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396500.jpg  

「止」的智慧

知「止」的智慧 知「止」的智慧

知止而後有定,
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安,
安而後能慮,
慮而後能得。

《大學》

死而不亡者壽
生老病死、成敗起伏,是人生必然面對的境況。人性喜順惡逆, 竭力趨吉避凶,得者喜而失者憂、成者驕而敗者餒。生命往往就在這些成敗得失、憂樂起伏中,一點一滴地消磨著,耗盡而「止」。
現代人不斷追求財富、慾望、健康與長壽,卻不知為了甚麼。老子在《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人必須認識自己、了解別人、才能懂得與人相處、適應環境,這是最基本的生存與成功之道。 “美不自外來兮,名不虛作;孰無施而有報兮,孰不實而有獲?”一個人能知足而不貪欲、有志而樹理想,則始終會是充實富足,而不會感到空虛貧乏。正是這種有理想而頑強鬥志的人,才能在明智的基礎上,做出智慧的抉擇,不失其所,得其所適,而能堅強地活下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即使已往生,人們還是會永遠懷念他,而不是待公堂上的官司,或傳媒的吹捧,才會偶而引起人們的關注,或茶餘飯後的話題。這才是真正的“長壽”,不枉此生。

《止學》的智慧
儒家的經典《大學》開宗明義點出人生成敗的關鍵:「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止」就是人生的目標,知道所要到達的理想境地,才能立「定」志向,「靜」下妄心,居處「安」穩,思「慮」周詳,「得」到最善的境界。不知「止」的人,只會漫無目的地隨波逐流,東漂西泊,最後光陰耗盡,一事無成。
佛家看透人性的弱點,盡被貪、瞋、癡、慢、疑(1)與慾望所支配,不由自主,愚昧地度過了寶貴的一生。只有知「止」,才能建立生命的方向。「止」,蘊含著深邃的人生意義。唐太宗李世民的千秋盛世「貞觀之治」,依靠著名宰相房玄齡與諫官魏徵的輔助,而他們的恩師文中子,雖名氣不及,但卻同樣擁有過人的智慧,他的《止學》,千古傳頌,是做人處世不可多得的智慧銘言。對智謀、權勢、逐利、論辯、名譽、情感、困厄、怨恨、慾望和修身,有深切的闡釋。人生往往充滿著成敗起伏,「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依。」若我們能從《止學》中,日三省吾身,當可悟出美滿人生的寶貴啟示。(2)        

對名利的執迷
人們每天像螞蟻般、勤懇地、無奈地,營營役役地上班、下班, 盡是為了“找生活”、為了“糊口”,一有機會,就想“撈”它一把。 面對這樣的境況,文中子語重深長的告訴我們:“惑人者無逾利也。利無求弗獲,德無施不積。眾逐其利而富寡,賢讓功而名高。” 對於終日沈迷於投機獲利的人們,他點出:“眾見其利者,非利也。眾見其害者,或利也。” 識人不易,人心難測,數十年的摯交,可以為了蠅頭小利,而出賣朋友、背信棄義。君子小人,善惡難辨, 文子說: “君子重義輕利,小人嗜利遠信,利禦小人而莫禦君子矣。”自處之道,在於體悟:“利無盡處,命有盡時,不怠可焉。利無獨據,運有興衰,存畏警焉。” 對於喜歡追求名譽的人們,文子勸說:“好譽者多辱也。譽滿主驚,名高眾之所忌焉。譽存其偽,諂者以譽欺人。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贊。” (3) 

對於醉心於權位與色慾的人們,文子如是說:“勢無常也,仁者勿恃。勢伏凶也,智者不矜。勢莫加君子,德休與小人。君子勢不于力也 ,力盡而勢亡焉。小人勢不惠人也,趨之必禍焉。眾成其勢,一人堪毀。強者淩弱,人怨乃棄。勢極無讓者疑,位尊弗恭者忌。勢或失之,名或謗之,少怨者再得也。勢固滅之,人固死之,無驕者惠嗣焉。” “情濫無行,欲多失矩。” “上無度失威,下無忍莫立。 上下知離,其位自安。君臣殊密,其臣反殃。小人之榮,情不可攀也。情存疏也,近不過己,智者無癡焉。情難追也,逝者不返,明者無悔焉。多情者多艱,寡情者少難。情之不斂,運無幸耳。”(4)
許多位高權重的人,意氣風發,自以為高人一等,殊不知英雄往往是時勢的產物,財富的凝聚是機緣的巧合。《道德經》說:“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因果循環,疏而不漏。不了解人性,用情不當,往往是失敗與痛苦的泉源。文子並非勸喻世人不求上進,冷酷無情,而是在建功立業的程途中,心存警惕、積德行善、知所行止,才是成功的正道。

 

安詳與和諧的人生
很多人的生命中欠缺安全與和諧,是以在追名逐利中,希望資產、財富或權勢,可以帶來快樂、安全與和諧。可惜‘成就’的背後,還是那一陣的疑慮與不安。人生不如意事十長八九,面對內心的執著與迷惘、焦慮與不安、煩躁和痛苦,很多人不斷地把這些負面的情緒傾注於他人身上,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生活在痛苦中。這一切,皆源於內心“不潔淨的煩惱”,所以儒家說要“修身”、佛家說要“應無所住”、道家說“無為”,其實就是一顆簡樸的“平靜的心”。這需要志心篤行的修煉、格物致知的明智、不偏不倚的“如實觀”。 有智者如是說:真正的快樂不是資產、成就、財富或權勢,而是一種純淨和安詳的內在生命狀態。

客觀、包容與諒解
現今的社會,人們充塞著傲慢與偏見、一知半解的認知。有一回我到一間公司培訓,談到《易經》,有人說是“迷信”;談到井岡山精神,有人評為“左傾”;談到國民黨,有人指為“右傾”。對歷史與是非的無知與執迷之深,令人啼笑皆非。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客觀、相互包容與諒解的文化,自知知人的智慧。就在這樣的理念下,我們成立了「中華智慧管理學會」,而我們的講座和課程,也是基於這個理念而設計的。所以我們牽涉的範圍很廣,因為專門(業)的團體太多了,反而缺乏了全面的理解、整合與貫通。除了智性的講座外,這季度,我們的課程特別強調如何修煉一顆“平靜的心”與“強健的體魄”,包括禪修、靜坐、氣功與太極,先把心與體修鍊好,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夏季活動小冊的《導言》裡,有這樣的一段話,道盡了我們於衷心的誠摯、與銘感的情懷,謹此再謝:
《易經。繫辭》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自2003年成立以來,中華智慧管理學會默默耕耘,誠心只想“我覺覺他”,同時把先哲們的智慧,試圖以現代的語言、現代的方法、應用於現代社會,共創優質人生。在愚公移山的不經意下,結下了不少善緣,凝聚了一群熱心的有緣人、一群擁有赤子之心、學識淵博的“智者”,謙恭砥礪、互助互勉。在有心人的支持和鼓勵下,有慷慨的捐助者、有無私的義工、而大部分的講者,都是分文不取,他們熱心的講學,維繋了這個“稀有平臺”的存活。 我們更有幸得到資本財經印刷有限公司(Capital Financial Press Ltd.)的贊助, 在他們優秀的設計師與客戶經理的全力支援下,是我們在極短的時間內出版這本小冊子,謹在此致以萬二分的謝意。沒有他們的支持和鼓勵,也許學會的未來命運,有如古今多少志士仁人,空有一顆丹心,終而埋沒隨百草。如今,我們決定把學會的活動,推薦給廣大的香港市民,希望大家能分享我們的喜悅。而這本小冊子的面世,代表了我們熱愛自由、熱愛智慧、熱愛香港、熱愛中華文化、誠心為社會服務的一番心意。希望您是有緣人,能跟我們分享一點智慧、一分希望,祈明天會更好,如果您有一顆正念的心、一份追求“智慧”的熱誠,歡迎您來參加我們的活動!

中華智慧管理學會創會會長  彭泓基  (2009年9月)

 

註:

(1)佛家語。「貪」就是貪心;「瞋」就是怨恨與嫉妒;「癡」就是癡情愚昧;「慢」就是分別心,傲慢與自卑;「疑」就是恐懼與缺乏信心。都是人性普遍的弱點。


(2)《止學》,作者文中子,唐房玄齡與魏徵的老師。充滿智慧之言,全文與白話翻譯可於本會網站,歡迎下載。 ( 止學原文與譯文)

(3) 原文白話譯文:這世上沒有比利益更使人迷惑。不努力追求,就無法獲得利益;不慷慨施捨,就不會積累仁德。世大多追名逐利,但真正富貴的人卻很少;賢明的人禮讓功勞,但他的名望卻會增高。許多人都能看到的利益,就不是利益了。而許多人認為有害的,卻可能是有利益的。這就是千古不變的“投資之道”。君子重視道義而輕視利益,小人卻貪戀利益而遠離信義,所以利益可以禦使小人,而不能禦使君子。追求利益是沒有窮盡的,但生命卻有它的盡頭,只要不懈怠就可以了。不要把利益獨自佔據,運氣有好壞,只要心裏常存畏懼,就能有所警剔。
喜好追求名譽的人,很多時會遭受侮辱。若做下屬的名譽太高,在上的老闆就會產生驚恐,因為名聲太盛,就會招來眾人的嫉恨。名譽是虛假的,會諂媚的人用它來欺騙他人。名望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明智的人是不會自我吹噓的。

(4) 原文白話譯文:勢力是沒有永恆的,有仁德的人不會依靠它。勢力往往埋藏著兇險,有智慧的人不會誇耀它。勢力不要施加君子,仁德不能給予小人。君子的勢力不會表現在權勢上,而以權勢為勢力的人一旦權勢喪失,勢力也就消亡了。小人的勢力不會給人帶來好處,趨附它一定會招致禍害。眾多的人才能成就勢力,但只須一個人的力量,就可以毀掉它。有勢力的人欺淩弱小的人,人們就會怨恨而離棄他。勢力達到頂點而不知退讓的人會讓人猜疑,地位尊貴而沒有謙恭的人使人嫉恨。勢力有時會失去,而名聲有時會遭誹謗,所以少發怨言的人往往能失而復得。勢力終會不存,而人亦必然會死亡,不驕縱的人才能惠及子孫後代。
過度放縱感情就會失去德行,欲望太多就會違反法則。 在上位的,若沒有度量、不守法規,就會失去威信,而處下的,若不能忍受屈辱,就不能成就事業。若上司和下屬相互間都懂得保持一定的距離,他們的地位自然會安穩。若君主和臣子過於親密,做臣子的反而會招來禍殃。小人的榮達,不可以跟他們攀附交情。情感是難以追尋的,過去的會一去不回,明智的人不會懊悔不已。注重情感的人註定多艱辛,而缺乏情義的人磨難較少。若不收斂情感,命運就不會有好結果。

http://www.chinesewisdoms.com/articles_g1_6.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