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經》卷三
初分學觀品第二之一(3)
--圓滿三解脫門
1. 經文
「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三解脫門不可得故。」
2. 解釋
諸大菩薩要安住在般若波羅蜜多,要以無所得做為方便法門,超越一切的善境界,才能圓滿三種解脫門。前面講了那麼多的方便法門,主要是要安住在般若波羅蜜多中。現在悟得一切法不可得,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就能證得三種非常重要的解脫法門。
三種解脫門:空、無相、無願,這些包含在禪宗的十種修行法門之內。若要求得解脫,需以空、無相、無願等三種解脫法門來修證,修證中以無所得為方便法門,圓滿三種解脫門後,即能安住在般若波羅蜜多中。其修法的基礎還是方便法門,並非一下子就能做到,因此就必須用方便法,以修証到空、無相、無願等三種解脫門。
為什麼要修得空呢?初發心時開始修行,修到一個入處時,譬如能夠進入開悟的境界,開悟後要捨棄一切法,修我空、法空等二空觀智。空觀智不是用理論去講的,是要以方便法去修証到空的境界。所以修行的中途為悟到空(悟空),悟空是修行的最高點,在悟到空入聖人境後,則要靠般若慧再入世渡到彼岸,而不是以空(離群)而渡到彼岸的。
波羅蜜翻譯為渡到彼岸,其方便法證入空、無相、無願等三種解脫法門,要修証到則要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如果對於一切法沒有捨棄或者不以空觀智來修,就無法超越。在這中間如果執著於有相,就會玩弄這些法,所以不管是有見地者或是初入道者,目標還是必須朝悟空的境界走,以空解脫門的方便法去修証,因要修証後但無所得,所以一切有相都必須觀空。
(1) 空解脫門的修證
《大智度論》中云,空解脫門是「觀諸法無我、無我所,諸法從因緣和合而生,無有作者,無有受者,是名空門。」《金剛經》亦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些是在破解業力、修入空的最佳話語。剛開始既然修証到悟入的階段時,心一定有靈知靈覺,有時會感覺有怨親債主來要債。對於此你不能把它當真,明明人家已經找上門打你了,也不能承認有這一回事。因為要建立一個空觀的環境,不能把受報或者業力的因緣觀看成有,認為
”有”了後就無法超越。
修到了空觀有甚麼好處?除了可以轉業以外,有時候與你接觸的人,本來會發生事情的也會化解掉的。要証入空無的心,並非一下子就能達成,我常常與幾位有些境界的同學講,如何面對業力的糾纏,要學習以空無的心去面對,不要把它當真。如經上所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有相中有沒有是真的呢?凡夫當然認為都是真的,而修行要修証到空相的,當然就要認此是虛妄、不承認它。為什麼要這樣,因為第一步先要修証我空、法空的道理,所以就不能夠認為一切法都是有,若感覺一切法都是有,這表示還會執著有相,還是凡夫境,不能脫離三界。
譬如身體的氣機很旺,也有能力感知周遭,卻不去感知它而不覺得,因為已經空掉了。須菩提尊者解空第一,他出生的時候,家裏的東西都不見了,有形的都不見了。另外修證到空的人,無形的氣機當然也不見,沒有感覺了,如您對一些有能量的磁鐵、玉石還有感覺,表示您沒悟得真空,這是境界的真實問題。既然要學習大菩薩,就不能執著有為,一切相皆是空,才能對世間一切相起“空觀”,而靈知靈覺對上了“空”亦是空。
如何判定你是否已證得空觀智,須菩提尊者證空則能滅一切相,出生時家裏的東西都不見了。同理可知,有病的人或壽將盡者,悟空者一去探望他,在不施一法之中,苦主的業相即能微妙地轉化,他的病不久就能好,該捨報也能續活命。佛陀所制定的戒律中說,受菩薩戒者當他聞眾生有病時應當前去探望,其意也就在此,菩薩當為眾生解病痛。而菩薩若能有此能力者,權稱悟得空觀智見。
再譬如有些事情以為真的會這樣,如果有証到空的人在,就不會真的這樣,証到空的人無形中會化解諸多事情,能不隨業轉。所謂解脫者能夠真槍實刀地去磨練,做到一切以空觀智觀之。而空解脫門並非只是嘴巴所常講的空,要有真修證的,如一下子証不到空,那該如何?以方便法修之,就是抱著無所得的心態,體會了所得之境以後馬上要放下,不能執著而以有為法相應。
以無所得之方便法,來說明色界四禪境界的修證過程(如下圖):初禪是未到地禪,二禪是喜俱禪(心),三禪是樂俱禪(身),四禪是一境性。如果從欲界修到初禪的定,屬未到地禪定。進到了二禪是喜俱禪的時候,心就常有歡喜心,感恩心,証到這個歡喜心起時,動不動就會法喜充滿。這個歡喜心如果沒有把它空掉、超越它,就不會再往前走,進入到三禪境界,故要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三禪是樂俱禪,身體會充滿了氣感,每一細胞是一世界,是世間上最快樂的色身感覺。如果常常執著於此,則常希望一打坐入定,全身氣充滿了每個細胞的那種快感。每一次都以為這是最好的境界,不把它捨棄,就沒有辦法進到色界天最高的禪定---四禪境界。故還是要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始能進入四禪一境性中。如果還要進步,對世間四禪境界亦都必須捨棄,進而小乘果證有所得亦要捨棄,轉入大乘。故有所證都要以無所得為方便,捨棄一切法,始能步步高昇,終至佛禪的解脫境界。
因此為求解脫而在三十七道品中所修証到的,關於身體、心靈的境界都必須拋棄,要以無所得為目標,以方便法為手段,才能步步高昇。對於業力的牽扯來說,能以空觀智來觀照它,所有的相皆是虛妄不實在的。譬如有的人得了病,卻一直想、一直煩惱,有時真的造成病痛會越來越糟糕。如果能夠很樂觀、很進取,不把病放在心上,不把它當一回事,不執著它就不被它所束縛、所左右。即使真有怨親債主來要債,以空觀智來觀,說“沒有這一回事”。當然有的人是可以看到,因此就比較難,但是仍然必須以空觀來觀它,不要理會它。
有的人可以感覺周圍之間的人,有不同的氣感,或者有心地不良的人跟在旁邊。雖然看不到他們但是可以感覺到,你卻依然不能起心動念來當真,要當作沒有這個人在旁一樣,我做我該做的,似入無人之境。或者雖然看不到有人,但有時心會感覺害怕,這是因為周圍之間有非人、有債主要來修理你了,此時也必須要有不在乎它、無所謂的體知,裝不知道,裝沒有這回事。因此簡言之,必須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經文來對治它。雖然這些不能講得很透徹,只是舉個例子,卻也都是真正修行中所會遇到的境界。
不修者不會感覺,如同凡夫一般或者醉生夢死,每天花天酒地,但還是會有怨親債主來索債。因為每天有那麼多死亡、不幸的事發生,不斷的因緣果報在發生。一般人不知不覺的,還無所謂,有修行者卻是能感覺,而有感覺卻不能超越,如何能渡到彼岸呢?所以菩薩無法一下子悟得空,故要以無所得証入空無,其方便法就是把
”有的”看成”沒有”,當作沒有這一回事情,或者是不理、不睬、不相應諸法與之。並非心認為沒有就是沒有,主要是第八意識阿賴耶識的執藏要破。阿賴耶識有三個行相:1. 所藏性 2.能藏性 3.執藏性,最糟糕的是還有可薰性,一回薰陶、二回薰陶,是為業力的成就,薰陶越來越重,變成一個頑固的種子。每次所接觸到的業種都可以把它儲存起來,儲存起來以後如果不在意它,也就無所謂,偏偏執取阿賴耶識所儲存的種子為真。所以如何突破業力感應之間的錯綜複雜關係,而真正超越業力的牽扯,是以觀空智對治其業緣的第一法門。此處的空是以絕對不通商量的空,用來面對一切的業障,才能成就第一解脫門---空。
譬如某甲有修行,某乙也有修行,某甲突然想到某乙,某乙也會突然感應到。就像這種感應的心不滅的話,如何脫離輪迴?《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對此句經文不要只是能去認知、體會、意解就好,而要真實修証得到,即在受一切法的牽扯時,能夠解空捨掉,這才是「空」的基本,行者所要修証到的境界。
空並非不能起心動念,而是以所修証到的空觀智,無形中去化解一切業,才能渡到彼岸,否則如何能夠渡到彼岸呢?現實的人生也好,或者剛開悟者,或者將來要往生時的中陰身(補特伽羅),它是非常的敏感的。元音老上師認為中陰身有九倍多的敏感度,依我們潛意識的能力來講,有九倍多的敏感能力。所以化解一切業緣的牽扯,要以方便法慢慢的去觀,而沒有把真心開發出來前,中陰身現不出來。中陰身現出來時,敏感性有九倍之多,所以哪裏有因緣,不管在哪一個世界,不管在世界的哪一個地方,感召性非常敏感而準確。因此必須真實修証到心能如如不動,才能獲得感召懸絕。有感應而不能斷絕,仍然是凡夫,如世間禪行者。譬如感覺我會怎麼樣,卻是讓它真的發生了,這就是根本沒有辦法擺脫業力的糾纏,所以不要以開發出心的靈知靈覺為滿足,而自己認為已了不起,因為這仍然是凡夫界地,仍然是未脫輪迴的。
色界四禪天的天神、無色界四空處天的天神、慾界的眾生等都是包括在凡夫之列,天神的壽命雖然是很長久,但壽盡仍然得輪迴,故說還是凡夫。所以要超越這些心的感知,業緣的感知,並且滅除它,這才是真正悟到空的境界,我們的目標也就是在這裏。如果做不到,就慢慢地修証到什麼都無所得,才能夠超越業的牽扯。然而以空解脫門所修証到的境界,最後還是要空掉,要推翻一切法,當然包括所證得的空,故要破空的修證而進入無相解脫門的修證。
(2) 無相解脫門的修證
世間一切相是因緣法生,行者對一切相能超然無住,是謂「無相」。要有無相修證,當得先悟空為主旨。無相與空當然不同,不要被文字相所迷惑,有法無主、有境無心是為無相,無相並非沒有相,無相是相對待的空,而證空是絕對的空,先有絕對空的修證才能滅一切法,才能解脫。如果沒有悟到空,而把所有相觀成都是虛幻不實,你(業緣)說有,我說沒有,到最後破解一切業。正如禪宗修行的第一個階段,所謂「修到不通商量」,有商量就會討價還價,所以在修空觀的時候,真的有點不是人可以做的,要做到六親不認,要抱很多的冤屈、無奈等,但是卻不能覺得冤屈、無奈。因要悟入空、沒有人性,因此人際間會變差,受到很多的誤解,但是行者的心卻要能坦蕩蕩,且不會起煩惱。他人誤解我沒有關係,家人看我成是異類、不肖子沒關係,為什麼呢?因為要守住空的灘頭堡,不能有絲毫的放鬆及情見,空不是那麼容易修的,而這個心必須修到沒有業力能夠抓住你。
達摩祖師面壁九年所為何來?除了在等待機緣傳法外,另者在顯現其心面對諸法,能如銅牆鐵壁般,如石頭一般沒有縫隙,沒有滴水可以滲透進去,這就是要斷一切的法,善、惡、順、逆、好、壞、美、醜等等一切法都能不通商量對之,反正是要守住自己,這就是所謂「絕對的空」,這實在不是人能幹的!因為要成佛,佛是弗人,弗人非是一般人,個性、行為上都會不一樣,這樣才能真正証到空,否則進不了空境。若「空」真証到以後,卻不能一直守「空寂」下去,必須以無所得而轉它入無相門。
方便法為滅除一切法、滅除一切相,不管真、假皆以空觀智,視以虛妄不實,處在這個境界時,其轉折點為轉空門為不空門。不空門即是為接納外界一些有相,卻不作一切相的主人,有法無主,用佛性去映照一切因緣,但是所現的一切因緣,不作一切因緣諸相的主人,不如意的不會有煩惱,該值得高興的,也不覺得有什麼可高興的,這就是「相對的空」。漸漸地,佛性的另一部分就顯現出來,不是把蒙蔽佛性靈知靈覺的感召心滅除,而是又讓它靈活起來,因我自性無漏功德性起後,已不會、不知煩惱諸法故。
前陣子的修空觀是不得已的,因為我們非佛、非菩薩,釋迦牟尼佛一開悟即是証悟,智慧俱足。而我們無始劫以來所造的業,無量無邊,有待吾等來轉業。修行之間打開本來以後,第一個步驟要做的,就是滅除業的牽扯,除了內心的靈知妙覺以外,不停的與業力戰鬥,另因打開心扉以後,很多的怨親債主感知而來討債,如果是鬼神道的,彼此之間清清楚楚,心與心之間可以靈通。如此,接著諸多障礙就來了,一個接著一個,有的是一大票來討債,這正是考驗你的時候,也是磨練你,讓你成就的時候。就像瞎子被明眼人欺侮,因此只能應用無為法、忍辱法、觀空智應之,只為了成就道業,更不能以持咒與之對抗,若持咒或以其他有為法對待之,並非佛教徒修行的法則,更不應該用這種心態修行,當修入空觀,有所得已經是不好了,更何況是用有為法去對治冤親債主,無形中又會結下怨怨相報的因緣。以前有位同學就是如此,在達到這個境界時,遇到怨親債主來擾亂,就以大悲咒相對抗,或者是由於嗔心在,或者是由於受不了人家的欺侮,結果自己不能悟得空,當然也沒轉其業障。
「金剛身」是行者開悟以後,身體的氣機通暢才具有的,對於外界如何壓迫以及用了何法來障礙你,皆能無所謂,而且能短暫的承受,過了兩天後仍然是好漢一條,它控制不了你,那是因為你氣機通暢。當氣機通暢時,你就知道如何來應用它,這種的體驗是佛法的無上修証,向上一路,千聖不傳。最後冤家會變成親家,它以前的不甘願,皆由於彼此之間的無明造業,無可奈何,現在要也是要不回去,到最後,作弄的結果不得逞,可能冤結就化解掉了,或許反過來護持你。
而「金剛心」是行者練的心能夠如如不動,不隨業流轉,那是悟入空的境界,這些都是必須有實修實証的,並非只是理論而言的空境。講了一大堆,如果沒有去體會空解脫門是如何修証的,因而沒有達到那個空境,有時候修起來會很疲累,光是一些名相理論。而有那個境界可以體會時,就應該好好的修証,怎麼做?一下子做不到不動無為、真如無為,怎麼辦?以前面所說的六種無為法(虛空、擇滅、非擇滅、受想滅盡、不動、真如)行之,到最後不動無為,連感情、妄想都必須滅除,而修証到了真如無為是為佛的境界,我們今生是不可能到此的。
第二解脫門是無相解脫門,也就是有法無主,不要做諸法的主人,知法後不能執、不能說。把以前閉關自守、閉門造車的修練空解脫門,慢慢的打開來,再接觸人群,以前看不慣的,現在都可空掉了,而能無所謂;有緣就說,無緣也罷,如果沒有空掉就會有受不了的毛病。有靈知靈覺者,每一個人的事情,每一個人的心,他都很清楚,別人家裏的事情他也知道,如果嘴沒有空掉,就會愛講出來了,講了以後應該有能力幫人徹底解決,否則有時候會造成別人的惶恐;別人不知時,不知不覺、不痛不癢還無所謂,告知了以後心神不寧、惶恐不安。這就是沒有空掉法執的人的習氣毛病,沒有做到有法無主,也沒有做到無相,所以從絕對的空慢慢的回過來,接受境界、因緣起滅而能夠自在無礙,不隨業流轉,在第二個階段如何以般若的智慧度到彼岸,是以無相解脫門,這是更進一步的修證境界。
(3) 無願解脫門的修證
第三解脫門是「無願」,有時翻譯做「無作」。證得空、無相解脫門後,對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九地(五趣雜居地、色界四禪定、無色界四空處定)不起相應心,不能所有願、有所作。因之,無願解脫門修證中無一希求,不求生色界中,不求生無色界中。因此,處世間時要學習無願求,沒有願求才能得大願求---無餘涅槃解脫境界。
無願修證中第一個要斷掉「我」,如果內心有一個欲望、有一個希望,有欲望、有希望就會有罣礙,譬如禪修之間對於色陰、受陰二個魔境能超越,則諸魔障對你也是無可奈何。於想陰魔境時,雖然是諸魔對你無可奈何,卻會示現種種或者透過他的神通力,控制第三者來影響你與迷惑你。譬如當心裏有一個意願希望有錢,或者希望能夠興建一座道場,讓大眾能夠共修,其實這個願力是為了佛教、為了眾生,似很合理,有時天魔就利用這個心意願,透過第三者來捐助金錢、貢獻土地等等滿足你的意願,如果還沒有修証到有正知見、有慧眼、法眼,貪、瞋、癡、慢、疑等五蓋尚未滅除,很容易迷惑或者敗壞自己德行。
所以要成就一個人,要經過千錘百鍊,是很不簡單的。但是要破壞一個人卻是容易,只要給他順境,給他名、利,就會毀滅了他。修行人遇逆境並不可怕,遇順境不察才可怕,真修佛法者不要求順境。修証到真正的自在解脫時,對於真真假假能夠洞察先機,人的好壞,一見面就知道了,如果沒有這些功夫底子,難以分辨好壞以及因緣果報,最後可能偏入邪途都不自知,甚至成魔親魔眷而不自知。
因此無願就是要斷掉一切希求,不要假藉這個願力來成就一些業力,修行者應該會隨緣,走正確的路,水到渠成不強求,或者不要有願時,諸佛、菩薩、護法龍天自會安排,修証到某一個程度,因緣時節到來,而一心只為利益眾生時,冥冥之中總會有所安排。行者即使有心通力,也不能用在自己或自家人身上,因為還有慾望,連最基本的慾望都沒有斷除,五蓋貪、瞋、癡、慢、疑中的貪都沒有斷除,何況更微細的習氣、毛病等呢?故無願解脫門要成就,得以無所得為目標,且以方便法來證入無所得,才能圓滿無願解脫門。
(4) 三解脫門不可得
行者以空解脫門入實相,實相即是空相,以觀空智滅一切煩惱法,得空解脫門。行者得此空解脫境界,當學無相解脫門,以滅所證得之空執著相,而得以實相對境緣而能不取其相,故得空、無相解脫門。行者以空、無相證得法解脫後,始可隨空、無相,對身、口、意業不應有所作,以無所作、無願而能滅貪、瞋、癡三毒,故能不起身口意業,也不應有願求生三界中。如此得三解脫門時,當觀三解脫門不可得,卻也實無所得。
諸大菩薩要安住在般若波羅蜜多,總是要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證這三解脫門,而在圓滿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後,應以般若慧學觀三解脫門實不可得,諸法皆空,了不可得。如此才能夠繼續往前修證,從有餘依涅槃境界,希能修入無餘依涅槃境界。
http://dharmazen.org/X1Chinese/D24Bible/E204.ht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