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小雅·小旻之什·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榖,我獨何害?
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榖,我獨不卒。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78663
注釋
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自少至長,卷卷置之於懷,出入以之,不暫釋也。鞠、拊、畜三事,次於生之後,皆以養言。育、顧、複三事,次於長之後,皆以教育言。出入腹我,則總括教養而言。”
譯文
鑒賞
《毛詩序》說此詩“刺幽王也,民人勞苦,孝子不得終養爾”,只有最後一句是中的之言,至於“刺幽王,民人勞苦”雲雲,正如歐陽修所說“非詩人本意”(《詩本義》),詩人所抒發的只是不能終養父母的痛極之情。
此詩六章,似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分三層意思:首兩章是第一層,寫父母生養“我”辛苦勞累。頭兩句以比引出,詩人見蒿與蔚,卻錯當莪,於是心有所動,遂以爲比。莪香美可食用,並且環根叢生,故又名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顺;而蒿與蔚,皆散生,蒿粗惡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結子,故稱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盡孝。詩人有感於此,借以自責不成材又不能終養盡孝。後兩句承此思言及父母養大自己不易,費心勞力,吃盡苦頭。朱熹於此指出:“言昔謂之莪,而今非莪也,特蒿而已。以比父母生我以爲美材,可賴以終其身,而今乃不得其養以死。於是乃言父母生我之劬勞而重自哀傷也。”(《詩集傳》)中間兩章是第二層,寫兒子失去雙親的痛苦和父母對兒子的深愛。第三章頭兩句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因瓶從罍中汲水,瓶空是罍無儲水可汲,所以爲恥,用以比喻子無以贍養父母,沒有盡到應有的孝心而感到羞恥。句中設喻是取瓶罍相資之意,非取大小之義。“鮮民”以下六句訴述失去父母後的孤身生活與感情摺磨。漢樂府詩《孤兒行》說“居生不樂,不如早去從地下黄泉”,那是受到兄嫂虐待產生的想法,而此詩悲歎孤苦伶仃,無所依傍,痛不欲生,完全是出於對父母的親情。詩人與父母相依爲命,失去父母,沒有了家庭的溫暖,以至於有家好像無家。曹粹中說:
“以無怙恃,故謂之鮮民。孝子出必告,反必面,今出而無所告,故銜恤。上堂人室而不見,故靡至也。”(轉引自戴震《毛詩補傳》)理解頗有參考價值。第四章前六句一一叙述父母對“我”的養育撫愛,這是把首兩章說的“劬勞”、“勞瘁”具體化。詩人一連用了生、鞠、拊、畜、長、育、顧、複、腹九個動詞和九個
“我”字,語拙情真,言直意切,絮絮叨叨,不厭其煩,聲促調急,確如哭訴一般。如果借現代京劇唱詞“聲聲淚,字字血”來形容,那是最恰切不過了。姚際恒說:
“勾人眼淚全在此無數‘我’字。”(《詩經通論》)這章最後兩句,詩人因不得奉養父母,報大恩於萬一,痛極而歸咎於天,責其變化無常,奪去父母生命,致使
“我”欲報不能!後兩章第三層正承此而來,抒寫遭遇不幸。頭兩句詩人以眼見的南山艱危難越,耳聞的飆風呼嘯撲來起興,創造了困厄危艱、肅殺悲涼的氣氛,象征自己遭遇父母雙亡的巨痛與淒涼,也是詩人悲愴傷痛心情的外化。四個入聲字重叠:烈烈、發發、律律、弗弗,加重了哀思,讀來如嗚咽一般。後兩句是無可奈何的怨嗟,方玉潤說:“以眾襯己,見己之抱恨獨深。”(《詩經原始》)
賦比興交替使用是此詩寫作一大特色,豐坊《詩說》雲:“是詩前三章皆先比而後賦也;四章賦也;五、六章皆興也。”後兩章也應該說是“先興後賦”。三種表現方法靈活運用,前後呼應,抒情起伏跌宕,回鏇往複,傳達孤子哀傷情思,可謂珠落玉盤,運轉自如,藝術感染力強烈。《晉書·孝友傳》載王裒因痛父無罪處死,隱居教授,“及讀《詩》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未嚐不三複流涕,門人受業者並廢《蓼莪》之篇”;又《齊書·高逸傳》載顧歡在天台山授徒,因“早孤,每讀《詩》至‘哀哀父母’,輒執書慟泣,學者由是廢《蓼莪》”,類似記載尚有,不必枚擧。子女贍養父母,孝敬父母,本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之一,實際也應該是人類社會的道德義務,而此詩則是以充沛情感表現這一美德最早的文學作品,對後世影響極大,不僅在詩文賦中常有引用,甚至在朝廷下的詔書中也屢屢言及。《詩經》這部典籍對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形成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http://ftp.nssh.ntpc.edu.tw/china/chinese/01/poem03.htm
<蓼莪>
一、題解要點
1出處:本詩選自詩經小雅。
2體裁:抒情詩。
3主旨:感念父母養育的恩德,自己不能終養父母為憾。
4詩眼:不卒。
二、要句解析
1要句: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語譯:父母期望我是長得又高又大的莪菜,可是我不是莪菜,卻是個不成材的青蒿,可憐的父母啊?生育我是多麼的勞苦。 句旨:自己是庸材,不是父母期望中的美材。
2要句:缾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語譯:酒瓶空了,是酒甕的羞恥。孤兒活在世上,還不如早些死了好! 句旨:哀嘆不能及時孝養父母。
3要句: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語譯:沒有了父親要依賴誰?失去了母親要倚靠誰?出門在外就滿懷憂傷,入門回家卻如無所歸。 句旨:零仃孤苦,思念父母至深。
4要句: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語譯:我想報答父母的恩德,這恩德像天那樣的廣大無窮啊? 句旨:親恩浩大,無以為報。
5要句: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害。 語譯:南山巍峨高大,暴風呼呼地吹著。人們沒有不安享幸福的,為什麼只有我遭此孤苦無依的禍害! 句旨:哀嘆無法樂享天倫。
6要句: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 語譯:南山巍峨高大,暴風呼呼地吹著。人們沒有不安享天倫的,為什麼只有我不能終養父母! 句旨:哀嘆無法奉養父母至終。
|
三、修辭重點
1譬喻(借喻)
(1)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2)缾之罄矣,維罍之恥。
2轉品
※出入「腹」我。(名詞轉動詞)
3設問(激問)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答案在反面-無所怙恃。)
4錯綜(抽換詞面)
(1)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2)無父何「怙」?無母何「恃」?
(3)南山「烈烈」,……南山「律律」。
(4)飄風「發發」,……飄風「弗弗」。
四、形音義辨
1蓼蓼者莪匪莪伊蒿-父母希望自己成為美材,如今卻淪為庸材。蓼蓼,長大的樣子。蓼,音ㄌㄨˋ。莪,音ㄜˊ,莪蒿,菊科植物,嫩葉可食,比喻美材。匪,通「非」。伊,是的意思,繫詞。蒿,音ㄏㄠ,青蒿,菊科植物,較莪為賤,比喻庸材。
2劬勞-辛勤勞苦。劬,音ㄑㄩˊ,勞苦。
3勞「瘁」-音ㄘㄨㄟˋ,病、勞之意。
4缾之罄矣維罍之恥-小瓶的酒空了,是大罍盈滿的羞恥。缾,同「瓶」。罄,音ㄑㄧㄥˋ,盡、空。罍,音ㄌㄟˊ,酒甕。
5鮮民-猶言孤子、寡民。鮮,音ㄒㄧㄢˇ,寡。
6怙-音ㄏㄨˋ,依賴。後世因稱喪父曰失怙。
7恃-ㄕˋ,依賴。後世因稱喪父曰失恃。
8出則銜恤入則靡至-出門則滿懷憂傷,入門則如無所歸。
9母兮「鞠」我-養育。
10「拊」我-音ㄈㄨˇ,通「撫」,撫育。
11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欲報此德,而此德之大,如天之無窮,不知何以為報。之,是、此,指稱詞。昊,音ㄏㄠˋ,元氣博大。罔極,無窮。
12烈烈-高大。下章「律律」同。
13飄風發發-暴風呼呼而起。飄風,暴起之風。發發,迅疾酌樣子。下文「弗弗」同。
14穀-善,猶言幸福。
15我獨何害-即「何獨我害」,為何只有我遭此孤苦無依之害。
16不卒-不能終養父母。卒,終。
五、成語運用
1缾罄罍恥-比喻父母得不到奉養是子女的恥辱。
例句:父母在時不能盡孝道,父母死後才知缾罄罍恥,又有何用?
2昊天罔極-喻父母恩德如廣大的天空永遠報答不完。
例句:父母之恩,似山高,如海深,想要報答這恩德,如昊天罔極。
六、賞析
本詩為孝子不能終養父母,悼念父母之詩。其真情哀思,感人肺腑。
全詩分為六章,分三層意思:首兩章是第一層,寫父母生養的辛苦勞累。「蓼蓼者莪,匪莪伊蒿」、「蓼蓼者莪,匪莪伊蔚」詩人以「莪」比喻父母原期望自己能成為美材;以「蒿」、「蔚」比喻自己終只成庸材而已。「哀哀父母」二句承此思極言父母養大自己不易,費心勞力。中間兩章是第二層,寫失去雙親的痛苦和父母對己的深愛。第三章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因瓶從罍中汲水,瓶空是罍無儲水可汲,所以為恥,用以比喻子庸碌無成,以致空乏無法贍養父母而感到羞恥。第四章前六句敘述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愛,這是將首二章說的「劬勞」,「勞瘁」具體化,連用九個「我」字,以反復加強的筆法,鋪陳父母養育的勞苦,親恩的偉大,不知何以為報。這章最後兩句,詩人寫欲報父母之恩卻不能終身來奉養,惟有抱恨終天,可謂字字寫淚。末二章以南山飄風起興,言父母如南山之崇高偉大,但父母卻如暴起之疾風,瞬間棄己而去,而無法定省奉養。他人卻能晨昏侍親,共享天倫之樂,只有自己罹此不幸,悲愴傷痛至極!
賦、比、興的交替使用是本詩寫作的一大特色,詩前三章皆先用譬喻的「比」法,而後用直述的「賦」法;第四章是「賦」法;末二章則用聯想的「興」法。三種表現手法的靈活運用,篇章的前後呼應,音節的回旋往復,傳達孤子哀傷的情思,極為真切感人。又詩中靈活運用疊字,如「烈烈」、「發發」、「律律」、「弗弗」四個入聲字重疊,加重了哀思,讀來如嗚咽一般,表現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