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菩薩是最受中國民眾喜愛和尊崇的菩薩,他那大肚能容的寬廣胸懷,慈顏常笑的慈悲面容,給人留下了很多為人處世的人生思考。彌勒菩薩有很多詩偈,勸化世人忍辱寬容,知足常樂。其中有一首《插秧偈》,勸人在處世時應當學會以退為進,才能擁有更美好的人生。《插秧偈》的原文是這樣的: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後原來是向前。』
這首詩偈是以農夫在田間插秧這一“退後是向前”的動作,來啟示我們“以退為進的”人生哲理。在我們與人相處時,應當對別人懷有寬容之心。特別是在與人發生爭執時,更應當學會謙虛退讓。很多時候,你對別人退讓寬容並不表明你軟弱無能,而恰恰證明你的謙虛大度。當你做出退讓之舉時,往往會使對方自我反省,從而認識到自己的過錯,學會對人寬容。這首《插秧偈》告訴我們,學會退後一步,是為了更好的前進。
在佛門中,歷代有很多高僧大德在為信徒說法時,都勸信徒學會以退為進的處世方式。在佛典故事中,就曾有則故事說明以退為進的哲理。
傳說宋朝時,浙江龍虎寺禪院中的學僧曾在寺前的圍牆上創作一幅龍爭虎鬥的壁畫。圖中龍在雲端盤旋將下,虎踞山頭,做勢欲撲。壁畫完成後,大家雖經多次修改,但總覺得其中動態不足。這時,正巧無德禪師從外面回來,學僧就請禪師為大家做點評。
無德禪師看過大家畫的龍虎圖後說道:“龍和虎的外形畫得不錯,但你們並不瞭解龍與虎的特性。龍在攻擊之前,頭必須向後退縮;虎要上撲時,頭必然向下壓低。龍頸向後的屈度愈大,虎頭愈貼近地面,他們也就能衝得更快,跳得更高。從而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威力。”
學僧們聽後恍然大悟,大家非常歡喜地對無德禪師說:“師父真是一語道出我們的缺點,我們不僅將龍頭畫的太向前,而且虎頭也太高了,怪不得總覺得動態不足。”
無德禪師借機說教道:“為人處世,與參禪修道的道理是一樣的,退一步的準備之後,才能取得更大的超越,謙卑地反省之後會讓我們成就更高。”
學僧不解地問道:“師父,退步的人怎能向前,謙卑的人怎能更高?”
無德禪師嚴肅地說:“你們且聽禪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後原來是向前。諸位能明白其中的妙理嗎?”
眾學僧聽完禪師的解釋,徹底明白了禪師借龍虎爭鬥圖來比喻人生的哲理。
受彌勒菩薩以退為進思想的影響,古往今來有很多高僧都十分注重勸誡世人遇事退讓。宋代著名高僧慈受懷深禪師(1077-1132)就是其中的代表。慈受禪師是佛教史上著名的詩僧。他一生創作了數百首詩歌。他的很多詩歌都充滿了人生哲理。他曾作有一首勸世說理的《退步詩》。在這首詩歌中,慈受禪師勸人凡事要學會退讓一步,認為只有遇事退讓,才能夠以平靜的心態來為人處世;只有學會退讓了,才能夠在平淡的生活中品味出生活的樂趣,也才能夠沒有名利之爭。慈受禪師的這首詩分別從多方面來勸人要學會退讓,認為退讓是正確為人處事的最好方法。詩云:
『 萬事無如退步人,摩頭至踵自觀身;
只因吹滅心頭火,不見從前肚裡嗔。
萬事無如退步人,孤雲野鶴自由身;
松門十里時來往,笑揖峰頭月一輪。
萬事無如退步人,淡中滋味最天真;
爐邊向火慵開口,睡裡抓頭忘卻身。
……
萬事無如退步居,青山僻處結茅廬;
聽他人笑生涯拙,自喜閑身得自如。
萬事無如退步看,個中生死不相干;
兜兜怛怛從他做,兀兀癡癡我自安。
萬事無如退步僧,髮長懶剃貌棱層;
出言吐氣多山野,逆耳之談誰肯聽。
萬事無如退步眠,放教癡鈍卻安然;
漆因有用遭人割,膏為能明徹夜煎。
萬事無如退步眠,松床紙帳暖如氈;
夢中說話無花草,況是山僧不會禪。』
從以上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出,慈受禪師認為凡事退讓一步是去除嗔心、淡泊名利、以苦為樂、遠離是非、安樂度世的最好方法。慈受禪師的話語,字字珠璣,給人啟迪,發人深思。
不僅佛門中主張遇事退讓一步,在世俗生活中,同樣認為遇事退讓一步是重要的為人原則。中國民間很早就流傳有俗諺:“忍一時風平浪靜,讓三分海闊天空。”雖然歷經時代的變遷,這兩句俗諺卻越來越顯示出其深邃的哲理內涵。這就告訴我們,在我們遇到憤怒和悲觀失望的心境之時,應當學會忍讓一時,在你忍讓的過程中,所有的煩惱痛苦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逝。
中國古代勸世名著《菜根譚》中說:“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這是我們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它告訴我們,在為人處世時,凡事退讓一步是高明之舉。在某種程度上,退讓一步是為了更好的進步。所以,我們在做人時,不要過分計較個人的得失,能容人之處就要讓一步,對人要有厚道之心,而不是處心積慮。要以真誠和寬容之心待人,其實容人就是容納自己,寬容別人也是寬容自己。同時,寬容別人,也會給自己帶來福氣,這樣做才是處世基本原則,也就是“退一步海闊天空”。
有人以為,如果把自己應得的利益拱手讓給別人,對自己是一種巨大的損失。其實,人們對待同一事物會有各自不同的理解。著名畫家鄭板橋曾說“吃虧是福”,說的就是事物禍福相依的兩重性,也就是事物總是有兩個方面的互相轉化。有人認為寬容和退讓,是自己吃了虧,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未必就是自己真的吃了虧,有失必有得也許說明的就是這個道理。而有的人雖然通過自己的“爭取”得到了自己需要的某種利益,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許他失去了最本質的東西,未必能謀取到真正的福氣,也許這裡會暗藏著什麼他將要面臨的某種不利因素,也就是說福和禍是互相轉化的,如果不是自己應該得到的東西終究是要失去的,歷史上有那麼多的事例充分說明了這個事實。
“以退為進,欲取先予”,這是老子最早提出的處世哲學,也是為人處世的人生態度,如果不是以真誠為基礎,那麼很可能就會變為一種虛偽的策略,所以說待人必須要以真誠為本,“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說明的就是這個道理。只有對別人的真心付出,同樣也會獲得別人的回報,這就是真心待人,寬容忍讓,先人後己,不僅使我們有了平和的心態,而且同樣我們也獲得了“利人實利己的根基”,所以寬待別人也就是寬待自己,有失也必有得……
中國古代有很多文人墨客都曾在自己的詩歌中勸人學會忍辱退讓。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1127-1206)曾作有一首《悶歌行》十二首組詩,其中之一為:
『風力掀天浪打頭,只須一笑不須愁;
近看兩日遠三月,氣力窮時會自休。』
詩歌通俗淺易如白話,使我們在輕鬆的閱讀中體會到其中的人生哲理。詩人在詩歌中提出了以笑解愁、耐心等待等處理不快之事的方法。詩人告訴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挫折和不幸。當你遇到人生的大風大浪的時候,不能感情用事,應當學會退讓一步,保持一顆平常心。
詩人還告訴我們,即使在最悲觀失望的時候,也要相信這種艱難困苦只是暫時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憂愁煩惱自然會過去。因此,詩人說,少則兩天,多則三月,加在我們身上的風力就會逐漸減弱,浪頭就會逐漸平靜下來。你只要穩住心,耐著性,把好舵,就會迎來風平浪靜的好日子。
其實,人生處處充滿了坎坷與不平,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很多令你無法釋懷的事。但是,人世間沒有一直的不幸,也沒有一直的幸運。任何不幸的事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煙消雲散。成敗相伴,禍福相依是自然界永恆的運行規律。所以,當我們遭遇不幸之時,不要對生活失去信心,並要保持一種樂觀豁達的胸懷。要相信風雨終將過去,陽光燦爛的日子就在眼前。
學會以退為進的處世方法,將會使我們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煩惱,從而能夠在各種境遇下保持平常淡泊的心態。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人不知道運用以退為進的思想為人處事。他們遇到事情不是退讓一步,而是感情用事,以致遭致無法挽回的後果。在我所居住的鎮上,就曾發生過因發生口角互不相讓引發的悲劇:在去年春天的一天上午,有一個人到一家賣肉的攤位前想買兩斤瘦肉。結果,那位賣肉的人給他割了三斤帶了很多肥肉的肉。那個買肉的人見賣肉人不按照自己的意思割肉,便生氣不買肉了。賣肉人見買肉的人轉身要走,就一定要這個人買下,邊說口中還罵不絕口。這個買肉人也邊與之對罵邊走開了。眼看到手的生意黃了,這個賣肉人快步跑上去,一把抓住這個買肉人硬要他買。買肉人便與其拉扯起來,賣肉人人高馬大,一下就把買肉人絆倒在地,然後將這塊肉狠狠地砸在買肉人的頭上。買肉人從地上起來之後,順手從肉攤上操起一把尖刀,對著賣肉人的腹部狠狠刺去。頃刻之間,賣肉人腹部血流如注,昏倒在地。等到賣肉人的家人將其送往醫院,早已氣絕身亡。那個買肉的人也因為殺人罪被捕入獄。就這樣因為一點本可避免的小事,一個人命喪黃泉,一個人鋃鐺入獄。如果他們中的一個人能夠在發生爭吵時,主動退讓一點,也不至於有這個令人惋惜的結局。
“退即是進,予即是得”是富有深刻含義的哲理。彌勒菩薩的“以退為進”的思想應當成為我們的座右銘。以這種思想方法來為人處世,不僅使我們能夠全身遠禍,而且還能使我們擁有更美好的人生。尤其是那些年輕氣盛的年輕人,他們年輕幼稚,天真爛漫,而又爭強好勝,就更應該引以為戒。要想使自己有一個積極的人生態度,就應該做到“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這樣他們才會有對自己的約束力,也會控制自己衝動的情緒,不至於發生不必要的事情,于己於人都有好處,也會給整個社會帶來安定的團結的氣氛。
http://blog.udn.com/lydia1108/6501424
作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