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此句出自《六祖壇經》。在《六祖壇經》中,六祖惠能將這句話做了衍申:「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大意是,前念如果執著境界,對所面臨的環境產生好或壞、有或無等等反應,那就是煩惱;如果念頭一轉,下一念離開前念所產生的種種分別、執著、計較,這就是智慧。
菩提是覺悟、開悟、智慧之意。乍聽之下,似乎離開煩惱就可得到菩提;其實,煩惱和菩提並無不同。這些都是心的作用。如果心中有計較的念頭,那就是煩惱;如果心中沒有計較的念頭,但仍照樣活動、照樣起作用,這就是菩提。
在平常生活中,這種情形太多了。有人要克服困難,結果困難更多;有人要打倒敵人,結果製造更多敵人;有人要追求歡樂,結果歡樂離自己越來越遠。那都是因為不明白不論苦難也好、敵人也好、幸福也好,都未離開自己的念頭。自己的念頭如果自私、狹隘,就把自己困住了。
所以,我經常勸煩惱中人一句話:「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如果前面有一座山橫阻著,非撞山不可嗎?爬過山、繞過山要比撞山好多了。當然,你可以鑿一條隧道穿過去,但若僅為你個人通過,用這種方式並不符合效益。
聰明人自己找路走,不會非得如何不可、非達到什麼目的不可。我也常說,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是非你不可,也沒有一件事是非我不可。但能讓你去努力的,就應該去努力;應該讓我走過的,就應該走過去。
因此,有智慧的人,隨時隨地過得輕鬆自在;有智慧的人,即使強敵當前也不會感到恐懼。有力量戰鬥就勇往直前,如果被逼到死路,不戰也得死,此時智者既不會恐懼,也不會煩惱;因為,既然非死不可的時候到了,恐懼也沒有用。
這裡有兩個重點。第一,世界上沒有一定不得了的事;第二,世界上沒有非我不可、非你不可的事。然而,既然人還在世界上,就要盡現在已有的責任,運用眼前一切資源來做自己應該做的事。這就是智者,既不逃避,也不逞強。煩惱即菩提
【書籍目錄】 | |
第1頁:前言 | 第2頁:野狐精 |
第3頁:龍潭吹燭 | 第4頁:一切具足 |
第5頁:踢倒淨瓶 | 第6頁:非干我事 |
第7頁:不飢不飽 | 第8頁:飢來吃飯睏來眠 |
第9頁:終日尋春不見春 | 第10頁:鬼家活計 |
第11頁:空中一片雲 | 第12頁:兩個泥牛鬥入海 |
第13頁:好醜起於心 | 第14頁:捨父逃走 |
第15頁:生死事大 | 第16頁:如是如是 |
第17頁:身緣在路 | 第18頁:煩惱即菩提 |
第19頁:直用直行 | 第20頁:野鴨子 |
第21頁:併卻咽喉脣吻 | 第22頁:一粥一飯 |
第23頁:無開口處 | 第24頁:山下做水牯牛 |
第25頁:一口吸盡西江水 | 第26頁:抱贓叫屈 |
第27頁:子真牧牛 | 第28頁:一棺兩屍 |
第29頁:有無皆是 | 第30頁:爐中有火 |
第31頁:蚊子上鐵牛 | 第32頁:喚院主 |
第33頁:祖師畫像 | 第34頁:老僧好殺 |
第35頁:吃粥洗缽 | 第36頁:一日看一字 |
第37頁:一物不將來 | 第38頁:我不會佛法 |
第39頁:這裡無奴婢 | 第40頁:只圖遮眼 |
第41頁:玄沙救火 | 第42頁:壓良為賊 |
第43頁:好事不如無 | 第44頁:悟法迷人 |
第45頁:不許夜行,投明須到 | 第46頁:牛胎生象子 |
第47頁:逢著便殺 | 第48頁:死一回始得 |
第49頁:今日乃知,鼻孔向下 | 第50頁:雜貨鋪 |
第51頁:將心守靜,猶未離病 | 第52頁:片石在心 |
第53頁:不知最親切 | 第54頁:無下手處 |
第55頁:不為人天來 | 第56頁:大好山 |
第57頁:不落階級 | 第58頁:說似一物即不中 |
第59頁:懸崖撒手 | 第60頁:使得十二時 |
第61頁:晝夜一百八 | 第62頁:禮佛無所求 |
第63頁:空手把鋤頭 | 第64頁:師姑原是女人作 |
第65頁:一時埋卻 | 第66頁:雪峰淘米 |
第67頁:秦時轢鑽 | 第68頁:生身父母在深草裡 |
第69頁:歸宗拔菜 | 第70頁:眾生心裡出 |
第71頁:不肯承當 | 第72頁:如蟲禦木 |
第73頁:腳跟猶未點地 | 第74頁:長空不礙白雲飛 |
第75頁:自有娘生褲 | 第76頁:法堂倒了 |
第77頁:石頭出汗 | 第78頁:前也常坦,後也常坦 |
第79頁:一得一失 | 第80頁:閒名在世 |
第81頁:有主沙彌 | 第82頁:有不病者 |
第83頁:除之益患 | 第84頁:德山的棒 |
第85頁:馬祖看水 | 第86頁:離此殼漏子 |
第87頁:日用而不知 | 第88頁:盲者係前盲,啞者係前啞 |
第89頁:今日初三 | 第90頁:不被境惑 |
第91頁:通身是眼 | 第92頁:住持事繁 |
第93頁:諸方火葬,我這裡活埋 | 第94頁:死貓兒頭 |
第95頁:猶有這個在 | 第96頁:鐘聲擊心 |
第97頁:功德天.黑暗女 | 第98頁:一枝草 |
第99頁:主在什麼處 | 第100頁: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 |
第101頁:業識茫茫,無本可據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