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淺釋(五之一)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八
阿難。如是眾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猶如捏目亂華發生。
阿難,這十二類眾生,每一類中又各具有十二種顛倒。這些顛倒都是由虛空而生,好像捏目人,見虛空中狂華亂舞,一旦放開手,狂花自散。這是說如果不逐妄想顛倒馳跑,而把根本無明破了,就什麼都沒有。
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具足如斯虛妄亂想。
但這些顛倒,本來都是從妙明真心裏面,幻現出來和。只因一念無明妄動,就具足這些虛妄亂想。
汝今修證佛三摩提。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方得除滅。
你現在欲修證佛果三摩地的耳根圓通,只需從這顛倒的根本原因,產生妄想處下手,分三種漸次,才能消除妄想,滅卻顛倒。
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並雜灰香。洗滌其器。後貯甘露。
猶如清潔的容器中,曾盛過毒蜜,必須將毒蜜除掉,再用沸水和灰香,徹底洗滌,使恢復原來的清潔,然後可貯盛甘露。
這裏湯水喻定,灰香喻慧,必須用定慧來洗滌,方能去盡習氣,才堪承佛法最上法味。
云何名為三種漸次。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其現業。
是哪三種漸次呢?第一修習:要修習耳根圓通,必先除去助惡的因緣。第二真修:既決定真修耳根圓通,必須剷除罪業之正性,亦即是殺、盜、淫、妄。第三增進:欲增進聖位,必須與現行之妄業,極端相反,才能精進修持。
三漸次中,前二種為戒定,第三種為慧,所以一切修助行,莫不以戒定慧為根本。
云何助因。阿難。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
什麼是助惡的因緣呢?阿難,這個世界的十二類眾生,都不能夠自全生命,必須信賴四種飲食的方法,方可活命住世。是哪四種呢?
第一段食:把吃的東西分作一段一塊,吃時也分作早、中、晚,一段一段的時間來吃。六欲天、人和畜生,都是段食。
第二觸食:凡遇飲食,不需用口來吃,只需用鼻一嗅,吸其氣味便足。如鬼神之類。
第三思食:思是禪思,以禪定的思維方法,常作飲食。如色界的四禪天等。
第四識食:以識為食,因無色界天既然無形色,只是在心理上認為吃飽,就是吃飽了。
當佛成道後,要破外道自餓苦行。故為說法:『一切眾生,皆依食住,此是正覺正語。』外道訕笑說:『小孩和愚癡的人都知,何以說是正覺正語?』佛就反問他:『那你知食有多少種嗎?』外道啞然不能對,因此佛說此四食住。
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婬。生噉增恚。
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淡有益的東西便能生存,食有毒的東西就會死亡。因此所有求修正定的人,當斷絕吃世間五種辛菜:蔥、蒜、韭、薤和興渠(即洋蔥)。這五種辛辣的東西,雖然無毒,但熟食能助長淫欲,生食易動肝火,助長瞋恚。瞋是瞋怒,恚是心中忿恨。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
所以世間吃五辛的人,縱然能通曉十二部經,說得天花亂墜,但是十方天仙都嫌他的口氣臭穢,因此遠遠離開他,可是餓鬼卻在吃了五辛之後,暗中舐他的口唇。既然常和鬼魅打交道,福德就逐日消失,永無利益了。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讚婬怒癡。
這個吃五辛的人,雖然勤修三摩地,但菩薩、天仙,以及十方護法神,都不會來守護他,使大力鬼王,有機可乘,就變作佛身,來和他說法,反對持戒,稱讚淫、怒、癡。
怎樣分別邪正呢?只要聽他說話,如果專講不必持戒,守戒只是小乘,反而讚歎邪淫,讚歎怒癡,這都是邪說魔說。因佛是最清淨,淫欲是最不清淨的。佛是最有智慧最慈悲,而怒癡都是邪魔之品行,邪正分明,切切不可盲從。
中國字之結構,亦很奇妙,有時亦很有意思,好像結婚之婚字。結婚後就頭腦昏迷,昏字加女字,意謂更加昏迷不覺悟。我並不是反對結婚,亦並不是說結婚後個個都是昏迷。只是以字義來分析,不要太死板,要活動一點,我們應從昏迷中清醒,不要日夜迷於女色,要學大覺世尊之智慧,有智慧便有光明,有光明當然不會昏學了。
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
如果無正知正見而聽魔王之甜言蜜語,必定毀戒敗行。命終之後,就為魔眷屬,享盡魔福報,一定墮落到無間地獄去。
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阿難,修菩提道的行者,一定要永遠斷絕五辛,這就是第一步的修行漸次。
云何正性。阿難。如是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清淨戒律。
什麼是正性呢?阿難,殺盜淫妄等是為生死的正性,這些眾生要入三摩地真修行位,應當先將這生死的正性挖除,及嚴持清淨的戒律。
永斷婬心。不餐酒肉。以火淨食。無噉生氣。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婬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
永遠斷除淫心,不飲酒,不食肉,因酒能亂性,性亂便會做出種種顛倒事,要完全素食,並需以火煮熟吃,不可生吃。阿難,這樣的修行人,若是不能斷除淫欲,戒絕殺業,而想超出三界者,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當觀婬欲。猶如毒蛇。如見怨賊。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執心不起。
應當視淫欲如毒蛇,如冤家,如劫賊,遇著便會喪身失命。因此當先持聲聞的禁戒,即比丘四棄戒:殺、盜、淫、妄。比丘尼八棄:殺盜淫妄外,再加觸、入、覆、隨。以禁戒來約束身心,身三支是殺、盜、淫。口四支是妄語、綺語、兩舌、惡口。身口共七支,堅持不犯。然後再履行菩薩的十重四十八輕,清淨律儀,守心不起妄想,持戒清淨,這樣才能制心一處,才是禁戒成就。
禁戒成就。則於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偷劫不行。無相負累。亦於世間不還宿債。
禁戒能修成就,那麼對於世間就永遠沒有相生,因淫心已斷。亦永遠沒有相殺,因殺心已斷,既然沒有偷竊劫盜,包括妄言惡口,那就自然不賒不欠,不負債還債,亦沒有宿債了。
是清淨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睹佛聞法。親奉聖旨。得大神通。遊十方界。宿命清淨。得無艱險。
像這一個三業已除,持戒清淨的人,再精進勤修正定,即以父母所生的身體,不須等到證得天眼通,就自然可以看見十方世界的佛菩薩,親聞妙法,親蒙佛加持授記,得大神通,可以神遊十方世界,來去自在,毫無阻礙。宿命清淨,永不墮落三途,艱難險阻之處了。
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這就是第二步的修行漸次。
修行最要緊是嚴持戒律,在未受戒前不知道而犯戒,不算犯戒,但在受戒後就要改過自新,不可重犯。有人說:那不受戒就不怕犯戒了。但不受戒,則對學佛修道上不相應,還不會進步呢!所以在佛教上對於受戒和守戒是很重要的。
云何現業。阿難。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婬。於外六塵不多流逸。
什麼叫做違逆現業呢?阿難,這個持清淨禁戒的行者,心中已經沒有貪淫的意念,就不會隨著外邊的六塵,到處奔波流逸。
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緣。根無所偶。返流全一。六用不行。
因為不隨塵境轉移,六根六塵不相對,於是就會反流,返歸本有元明,全體歸於一聞性,見、聞、覺、知、嘗和嗅等六根,皆不起作用。
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內懸明月。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
這時只見十方國土,皎然清淨,就像看見琉璃瓶內,高懸明白一樣。身心也覺灑脫,無掛無礙,無拘無束,身量與心量,周圓沙界,有情與無情,同體不分。心佛與眾生,融合無二,獲大平等,得大安樂。所有十方諸佛之秘密、圓滿、清淨、神妙境界,皆顯現於心鏡之中。
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這個人就證得無生法忍,不見有少法生,也不見有少法減。再以這不生不滅的因地心,漸次進修,依所行持的成就,次第安立各種聖位名稱,這就是第三步的增進修行漸次。
阿難。是善男子。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生。
阿難,這善男子,欲海已幹,愛河枯竭,根與塵不相為偶,當生已是最後身相,永不再有捨生受生了。
執心虛明。純是智慧。慧性明圓。鎣十方界。乾有其慧。名乾慧地。
到這境地,已能保持自心的靈明洞徹,純是自性智慧,光明圓滿,普照十方世界,沒有塵障,沒有根礙,只有智慧,故名乾慧地。
欲習初乾。未與如來法流水接。
欲愛最微習氣,雖然得到初步乾枯,但無明還未破除,故還不能與諸佛如來的真如法性相接合。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圓妙開敷。從真妙圓。重發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餘。中道純真。名信心住。
現在講十信住。就用這個乾慧心,依照中道觀智,逆流而入,用中心如如妙智,觀中道如如妙理。這時圓通的妙理,猶如蓮花開放,從真妙圓明之心,再發出更真妙的智光,就能把一切妄想,掃除淨盡,也即能破一分無明,顯一分法身,自己親證到這個境界,才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時純是中道理體,信心堅固,不再退失,這就是信心住。
吾人為何有妄想?就因為有欲愛有貪心。欲愛即無明。要除妄想,就要先破無明。無明破了,沒有欲愛,沒有貪心,自然沒有妄想。
真信明瞭。一切圓通。陰處界三。不能為礙。如是乃至過去未來。無數劫中。捨身受身一切習氣。皆現在前。是善男子。皆能憶念。得無遺忘。名念心住。
既然有了真信,就有真慧,有真慧就能明瞭一切事理,皆圓通無礙。故五陰不能遮蓋,十二處不能局限,十八界不能阻礙,一切諸法皆能圓融通達,不能障礙。這樣就能知過去、未來,以及無量無數劫中,怎樣受生捨生,一切欲愛習氣,每一生有每一生的習氣,如殺盜淫妄等惡習氣,亦有念經持咒,行善積德等好習氣。總之,這些習氣,就在自己面前,好像電影一樣的,一幕一幕影現。能夠清楚地記憶,不會有絲毫遺忘,這就是念心住。
妙圓純真。真精發化。無始習氣通一精明。唯以精明進趣真淨。名精進心。
因妙圓之正信,已純是真智,契合中道理體,成為真實真精,就能把無始以來的習氣,發化通融為一精明,精明即如如智體,真淨即如如理體。以如如智契合如如理,這就叫做精進心。
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名慧心住。
既得真淨理體,自然心精現前,就能純以智慧用事,把一切無明習氣,皆化成智慧,這就叫做慧心住。
執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執持明照的智慧,周遍於寂湛理性中,這些寂智妙理,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時常凝然不動,即有定力,這叫做定力住。
以上五位屬五根,下五位屬五力。如果木之根種植於地,結根既久,自有不拔之力。
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唯進無退。名不退心。
定力既深,就發出智慧光明,這光明慧性愈入愈深,再沒有阻礙,此時達到有進無退,叫做不退心。
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護法心。
心既不退,安然前進,保持不失,就能和十方法身如來,氣分相交接。內護心法,外護佛法,佛護持你成道業,你亦能護持佛法,發揚光大,這叫做護法心住。
覺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猶如雙鏡。光明相對。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始覺的智慧,保持不失,就能以智光的妙力,回轉諸佛的慈光,入於自己心中,自己的心光又回到佛的心中。心佛不二,猶如兩鏡相對,鏡中有鏡,影中有影,重重疊疊,互相攝入,這就叫做回向心。
心光密回。獲佛常凝無上妙淨。安住無為。得無遺失。名戒心住。
佛光與心光,密通冥應,不是外人能見能知,兩光互攝,凝然常定,與無上淨妙戒體,一同安住,無作無為,莫有一念落於煩惱,這境界就叫戒心住。
住戒自在。能遊十方。所去隨願。名願心住。
安住清淨戒體,自由自在,又能從體起用,遊化十方,遂心滿意,隨願往返,這叫願心住。
阿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輝。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
現在講十住位。形容菩薩已快到佛果位,現在只是暫住在這十位上。
阿難,這修滿十信住的善男子,因修證耳根圓通,才能發此十心妙用。由是十心妙用和真心本具之十心妙用,互相涉入,十心與一心,原無二體,圓成一心,這叫發心住。
心中發明。如淨琉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依此妙心,發明妙智,如潔淨的琉璃,毫無遮蔽,智不離心,心不礙智,內外明徹。用前之妙心契真如之妙理,依真理起真修,履踐真如,作為進入後位元的基地。以後一切行持,皆由此起,所以叫做治地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瞭。遊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
由心智的始覺,涉入本覺的理體,智照理,理契智,互相鑒照,理智俱得明瞭,所以能遊化十方,上求佛道,下度眾生,自利利他,廣做佛事,一切皆無障礙,這就叫做修行住。
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
所修妙行,已與佛行相同,領受了佛陀的真如氣分,將生佛家,將作佛子。這就和中陰身自求同業,以為父母一樣。既然密齊果德,陰信冥通,就可以入如來種,名為生貴處。
既遊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既入諸佛的胎藏,得為佛種,就是大覺法王之真胤,方便智慧,漸漸具足,如胎已長成,人相不缺,佛相圓滿,這叫做方便具足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不但容貌如佛,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教化眾生,就是內照真如,心相圓滿,也和佛一樣,成正知覺,這叫正心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
外貌和內心都已和佛一樣,但還如小孩沒有佛之大智,再一日一日增進,這叫不退住。
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
外身內心,同時增長,十身靈相,即聲聞身、緣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法身、智身、虛空身、業報身、眾生身和國土身,雖能一時具足,但還未顯著,如胎方成,體力尚未充沛,故為童真住。
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
佛的容貌已完全形成了,出胎以後,便是佛的嫡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叫做法王子住。
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儀錶長成至成人,亦如轉輪聖王,以國家大事,分一部分交太子管理。佛亦先使代宣教化,攝行佛事,若見智力增長,度生不怖堪當大任,代與授記。好像剎利王,世子長成,即舉行儀式、寶座、羅幔、音樂,及四大海水,入金瓶中,灌王子頂,這就是灌頂住。
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名歡喜行。
現在講十行住,亦是十度波羅蜜。前面十位是生佛家而為佛子,現在十行是廣攝六度波羅蜜,而行佛事。
阿難,是善男子,既然已受灌頂,成為真佛子,已能具足如來的無量妙德,故也能隨順十方國土眾生。這種隨順是指布施波羅蜜。布施有三:財施、法施、無畏施。但這裏只有二:(一)將自己很喜歡的來布施,來隨順一切眾生;(二)也令一切眾生皆歡喜,這叫歡喜地,即施度。
好像地藏經上說:『若有國王大臣,長者居士,遇最貧賤殘廢不完具者,欲布施時而能具大慈悲,親手布施,下心含笑,軟言慰諭。』這就是隨順歡喜地。如果是討厭勉強,沒有半點同情,還輕視侮辱。中國有不食嗟來之食,即唉!拿去吃!這就不是隨順眾生,不能叫做歡喜地了。
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
第二是戒度,自己戒德圓滿,就能以戒德來感化眾生,使眾生皆能持戒,皆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叫饒益行。
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瞋恨行。
第三是忍度:自己已明白,亦令一切眾生明白。凡遇辱罵,皆能容忍沒有違拒,人我皆空,不生瞋恨,無瞋恨才是真忍辱,故名無瞋恨行。
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
第四精進度:在十二類眾生中,都能隨類前往化度,窮未來際,過去、現在、未來,以及周遍十方,都能通達無礙,平等善入,隨緣化生,隨類教化,精進不怠,這叫無盡行。
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癡亂行。
第五禪度,因心不散亂,以一念定力來修種種法門,故能知種種法門,皆可以融合而為一體,因此隨機說法,都不會發生任何差錯,這就叫做離癡亂行。
則於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
第六慧度,一即是理,多即是事。同即是理,異即是事。以一理能顯一切事,一事能顯一切理。故能理不礙於事,事不礙於理,一一行中,都能真俗互融,事理無礙。這叫善現行。
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
第七方便度:既能事理無礙,則十方世界,滿是微塵,是大中現小,每一粒塵,現十方世界,是小中現大。現微塵,現世界,都互相通融,不相妨礙。這是事事無礙,所以叫無著行。
種種現前。咸是第一波羅密多。名尊重行。
第八願度:不便事理無礙,和事事無礙,就是菩薩萬行,無不具足,皆能現前,皆是第一波羅蜜多,即無論哪一行門,都能達到最高最上之究竟處,也是到彼岸,從生死此岸,渡煩惱中流而到達涅槃彼岸,從此岸到彼岸,往返度眾生之願無有休息,誠為可尊可重,故曰尊重行。
http://www.bodhiroad.idv.tw/nuean/nuean81.ht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