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論語歸納講義
論語歸納整理
一、孔門弟子的性格、特質、志向、才華。
人物(姓名) |
論語中的記錄 |
評述 |
子路 姓名:仲由 |
1 、孔門政事科高材生 2衣敝 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 3、「片言折獄」子路無宿諾。 4、子路有聞,未之能行,惟恐有聞。 5、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6、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 7、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8、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9、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10、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 11、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12、由也兼人,故退之。 13、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
A、性格特質方面: 2:不以貧富動其心,不自卑 3:能取信於人(一說:斷案明快)、勇於信守承諾 4:勇於力行、積極進取 5、9:衝動、逞血氣之勇 7:慷慨、輕財好義 10:果斷堅定 13:粗鄙魯莽 B、志向才華方面: 1、6、8:軍事、政治 |
顏淵 姓名:顏回 |
1、孔門德行科高材生 2、其心三月不違仁 3、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4、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5、子曰:「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6、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7、願無伐善,無施勞。 8、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9、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 11、聞一知十 |
A、性格特質方面: 3:安貧樂道 2、4、5、8、9:勤學不倦、行仁有恆 6:行藏得宜 7:行善有功而不自誇 11:領悟力高 B、志向才華方面: |
子貢 姓名:端木賜 |
1、孔門言語科高材生 2、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 3、利口巧辯、家累千金。 4、聞一知二:自承不如顏回的聞一知十 5、告往知來: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告諸往而知來者。」 |
A、性格特質方面:個性通達、悟性高 B、志向才華方面:外交 |
冉有 姓名:冉求 |
1、孔門政事科高材生 2、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3、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另一章:可使治其賦)。 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5、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攻之可也。」 6、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求也退,故進之。 |
A、性格特質方面: 多才多藝、性格保守、為季氏搜括民財 B、志向才華方面:政治 |
宰我 姓名:宰予 |
1、孔門言語科高材生 2、宰我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3、認為三年之喪太久,守一年喪即可。子曰:「予之不仁也!」 4、宰我與田常作亂,而夷其族,孔子恥之。 |
A、性格特質方面:言行不一、生活無規律 B、志向才華方面:口才佳 |
子夏 姓名:卜商 |
1、孔門文學科高材生 2、師(子張)也過,「商也不及」 3、西河之痛:孔子既沒,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其子死,哭至失明。 |
A、性格特質方面:略退縮 B、志向才華方面:文學 |
閔子騫 姓名:閔損 |
1、孔門德行科高材生 2、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閒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
A、性格特質方面:孝友 |
冉仲弓 姓名:冉雍 |
1、仲弓父,賤人。子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2、孔門德行科高材生 3、雍也,可使南面。 |
A、性格特質方面:有德 B、志向才華方面: |
子游 姓名:言偃 |
1、孔門文學科高材生 2、子游為武城宰。孔子過,聞弦歌之聲。孔子戲之曰:「割雞焉用牛刀?」 |
A、性格特質方面: B、志向才華方面:文學 |
公西華 姓名:公西赤 |
1、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2、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 |
A、性格特質方面: B、志向才華方面:是外交禮儀的好人才 |
曾皙 姓名:曾點 |
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
A、性格特質方面:淡泊名利、清靜自得,注重生活情趣 |
曾子 姓名:曾參 |
1、事父至孝,奉養父親吃剩的東西必以分人。 2、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 |
A、性格特質方面:孝順 B、志向才華方面: |
二、孔子論「學」:
A、為學的重要:
1、六言六蔽: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B、目的:為學應包括德行、知識,然重在德行
1、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C、應有的精神態度:
※有恆:1、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2、苗而不秀,有矣夫;秀而不實,有矣夫。
※把握時間,及時努力: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3、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者。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虛心誠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重在自我提昇,不自我設限:1、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2、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
D、方法
※學思並重: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須掌握大綱領,依序得理: 1、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2、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3、子曰:「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擇善而從、見賢思齊、不重個人生活享樂
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3、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溫故知新、學而時習: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3、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學有本末: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E、進程
※孔子自己為學的歷程與進境
1、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F、 孔子自己從學中得到怎樣的悅樂: 1、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2、學不厭,教不倦,好古敏以求之。
三、「仁」是孔子學說的中心思想,論語中論仁的篇章頗多,孔子回答弟子問仁亦各有不同的答案。歸納如下:
A、仁的內涵: 1、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2、巧言令色,鮮矣仁。
3、剛毅木訥,近仁。 4、仁者愛人
B、行仁的方法
※恭敬忠恕: 1、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3、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克己復禮: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實踐的具體條目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出言謹慎:仁者,其言也訒。
※事賢友仁: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將心比心,以己量人: 能近取譬
※求仁不難: 1、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
※孝弟為行仁之本(有子曰)
C、行仁的態度
※片刻不離: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當仁不讓: 當仁不讓於師
※不因外在環境而易其心志: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四、根據孔子答弟子問孝,及孔子弟子對孝的看法來詮釋孔門行孝的精神和原則。
A、依禮行孝:無違------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B、善體親心: 1、父母唯其疾之憂
2、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C、主敬、和顏悅色: 1、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2、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D、勸諫之道: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E、及時行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F、全節而終:曾子有疾,召門人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G、不忘本: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五、孔門論道德修養:特重「盡己」、「行恕」,也關心「交友對自身品德的影響」。
A、盡己(反求諸己)
※自我省察,知過能改
1、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2、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3、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4、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6、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7、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言、行方面的修為
1、以約失之者,鮮矣。
2、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3、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4、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5、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6、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
7、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8、鄉愿,德之賊也。
9、道聽塗說,德之棄也。
10、見義不為,無勇也。
11、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B、行恕(以己量人)
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3、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4、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C、明辨善惡、交友處群之道
1、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
2、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3、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4、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5、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6、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7、不可人云亦云:子貢曾問:鄉人皆好之或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六、何謂士?孔門認為士應具備哪些條件?
A、才德兼備: 1、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
2、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次一等的士
3、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再次一等的士
B、安貧樂道: 1、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2、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C、弘毅: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D、把握立身大節: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七、君子和小人的差別:
君子: 例:君子喻於義 1、君子懷德,君子懷刑。 2、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3、君子周而不比 4、君子和而不同 5、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6、君子求諸己 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8、君子固窮 9、君子泰而不驕
|
小人: 小人喻於利 1、小人懷土,小人懷惠。 2、小人之過也,必文。
3、小人比而不周 4、小人同而不和 5、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6、小人求諸人 7、小人反是 8、小人窮斯濫矣 9、小人驕而不泰 |
八、孔子的教育主張
A、因材施教:
1、孔門弟子問同樣問題有不同的回答
2、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中人以下,不可語上。
B、有教無類:(不問身份、資質,只要有學習意願的,均樂於指導)
1、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2、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3、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C、行不言之教:
1、子曰:「予欲無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D、行不屑之教: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E、啟發式教學: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F、循循善誘: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G、教育內容:
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詩、禮、樂: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 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九、孔子的政治主張和施政方法
A、基本主張
※主張以道德禮教治國,勝於政令刑罰:
1、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2、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3、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4、近悅遠來
※主張為政者必先為人表率,以身作則:
1、先之,勞之。
2、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4、子欲善,而民善矣!
5、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注重君臣的對等關係或互動方法
1、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2、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
3、勿欺也,而犯之。
※正名(名實相副,各盡其分,明人倫)
1、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B、施政方法:
※用人:知人善任、舉賢去佞
1、舉直錯諸枉
2、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注重民生,施行教化:
1、先富後教:庶、富、教
2、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以民信最為重要,「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3、輕徭薄斂:反對搜括民財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十、孔子對堯、禹、伯夷叔齊、管仲、晏子、子產等人之評論。
※ 堯:功德偉大、禮樂完美------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 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禹:胸懷宏闊、功德完美------ 1、巍巍乎,舜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2、禹,吾無閒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
※伯夷叔齊:1、能容人------「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2、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管仲:嘉惠後人至大------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晏子: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 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十一、孔子的為人:
A、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以社會關懷為己志
B、注重生活情趣:讚許曾點暮春浴沂、風乎舞雩的生活情趣。
C、好學: 1、為之不厭,誨之不倦。
2、學不厭、教不倦;好古敏以求之。
3、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4、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學也。
D、安貧樂道: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E、個人修為:1、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2、知其不可而為之
3、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4、積極入世: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5、熱切地追求正道:朝聞道,夕死可矣。
H、容態: 1、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2、於鄉黨,恂恂如也;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3、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4、溫、良、恭、儉、讓
I、不道鬼神,不語怪力亂神。
J、尊重生命,取之有節: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十一、孔子論詩禮樂:
A、重視詩禮樂的效用、益處: 1、詩以興觀群怨
2、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3、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4、君子學道(禮樂)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
5、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6、誦詩三百,能通達治道,使於四方能專對。
B、禮樂之本及施行的原則: 1、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2、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3、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