保,保熟了,總不能執在保上。保住它不放,這是有功之用,我們還要上上升進,要把這個「保」去掉,進入無功之用。但這保的功夫做了不少時候,要去掉也是不容易的,所以想去而不能去,這就是第一句的上要。這是講功夫的過程,所以我們做功夫要明白,不是一悟就罷休的,當然也有頓悟頓修頓證,一悟之後就徹底了了,那是大菩薩再來,不是一般凡夫能做到的。大菩薩再來時能頓悟、頓修、頓證,但是他從前也是這麼漸漸做來的,也不是一下子就成功的。我們要曉得其中甘苦,好好地做功夫。所以,我每每對人講要好好做功夫,不是悟一下子就完了,須由法身邊進入法身正位,再上上升進始得。

 

第二句,意中玄:「妙解豈容無著問,漚和爭負截流機!」佛性是無相的,是萬法的根源,只有以智慧光明來照它、體認它,而不能目睹。明白世間千差萬別的一切事相,都是我們的妙性所顯現、所成就的影子,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性相不二,妙用無邊。真正理解這些道理的確是妙,但還是有相可見,有言可說,還非真妙;須證到一切光明、神通攝歸自心,絲毫無住,一法不立,一絲不掛,無言可說,才真是妙。所以,經云:「凡有言說,都無實義。」須解到不可言解,妙到無可言妙,才是真妙。所以,臨濟公說「妙解豈容無著問」,證到這裏即使是最會提問題的無著菩薩,也無法開口提問題了。「漚和爭負截流機」,漚和就是水泡泡此起彼和,就是指有問有答。任你百問千答,任你說玄道妙,終歸有解,不過是水泡泡。因為這都不是真,都不是正題,所以,將之比為水泡泡。任你百千萬億有言有說的問答,如水泡泡聚成一大塊,如何負得起截斷眾流之大機大用?所以,「向上一著,千聖不傳」,不是語言可以說到、思想可以理解到的,須要一切放下,自己實地做功夫,真實證到這種境界,才能以智慧光明來朗照、體認它,所以說「妙解豈容無著問,漚和爭負截流機」。

 

這裏也分三要:初要、中要、上要。這就是表示功夫增進,我們上面說的第一句的上要,就是做保任的功夫,保熟了,不要再保,再保就多事了,要忘掉它,但是,功力不夠,一下子也不容易忘掉。所以上面這一句是「句中玄」。我們說三玄是句中玄、意中玄和體中玄。句是言句,意就是我們從體而發之的的大意,就是西來大意,由意而發生為言句,由言句,即說話,寫文章,那麼可以教育大家。所以這第一句「但看棚頭弄傀儡,抽牽全藉裏頭人」,就是句中玄,句中玄它有三要。接下第二句「妙解豈容無著問,漚和爭負截流機!」是意中玄,就是指由我們這個光明本體,就是一真法界所發出之的的大意。因為有意才能變為言句,言句千變萬化,沒有意怎麼發表言?所以開會時,人家問你有什麼意見?什麼意思啊?由意而發表言句,這是意中玄。初要怎麼樣?上面句中玄的上要,要忘保任尚不能。到這裏功夫做久了,能忘了,忘記保了,不再保它了,所以功夫做到這裏不保了,它就比保的時候輕鬆愉快。因為你還有保在時,要挑擔子,雖然一百斤去了九十九斤,但還有一斤在啊!所以到了保也沒有了,真正要入於無為了,當然是輕鬆愉快。但是,忘是忘了,有的時候還翻起來,還不徹底。

 

到了中要呢?就真正進入無為了,一法不可得了。這個時候是無內無外、無長無短、無青無黃什麼都沒有,入於無為正位了。功夫做到這裏,很好很不錯,就像一輪中秋明月朗照頭上,推也推不去,拉也拉不來,這就是功夫進到這個層次的象徵。每個人都有一個光明體,就是因為顛倒妄想執著之故而不見啊!現在把這些虛妄的東西都清除了,都沒有了,所以,妄淨自顯通明,光明就發現了。所以到了這個中要,他自然就安樂得不得了,光明朗照了。

 

到了意中玄的上要呢,連無為也不可得了。中要時,還有無為在,所以,我們功夫做到第七地菩薩的時候,要入無為還有個無為在,無為還不能忘。到八地菩薩的時候,無為也沒有了,那就是功夫更好了,所以功夫都是一層一層地進步的。到這時候呢,就無所謂功夫了。什麼叫功夫?唉!都沒有了。這無功之功,其功甚大,把所有的做功夫、無為的痕跡,都渾化得沒有了,一起都消除了,無所謂無為了。此時不求神通變化,而神通自來。功夫做到此地位,已明兩玄六要,可以教化人天,故臨濟公云:此句薦得可以為人天師。這就是上要。

 

所以做功夫是有層次的,非一步即能登天,而是要看當人怎樣努力去做,時時刻刻不忘記,時時刻刻保,保得久熟,熟了忘,忘了化,入於化境。這時,是不是完全到家了?還沒有,還有體中玄,就是「三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擬議主賓分」,這是最後一句。本來只有一句,就是我們的寂滅一心,就是一真法界。這一真法界化成為三層,細微的表示做功夫的進程,以免儱侗真如,顢頇佛性而未證為證,故一句化為三句。

 

最後一句,體中玄:「三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擬議主賓分」。朱點是什麼?朱點就是我們的真心。窄,狹窄,不廣闊。即說這時候你的朱點(真心)還不廣闊,妙用還不大,還要在三個要緊的環節上鍛煉。

 

這三要是什麼呢?非上面所說的初要、中要、上要,而是身口意三要。就像我們修心中心密法,用以三密加持的身口意。所有一切一切法門或是世間法,都是要用身口意來做功夫,不論你修什麼宗或是做些什麼事情,都離不開身口意。身顯威儀,你功夫做到相當程度,你的形貌、軀殼都起變化了,身心具威儀,以身作則,給大家做榜樣。不是倒眉瞌眼、萎靡不振的,而是威儀堂堂、精神飽滿的。修法的人要以身作則,尤其是在一切行持上,作一切人的榜樣,不能夠生活飲食起居與俗人一般,要嚴守戒律,具威儀相、大人相。所以說不要看某人言詞好、調子高,要看他行持之高低。行持很低,說到做不到,那就不行了;說得一丈,行得一尺,那就更差了。所以,不但修法人要說到做到,就是世俗人也須言行如一。這就是我們的理事無礙法界,做到後面事事無礙法界,就是在在處處,時時刻刻,都是身現威儀。意就是我們由本體而發出的大意,對一些眾生怎麼來教化,這就是意。口就是說話、講法時,隨機對答,法無定法,對症下藥,當然,一開始還不熟悉,慢慢地經歷一段時間,觀機熟了,就能清清楚楚地看出一切眾生的來機,而當機說法了,這就是身口意三要。經過這樣鍛煉就把你的朱點,也就是真心印開了,從而起廣大無邊的妙用。印就如做官的印,印到什麼事情都能承辦。這裏說的印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就是印。我們的心到這個時候即發起大機大用,所有一切事情無有不知、無所不知,都能承辦。這就是「三要印開朱點窄」。

 

「未容擬議主賓分」,就是任何事情來到面前,不要去思索考慮,我都是一清二楚。我們能做到這層功夫,就能為佛祖之師。但不是做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的師父(因為阿彌陀佛、釋迦文佛已經成佛了),而是做發願將來要成佛做祖的人的師父,引導他上正路,證大道,成佛果,所以說是為佛祖之師。也就是說有大丈夫要發願成佛,要救度眾生,你就能為其師表了。因此這不要弄錯了。

 

這一句也要分初、中、上三要,那麼初要是什麼樣呢?上面意中玄的上要,已經是泯化無為之機了,是無功大用,這還有什麼功夫可講呢?沒有了。沒有了就返本還原了,由妙而返淡了,本來都是玄妙得不得了,因為到了朗月當頭這個八地菩薩的位子,他是發一切神通妙用的。我們不住著神通妙用,才能夠由妙而返淡;假如你住著神通妙用上了,那就不能返了,要入魔去了。所以,做功夫不能執著,一切不可得,要歸於無所得。所以《心經》說:「以無所得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所得才證成無上正等正覺,有所得就壞了,這裏由妙而返淡了,不可得、不可得,一切不可得。這個淡並不是什麼東西都沒有的淡,而是像水一樣,淡、淡、淡,淡之中有至味在,有不可言說的、至高無上的味道在裏面,這只是比方,沒辦法講了。

 

那麼到了中要呢?他一天到晚渾渾噩噩、如癡如呆,只是穿衣吃飯而已。所以,龐居士的女兒說:「也不難,也不易,饑來吃飯困來眠。」他們一家人說的是三關語,龐居士說的是破初關:「難、難、難,十擔麻油樹上攤。」他老婆說的是破重關:「易、易、易、百草頭上西來意。」他的女兒說的是破牢關:「也不難,也不易,饑來吃飯困來眠。」所以到了中要這個時候,只是穿衣吃飯而已。這些道理很多人聽了,就覺得不大受用,怎麼一點神通沒有,成癡子傻子了吧?所以,人一聽到這裏,他就不願聽了。他最愛聽的是發什麼神通,有什麼變化,有多大多大的妙用。當他聽到只是穿衣吃飯而已,就說:「唉,一點什麼東西都沒嘛!像癡子傻子一樣,沒意思。」他覺得孤寂乏味。所以,唯有大智慧的人才能明白,他能諳知而不疑,諳知而樂在其中。所以,做功夫須是的的大丈夫,不是一般小智小慧人能做到的。我們做功夫做到體中玄的中要這個時候,早已是淡、淡、淡,淡得無言可說了,那麼怎麼講呢?原來不是有為,不是無為,行走坐臥、動靜酬酢往來之中都是歷歷孤明啊!歷歷孤明,如朗照當頭,推也推不走,拉也拉不來,沒有絲毫斷續的痕跡。上面意中玄所說的光明朗照時,月亮是有了,只是還不怎麼明亮,現在才是光明朗照的不得了,由月亮的光亮變為太陽的光芒了,所以說朗照當頭。

 

那麼上要呢?唉!更是不能言講了,至此難於開口措詞,世尊見文殊、迦葉白椎竟便下座,古來諸禪大德至此便拂衣歸方丈。因為這時候你那朗照的太陽光也沒有了。

 

從前有一個僧人問曹山大師,他說:「朗月當頭時如何?」就是有個月亮照頭上時是怎麼樣呢?這功夫已經做到了意中玄了,但還不是體中玄。那麼做到體中玄,就是月亮變為太陽,更亮了。但是,在宗下的語句上,只是用月亮來表示,而沒有說太陽。這個朗月當頭怎麼樣呢?曹山說:「猶是階下漢。」你還是在接引室的臺階下面,非但沒有升堂入室,還在接引室下面,就是說你功夫還差得遠,但這僧人也是個漢子,不放過曹山,就說:「師父,請接引上階」。就是說請你助一臂之力,把我拉上來,接引我登堂入室!曹山說:「月落時相見。」等你頭上月亮落掉了、沒有了,再和你見面。這功夫做到最後的時候,渾化相忘,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是不是斷滅空?我們上面說無味當中有至味在!他並不是光明沒有了,而是不知不覺了,不見了,不執著它了,渾化相忘,毫無痕跡了。

 

我們初初看到光,覺得很明亮,但是你熟悉了,也不覺得在光明中了。比如我們現在生活在空氣當中,你覺得有空氣嗎?你並不覺得。但是把你關到一個真空的房間裏去,你馬上就會覺得悶氣,好像要死了,這時你就想要透透空氣,於是,才覺得空氣的存在。生活在空氣當中久了、習慣了,也就不覺得了。所謂「月落時相見」者,就是說你不要執著光明,你還有這個在就是窠臼。有一點點的執著,都不能成就佛果。所以我們說任何神通變化都不能執著,要像什麼也沒有一樣,要如癡如呆。其實並不是光明就沒有了,也不是神通沒有了,是有而不覺了。比如我們每個人都會穿衣裳、都會吃飯,你還覺得是稀奇的事情嗎?穿衣、吃飯這太平常了,不值得一談,所以,一般人也不執著它。那麼,現在做功夫做到這裏,熟悉到了極點,無絲毫痕跡,就渾化相忘了。

 

我們學密宗也是這樣,修到最後就如臘月三十的月亮。臘月三十晚上還有月亮現出來嗎?就是說那時節你就忘記了,什麼光也不住著了,真正到家了。這時候只是圓圓的圓覺大智朗然獨存,別的東西都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

 

圓覺大智就是無所覺,無有相對,有能覺所覺就糟了。修法修到這個地步,才是真正到家啊!這時就能夠把宇宙間所有一切萬物都會歸自己了,這些東西都是我。所以僧肇大師說:「會萬物歸自己者,其惟聖人乎?」是不是只有聖人能做到呢?是的。凡夫誰能做到?凡夫誰能知道這些萬物都是自己啊?所以只有聖人才能做到。

 

講到這裏,想起一個公案。有個僧人問大隨禪師:「大千壞時,法身壞不壞?」我們知道大千世界有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它畢竟是要壞的。大千世界壞的時候,這個法身壞不壞呢?我們大家知道,佛說法身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動不搖、不變不易、亙古常青的妙體。來者提出大千世界壞時法身壞不壞這問題?要是我們就會馬上答:「法身不壞。」這樣不問來機的對答那就不對了,為什麼?因為對答時要順著來者的語脈,把他的問意打進去,叫來者知痛知癢,於心念不行處,驀然回首,見到本性。不把他打進去,他就不能夠開悟。不要和他講道理,這時講道理是沒用的。所以,禪宗的話不是說道理,它是兩面刃,一面是殺你,一面是活你,讓你從死中得活。所以大隨答復他說:「法身也壞。」哎呀!這話不是與佛所說大相徑庭?莫不是錯下名言,迷惑世人,這是要墮金剛地獄啊?但是,如果這個話真答錯了,投子青和尚是大禪德為什麼要裝香作禮,稱讚他是古佛再世呢?原來所謂世間者,不論什麼事物,都是我們廣大眾生的佛性(就是法身)所變化顯現的,離開法身什麼也沒有。所以,《法華經》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就是說世間的一切事物無一不是依法身而建立的。「是法」就是指不論什麼事物,而「法位」就是一真法界(也就是我們的法身),「是法住法位」就是說世間的一切事事物物都是法身的顯現,依法身而建立,所以,說世間相就是法身,法身就是世間相。

 

我們知道,事以理成,理以事顯,理事不可分,所以經云:「性相不二,心境一體,」世間相正是顯現我們的法身,古德云:「萬象叢中獨露身」。心——法身既然是常住不壞,那麼,世間相就自然常住了。

 

從世間相表面上看,似乎是滄海桑田,瞬息萬變不長久的,怎麼說常住呢?其實事物的本體實無壞滅,不過這邊壞了,到那邊又生了,搬了一個場所而已。這個道理蘇東坡在《赤壁賦》中說得很好:「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水不停的流啊流過去,水儘管流但並不是流過去就沒有了,水還是滔滔不絕地流。月有陰晴圓缺,陰缺時候沒有少掉什麼,月亮晴圓的時候也沒有多出什麼來,儘管圓與缺,月亮的月體還是如此。東坡居士借水和月說明萬物的假相在變化而實體未變易。同時又進一步說明心胸不豁達,執著假相的人看世間是滄海桑田,瞬息萬變的,而開朗明智之士識得事物與眾生一致的真體,就知道天地的一切一切皆是常住不變的了。

 

真正悟道者,就是如此瀟灑自在,橫拈豎指,皆成妙諦,倒說豎說,無非奇葩。此妙趣豈筆墨之所能形容!是故我等做功夫,必須精勤努力,不可懈怠因循,於有生之年,證成大道,廣度眾生,才無愧於此生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chen1943 的頭像
    lichen1943

    oooooooooolichen1943的部落格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