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g5.dushu.com/showbook/101588/1049902.html

http://big5.dushu.com/showbook/101588/1049902.html

 

《傅佩榮《四書》心得》

第二輯 修養的途徑·良知良能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盡心上》

  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這段話談到了"良知良能",就是人類出自本性的自發知識與自發行為。其中表現了儒家對人性的基本觀點,值得特別留意。我們愿引申如下。

  首先,良知與良能不能分開來看,知與行是一件事。譬如,小孩子孝愛父母與尊敬兄長,并不是先知后行,也不是先行后知,而是且知且行或即知即行。那么,是否所有的小孩子皆如此呢?答案是肯定的。理由何在?

  理由在于:孝愛父母與尊敬兄長,對小孩子來說,是最自然、最正常不過的事了。所謂小孩子,他的生命經驗極為單純,完全是在接受父母的養育照顧,以及兄長的從旁呵護。這種生理上的長期依賴,必然在心理上形成影響,對于父母兄長產生自然的關懷與情感。等到年齡稍長,表現出來的就是"愛其親"與"敬其兄"。

  因此,儒家首先肯定的是,人與人之間必有某種適當的關系,然后再由此界定倫理上的道理規范。那么,人與人之間最原始、最直接的適當關系是什么?當然是家庭中的親子關系與手足關系了。這兩種關系正是"孝"與"悌"的基礎。因此,孔子的學生有子會說:"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一方面,如果不孝不悌,一個人無法立身處世,另一方面,孝悌又是每一個人的良知良能,是不經學習就能行,不經思慮就能知的。人的倫理要求并非憑空而來的,卻合乎人類生命經驗的發展過程,在"生理上"需要有人長期照顧,在"心理上"需要與那些照顧他的人互相關懷,然后等到一定的年齡,可以自由行動時,就會表現為"倫理上"的道德要求,對父母孝敬,對兄長尊敬了。

  如果人人都可以擴充這種良知良能,社會的和諧安樂是可以預期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