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放逸品:
經文:昔佛在世時,有五百賈客,從海中出,大持七寶,還歸本國,經歷深山,為惡鬼所迷,不能得出。糧食乏盡,窮頓困厄,遂皆餓死。所齎寶貨,散在山間。時有沙門,在山中學,見其如此,便起想念:吾勤苦學道,積已七年,不能得道,又復貧窮,無以自濟。此寶物無主取之,持歸用立門戶。於是下山,拾取寶物,藏著一處,訖便出山,求呼兄弟,負馳持歸。方到道半,佛念比丘,應當得度。佛便化作一比丘尼。剃頭法服,粧面畫眉,金銀瓔珞,隨谷入山,道逢沙門。頭面作禮,問訊起居。道人呵比丘尼曰:為道之法,應得爾不!剃頭著法衣,云何復粧面畫眉,瓔珞身體也?比丘尼答曰:沙門之法,為應爾不?辭親學道,山居靜志,云何復取非其財物?貪欲忘道,快心放意,不計無常。生世如寄,罪報延長。於是比丘尼,為說偈言:比丘謹慎戒,放逸多憂;變諍小致大,積惡入火焚;守戒福致喜,犯戒有懼心;能斷三界漏,此乃近涅槃。

221
白話解釋:從前,佛陀在世時,有五百個商人,出海從事貿易,從來帶著極值錢的各種珍寶,回歸本國。他們在途中經過一座深山,被一種惡鬼所迷路,無法出來,漸漸糧食吃完了,到最後飢餓困苦,無法支持,因此都餓死了。他們所帶回來的寶物,也散失在深山野谷之間。此時有個沙門,在這座山高處學道,發現這些商人已經餓死,寶物又散失了,就起了一種念頭:我勤苦學道,已經有七年,還沒有得道,又加上自己也貧苦萬分,無法自活,這些寶物已經無主,不如將它撿來,留給自己成家立業。因此他便下山走到深谷荒野,將死去的商人遺落的珠寶,一一找到,收集在一處,然後出山,準備找尋他的兄弟,速回家。剛到半途,佛陀以神通力,知道這個比丘,應當得度了,佛陀便變化為一個比丘尼,剃除頭髮,穿著袈裟,但是將臉化粧了一番,眉毛也描了,身上又佩些金銀飾物和項?,沿著山谷走進來,在路上遇到這個沙門。首先比丘尼便向比丘禮拜,並且問候生活情形。這位高山修道的比丘,看見比丘尼這付模樣,就大聲呵責她說:做一個修道的比丘尼,應該這付模樣嗎?你剃了光頭穿上袈裟,又怎能化粧畫面,畫起眉毛,身上珠光寶氣呢?比丘尼回答道:那你們比丘學道,是不是應該像你那樣─辭別雙親學道,住在山裏修心養性,又怎能拾取你不該佔有的財物呢?哦!這樣子貪得無饜將修行都忘了,只貪圖滿足自己私欲,不思惟人生無常,浮生如寄,這樣子你不怕前世的罪報延長嗎?因此比丘尼就為這位比丘說了一首偈語:比丘應該嚴戒律,貪心放逸多罪愆;小惡積多成大惡,積惡成報入火場。守戒必然得福報,犯戒之人有心憂,如能斷滅三界結,修道才能得滅度。

222
涅槃經云:若見佛性能斷煩惱,是則名為大般涅槃,以見佛性故,得名為常樂我淨。

223
經文:是時比丘尼,說此偈已,為現佛身,相好光明。沙門見之,悚然毛豎,稽首佛足,悔過自陳:愚癡迷謬,違犯正教,往而不返,其將奈何?於是世尊,即說偈言:若前放逸,後能自禁,是照世間,念定其宜;過失為惡,追覆以善,是照世間,念善其宜;少壯捨家,盛修佛教,是照世間,如月雲消;人前為惡,後止不犯,是照世間,如月雲消。於是比丘,重聞此偈,結解貪止,稽首佛足,還到樹下,數息相隨,止觀還淨。獲道果證,成阿羅漢。
224
白話解釋:此時比丘尼說了這首偈,便示現了佛陀金色光明身相,沙門見了,驚懼萬分,頂禮在佛前,懺悔自陳:我太愚痴荒謬,違反了佛道的戒律,既然事已經做了,那要怎樣才能補救呢?當下佛陀就說了偈教導他:從前如果出了錯,事後再能斷不為,知過必改如寶鏡,應該繼續修禪定。為人犯過便是惡,應以善行來消融,重新作人如寶鏡,時時為善兼利人。年輕離家住深山,修行佛道之奧義,行如寶鏡照世間,如同雲開見明月。有人往昔造罪愆,爾後痛悔不再犯,此是世間好榜樣,如同雲開見明月。此時這位比丘,又聽了這首偈語,心裏的苦惱解除了,貪念也消失了,他頂禮佛陀之後,回到樹下,就持續修數息觀直到妄心清淨,證得佛道的阿羅漢果位。

225
開悟聖僧云:一念清淨絕千古,十界依正無纖塵;識得此念是何物,世間忽然少一人。

226
二十六、心意品:
經文:昔佛在世時,有一道人,在河邊樹下,學道十二年中,貪想不除,走心散意,但念六欲。目色、耳聲、鼻香、口味、身更、心法,身靜意遊,曾無寧息。十二年中,不能得道。佛知可度,化作沙門,往至其所。樹下共宿,須臾月明。有龜從河中出,來至樹下。復有一水狗,飢行求食,與龜相逢,便欲噉龜。龜縮其頭尾,及其四腳,藏於甲中,不能得噉。水狗小遠,復出頭足,行步如故,不能奈何,遂便得脫。於是道人,問化沙門:此龜有護命之鎧,水狗不能得其便?化沙門答曰:吾念世人,不如此龜,不知無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形壞神去。生死無端,輪轉五道;苦惱百千,皆意所造。宜自勉勵,求滅度安。

227
白話解釋:從前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學佛的比丘,在一條河邊的大樹下,連續不斷的十二年學道歲月中,貪心還是沒有消融,整天心猿意馬,一肚子全是男女功名愛恨。眼裏只知道貪色,耳朵只貪圖聽好音,鼻子只貪圖聞香味,嘴巴只貪圖好味。一個人心裏充滿了白日美夢,人是坐樹下,心老早就到九霄雲外了。這樣子,身在樹下心在天外,沒有一天靜下來。十二年裏,連佛道的影子也沒見到。佛陀知道他這個人還是可以度化,就變化為一個比丘,來到他修行的地方,在河邊大樹下一同度夜。但是剛休息不多久,月亮出來了,就看到一隻小龜從河裏爬出來,一直爬到大樹下。此外,又有一隻水獺,肚子餓了從水裏出來尋食,和烏龜在途中相遇,水獺衝扑過來便要將烏龜吃掉,那隻龜急忙將自己的頭、尾巴,和四隻腳縮到甲裏,水獺就無法吃掉烏龜。那水獺無奈,只好放棄,剛走不遠,那隻烏龜又把頭足伸出來,照常爬行。水獺將牠無可奈何,烏龜便逃脫這條命。因此這個修行的比丘,就對佛化的沙門說:你看,這隻烏龜有了保命的殼,所以水獺還是不能奈何牠!佛化的沙門說:我想世人連這隻烏龜也不如。世人渾渾噩噩,不知生命無常,整天心猿意馬,大腦內充滿美夢。如果外魔(外來的誘惑)一旦得逞,便會乘機而入,這個人便完了。你要知道,生和死是沒有定底的,它會翻來轉去,流落天道、人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的。一切的苦惱,都是這顆心造作的。應該自我勉勵,尋求寂滅才是一勞永逸啊!

228
經文:於是化沙門,即說偈言:有身不久,皆當歸土,形壞神去,寄住何貪?心豫造處,往來無端;念多邪僻,自為招患。是意自造,非父母為;可勉向正,為福勿回。藏六如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於是比丘聞說此偈,貪斷望止,即得羅漢道。知化沙門,是佛世尊,敬肅整服,稽首佛足。天龍鬼神,莫不歡喜!

229
白話解釋:接著,佛化的沙門便說了一首偈:身體不長久,有命皆歸土;身死靈已去,逆旅何必萬年守。心猿到處去,來往無定處,妄念多邪門,為你招來無窮禍。妄心自己造,不是父母生,使它向正途,為了福報不回頭。如同烏龜藏頭足,防止心賊如守城;手持慧劍與魔,打了勝仗便無患。此時修道的比丘聽佛說了這首偈,馬上貪欲斷滅,就得了佛道四果。他此時已知樹下那位沙門是佛陀所化,便整頓衣服急忙頂禮如來座下,在傍護法的天龍鬼神之類,也無不歡喜萬分。

230
五祖弘忍大師云:若守住真如清淨心,七天之中靈靈覺覺,不證悟自心者,吾死墮耕舌地獄。

231
開悟聖僧云:學佛在心不在外,心地慈悲德具足;貪瞋癡愛疑妄盡,不動無明是活佛。

232
二十七、華香品:
經文:昔佛在舍衛國,國東南海中有臺,臺上有華香樹,樹木清淨。有婆羅門女五百人,奉事異道,意甚精進,不知有佛。於時諸女自相謂曰:我等稟形生為女人,從少至老,為三事所鑑,不得自由。命又短促,形如幻化,當復死亡。不如共至華香臺上,採取香華,精進持齋,降屈梵天,當從求願:願生梵天,長壽不死;又得自在,無有鑑忌。離諸罪對,無復憂患。即齎供具,往至臺上,採取華香,奉事梵天。一心持齋,願屈尊神。於是世尊,見此諸女,雖為俗齋,其心精進,應可化度。即與大眾弟子、菩薩、天龍、鬼神,飛昇虛空,往至臺上,坐於樹下,諸女歡喜:謂是梵天,自相慶慰,得我所願矣。時一天人,語諸女言:此非梵天,是三界尊,號名為佛,度人無量。於是諸女,前至佛所,為佛作禮,前白佛言:我等多垢,今為女人,求離鑑撿,願生梵天。佛言:諸女!快得善利,乃發此願。世有二事,其報明審;為善受福,為惡受殃,世間之苦,天上之樂,有為之煩,無為之寂。誰能選擇,取其真者?善哉諸女,乃有明志!

233
白話解釋:從前佛陀在舍衛國,國都東南方海上有一座島,突起一塊臺地,臺地上有一片華香樹,林木非常清淨幽美。這裏住有五百位婆羅門貴族女人,在這裏修行邪道法門,非常虔誠精進,但是她們不知有佛陀出現於世。此時她們彼此談天說地言:我等稟受父母的形體,生為女人身,從少到老,被身、口、意三件東西所控制支配,不能自由。況且生命短促,形體脆弱,還要死亡。不如一同到華香臺上,採摘香花,嚴謹持齋,祈禱梵天之神,來滿足我們的心願,我們死後希望升到大梵天,長壽不死,而且到了那裏,就會自由自在,沒有什麼事使我們忌諱和監制我們。到那時候就可以遠離一切罪惡,不再有苦惱災患纏身。然後,她們就帶了供養瓶之類的東西,到島上,採了許多芬芳的華,去供祭大梵天神。她們一心持素,願意終身服侍大梵天神。佛陀在定中看到這些女子,雖然修持的是普通的法門,沒有義理基礎的齋戒,但是她們內心卻努力虔誠,應該得到度化。佛陀馬上便率領所有弟子、菩薩、天龍鬼神等信眾,飛昇到虛空,降落到那塊島上,然後坐於樹下,那些女子看到天上有神祇下降,十分歡喜。她們認為是梵天大神來了,就互相慶賀安慰說:我們的祈願終於達到了!此時有一位天人,向那些女子說:這位聖者,不是大梵天神,他是三界之尊,稱為佛陀的大覺者啊,他已經度盡無數眾生出離三界了!這些女子聽後便齊集佛前行禮,並且稟告佛陀說:我們造業太多,今為女人之身,希望脫離三界牢獄,升大梵天!佛陀說:各位善女人!妳們為了儘快能獲得為善之利益,才發了這番心願。我向妳們說:世間有兩件事,它的果報是最明確不爽的!為善必然得福報,為惡必然受災禍。世間的苦難,天界的快樂,世俗的煩惱,佛道出世的寂滅法味,這幾種不同層界的生命境界,誰能去選擇其中最偉大深奧的真理呢?好吧!各位善女子!妳們有這種透徹的智慧嗎?

234
經文:於是世尊,即說偈言:孰能擇地,捨鑑取天;誰說法句,如擇善華。學者擇地,捨鑑取天;善說法句,能採德華。知世坏喻,幻法忽有;斷魔華敷,不現死生。見身如沫,幻法自然,斷魔華敷,不現死生。於是諸女,聞佛此偈,願學真道,為比丘尼。頭髮自墮,法衣具足。思惟寂定,即得羅漢道。

235
白話解釋:佛陀說罷,就以一首偈語作結:誰能慎擇福地,捨卻梵天之門?誰說佛法真義,如摘聖潔之花?覺者慎選福地,捨卻梵天之門,善說佛法要義,能採出世之花!如知世事如坯,一切幻化假有,能別魔花舖地,不入生死輪迴。色身如泡如沫,萬法皆幻本然,能捨魔花舖地,不入生死瀑流。婆羅門女子,聽佛說這首偈語,一齊發願學習佛道,出家為比丘尼,她們秀髮自落,法衣自然披身,靜觀寂然禪慮,即得羅漢果位。

236
開悟聖僧云:前世修來此報身,百鍊千鎚作完人;自身識得娘生面,轉勸他人認主人。

237
經文:阿難白佛言:今此諸女,素有何德?乃令世尊,就而度之。一聞說法,出家得道也?佛告阿難:昔迦葉佛時,有大長者,財富無數,夫人婇女,有五百人。其性惡,門不妄開;夫人婇女,欲往見佛。終不肯聽。後日國王,請諸大臣,上殿宴會,會輒竟日。時夫人婇女,見長者入會。便共至佛所,稽首作禮,小坐聽經,各發願言:令我世世,莫與惡人,共相遭遇。所生之處,恒與道德聖人相值。聞來世,有佛名釋迦文,願與相值,出家學道,奉持訓誨。佛語阿難:爾時夫人、婇女五百人者,今此五百比丘尼是。本願懇惻,今應得度。是以世尊,就度之耳!佛說是時,莫不歡喜!

238
白話解釋:此時阿難問佛:這些婆羅門女子,素來有什麼福德,能使世尊親臨來度她們入佛門,而且一旦聞法,就出家悟道呢?佛向阿難說:從前迦葉佛時,有一位偉大的長者,富甲天下,妻子和後堂美女,有五百人。但是長者的天性嫉恨別人,不願輕易大開方便之門。有一天,他的妻子和美女要去見佛,始終不肯答應。隔一天國王邀請大臣,出席國宴,酒席晝夜舉行。當時長者夫人和美女知道他已入朝參加國宴,就一齊到佛陀精舍,叩頭行禮,坐下聽經,每人都發願說:請佛陀保佑我,生生世世不要與惡人相遇,我出生的國土,能與覺者聖賢相遇。我們聽說未來世有一位名叫釋迦文的佛陀降世,我們希望能與這位世尊相遇,我們願意跟他出家學道,奉持他的教導。佛陀向阿難說:那時那些長者的夫人、家裏的侍女等五百多人,就是現在出家的比丘尼。因為她們前世立願懇切哀誠,所以今生應得度出家。因此我才特別親自去度化她們的!佛陀說了這段因緣時,聽者無不萬分歡喜!

239
金剛經云: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http://fawang.hihosting.hinet.net/ebook/ebook046-all.htm

arrow
arrow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