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之身其德乃真(第一講) 于 周五 11月 09, 2012 12:30 am
陳志玄
修之身,其德乃真
老子指出“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孔子也曾說過的“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治學之路。德慧智經典誦讀,就是上善若水,上善治身。特別是在“修之身”和“修身”上面要下真功夫。“明明德”以後,再來“以天下觀天下。”則人生不迷不惑,順遂通達,生命充滿活力和創造性。
我國古代高度重視以老子的《老子•德道經》思想作為教育基礎。胎嬰養虛,幼兒養性,少年養正,青年養志,成人養德,老年養福。將人的一生,自覺地規範在道德教化的全過程之中。古代將“道”和“易”組合起來進行誦讀教育,以期“為學日益”,學以致用。
在傳統金丹學中記載著人生全過程中天德能量攝入完善和損耗消失的一般規律性。丹經中認為,人從父母處獲得的先天原始祖炁的天德能量是24銖,為一兩之數(銖是計量單位,24銖等於十六兩制計量稱中的一兩)。
一至三歲,身體內的先天生理機制從天地中攝取生長的天德元炁是64銖,而生成一陽之象。如果用易經的卦象來表示,那就是復卦的卦像模式。
生長至五歲,經過身體內的先天生理機制從天地中攝取天德能量,就又增長元炁64銖(2.666兩),從而生成二陽之數,也就是兩道陽爻,構成臨卦之卦像模式。
當人的生命成長到八歲,經過身體內的先天生理機制從天地中攝取天德能量,就又增長元炁64銖,而生成三陽,也就是三道陽爻、三道陰爻,就構成易經的泰卦之卦像模式。此時乳牙更換,恆牙萌生。
生長至十歲,經過身體內的先天生理機制從天地中攝取天德能量,就又增長元炁64銖,而生成四陽結構,也就構成大壯卦之卦像模式。
生長至十三歲,經過身體內的先天生理機制從天地中攝取天德能量,又增長元炁64銖,而生成五陽之數,構成夬卦之卦像模式。
生長至十六歲,經過身體內的先天生理機制從天地中攝取天德能量,又增長元氣64銖,而生成六陽,構成為一個乾卦之卦像模式。
人生長至十六歲(女性十四歲),共獲得360 銖天德正炁能量。其中含有父母先天所賦予的24 銖祖炁,也是一種能量。共計為384 銖,每兩是24 銖,剛好是一斤之數(古度量製十六兩為一斤)。發育至此,週天數足,精氣充足,精滿自溢(女性表現為月訊初潮)。雖然此時體內的天德能量總重量達到一斤之數,但是並不是每個人質量都是相同的。
當生命處在先天無為時期階段中的胎嬰和幼兒時期時,人的性命可塑性最強,最適宜於運用經典誦讀的方法,培補和扭轉先天的不足。也最宜於運用《老子•德道經》和《周易》培育道德心靈慧性,啟迪大腦深層的慧識與智識。生命的先天無為期,是一個接收天德能量、進入體內進行庫儲的重要階段。這一階段接收德能越多,庫儲越豐富,接受的五德能量越全面,那麼五行就越齊整,生命的活力和慧識、智識這兩大系統的發育將會越健全和穩定。就能為今後的慧智雙運奠定堅實的基礎,具有強有力的創造性,成為社會的優秀人才。
這一階段若將五德全部補齊補足,五行不缺,那麼不論是道德心靈、先天慧識、後天意識和命體的健康,都會非常具有活力,能夠充分應付自如地對待後天社會環境和意識運用中的消耗。
所謂幼兒養性,是指調養生命雙重結構中的性體系統。運用道德能量使孩子的精神系統發育完全,能量充足。慧識其實就是蘊藏在生命的性體系統之中。養性即養慧,即培養創造力。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從性命的發育進程而言,我們可以看到女孩七歲、男孩八歲時,先天腎氣已經充盛和充實起來。頭髮茂密生長,乳齒脫落,恆牙長出。人生的先天狀態逐步消逝,而後天狀態逐步開始。在孩子尚未落入後天之前,在先天中補先天,在先天中育後天,是非常重要的階段,是奠定堅實基礎的時期。
“少年養正”,培養孩子建立正念、正識、正覺、正悟地堅持經典誦讀,培養孩子的正信,堅信道德,相信道德可以再造自己的性命,增智開慧,使人生保持正確的道路,開創亮麗的人生。
在少年向青年過渡階段,生理上是女子“二七(14 歲)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的時期,男子是“二八(16歲),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洩”的時期,所以心理的變化比較微妙複雜,情緒容易波動。應當通過經典誦讀潛移默化地滋養道德心靈(以《老子•德道經》為主),同時注意開啟智慧頭腦(以《周易》為主),以及入世做人的準則(以《大學》《中庸》《論語》為主),使孩子順利完成這個過渡時期。
青年時期、成人時期、老年時期這三個人生髮展階段,是人生的後天有為階段,是人生由風華正茂、然後由壯而老、由盛而衰的發展過程。人們的生命發展分期,男性16歲、女子14歲,後天慾念與後天智識一開,體內庫儲的德能元炁就會開始洩漏。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在後天常道中的有為的活動,就是對能量的洩漏、消耗和損傷。如果不進行老子所說的“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實踐,不識養生之理,不知禁忌,貪戀於後天的慾與情,私心貪欲沒有制約,這種庫儲的消耗速度將會明顯加快。
我們依據《黃帝內經•素問》和丹道修真生理學的理論,可以看到在青年、成人、老年這三個時期,生命進程的一般規律是:男子“三八(24歲),這時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但是庫儲的能量卻開始發生損耗。十六歲至二十四歲,就會損耗丟失元炁六十四銖,乾卦下面必然會破損一道陽爻而變成陰爻,構成卦之姤卦卦像模式。此時一陰生於下,先天的淳樸耗散失逸,後天意識、情識和智障也會日益濃厚。
到了四八年齡(32歲),筋骨隆盛,肌肉滿壯。這一段生命之旅的二十五歲至三十二歲過程,又是八年。若不能認識“修之身,其德乃真”的理論和方法,不注重養生調攝,在常道中任其消耗和漏洩,必然又會耗散元炁能量六十四銖,姤卦的二九爻變為陰爻,姤卦演變成遁卦之卦像模式,生命的機能與活力由盛而衰。
五八(40歲),腎氣衰,發墮齒槁。遁卦變否卦,從此生命的活力由鼎盛轉向衰弱時期。
六八(48歲),陽氣衰竭於上,面部焦黃、焦枯、憔悴,髮鬢斑白。這就是否卦再破損一爻而變成觀卦的時候就會出現的一些現象。
七八(56歲),肝氣衰,筋不能動。行動出現遲緩,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此時能量庫儲則從觀卦變成剝卦。
八八(64歲),“則齒發去”。如此每八年耗散六十四銖德性能量,破損一道陽爻變而為陰爻。
至六十四歲,乾坤變坤卦,陰陽反復一週。從父母和天地中所獲得的三百八十四銖(一斤)元炁,也就耗散盡淨,復返於坤卦。這時的人生就是純陰用事,如果不進行“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實踐和經典誦讀,那就只是單純依賴水穀之氣中的微陽能量賴以支持生存,通過呼吸攝取有限的天地之微炁德能以苟延性命。
經典誦讀對於成年期和老年期的人,都具有調動身內先天生理系統的功能,使身中的先天生理功能重新復蘇進入工作狀態的功用,從而大量攝取身外的天德能量復歸於身心之內,補充原來順行中所產生的洩漏和損耗。
女性的庫儲能量消耗,一般是每七年破耗一道陽爻。女子“三七(21歲),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28歲),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35歲),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42歲),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49歲),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其中的能量變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以上這些一般規律性,是在沒有進行“修之身,其德乃真”者身上普遍存的在現象。但是,對於系統性地運用德道經進行修之身者,那麼由壯而衰的現象,就會明顯出現延緩的現象。體內先天能量的消耗速度將比常人明顯減緩,甚至出現庫耗中止,甚至還會出現返老還童現象。
成人時期,是養德的人生階段,為社會和民族造福奉獻的階段,也是人生的由壯而衰階段,這也是一個關鍵的生命期。許多人到了老年才想起要延年益壽,但是到那時卻又有點兒為時過晚。生命庫的先天能量在老年期已經消耗過多,精神與肉體兩大系統的能量支撐已經入不敷出。一般而言,在成人時期能及時覺悟最佳,及時運用經典誦讀補充庫儲能量的消耗,效應將是十分非常明顯的。由於此時期的人已經歷經世事滄桑,容易調整到性定欲平狀態。
成人時期在這一階段及早運用道德養生、經典誦讀養生,那麼將比老年時期就較為容易事半功倍。老年時期是人生最後的一個自然階段,進入此階段雖然人的智識已經比較完善,經驗豐富而且沉穩。但是,這一階段對於一般人而言,由於體內身中庫儲的先天能量逐步消耗乾淨。但是經典誦讀卻可以為老年帶來生機與活力,延緩庫儲的消耗速度,甚至補充庫儲,從而保持老年時期心身的健康。而且老年時期閒暇時間較多,如果勤誦經典,其能量不僅能夠福澤兒孫,也能陶冶自己,甚至能使性體系統得到高質量的昇華。故名為老年養福。
人的一生如果不修道德,不注重道德修養,那麼最容易愚智閉塞心靈,小我、陰我、私我、純後天智識主理人生,也就毫無科學創造性而庸碌無為一生。經典誦讀可以使人明明德,心明慧強智正地主宰身國,用大智慧指導生命回歸,也就不枉人前大丈夫,而以道德人生叩青天。
http://ctext.org/pre-qin-and-han/zh?searchu=%E4%BF%AE%E4%B9%8B%E8%BA%AB%E5%85%B6%E5%BE%B7%E4%B9%83%E7%9C%9F%E4%BF%AE%E4%B9%8B%E5%AE%B6%E5%85%B6%E5%BE%B7
《先秦兩漢》《道家》《文子》[又名:《通玄真經》]《微明》
微明:
老子曰:以不義得之,又不布施,患及其身,不能為人,又無以自為,可謂愚人,無以異於梟愛其子也,故「持而備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德之中有道,道之中有德,其化不可極,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萬事盡然,不可勝明。福至祥存,禍至祥先,見祥而不為善,則福不來,見不祥而行善,則禍不至,利與害同門,禍與福同鄰,非神聖人莫之能分,故曰「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人之將疾也,必先甘魚肉之味,國之將亡也,必先惡忠臣之語,故疾之將死者,不可為良醫,國之將亡者,不可為忠謀。修之身,然後可以治民,居家理,治然後可移官長,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有餘,修之國,其德乃豐。」民之所以生活,衣與食也,事周於衣食則有功,不周於衣食則無功,事無功德不長。故隨時而不成,無更其刑,順時而不成,無更其理,時將復起,是謂道紀。帝王富其民,霸王富其地,危國富其吏,治國若不足,亡國囷倉虛,故曰「上無事而民自富,上無為而民自化。」起師十萬,日費千金,「帥旋之後,必有凶年,」
故「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寶也。」「和大怨必有餘怨」,奈何其為不善也。古者親近不以言,來遠不以言,使近者悅,遠者來。與民同欲則和,與民同守則固,與民同念者知,得民力者富,得民譽者顯,行有召寇,言有致禍,無先人言,後人已。附耳之語,流聞千里,言者禍也,舌者機也,出言不當,駟馬不追。昔者中黃子曰:天有五方,地有五行,聲有五音,物有五味,色有五章,人有五位,故天地之間有二十五人也。上五有神人、真人、道人、至人、聖人,次五有德人、賢人、智人、善人、辯人,中五有公人、忠人、信人、義人、禮人,次五有士人、工人、虞人、農人、商人,下五有眾人、奴人、愚人、肉人、小人,上五之與下五,猶人之與牛馬也。聖人者以目視,以耳聽,以口言,以足行。真人者,不視而明,不聽而聰,不行而從,不言而公。故聖人所以動天下者,真人未嘗過焉,賢人所以矯世俗者,聖人未嘗觀焉。所謂道者,無前無後,無左無右,萬物玄同,無是無非。
《出土文獻》《郭店》《老子乙》
http://ctext.org/wenzi/wei-ming/zh?searchu=%E4%BF%AE%E4%B9%8B%E8%BA%AB%E5%85%B6%E5%BE%B7%E4%B9%83%E7%9C%9F%E4%BF%AE%E4%B9%8B%E5%AE%B6%E5%85%B6%E5%BE%B7&searchmode=showall#result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