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其中的第五地)節錄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诃薩第四地所行道善圓滿已,欲入第五難勝地,當以十種平等清淨心趣入。何等為十?所謂:於過去佛法平等清淨心、未來佛法平等清淨心、現在佛法平等清淨心、戒平等清淨心、心平等清淨心、除見疑悔平等清淨心、道非道智平等清淨心、修行智見平等清淨心、於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觀察平等清淨心、教化一切眾生平等清淨心。菩薩摩诃薩以此十種平等清淨心,得入菩薩第五地。
佛子,菩薩摩诃薩住此第五地已,以善修菩提分法故,善淨深心故,復轉求上勝道故,隨順真如故,願力所持故,於一切眾生慈愍不捨故,積集福智助道故,精勤修習不息故,出生善巧方便故,觀察照明上上地故,受如來護念故,念智力所持故,得不退轉心。
佛子,此菩薩摩诃薩得如是諸谛智已,如實知一切有為法虛妄、詐偽、诳惑愚夫。菩薩爾時,於諸眾生轉增大悲,生大慈光明。
一切眾生,要得到如來的護念之力,必須自己的內心要發起回向如來的願力,只有如此,才能夠使自心念力,與如來念力,如磁吸針,相互吸引而不分離。楞嚴經中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用母子互相憶念來作比喻,也是說明的這個道理。實際上,一切生死眾生,如同逃逝離開如來母親的兒子,這個如來母親無時無刻不在憶念兒子,如來母親憶念兒子的心,是恆常具有而不間斷的。但是作為逃逝遠方而輪回生死的無明迷惑眾生,就不一樣了,由因他們的心,被無明所惑,被業障所纏,往往忘記了如來母親而毫不自知。這個迷忘如來母親的兒子,通過學習佛法,才知道他原來還有一個如來母親。這樣從道理上識得了自己的如來母親之後,在事相上才曉得修習佛法,憶佛念佛,以自心所發願力,念念回向如來母親,與如來母親的護念之力息息相通,從而得到不退轉心。
佛成道後,初轉法輪,是在古印度波羅奈國的鹿野苑,為阿若憍陳如等五人說四聖谛法門。四聖谛的‘聖’字,是解作‘正’的意思。谛是真理,即是表明苦、集、滅、道的四谛法,是聖智所親自證驗到的四種人生正確真理。
一、苦谛—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生老病死,人人免不了的痛苦。還有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都是苦的果報。
二、集谛—是說明人生集起貪嗔癡等許多煩惱的‘因’,去造種種的不善業,才會招受種種的苦果,故‘苦’以‘集’為因。
三、滅谛—是指修道所證的聖果,即是煩惱滅除,獲得無生(解脫生死)的真理。
四、道谛—道就是正道,道有多種,主要的指修習八正道,就會得到最勝智慧(般若),修善斷惡,解脫生死痛苦。
‘集’為‘苦’的根本,此二谛又為流轉於世間的因果;知苦而斷集,斷集以離苦,為聲聞乘厭離世間的觀行。
‘滅’為‘道’的收獲,此二谛即為超出世間的因果;求證滅而修道,由修道以證滅,是為聲聞乘修證涅槃的行果。
聲聞乘證得涅槃果,即斷集谛所集起之煩惱見思二惑,此見思二惑具含有十使:1貪,2嗔,3癡,4慢,5疑,6身見,7邊見,8邪見,9見取見,10戒禁取見。斷此十使乃修戒定慧三學,以破我執,證得我空真如,而解脫生死。
當時佛以三轉四聖谛開示憍陳如等五人,令彼等悟道。現將三轉四聖谛列表於下:
- 初轉 示相:此是苦,逼迫性 次轉 勸修:此是苦,你應知 三轉 作證:此是苦,我已知
- 初轉 示相:此是集,招感性 次轉 勸修:此是集,汝應斷 三轉 作證:此是集,我已斷
- 初轉 示相:此是滅,可證性 次轉 勸修:此是滅,汝應證 三轉 作證:此是滅,我已證
- 初轉 示相:此是道,可修性 次轉 勸修:此是道,汝應修 三轉 作證:此是道,我已修
http://l1i9c4h3e0n.pixnet.net/blog/post/105159017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