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人為什麼有智慧》讀後心得

                           五峰鄉衛生所護理師彭筱帆

 

希臘神話敘述古希臘人之神、英雄、自然和宇宙歷史,大都透過藝術品,傳承真、善、美與智慧,至今仍散發閃亮光輝,需細細聆賞、領悟。

本書將希臘智慧界定在神話左右人的命運,人類應如何發揮潛能,克服困境,是選擇心灰、等待或把握時機,接受挑戰,展現生命光輝。作者史帝芬˙博特曼以深入淺出筆法,提綱挈領,將希臘神話解析為有趣個案,借帕德神殿八根柱子說明人類應有態度,即人本主義、追求卓越、行中庸之道、認識自我、理性玊義、源源不絕的好奇心、愛好自由、個人主義等。

    第一根石柱「人本主義」,希臘人將之視為人類未來與責任,為其雄心壯志,同時,在文學創作中加以讚許,縱使困難重重,仍須努力實現,並落實在日常生活之中。此乃希臘人所認定人類天賦,是達成偉大成就能力。

第二根石柱「追求卓越」,強調以自重、正直、熱情態度去面對任何工作或角色,否則將失去一切機會。而追求卓越,不免會遭遇困境或挫折。的確,許多人在遇到不如意時,往往會怨天尤人,從不檢討自己失敗的原因,徹底改進,重新出發,須知今天要比昨天更努力,明天才能比今天更進步。不過在為了達成目標追求卓越,同時可能失去其它重要事物,或許希臘人早先查覺此等情況,因此認為凡事應保持平衡,正是第三根石柱所謂「中庸之道」,在心中取得均衡,避免走入極端,陷入凶險之境。

人應如何達成卓越成就,之前應有第四、五、六根石柱作為打造根基。即首先必須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優、缺點、專長項目,才能對末來作出最佳判斷,選擇正確方案。其次應妥善運用智慧,才能找出真理。第三則要有強烈好奇心,有助瞭解事實真象。同時,以第七根石柱「愛好自由」,在自由的環境發揮源源不斷的好奇心,才能明白第八根石柱「個人主義」有多獨特。

   綜言之,八根石柱引領希臘文明與歷久不衰的力量,並代表者完整且充滿活力的理念,這樣不朽智慧穿越數千年光陰,為人類照亮光明前途。

 

 

希臘人為什麼有智慧-東西方文化價值給現代人的啟示

 

壹、前言

 

   一、新舊思維的辯證

 

   青原惟信禪師曾言:「老僧三十年前未曾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後來參禪悟道,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個休歇處,依然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數千年前聖賢們根據天地法則領悟出基本的原則,一直以來我們的祖先也對於這些道理加以奉行。然而隨著時代的演變,這些原本被視為老祖宗的智慧,一度被當做社會進步的絆腳石,我們高喊要進步、要創新、擺脫舊思維,試圖開創新的秩序,想取代原先那套古板的概念。後來我們發現,無論我們怎麼想開創新的概念,不是背離正道,不然就還是脫離不出古人的智慧。就好像西遊記中的孫悟空縱使駕騰著觔斗雲,還是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一樣。最後,我們還是覺得老祖先的概念之所以能傳承百世,的確是有其學習之處。

 

   兩千多年前古希臘的智慧,在經過歷史不斷的焠鍊下,已經向世人證明它的睿智。雖然有些人覺得它就像老骨董,天馬行空的神鬼之說,在今日科學文明的時代顯得有點不合時宜。隨著現今社會極速的發展,即使知識領域飛快地擴充,網路上的訊息也爆炸性的成長,對於人類來說知識是不虞匱乏的。但是為什麼倍數成長的物資卻無法改善人類的生活,讓人類活得更有價值,反倒有更多的人覺得自身不幸福,婚姻、工作、家庭、友情屢屢遭受挫折,我想原因就出在我們過於專注在如何取得更多的物慾,但同時間忘卻了更多古老神諭給我們的智慧。是以,縱使我們填補了物質的慾望,卻一點也沒辦法獲得心靈的滿足。

 

   工業革命所帶來的不僅是商品產出的量變,不容忽視更帶來人心的質變。狄更斯的名著《孤雛淚》,場景就是在工業革命發起地英國。當時面對的是一個新舊交替的世代,傳統與改變的抉擇中,人們當時選擇了後者,因為它給了人類帶來新的夢想與希望。但是,希望與毀滅總在一瞬間,工業化的社會並未替整個社會帶來更大的幸福,只是讓悲劇不斷地上演著。

 

   追求新的事物、捨棄舊有觀念,無情中我們捨棄了古老的警世寓言,但迎接而來的卻是有如希臘神話般悲劇的結局。我們甘願成為物質的奴隸,追求感官的享受,就如同莊子所說的:「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1],已被世俗物慾所奴役。當我們恥笑神話故事情節的荒誕不經時,殊不知我們也不經意落入跟故事中神明那般的下場,走向自取滅亡之路。

 

   二、東西文化哲學的影響

 

   希臘神話提供了西方哲學家智慧八柱的準引之路,雖然說神話免不了帶有迷信、誇張還有想像,但神話中所卻看得出有人性的一面。因為在諸神的身上不時顯露出無可奈何的悲劇,讓我們瞭解神跟人類一樣都會犯錯,倘若沒有辦法持中庸之道,過度的傲慢終究會帶來最終的毀滅,縱使是神也會受到嚴厲的天譴,更何況是人類,無時不受到命運女神的嘲弄。

 

   西方社會在希臘神話孕育之下發展相當有特色的文化,以及對人的思考模式,而在東方,神話的色彩略顯薄淡。《論語述而》篇有謂:「子不語怪、力、亂、神」,而漢代以降,儒家學風盛行,鬼怪神祇之說僅是街談巷說,並未有像希臘那樣的經典神話之作。不過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爭鳴,當時各家學說可說是各據一方,至此以後各代思想總與此一時期眾家學說擺脫不了關係。《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序曰:「是以九
家之術,蠭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因而,我們可以這樣說,如果希臘神話開啟了西方文明之先河,那麼先秦時期的諸子學說何嘗不能被視為東方文化,尤其是中華文化發韌的起源呢?

 

   或許兩個文化體系仍有許一些大相逕庭的觀點,但無可辯駁的是這些被視為古老的思維時至今日仍然歷久彌新,如同美酒一樣越陳越香,且經過數千年人類文明的歷練考驗之下,依舊是盛行不墜,風行至今。如果不是它們的價值與觀念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又怎麼可能得以千古流傳呢?假若我們能以希臘神話為師,再輔以先秦百家思想為準,結合東西文化之精粹,試著將它們的特長納為己用,是否可以為我們人類帶來什麼福祉。

 

   因此,我們試著從希臘與先秦學問中,看兩者究竟能激發出什麼樣的火花,或許我們能從中吸取到寶貴的經驗。《漢書藝文志》略序最後如此說道:「彼九家者,不猶瘉於野乎。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把各家思想截長補短,取其可用之處,去其可議之處,把眾學說濃縮其精華,便可用來作為處理事務的準則。先秦諸家學說可如此為之,我想東西方文化也能比照辦理。現在,我們也來欣賞兩大文化之長處究竟帶給我們怎麼樣的感動以及處世之道。

 

   貳、東西方文化的智慧-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可以瞭解,不同的環境以及時空背景下,會產生迥異的文化,縱使四大古文明,即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等文明,它們同樣因位處河流旁肥沃土壤,而發展自身的文明,但它們卻演化出截然不同的文化模式,更遑論相距千里且民情風俗大為不同的希臘及中華文化,很難想像他們之間會有什麼樣契合之處。

 

   雖老子的《道德經》說過:「大道泛兮,其可左右」[2],世上的道理以及知識不勝枚舉,範圍無邊無際,窮我們一生之精力也很難全部掌握與理解。不過正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3],有些概念在本質上同為一物,只是在不同的時空、相異的文化之下,有不同闡述的方式,各自演化屬於自己的語言。所以綜觀各文明,學說派別林立,但有些概念探索其核心,卻是本出一體,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以我們先就兩文化相同之處著手,再分析彼此分歧觀點,試著在求同存異的方法論之下,從先人們的智慧名言挖掘智慧的金礦。

 

   一、認識自我(發現並瞭解自己的弱點與強項)

 

   希臘聖哲蘇格拉底因為知道天下之事浩瀚無窮,所以謙虛自認為自己是無知的;孔子也認為他「非生而知之者」[4],並不是天資聰穎,而是「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透過前人經驗來吸取他們的智慧,孔子更如此形容他自己是因為:「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5]。東西方孔子為何如此謙卑自牧,是因為他們體認到人之於浩瀚宇宙,不管是形體抑或是知識,身為人類的他們都有如太倉一粟如此微不足道,所以他們懂得自我的不足,才能日復一日精進為學,成為一代的聖哲。

 

 《莊子秋水》篇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黃河之神河伯在秋雨到來時,千溪百流起同匯入黃河,好不盛大,讓河伯不禁得意了起來,「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認為全天下的美景盡在自己身上。殊不知,東流到了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面向東方一片遙望無際的海洋,感嘆的說「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已若者』,我之謂也」,意思是說,以為聽到一些道理、學了一些本事,就覺得自己的不得了,而這就是在說我自己。

 

   河神原本認為它不可一世,世間美景盡在黃河,但出了北海後,見到比它遼闊上萬倍的大海,才體認到要不是現在能看到眼前一望無際的海洋,日後恐怕被世人所取笑,並且有感而發接著說:「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井底之蛙的典故就源於此處。

 

   一般世人對於自己的認識不足,評斷他人的功力卻是一點都不遑多讓。蘇格拉底之所以被視為希臘最有智慧的人,就是他知道自己的不足,不恥向別人請教,他曾說:「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是無知的」。知道自己無知並不可恥,可怕的是自己不知道自己無知,而向世人誇耀,卻不知道多少人等著看他的笑話。

 

   之於宇宙無窮無盡的知識,蘇格拉底很清楚瞭解自己所擁有的知識相對於整個世間,有如太倉稊米一樣微不足道。這並不是虛偽卑微,而是自謙。就像河伯所說的「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既然知道自己是如此的渺小,又怎麼會自以為了不起呢!

 

   所以我們應該反省自己,試著從第三者的角色探索自我,不要用自己的觀點去看自己,因為這樣容易偏頗。然後從廣闊的視野來分析那個你以為很熟悉的自己,或許也可以學曾子一樣「吾日三省吾身」,認識自己、反省自己、精進自己,唯有在充分認識真正的自己後,才能創造獨一無二、屬於自我的價值。

 

二、追求卓越(今天比昨天更努力,明天比今天更進步)

 

   不可否認的,勸人為上都是各學說所期望信徒努力的目標,唯有自我精進,追求一日比一日還要進步,才能使得人類的生活更加美滿,達到理想中的世界。雖然說,追求卓越是人人可以夢想的,但未必能夠實現,然而還是有人願意盡畢生之力去完成,這就是人生活的意義與價值。

 

   就如同神話裡的阿基里斯(Achilles)一樣,寧可選擇短暫的生命,取得讓後世讚揚的人生結局,也不願終其一生默默無聞、籍籍無名。為了得到永垂不朽的名聲,勢必要有相當的犧牲,而且還要接受即使付出,也不見得能獲取同等回報的結果,這是通往勝利之路殘酷的事實,也是走向成功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或許東西方在追求的標地上略有不同,但在精神上應該是相去無幾的。孔子說:「仁者,人也」[6],他把「仁」當做是「人」的基本核心價值,為社會一切行為處事的基本準則,至於要如何才算做到,就是要「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7],即使在身處顛沛流離之時也要秉持「仁」的原則行事。甚至孔子認為達到最終目標的表現應該是:「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8],在生命存亡之際抉擇時,寧可犧牲生命,也不願悖離仁道。對於孔子來說,人生在世首要追求的就是達成「仁」的境界。

 

   同樣地在其他先秦諸家學說,也有各自追求的宗旨,希臘人也是一樣。然而追求卓越確實是一個甜蜜的負荷,誠如前面所說的,為了達成目的,寧可沒了生命也無所謂,這種行為雖有些極端但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不過希臘人認為與其把重點關注於最後的結果上,倒不如把重心放在我們在邁向成功的過程,也就是「追求」這兩個字。因為這兩個字是動詞,也就是說重點是永無止境追求的過程,所以我們不應該用結果論的觀點去解釋它,應該鞭策自己一點一滴努力地邁向我們的目標,而非僅僅滿足於眼前的短暫成就。

 

   追求卓越的挫折不單只出現在失敗時,希臘神話的故事告訴我們,過於滿足而驕縱卻是引發悲劇的開始,如果沉浸於勝利通常招致而來的會是悔不當初的結局。所以追求卓越的難題是,我們一方面不能畫地自限、安於短暫的成就,必須得努力精進,但同時卻又不得過自滿,否則也會導致失敗的結局。要做到不偏不倚的程度是有難度的,所以先聖先賢不時提醒我們,必須避免走向極端,才能持盈滿泰、善始善終。

 

三、行中庸之道(不走極端,因為其中暗藏凶險)

 

   宋朝法演禪師曾說:「勢不可使盡,使盡則禍必至;福不可受盡,受盡則緣必孤; 話不可說盡,說盡則人必易規矩不可行盡,行盡則人必繁。」歷史上有太多樂極生悲的的案例,在希臘神話中,給了我們太多因為過於極端最終招致敗亡的案例。神話中的依卡路斯(Icarus),沒有聽從父親苦口婆心的叮嚀,當擺脫監牢的囚禁而恢復自由之身時,竟忘卻父親囑咐,翅膀受熱融化而沒入大海之中,最終還是逃離不了死亡的招喚。

 

我們追求卓越、尋覓成功之路的想法是正確的,然而如果我們過份驕縱,或是沉溺於勝利的喜悅之時,往往就是自取滅亡的開始。在希臘神話中有太多的悲劇,不是因為結局的悲慘,而是那種從天堂墮入地獄的震撼感,不禁讓旁觀的我們覺得不勝唏噓。所以老子提醒我們:「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9],貪婪最終會帶來禍害,而非永遠的滿足,只有「知足之足」才能獲得永恆的滿足。

 

書中本章節的份量比重之所以如此多,主要原因便是我們看見希臘神話中,「悲劇」是這部神話的焦點,追求極端而最終導致毀滅的故事一再呈現我們的眼前,不斷再提醒後人應當記取這些教訓。帕里斯(Paris)雖然得到皇后海倫,但在特洛伊戰爭中,國家的滅亡成為代價;帕卓克斯(Patroclus)沉醉於即將到來的勝利時,卻得意忘形慘遭殺害。我們可以追求目標,但如果這目標太過極端,往往就如同希臘神話悲劇下的人物一樣,沒辦法節制的下場最終不免難逃滅亡。

 

在《論語先進》篇中,子路問孔子聽到就要立即行動嗎(聞斯行諸)?孔子向他回答:「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也問一樣的問題,孔子給了不同的答案:「聞斯行之」。弟子公西華於是問孔子,兩個人問一樣的問題,為什麼給的答案卻是天差地遠,孔子這樣解釋:「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因為冉有行事畏縮,所以要激勵他,但子路作風大膽,是以要約束他。

 

在《先進》篇中,孔子為上面的問題給了解答。子貢向孔子問師(子張)和商(子夏)誰較為優秀,當時孔子回答:「師也過,商也不及」,認為子張行事過了頭,而子夏略顯不足,子貢進一步追問子張是否比較優秀,或許他覺得在過與不及之間,「過」應該比「不及」來得好,然孔子卻回答說:「過猶不及」。孔子認為任何型式的極端都是有害的,太過則易招來禍害,正所謂「滿受損」,縱使成功了,也不一定能善終;至於不及,雖無害於其身,但也不足以成天下事。如同《易經》乾卦所說,「亢龍有悔,窮之災也」就是「過」,而「潛龍勿用,下也」便是「不及」,道理是相同的。

 

不過對於中庸之道,還有兩個值得討論的觀點。首先是「何謂中庸」,換個方式來說,什麼樣的程度才屬於中庸?再來是中庸是否未箝制社會的發展?

 

   針對第一個論點,「中庸」是相對的概念,而非絕對的一個指標。世上並沒有一個標準可以用來測量中庸與極端間的距離,縱使我們知道一事的兩個極端,而是否只有在兩端的中心點才能稱之為「中庸」?但我們又有什麼方式可以去準確的精算中心點在哪裡,我想這根本是強人所難。

 

   是以作者史蒂芬博特曼認為:「要找到心理上位於兩端的中間值,沒有方便的量尺或好用的計算機可用。」此外,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只能告訴我們說不要行事太過偏頗極端,這樣就可以稱得上是中庸。

 

   至於中庸是否會影響社會的發展,我們必須了解,適時的「過」或「不及」仍是有其必要性,絕對的中庸並無法為人類的生活提供利益。就如同作者所說形容的,中庸之道像是一部車的煞車,只有煞車的功能,這絕對不能稱得上是部車子,但缺乏了它,勢必將帶領我們走向死亡的旅程上。

 

   時代的演化總脫離不了正反合的辨證結果,一但過於激進,保守的勢力會把這股衝動的力量給牽制住;如果過於守舊,社會進步的力量又會把人類帶離舊思維。中庸其實是社會發展的潤滑劑,或許多少會造成進步的阻礙,但適當的潤滑可以讓社會運作的更完善,也得以使每個人避免走向極端的一方。

 

叁、東西方文化的智慧-大相逕庭之論

 

   當我們探究希臘與先秦哲學這些頗為相近的哲理後,接著也必須試著分析他們互異之處。雖說我們看到兩者思想在諸多方面旨趣雷同,但就其所論,仍有許多不同的地方值得我們去研究。畢竟兩者文化都歷經千年歷史,雖有某些不同的觀點,但他們可以流傳給世人學習,的確有值得借鏡的地方。

 

   在比較兩者文化不同之處時必須先理解,我們應該是以一種客觀的立場去觀察比較。雖然我們深受東方儒家思想的薰陶已數千載,行為處事等各方面也受其影響,但不是所有觀點至今日都能全盤接受,而西洋哲學也並非不足以效法。隨著時空環境的變遷,許多觀念必須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的脈動檢討是否有存在或是改進的需要。也因此接下來我們來探討東西文化的差異性,以及要如何加以運用在我們的生活。

 

一、人本主義(以自己所永有的人類天賦為傲,相信自己可達成偉大成就的能力)

 

   因為希臘的神祇帶有人性,所以人們認為,眾神不見得比起人類來得尊爵高貴,縱然神話的諸神擁有與人類不同的能力,但他們卻相信人的價值不亞於眾神。就因為人類沒有永恆的生命,所以人類才會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追求卓越;因為沒有至高無上的魔力,所以僅能依靠自身能力去完成目標;也因為沒有掌握命運的能力,所以才能創造屬於自我獨一無二的價值。

 

   再者,我們追求無可取代的愛,另一方面,也必須承受不可預料的痛苦折磨,人類的生活便在這兩個極端中擺盪著,我們有權享受著愛情卻也有義務必須面對苦難。在趨吉避凶的同時,我們追求屬於我們「人」的價值。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因為人的不完美,才有追求完美的動力,賦予我們人類生命的意義,而這是希臘諸神所無法意會的道理。

 

   希臘雖有神話人物影響的包袱,但他們卻不如此而接受命運女神安排的劇本,反倒鼓勵人類去認識自我,瞭解自己的能力,然後追求屬於自我的成就。相對於先秦各家,孔子重「仁」、孟子崇「義」、孟子尚「無為」、旬子究「禮」、法家推「術勢」,諸如此類,他們都有一個特定的主軸,然後希望天下歸於一家。就此來看,我們東方較傾向主張一統的思維,希望訂出一套準則讓天下之人奉行,缺乏給予人類獨特性。

 

   在這一論點上,的確希臘人讓我們懂得去瞭解自己,欣賞自己是一個獨立個體的精神,是相當可取的。一方面承認人類的侷限性,但另一方面也不否認可以藉由自身的努力去達成成就、追求目標。人類之所以不斷進步,也在於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去改善環境,所以才有現在發達的社會。

 

   在宇宙中,人的智慧與能力顯然是有限的,但人也並未就如此臣服。不論是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中國的萬里長城,乃至於今日的網路科技、核能、生化等技術,可以看出,人的確可以勝過大自然,改變大自然。人確實有能力創造一切,實現人定勝天的渴望,當然,創造自我毀滅的能力也可以。說來可悲,人類期望眼前的勝利,卻忽略大自然無上的能量,我們應該從互利的角度出發,只有「天」「人」合一,才能達到雙贏的局面,抱持以人為「本」而非以人為「上」的理念,唯有如此人的價值與天賦才有實現的可能。

 

五、理性主義(運用智慧,尋求真理)

 

   希臘與先秦諸子都重視理性,希望透過理性的方式找尋真理、獲得真知,不過不完全相同。政治大學哲學系高懷民教授曾如此分析這兩者理性的不同[10],他認為中國先秦哲學重「客觀理性」,希臘則著重「主觀理性」。翻開百家思想,皆有一個假定的「道」,它是宇宙的中心,適用於日月星辰,同樣地也套用於天地萬物;同時也是個普遍性的法則,不是由聖人所創造,是人類發現的,而非人所創。相反地希臘哲學參雜著人的主觀性,或許這跟他們的人本主義、個人主義的概念有所關聯,高懷民教授認為稱希臘哲學為「理想主義」(Idealism)比較適妥[11]

 

     所以希臘哲學並不是純然「理性主義」,比較先秦思想,多了神話與幻想,過分強調神祇的結果下,讓希臘哲學營造出一種既理性又感性的矛盾。希臘人追求理性,但也不捨棄神話的影響,演化出所謂的「非純粹理性的理想主義」[12]不過也因為添加了人的感性,才讓希臘思想顯得與眾不同。

 

   此外,兩者在理性的理解與應用上也有所差異。先秦哲學首重實證,天下之道盡在大千世界中,俯拾皆是。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13],只要我想要「仁」,「仁」就在我的身旁。莊子說得就更坦率了,在《莊子知北遊》中,東郭子問莊子「道」在何處,莊子答說:「吾所不在」,東郭子想要打破沙鍋問到底,莊子便說在「螻蟻」、在「稊稗」(雜草)、「瓦甓」(磚瓦)、在「屎溺」(屎尿)之中,越說越低下。不過由此觀之,先秦哲學從世間萬物中推演出真理,藉由世俗萬物、生生不息的秩序中領悟,而有別於脫離經驗的幻想、抽象思考。

 

   然在希臘哲學中,神話的特色與隨後的基督教主義,可以看出形而上的抽象思維,在政治、宗教、哲學等方面無不參雜著神明的色彩,不過同時也提供人類有宗教的撫慰與依賴。而在先秦諸家學說,大都以崇尚實用之目的,雖各自爭鳴互不相讓,但無非都為了經世致用,設法改善紛雜的社會亂象。這兩者間各有其特色,同樣提供給我們對於這個世界有不同的理解方式。

 

七、愛好自由(只有自由,才能自我實現)

 

   希臘人喜愛自由並沒有紙上空談、不切實際,而是把它活生生搬到生活的體制下讓它實際運作,成為現代民主制度的濫觴、審議式民主的基石。

 

   在中國的文化裡,這種自由相對來說顯得遙不可及,或許只有在莊子的寓言故事中才能有如此的體會,但卻是一種烏托邦式的自由。這個社會有了自由的因子,人類才有創造的動力與發展自我潛能的空間,試想,假若我們生活在一個極權專制的社會中,我們不僅沒有自由的權利,還得時時刻刻為我們的生命提心吊膽,這樣的環境又怎麼可以讓我們產生發揮人類潛力的誘因呢。

 

   中國歷經千年的專制政府,個人的自由因而被壓抑已久,朝代更迭,但取而代之的永遠不是自由民主的政權,仍然是另一個新的專制政體。西方文明與技術的發展,有很大的原因在於他們處在享有自由的環境中,是以他們能在知識、科學、哲學、文化上可以盡情的發揮個人才能。

 

   然而自由也是有限制的,這就是為什麼西方人對於自由放任(laissez-faire)仍有顧忌,因為過於自由下的社會,人與人間的互動必然會侵犯個人領域,如果這種自由沒有加以設限,就如同霍布斯(Thomas Hobbes)所描寫的自然狀態下,為了生存、私慾,便會引發爭奪。也因此,同樣要抱持中庸之道,才能讓自由展現它的功效。法國革命家羅蘭夫人曾說:「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沒有節制的自由叫做為所欲為,因為它已經失去自由的真諦了。

 

八、個人主義(以身為獨一無二的個體而自豪)

 

   由於在崇尚自由概念的薰陶之下,希臘文明對於追求個人的自主性十分講究,雖然說有集權的斯巴達民族,但總體來說,他們仍然是一群愛好個人主義的民族。個人主義也不完全代表是隱居、過著遠離社會的意思,它是講求讓每一個個體有自我發展的機會,而無須受到群體的束縛。在相當程度上,這必須在許多條件的配合下,個人主義的概念才得以實踐,前面所說的自由也是要件之一。

 

   身處烽火連天時期的先秦諸子,除了崇尚無為老莊學派之外,其餘各家無非不是想在亂世之中奉獻所學,期望國君能夠重用,在本質上還是希望能治平亂世,追求安平和樂的國家。孔子推崇一個大同的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14]法家韓非則提出一套君主權力論,教導國君如何憑藉法、術、勢來控制臣民,進而發展富國強兵之道。

 

   相同都在紛亂的時代,但先秦各家思想比較重視群體的概念,個人在整體社會上顯得微不足道,並不鼓勵個人有獨立發展的空間;而希臘卻激勵個人追求自我的目標,允許人們擁有實現自我的權力。

 

個人主義是一種奢望,縱使擁有了它,但有時候也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就如同想要追求卓越的希臘神明,在過程中免不了有所付出。我們應該慶幸有自己的選擇可以去追求屬於自己的價值,畢竟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沒有任何人有權力去掌控另一個人的權力。人也因為有這個有別於其他物種的特性,才能擁有今日各項的成就。

 

肆、結語

 

   中庸》曾言:「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各家思想獨自發展進化,但有些法則卻不會彼此衝突,反倒是能夠彼此相容,原因就在道皆出於一處。細心研究希臘以及先秦諸家文化與價值的內涵,在某些觀點兩者各有堅持,畢竟在其發展的過程經歷的是不同的環境及人文氣息,因此演化出獨特的思維模式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孟子曾說:「先聖後聖,其揆一也」[15],舜和文王雖時代相隔千年,出生地也遠離千里,然「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並沒有因為時間距離的關係,讓聖王的行事有所差異,有些真理也是如此,不因時間久遠或距離遠近而衝突。

 

如果說希臘神話啟發了西方思想,那麼我們也不能小覷先秦各家學家對於東方文化的貢獻。希臘聖哲亞里斯多德曾言「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真理並不分東西古今,對我們來說中西合用,各取所長,如果用這樣學習的態度去理解不同的學說,可以給我們智慧的啟迪。作者用不同的方式去解讀希臘神話,讓我們得以能看到神話內含的意義,去挖掘神話內更深一層的價值。

 

中西方文化理念並非相互矛盾,也不是孰優孰劣,而是各有所長。現存的文化之所以可以從千年之前流傳至今,或多或少都有值得效法的地方。楊朱「楊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的思想雖在戰國時期有一足之地,時至今日卻被視為自私的表現,也因此我們雖從古人中的經典中探索他們的道理,但也必須仔細檢視這些學說能否能成為增進社會福祉的良藥。

 

現代人急功好名,希望在短時間獲得財富功名,所以他們把古人的教訓拋諸於腦後,然後一而再,再而三的走向悲劇的終局。拿金融風暴來說,造成風暴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是在自由的金融市場上,創新的新穎商品,但是,那些追求財富極大化的短線客,冒著風險壓住在自認為可以勝利的一方。命運女神的確先給他們嘗了些甜頭,所以他們自認市場上無可匹敵,當這種喜悅擊敗了理智後,隨即就是暴跌的開始,這就是不遵守中庸之道造成的報應。

 

近期希臘的新聞屢屢成為媒體頭條,並不是他們的古文化帶給我們什麼的想法,而是他們的政府快被債務問題逼上絕路了。據報導希臘的負債屢創新高,而且為了加入歐盟,還在財政上動了手腳,債信評等也被降低垃圾債等級。不過希臘人不以為然,反對政府削減支出、降低福利,雖然已經負債累累,但他們仍不願放棄優渥的福利政策。數千年前的希臘神話已經告訴人類,不懂節制的下場,就是把將你所得的東西雙倍奉還出去,至於遺留下來的,只有悔恨。

 

《詩經大雅》周文王曾說:「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應該要以前人的教訓引以為戒;唐太宗在名臣魏徵死後也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連古人都知道學習前人的智慧,以避免重蹈覆轍,現代人從史書上又怎麼不知道這道理呢?或許這句名言值得讓我們好好思索一般:「人類從歷史上學得教訓,就是從未在歷史上學到教訓。」

 

伍、個人感想當四書五經不再是考試題目時

 

   回想過去學生時期,那時候除了國文課本上的古文外,還有一本叫做「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教科書。當時孔孟之說皆為考試的範疇,也因此,老師教的起勁,台下的我們也背得很起勁,還記得第一次背得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至此而後,我們就照本宣科,老師說這字的解釋,我們就抄起來,老師說要背起來哩,那也只好摸摸鼻子強記。我們就在聽課筆記背誦考試遺忘,這個循環中來面對古老的智慧,不過倒也落入孔子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的迷惘中。如果孔子在世看得後人如此「落實」他的名言,不知他感受如何。

 

   不過當遠離學生生活後,經歷過社會的現實,才懂得體會古人的智慧。尤其先秦諸子處於戰亂之時、人心浮動,各派學說因而興起,他們把自己的學說搬上時代的舞台,期望取得世人的共鳴。也許走得是極端,抑或是中庸之道,無不試圖想提供一道治療社會病態的藥方。雖今日稱不上亂世,但與千年前相比,動盪不亞於當時。是以很多至理名言之所以盛行不衰,就是因為這些道理在今日仍然受用。

 

   當我閱讀此書時,第一個念頭就是曾經為考試而唸的古文,總覺得書中很多觀念似曾相似,以往這些知識的範圍只停留這課堂上,完全不懂得如何去善加運用。一離開學校後,在沒有任何的壓力下,再次讀起這些距今千年的經典,不禁令我感到十分震撼,原來很多道理早在千年前,諸聖眾賢已經很清楚告訴了我們,只是我們後知後覺,總以為過時的經論不合時宜。現在的我似乎能夠體會古代人的箴言,假若沒有這次專書心得寫作,也不會有機會重新認識這些睿智的言論。如果你們有機會閱讀這本「希臘人為什麼有智慧」,記得用心去體會古人給我們的智慧,或許你可以從中得到很大的收益。

 

陸、參考書目

 

1.高懷民,《中國先秦與希臘哲學之比較》,中央文物出版社,民72

 

2.吳大品著,徐昌明譯,《中西文化互補與前瞻從思維、哲學、歷       史比較出發》,中華書局,2009年出版。

 

3. 劉潼福、證樂平著,《古希臘的智慧》,林鬱文化,2000年出版。

 

4.傅佩榮,《原來莊子這樣說》,九歌,2010年出版。

 

5.http://www.dfg.cn/big5/chtwh/ssjz.htm大方廣網,四書集註

 



[1]         莊子《繕性》篇

[2]         《道德經》第三十四章

[3]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4]         《論語述而篇》第七

[5]         《論語子罕篇》第九

[6]         《禮記中庸》

[7]         《論語里仁篇》第四

[8]         《論語衛靈公篇》第十五

[9]         《道德經》第四十六章

[10]        高懷民,《中國先秦與希臘哲學之比較》,中央文物出版社,民72,頁13~30

[11]        同註9,頁14

[12]   同註9,頁26

[13]        《論語述而篇》

[14]        《禮記禮運》

[15]        《孟子離婁》章

 

引用自網路資源

 

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hl=zh-TW&rlz=1T4ADFA_zh-TWTW406TW407&q=%E5%B8%8C%E8%87%98%E4%BA%BA%E7%82%BA%E4%BB%80%E9%BA%BC%E6%9C%89%E6%99%BA%E6%85%A7%22+%E7%9A%84%E8%AE%80%E5%BE%8C&oq=%E5%B8%8C%E8%87%98%E4%BA%BA%E7%82%BA%E4%BB%80%E9%BA%BC%E6%9C%89%E6%99%BA%E6%85%A7%22+%E7%9A%84%E8%AE%80%E5%BE%8C&gs_l=serp.12...2672.5227.0.6519.1.1.0.0.0.0.77.77.1.1.0....0...1c..35.serp..1.0.0.K_AHaEb3aH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