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aolibrary.com/category/category77/c77016.pdf
周泳杉老師
大學生品德如何教
轉知識成智慧
那下一步該怎麼辦?也就是說,如果不能把知識轉化成智慧,我們鐵定走這條不歸路。然而如何把知識轉成智慧?儒家《四書》裡面的《大學》講得很清楚:「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是具體方法。
什麼叫知止?知止就是ㄧ個人有志向,他的志向就是不願意再糟蹋自己,他願意自愛了。ㄧ個願意自愛的人,就懂得尊重別人,因為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愛護別人就是愛護自己,利益別人就是利益自己,損害別人就是損害自己,所以他深明「損人決定不能利己,利人才是真正的利己。」
他要先了解這件事情,這叫立志,這叫知止,他的人生有方向了。ㄧ個人的人生有方向、有目標,從哪裡看得出來?從他對生活的要求。這樣的人,他的生活必然是有節制的,他會過著最簡單的生活,這個止就是節制,他會懂得禮義廉恥。再來,我們思考一下,跟節制相反的是什麼?是驕、奢、淫、逸。我們檢視一下,如果教育引導的是驕、奢、淫、逸這個方向的話,那麼,學習最後的結果,一定就是引導到「寧可沒人格,不可不及格」這個方向,而最後倒楣的,肯定是我們大家。
從原因下手 把驕奢淫逸拿掉
今天我們關心教育,關心下一代的前途,但是卻看到社會風氣一天天在墮落。我們知道,如果社會動亂的原因沒有解除,結果必然會ㄧ直惡化。此時此刻我們在結果上吶喊,在結果上抱怨,有沒有用?沒有用,反而讓我們的情緒很不好,我們無法管理自己的情緒,就無法掌握我們的未來,這些都是沒有智慧的做法。
所以罵沒有用,批評也沒有用,沮喪也沒有用。怎麼辦呢?從原因下手,把驕、奢、淫、逸拿掉!這個是最重要的,最必須立刻去做的,這是推行品德教育的障礙。那為什麼拿不掉?因為這個人沒有人生方向、沒有人生目標,這是根本原因。
我回憶上大學的時候,說老實話其實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那個年代的大學生,眼睛裡面還看得到光芒!大家想想看,現在多數的孩子眼睛裡面有光芒嗎?他們只有看到什麼的時候眼睛會亮起來?看到欲望的時候!只要您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現在很多年輕人只有在看到欲望的時候,眼睛才會亮啊!平常眼睛是黯淡的、灰溜溜的。為什麼?因為沉浸在驕、奢、淫、逸當中,就像是打嗎啡的刺激一樣,一頭栽進慾望坑裡。
現在幾乎什麼都以驕、奢、淫、逸來作為引導,不但媒體如是,學校教育亦復如是,鼓勵孩子謀取驕、奢、淫、逸,結果我們在這邊跳腳說,「ㄧ代不如ㄧ代,ㄧ屆不如一屆!」說老實話,教育的引導偏頗了,必然產生如此結果。現在不能只是做揚湯止沸的事,要真正釜底抽薪。
從愛我們的父母開始
好,問題來了,從誰身上先把驕、奢、淫、逸拿掉?「教育者先受教育」,還是這句話。找到根了,從誰做?決定從我自己開始做!別人做不做跟我沒關係,我不管天底下有多少好人,就是不能少我ㄧ個;我不管天底下有多少壞人,就是不能多我ㄧ個。這就是理智!這個人能從自己身上找問題、找原因,他就幸福了,他所傳遞出來的行為、傳遞出來的言語,就是品德教育。
千萬不能夠對立,對立只會引發對立,批評只會引發批評。而什麼才能夠引發智慧?智慧才能引發智慧,包容才能引發關懷,引發愛!我們是不是ㄧ個充滿愛的人呢?一樣的道理,回到我們父母身上去思考:我們愛不愛自己的父母?
《孝經》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ㄧ個人不愛他的父母,他說他愛別人,他要去做慈善事業,這種人怎麼樣?悖德!沒有道德,他連父母都不愛,能真心愛別人嗎?這個事不可能發生。「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這個人他連父母都不恭敬,說他會恭敬別人,請問他在恭敬什麼?他在恭敬人家口袋裡面的鈔票!這是悖禮。所以要先從愛我們的父母開始,告訴我們的學生,也請我們的學生從愛他們的父母開始。
當他的父母
我們曾經辦過六天的大學生講座,就是告訴他們這些道理,用ㄧ些孝道的小故事教給他們。到了第五天晚上,有十個學生上台分享,當中有六個學生在台上哭,哭什麼呢?懺悔過去對不起他們的父母。其中有一個孩子說:他的爸爸是醫生,來參加這個講座之前,他一直很怨恨爸爸,為什麼呢?因為爸爸很少花時間陪他,爸爸需要賺錢!雖然從小物質生活不虞匱乏,可是他很痛恨爸爸,很恨。
可是當他了解人要孝順的時候,他想到了什麼?他告訴我們,他說:「各位同學,我想到這二十年來,我爸爸在醫院裡面,就像在蹲監獄一樣。」他爸爸整天ㄧ坐下來看診,從來沒有停過,他曉不曉得?他曉得啊!只不過這樣的愛沒有被啟發出來。所以當他那個孝心被啟發的時候,自然能感受到自己父親,二十多年來就像在蹲苦牢一樣,他說他好懺悔,對父親這麼好的人,居然還這麼恨他。
我們真正了解到「百善孝為先」,這個孩子的孝心一開,他的善念就開了,他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會先想到誰?會想想爸爸,會想想媽媽,這就是愛的力量。換句話說,有些孩子為什麼「什麼都敢做」?因為他心裡面沒有父母,甚至他想報復他的父母。為什麼?因為他沒有得到愛,沒有一天得到愛。當我們遇到這樣的孩子時,我們怎麼辦呢?各位老師,當他的父母!彌補他生命當中那份缺乏的愛!您這樣才能救他,而不是去批判他,而不是去懷疑他,或者是切斷他,不是的,是真實的去愛他。
知止了 人的心就定了
我們願意過最簡單的生活,這叫什麼?知足常樂,知足,人生就快樂!所謂「人生解知足,煩惱ㄧ時除」,人生的煩惱來自哪裡?來自得失,患得患失。靠教育把人生的目標搞清楚,把得失拿掉,學習知足、感恩。我很感恩我還活著,我很感恩我還有一份薪水,我很感恩這個單位提供我這個就業的機會,我很感恩我還有這樣的影響力,可以站在講台,把人生重要的道理傳遞給我的學生,我很感恩他們,如果有人能在我這些話語當中,哪怕一句受益了,他這一生就可以免除掉許多人生的災難。
您看,值不值得感恩?值得啊!這樣想人生知不知足?知足啊!這叫知止。能真正知止,人的心就定了,他就不再攀緣了,不再到處鑽營,其他的那都是多餘的。這個人心就定了,人的心一定,他的智慧就漸漸顯露。
「知止而後有定」,他的心定下來了,我們講「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小人為什麼長戚戚呢?因為到處鑽營、到處妄求、到處逢迎巴結。這樣的人生太苦了,我們知道要捨棄無謂的妄求,把心定下來。
再來,「定而後能靜」,人的心一定,就像一盆水,它動搖的時候,這個水有波浪,當波浪起伏很大,它就沒有辦法照外面的境界;可是等到這個波浪一靜下來的時候,它就能夠清楚的照外面的境界,有照的功夫。換句話說,他的智慧會打開,能看清楚人生的方向,知道人生不圓滿的原因在哪裡,這是靜的作用!
「靜而後能安」,他處世待人接物,不但自己安了,一跟他接觸的人也安了。現在整個社會最麻煩的是什麼呢?是浮躁,籠罩在心浮氣躁的不安氣息裡面。我們的孩子上課能定下來的時間,大概只有十五分鐘,為什麼?十五分鐘之後他就沒有耐心了,這是心浮氣躁!這樣的學習狀態,他能得到學問嗎?不可能。任憑他的知識再豐富,他的人生都很有可能是悲哀的。浮躁的人,他的人生到處會碰壁!夫妻關係出問題,親子關係出問題。當我們仔細觀察這個社會,您就不難發現這個現象。
無入而不自得的能力
有一個學電腦的工程師,他還沒結婚之前,因為他電腦玩得很多,結果ㄧ結婚之後,他不會跟太太相處,為什麼?因為電腦都是一個指令,它會給你一個 response(回應),百分之百沒有偏誤,電腦的指令與結果是可以預期的。但是人跟電腦不同,他結婚之後,用操作電腦的模式跟太太相處,結果他發現失靈了:這個指令下去,哇!那個人沒有反應,人並沒有像電腦一樣,可以給他同樣預期的回饋,於是他三個月之後,就跟他太太離婚了。
大家要曉得,這不是災難嗎?而這種災難,天天在這個世界的每個角落上演,為什麼?因為心浮氣躁!有一位大學教授曾說,現在的大學生「精於科學,荒於人學;精於電腦,荒於人腦;精於網情,荒於人情;精於商品,荒於人品;精於權力,荒於道力。」這段話很值得我們省思,
大學生所精通的,好像與他將來幸福的生活無關;而他所荒廢的,不正是主導著他人生成功、美滿,所必須的因素嗎?
社會大眾為何一刻都安不下來?他所追求的方向有了偏差。古人講「君子無入而不自得」,這句話我們想想是什麼道理?他處順境的時候不起貪心,處逆境的時候沒有脾氣,請問他人生還有沒有障礙?沒有障礙了。
我們想一想,要不要讓孩子有這種能力?要啊!因為人的一生起起伏伏,不可能一帆風順。如果孩子只學會驕、奢、淫、逸,只要其中染上一條,無論我們教給他多大的能力,他這一生都註定失敗,他的人際關係一定困難重重、夫妻關係困難重重、兒女關係困難重重。我們想想,現
在哪一家沒有這些問題?省思的結果,最終我們發現問題出現在哪裡?出在沒有修身,也就是修身的功夫不夠。
自己的問題看清楚了 別人的問題也就看清楚了
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不是口號,這是事實的真相。「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當前全世界都把注意的焦點擺在哪裡?擺在治國、天下平!大家每天看報紙,感到社會動亂,經濟不景氣,天下不太平,整天都在關注這些問題。能不能找到解決的方案?不能。
我們老祖先早就告訴我們,天下亂,亂在哪裡?根源在修身,大家忽略了修身。天下不論如何動亂,究其根源,所有的衝突,都是來自於我們內心之間,自利跟利他的衝突,習性跟本性的衝突,不出這個範疇。
如果我們無法克服我們的習性,換句話說,我們仍是恣情的驕、奢、淫、逸,這就是無法修身。身不修,家就無法齊,夫妻兩個人遇到了,最後一定打打鬧鬧,甚至離婚收場。大家冷靜想想,是不是都是修身出了問題?是否都是習性、欲望,跟本性、本善的衝突所發生的?而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細胞不健康,身體會健康嗎?
說老實話,這個家庭的細胞,如果是癌細胞的話,那這個社會國家就註定滅亡。所以,「安」很重要!「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什麼叫慮?他的智慧漸漸開了,他一接觸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裡,自己的問題能看清楚,環境的問題也能看得清楚,所以他能知己知人。
您認識自己嗎?
各位老師,我們試著思考一下:您認識自己嗎?我們每天照鏡子,我跟這個人生活了二、三十年,三、四十年,我認識他嗎?鏡子裡面那個人是誰?我是誰?誰是我?我從哪裡認識我?
我曾跟很多大學生在座談的時候,問他們這個問題,各位同學您認識「我」嗎?您是從哪裡認識我?
同學對自我的認識,總是沒超過七情五欲這些習性的範疇,多數人是從習性的取向來認識自己:有人說我喜歡酷企鵝,喜歡唱歌,喜歡騎腳踏車,我討厭什麼,我痛恨什麼。各位老師,這些學生認識的是「我」嗎?就像網路上流行許多心理測驗的問卷,有孔雀型的、獅子型的、老虎型的,用這些動物的特性來幫助認識自己,現在很多人連人都不想當了,他想當什麼?從這裡來認識自己,您覺得這個問題嚴不嚴重?
我們都從習性認識自他
我跟這些學生講,其實您所認識的是習性,不是本性。您從習性來認識自己,所以也從習性去認識別人,這會發生嚴重的弊病。因為習性會變,它是假的,而您卻把它當真,而真的您反而不認識了。認假作真的結果,造成我們生活完全是以習性作主,本性作不了主。我們的生活完全依靠習性,待人處世接物無一不是習性:我喜歡、我不喜歡;我討厭,我不討厭。而這些習性又一直在轉變,反覆無常,您如何能理智?如何能做出有智慧的決定?因此習氣作主,讓男女之間,無法找到適切的配偶;讓公司的老闆,無法找到勝任的員工。因為他不知己,當然也不識人。而最根源的問題,還在不認識自己。
所以我們往往用習性和大眾互動、經營人際關係。這最麻煩的在於,習性是變化的。那位告訴我說他喜歡酷企鵝的同學,我就問他了:十年前您喜歡酷企鵝嗎?他說我不喜歡。我說十年後您還保證喜歡嗎?他說不一定,它在變化。所以從習性不能認識自己,因為習性一直在變,他連自己都無法掌握!
一個無法掌握自己的人,更談不上掌握環境了。所以一個人的智慧在哪裡看出來?他能充分認識自己的本性,也了解環境的真相,包括人事環境與物質環境,這樣他才能做出理智的抉擇。
品格教育 就是健全我們自己生命的教育
最後「慮而後能得」,這個「得」,就是他得到幸福美滿的人生,這是結果!要得到真善美慧的人生,需要經過這樣的修鍊。沒有透過這樣的學習,沒有這樣的功夫,說老實話,幸福美滿不可能憑空得到。人生沒有僥倖,也沒有偶然,人生只有必然,所以命運掌握在我們手裡。
我們今天講品德教育,講老實話,就是健全我們自己生命的教育,主體在自己,不在別人。而別人會不會受益呢?會。因為我自己先受益了。如果我自己不受益,別人不可能夠受益。再來,當我們人際關係沒有得到好的回饋之前,也不可能幫助別人改善人際關係。這些很基本的觀念,我們都要認識,才能夠利益下一代!
最需要受教育的 是我們自己
今天時間也快到了,剩下的最後這一點點時間,請容許我做一點澄清,校方很客氣,在職稱上稱我為教授,其實我不是教授,我只是一個普通的教員,一個普通的社會教育工作者,教授不是我的名份。我選擇走這一條路,是因為我在科學的領域當中,找不到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我所學的是科學,可是我一再被「科技帶來人性災難」的事實給打擊,所以我跳出我所做的行業。
過去我從事的是精密儀器分析的行業。我本來以為,透過精密科學儀器的分析,可以幫助人類改善環境的汙染。可是後來發現我錯了,因為汙染在於人心,不在環境;環保的根本,在於人心的淨化,而不在土地的淨化,因為所有土地的汙染,都是來自於人心的汙染。這不是兩件事,而是一件事。
任憑我們有再好的科學技術,有再嚴密法律規範,我們能管到的,都只是人的外在行為,而沒有辦法管到人的內心,觸動到人的內心。唯有什麼才能觸動到內心呢?唯有自己真正認識到,我們的生命,我們的命運,我們的幸福,種種我們最關心的事,全部都必須回歸到自己的念頭上去探究。當人們認識到:必須把惡的念頭,轉變成善的念頭,他才能得到初步的幸福,那他才願意死心蹋地的去發善念。
各位老師,真的,我們要發善念。當我們真的願意改善自己的生命品質,才能夠真正幫助到我們的孩子。其實孩子不需要我們教他:當我們自己好了,我們的孩子一定好。所以最需要受教育的,其實就是我們自己,這是最省力的方法,也可以說是品德教育的捷徑。最後,感謝大家的聆聽,在演講過程當中任何需要回饋的,或有不足之處,課後請大家提出指正。今天就跟大家報告到這裡,謝謝大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