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禪宗的五派分張

中唐以後,佛教各宗,漸漸趨向沒落,唯有禪宗,一枝獨秀。六祖慧能的會下,濟濟多士,各各將其禪要,分化各地。其中以南嶽懷讓(677744)及青原行思(?~740)最為優秀,故亦唯此法系,傳世最久。由於南嶽的弟子,馬祖道一(707786)在江西,青原的弟子,石頭希遷(700790)在湖南,揚舉其獨自的禪風,而為南宗禪帶來了開拓性的局面。

 

南嶽的法孫,百丈懷海(720814),福州長樂人,俗姓王(一說姓黃)。自幼即喜遊訪寺院,年二十,從西山慧照出家,後從南嶽之法朝律師受具足戒,未久到廬江(安徽省),在浮槎寺閱讀大藏經多年。適逢馬祖道一在南康弘法,乃傾心依附,師事馬祖二十年而大悟,遂得道一之印可。後出主新吳(江西奉新)百丈山,自立禪院,制訂清規,率眾修持,實行僧團之農禪生活。嘗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十九年之間,制定了《百丈清規》,作為獨特的禪院生活的規範。這已不是限於大小乘的戒律,而是從全新的立場,確立了叢林的規矩,創下了禪院獨立的根基。他是把印度傳來的戒律和中國社會的禮教,做了調和之後,所出現的型態。於「禪門規式」中,可以見到其大綱。若據以此,不難知道,自初祖達摩以來的禪僧,多依於律院而住,至此,便漸漸地有了屬於禪僧們獨立的道場。禪院不建佛殿,但有法堂,住持隨時上堂陞座以接化大眾。另外設有方丈、僧堂、庫院。僧堂中設有長而連接的床位及椸架,大眾的席次,依僧臘而定,一切起居,坐禪辦道,均在僧堂之內。他們為了實行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從事作務勞役。清規規定是普請法,全體一律,從事勞務,在十主事的監督指導之下,經營禪院。若有人觸犯了生活規範,便用柱杖杖之,集合大眾,燒卻其衣缽道具之後,由偏門將之遣逐出去。確立了這樣的禪院生活的自治體制,使得禪院的獨立,成了可能,乃是佛教史上應該大書特書的事。

 

一、溈仰宗及臨濟宗

溈山靈祐(771853)。為溈仰宗初祖。福州長溪(福建霞浦縣南)人,俗姓趙。法名靈祐。十五歲隨建善寺法常(又稱法恆)律師出家,於杭州龍興寺受具足戒。曾先後遇寒山、拾得。二十三歲至江西參謁百丈懷海,為上首弟子,於此頓悟諸佛本懷,遂承百丈之法。憲宗元和末年,棲止潭州大溈山,山民感德,群集共營梵宇,由李景讓之奏請,敕號「同慶寺」。其後(一說大中初年)相國裴休亦來諮問玄旨,聲譽更隆,禪侶輻輳,海眾雲集。會昌法難之際,師隱於市井之間,至大中元年(847)復教之命下,眾迎返故寺,巾服說法,不復剃染。裴休聞之,親臨勸請,始歸緇流。師住山凡四十年,大揚宗風,世稱溈山靈祐。大中七年正月示寂,世壽八十三,法臘六十四。諡號「大圓禪師」。嗣法弟子有慧寂、洪諲、智閑等四十一人。其中,仰山慧寂承其後而集大成,世稱溈仰宗。在其所建的大溈山(湖南寧鄉)的同慶寺,住了四十二年之間,化導了門弟子千人。他著有《溈山警策》,在這本書中,他以為處此澆季之世,無常迅速,學佛之人,不可懈怠;宜常反省,善自洞察時代的弊風;切莫誤道,當把握住本來面目。舉起了他的謹嚴綿密的宗風。他所說的道,便是無心而已;若得無心,便證諸法各住其位,而又無不圓通無礙。

 

仰山慧寂(807883)。廣東番禺人,與溈山靈祐同為溈仰宗之祖。又稱仰山禪師。俗姓葉。自幼欲出家,父母不許,後斷兩指以明志,時年十七,乃依南華寺通禪師剃度,未受具足戒即四出遊方,初參謁耽源應真,既悟玄旨;未久,入溈山靈祐之室,得傳其心印。後更往江陵受戒,深研律藏。又參禮巖頭全。未幾,復還溈山,執侍靈祐凡十五年,互相激揚宗門。唐僖宗時遷居江西大仰山,大振溈山之法道,學徒聚集,盛冠一方,是為仰宗。有仰山小釋迦之號。師資相承,別開一派,即溈仰宗。師常對學人強調,回向返照與如實修行。他喜利用符號示人,曾有向他請開示者,乃用紙畫一規圓相,以表其禪旨,又常以手勢啟悟學人,稱為仰山門風。後遷江西觀音院,後梁貞明二年復遷韶州東平山,同年示寂,世壽七十七。一說唐中和三年,或大順二年示寂。諡號「智通禪師」。追諡「智通禪師」。因溈山及仰山的禪風謹嚴,不能適應江南的民風,所以他們師資的法脈,在五家之中,衰落得最早。

 

臨濟義玄,曹州(河南)南華人,俗姓邢。幼負出塵之志,及落髮受具足戒後,便慕禪宗,初到江西參黃蘗希運。嘗問黃檗佛法的大意,但卻三問三喫棒。又禮謁高安大愚、溈山靈祐等。後還黃蘗,終於受到了印可。此後於宣宗大中八年(854),至河北鎮州住於臨濟院,設四喝、四料簡、三句、三玄、三要、四照用、四賓主等機法接引徒眾,更以機鋒峭峻著名於世,每以叱喝顯大機用,別成一家,遂成臨濟宗。世有「德山棒、臨濟喝」之稱。其對參禪行者極為嚴苛,然學徒奔湊,門風興隆,為我國禪宗最盛行之一派。他接化學人盛用禪機,實行棒喝,舉揚了「無事」的宗風。臨濟禪的思想,和黃檗相同,站在生佛不二的立場,以無心為重,無事為宗。

咸通八年四月示寂,敕諡「慧照禪師」。其語要由門人慧然編成《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一卷(又作《臨濟義玄禪師語錄》、《臨濟錄》),為把臨濟的言行,分作上堂、示眾、勘辨、行錄之四章,將中國祖師禪的特質作了很好的表露。嗣法者有興化存獎、三聖慧然、灌谿志閑等二十二人,皆為宣揚祖風之佼佼者。

 

臨濟宗之內,在義玄的法系之下,出有慈明楚圓,楚圓的弟子楊岐方會(9961049)北宋臨濟宗楊岐派之開祖。石霜楚圓之法嗣,南嶽懷讓法系第十一世,臨濟義玄法系第八世法孫,袁州(江西)宜春人,俗姓冷,法名方會。初從楚圓掌監院之事,後住筠州九峰山,未久至袁州楊岐山住持普通禪院,大振禪風。宋仁宗慶曆六年(1046),住潭州雲蓋山海會寺。皇祐元年示寂,世壽五十四;一說慶曆六年或皇祐二年示寂,世壽五十八。遺有《語錄》一卷,開出了楊岐派。方會住於楊岐山的普通禪院,善守其枯淡家風。他說,一切諸法,皆是佛法;三世諸佛,在諸人的腳跟下,轉大法輪;百草樹木,均作大獅子吼,演說摩訶般若。

 

楚圓的另一位弟子黃龍慧南(10021069)。臨濟宗黃龍派之祖。信州玉山(江西上饒)人,俗姓章。少習儒業,博通經史。十一歲從定水院智鑾出家,十九歲受具足戒。遍參棲賢澄諟、雲峰文悅、石霜楚圓等諸宿,皆蒙器許。後於同安院開堂說法,四眾歸趨。未久移至歸宗寺,因堂宇突遭火災,全寺盡毀,遂蒙冤坐獄,吏者百端求隙,而師怡然引咎。久而後赦,乃退居黃檗,於溪上築積翠庵,四方接踵而至,受請至黃龍山崇恩院,大振宗風,遍及湖南、湖北、江西、閩粵等地,此一系統乃蔚成黃龍派,日本臨濟宗之祖榮西即源出此一流派。

 

師嚴於格己而明於接人,他嘗以佛手、驢腳、生緣之三轉語考問學者,三十餘年鮮有能契其旨者,天下叢林,目為「黃龍三關」;有人酬答之後,問其可否,他卻閉目危坐,再問他,他便回說:「已過關者,掉臂徑去,安知有關吏?從吏問可否,此未透關者也。」

 

師住黃龍時,法席鼎盛,直追馬祖、百丈。於宋熙寧二年入寂,世壽六十八。世稱黃龍慧南。徽宗大觀四年(1110),追諡「普覺禪師」。遺有《黃龍南禪師語錄》、《語要》、《書尺集》等各一卷行世。門下之晦堂祖心、寶峰克文、泐潭洪英等皆馳名禪林。

 

二、曹洞宗

洞山良价(807869),我國禪宗曹洞宗之祖。唐代越州會稽(浙江會稽)人,俗姓俞。幼從師誦《般若心經》,以無根塵之義問其師,其師駭然,即指往五洩山禮靈默禪師披剃。年二十一,詣嵩山受具足戒,尋謁南泉普願,深領其旨,又訪溈山靈祐,參「無情說法」之公案,不契。受指示詣雲巖曇晟,問無情說法之義,辭歸時,涉水睹影,大悟前旨。後嗣雲巖之法,於江西洞山弘揚佛法,倡五位君臣說,門風頗振。咸通十年,於丈室端坐長往。世壽六十三,法臘四十二。敕諡「悟本禪師」。其嗣法弟子有雲居道膺、曹山本寂、龍牙居遁、華嚴休靜、青林師虔等二十餘人。尤以本寂之法系,稱作曹山,合稱之,即為曹洞宗。著有《寶鏡三昧歌》、《玄中銘》、《洞山語錄》等。

 

曹山本寂(840901)。泉州莆田(福建古田)人,俗姓黃。為禪宗曹洞宗之祖洞山良价之法嗣。幼習儒學,十九歲入福州福唐縣靈石山出家。二十五歲受具足戒。咸通年間(860873),禪風極盛,乃謁洞山良价,往來請益,遂得密受宗門玄旨。後開堂於撫州吉水,改名曹山,以表思慕曹谿之情。

 

未久,遷住荷玉山(或謂師以該山改名曹山),學徒雲集,大振洞門宗風,講授洞山五位之旨訣,成為叢林之標準,並注解寒山詩以饗學人。時有洪州鍾氏,屢請不赴,僅書寫大梅法常之山居頌一首答之。天復元年六月,焚香安坐而終,世壽六十二。敕諡「元證禪師」。其後,洞山、曹山之風益盛,門徒日眾,遂稱曹洞宗。著有《曹山語錄》二卷。門人有曹山慧霞、金峰從志、鹿門處真、荷玉光慧、育王弘通等。

 

汲取了石頭及藥山之法流的洞山良价,於會昌法難之後的大中末葉之際(859),在江西的筠洲洞山,努力接化,據說在其會下五百至千人之中,多為中級以下的官僚。洞山的思想,則可從《寶鏡三昧》、《玄中銘》、《新豐吟》以及其他資料之中,得到瞭解。洞山以為,佛祖所傳的正統禪法,除了修證自性清淨的一心之外,別無其他;他又以易理的解釋,用正偏的五位,說明這個一心。他又貼切著時代的思想而說禪要,所以排斥名利,激勵學人,以宣揚其綿密的家風。他的弟子曹山本寂,住於江西撫州的曹山,化導徒眾;後來轉往荷玉山,問法者多達千二三百人。他對洞山的五位說,作了詳細的闡明,壯大了他老師的門風。

 

三、雲門宗及法眼宗

 

雲門文偃(864949)。為雲門宗之祖。浙江嘉興人,俗姓張。法名文偃。幼懷出塵之志,從嘉興空王寺志澄出家。未久,至毘陵壇受具足戒。遍覽諸經,深究四分律。後至睦州(浙江建德)參學於道明門下。經數載,盡得其道。又謁雪峰義存,依住三年,受其宗印。後歷叩諸方,參究玄要,聲名漸著。後梁乾化元年(911),至曹溪(廣東)禮六祖塔,後投於靈樹如敏會下,如敏推為首座。貞明四年(918)如敏示寂,師嗣其法席,主持靈樹寺。同光元年(923),於雲門山創建光泰禪院,道風愈顯,海眾雲集,法化四播。後漢隱帝乾祐元年(948),南漢王劉龔敕賜「匡真禪師」。二年四月十日上表辭王,垂誡徒眾,端坐示寂,世壽八十六,僧臘六十六。北宋乾德四年(966),太祖復追諡「大慈雲匡真弘明禪師」。

 

師之機鋒險峻,門風殊絕,世稱雲門文偃。他在廣東省的雲門,將睦州道明的峻嚴和雪峰義存的溫密,作了恰到好處的調和,開出了獨特一派的宗風。他的接化手段,在於縱橫無盡的殺活機用,出人意表地運用咦、露、喝等的一語一字,以頓悟的禪風,直下截斷學人心中的葛藤,故稱之一字關。依照《雲門廣錄》(《雲門文偃禪師廣錄》三卷、《大慈雲匡真弘明禪師語錄》一卷),得知文偃的禪學思想,主張佛法不從高處求,天地間的萬事萬物之中,即可看到真如實際的面貌。因此,策勵學人,必須在日常生活上,將此真俗合一的精神,作具體的表現。他的禪風,由廣東省的韶州一帶開始,終於流布到了揚子江流域的廬山及湖北一帶。嗣法者有實性、圓明、明教、道謙、智寂、義韶等八十八人。

 

玄沙師備(835908)。福州閩縣人,俗姓謝。幼憨黠,好垂釣,常泛舟自娛。唐咸通(860873)初年,年屆三十始脫塵志,投芙蓉山靈訓禪師落髮。受具足戒後,行頭陀法,終日宴坐,人稱備頭陀。與法兄雪峰義存親近若師徒,同力締構,參學者眾。偶閱楞嚴經,發明心地,諸方請益者如水歸海。初住梅谿普應院,不久遷玄沙山,應機接物凡三十餘載,學侶八百餘人。時有閩帥王審知,事以師禮,曲盡殷勤,並奏賜紫衣,號「宗一大師」。梁開平二年示寂,世壽七十四(一說七十或七十五)。

 

清涼文益(885958)。餘杭(浙江餘杭)人,俗姓魯。七歲出家,初依明州希覺攻毘尼。後投長慶慧稜學禪法,久之不契。偶遇羅漢桂琛於漳州,遂嗣其法。出世於臨川崇壽院。南唐國主李氏禮敬有加,並迎至金陵,住報恩院,事以師禮,賜號「淨慧大師」。後主且從之受戒,為建清涼伽藍。高麗、日本等國渡海來學者,相望於途。顯德五年秋閏七月示寂,世壽七十四。諡「大法眼」,為法眼宗之開祖。著有《宗門十規論》、《大法眼文益禪師語錄》各一卷。

 

由於玄沙師備和其法系下的清涼文益的努力,形成了法眼宗。這是在吳越佛教的隆盛地區,連結了杭州、明州、臺州等浙江的重要地方而流行的一個宗派。文益禪師喜愛石頭的禪風,推獎石頭希遷所撰之《參同契》並為之作了註解,所以他的禪學思想,極富義學的色彩。他所宣揚的,則包括了禪淨融和,以及華嚴的圓融,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等的教理思想。正由於此,便失去了禪的真面目。結果,義學氣味的法眼宗,便與謹嚴的溈仰宗一樣,接受了早衰的命運。

 

以上的溈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之五宗,稱為五家;在此五家之內的臨濟宗,教勢最優,到了宋代,又從臨濟宗下,分出了楊岐及黃龍兩派,合稱之為五家七宗。同樣是六祖慧能的法系傳承下來,卻分出了這麼多宗派,這是因了諸位禪師,各自所稟的個性不同,所以產生了不同的禪風。依照天目高峰(12381259)對於諸家禪風的評語,則為:臨濟之痛快、溈仰之謹嚴、雲門之高古、曹洞之細密、法眼之詳明。又從清涼文益所著的《宗門十規論》中所述看來,正當禪宗的五家,逐漸形成之時,即產生了十弊。德山、臨濟、溈仰、曹洞、雪峰、雲門等的弟子們,為了保護自宗及其祖師,相互之間,不究真際,但攻矛盾而從事鬥諍。因此而使宗師們忘卻了佛祖的宗旨,妄用棒喝及圓相,或用歌頌,誑謔於人。可是,一般愚人竟然信之,並用口來唱其言句,謂為妙解。

 

 

參考書籍:    《中國禪宗史》印順法師

                  《中印禪宗史》孤峰智璨

                                    《禪宗史》宇井伯壽

《宋高僧傳》宋贊寧著

《景德傳燈錄》宋道原撰

《五燈會元》南宋普濟撰

 

http://www.buddhismmiufa.org.hk/buddhism/special/wisdomreligion.htm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五家 出家 弟子
    全站熱搜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