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名心數法能除心中憒濁
所謂瞋恨
慳貪煩惱
譬如淨水明珠置濁水中
水即澄清
於眾生中若有因緣若無因緣
初生名為瞋
瞋增長籌量
持著心中而未決了
是名為恨
亦名為怨
若心已定
無所畏忌
欲損於他
是名為惱
以慈心力除捨離此三事
是名無瞋無恨無怨無惱
一心分別有二種名
如慈相緣見一方為廣
四方為大
緣四維及上下為無量
復次破瞋恨心名為廣
破怨心名為大
破惱心名為無量
慈緣親人為廣
慈緣中人為大
慈緣怨人得福多
故名無量
慈相應心者,慈名心數法能除心中憒濁,所謂瞋恨、慳貪煩惱。譬如淨水明珠置濁水中,水即澄清。
無恚無恨,無怨無惱者,於眾生中若有因緣若無因緣,初生名為瞋。瞋增長籌量,持著心中而未決了,是名為恨,亦名為怨。若心已定,無所畏忌,欲損於他,是名為惱。以慈心力除捨離此三事,是名無瞋無恨無怨無惱。此無瞋無恨,無怨無惱,以是讚歎慈心功德。廣大無量者,一心分別有二種名,如慈相緣見一方為廣,四方為大,緣四維及上下為無量。復次破瞋恨心名為廣,破怨心名為大,破惱心名為無量。慈緣親人為廣,慈緣中人為大,慈緣怨人得福多,故名無量。復次為狹緣故名為廣,為小緣故名為大,為有量緣故名無量。
善修者是慈心牢固,初得慈不名為善修。非但愛念眾生中,非但好眾生中,非但益一眾生中,非但一方眾生中,名為善修。行者於上親、中親、下親,上中人、中中人、下中人,下怨、中怨、上怨,是九種人中,愛憎正等無異。乃至愛念五道眾生中,以一慈心視之,如父如母,如兄弟、子姪、知識,常求好事,欲令利益安樂,如是之心滿十方,是名善修。復次,若但與眾生欲界樂,不名善修;但與初禪樂,不名善修,但與二禪樂,不名善修;若能具足與欲界樂乃至三四禪樂,是名善修。如是慈心名眾生緣,或在凡夫人行處,或有學人未漏盡者亦行此悲,為調心得大福德入無漏故。
法緣者,諸漏盡阿羅漢、辟支佛、諸佛,是諸聖人破吾我相、滅一異相故,但觀從因緣相續生。以慈念眾生時,從和合因緣相續,但空五陰,即是眾生。念是五陰,此慈念眾生不知是法空定。眾生常一心欲得樂,聖人愍之,令隨意得樂,為世俗法故名為法緣。
無緣者,是慈但諸佛有。何以故?諸佛不住有為無為性中,不依上下、過去、未來、現在,知諸因緣為不實、顛倒虛誑故,心無所緣。佛以眾生不知是諸法實相,往來五道,心著諸法而分別取捨,以是諸法實相智慧,令眾生得之,是為無緣。
般若滅一切法而能生一切法,如從初禪來滅憂,乃至非想非非想滅不用處之想,皆是般若中前方便,滅諸法為入空。以其滅諸法,故能生後勝法,故般若能生萬法。故此十二門禪[1],皆般若氣分所攝。
色是眼見耳聞麤事,能令空,何況不可見無有對,不覺苦樂,而不空耶?
復次,色分別乃至微塵,皆散滅歸空,是心心數法,在日月時節乃至一念中不可得,是名真實四無色空義。菩薩如是知已,亦能分別種種諸相,以大悲方便,為一切眾生故行而不著。以此功德迴向菩提,具一切佛法,普施眾生,即是行菩薩道也。
―――― 節錄自智者大師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1][佛光大辭典]
十二門之禪定。略稱十二門。乃合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等四禪定,與慈、悲、喜、捨等四無量,及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四空定而成。據法華玄義卷四上載,禪分為世間禪、出世間禪、出世間上上禪三種。於世間禪中,此十二門禪為「根本味禪」,而與「根本淨禪」相對稱。〔法界次第初門卷上之下、摩訶止觀卷九上、法華玄義釋籤卷四上〕p34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