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情

七情已見前篇。喜則氣緩。怒則氣上。哀則氣消。樂則氣散。憂則氣結。愁則氣下。驚則氣亂。乖戾失常。變生諸病。為心腹膨痞。為腹脇刺痛。為咽喉窒塞。為上氣喘急。為五積六聚。夾血而為癥。夾水而為癖。痰涎或因之以凝結。如絮如膜。不可勝紀。故善養者。攝情歸性。乃卻病之良方也。

情者。性之向外而動也。聖人養之於未動之先。故能以其情。順萬物而無情。過而不有。涉而不流。譬如明鏡照物。美者物之美也。不因之而生愛念。惡者物之惡也。不因之而生憎心。故曰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大公云者。純是天理。無一毫人欲之私也。順應云者。有物必有則。行其所無事也。

定性書曰。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適道。大率在於自私而用智。自私則不能以無為應迹。用智則不能以明覺為自然。

又曰。人之情易發而難制者。惟怒為甚。倘能於怒時。遽忘其怒。而觀理之是非。亦可見外誘之不足惡。而於道亦思過半矣。朱子曰。忘怒則公。觀理則順。二者。所以為自反。而去蔽之方也。得道之人。內外空寂。靜中反觀。了無一物。則身寄寰中。而心超物外矣。

白鬢老人曰。古人云。太上忘情。非忘情也。攝情歸性也。人能攝情歸性。在儒謂之收放心。在道謂之煉還丹。日久功深。自能似佛之如如不動矣。孫大聖既進水簾洞。喚眾猴曰。進來進來。則不受老天之氣矣。
清潔居士曰。情有凡情有聖情。凡情是塵。聖情是覺。凡夫背覺合塵。而處凡籠。聖人背塵合覺。而證聖果。攝情歸性。即是背塵合覺。聖人以其情順
萬物而無情。非無情也。是無凡情也。無凡情而順物。自如明鏡照物。而不被物蔽也。證道之人。性體圓明。內外空寂。自然心超物外矣。

 

十二.思

人心要死。其機貴活。死謂死其欲念。活謂活其理趣。夫思者。心之活機。無邪。其綱也。九思。其目也。思道為正。思物為邪。道、我固有之也。思我固有之道。思即是道。思到妙處。灑然會心。優游悅怡。始可謂之自得。若思索雖深。心氣耗竭。總有所見。非自得也。

不思而得者。聖人也。思則得之。賢人也。不思不勉之謂誠。即赤子不學不慮之良知是也。擇善者。擇此不思不勉而已矣。

人心有七孔。多為血絲所錮。如要開通。非學思不能。思有鑽研之義。學有印證之功。思學兼用。何道不得。理有未通者。如面牆而立。思如牆上鑽穴。鑽得一穴透。得了一穴之明。先小後大。久則並其牆而去之。則豁然大通。無復障礙矣。

禮云。儼若思。儼則不苟。若則不苦。不苟不苦。可謂善思也矣。君子思不出其位。謂之思。但出其位。則謂之念。思是入道之門。念是障道之根。

白鬢老人曰。儒曰思。釋曰參。道曰悟。皆用心求道之明也。少年要用心。中年要養心。老年要息心。則功夫得其當矣。儒曰化。釋曰了。道曰得。則功夫無可用矣。
清潔居士曰。思雖是心之活機。然思有二。正思邪思也。無思之思。正思也。有思之思。邪思也。正思從外思內。邪思從內思外。從內思外。逾思而彌遠。從外思內。思盡而還源。由思而入無思。正如念佛者。由念而入無念也。

 

十三.念

只因不覺。忽然念起。是謂無明。無明起。故謂心為念。心實不動。觀心至此。其念自止。止念不難。能反諸一念未起之前。則念自不續矣。未起之前。渾是無極。而今要會一念不起。便是常察念之所由生也。因現在。生過去。因過去。生未來。現在若無心。過去自然了。

人我之見固是念。憎愛之見亦是念。必盡除之而後可。用心止妄念。妄念反覺多。試看他念甚。其念自消沒。

修真要止念。止念要觀心。觀心心不有。心無境自空。心境既然無。止觀亦何存。圭峰曰。密密覺察。勤勤觀照。習氣若起。當處即休。切莫隨之。免落凡夫。縱情亦莫滅之。免墮二乘。夫圓宗頓教畢竟如斯。但與本性相應。覺知自然無間。

《參同契》曰。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揚。委志歸虛無。無念以為常。即心得無心者。不滅心相而分別也。即念而無念者。以念無自性。緣起即空也。

白鬢老人曰。用心止念。未必能止。即使止住。念去止存。此止獨非念乎。猶逐張三而留李四也。初學之人。每受此病。然則如何而可。必也坐忘乎。忘則無我。我尚然無。誰來起念。
清潔居士曰。念是個動心。因不覺而起心。若不動念何由生。念既不生。自然覺性圓明。萬緣空寂。釋氏謂之清靜法身。若念念相續。生滅不停。又謂輪迴種子。頓失覺性。故也古德云。不怕念起。只恐覺遲。又云。念起即覺。覺之即無。此正孟子之不動心。即釋氏之無動念也。

 

十四.好

人心各有所好。好者。心之所獨注。有不期然而然者。竟不知其所以然者也。夫以一念而分人品之高下。一時而定終身之成敗。不可不慎也。使其所好者。仁義也。禮樂也。詩書也。不問而知其為賢也。使其所好者。佚遊也。博奕也。酒色也。不問而知其為廢人也。使其所好者。苑圃也。漁樵也。不問而知其為細民也。使其所好者。鬬訟也。驕傲也。兵刃也。不問而知其為凶人也。凡好玩樂戲耍者。其失有五焉。一曰褻體。二曰勞神。三曰傷財。四曰失時。五曰悞事。縱極精巧。不能致遠。是以君子不為也。

白鬢老人曰。大凡人之偏好。皆從無始劫帶來種子。非徹悟以後。要改甚難。
菊然居士曰。人之所好不同。固是由心所注。亦是宿世所注也。白鬢老人謂之無始劫帶來種子。真確論也。

 

十五.身 

人之一身。前有三宮。曰泥丸宮。絳宮。黃庭宮。為神氣棲泊之所。後有三關。曰尾閭關。夾脊關。玉枕關。為神氣通暢之路。

孟子曰。堯舜性之也。湯武反之也。又曰。湯武身之也。祇是反求諸己而已矣。湯武能反求。湯武身中有個堯舜。吾人能反求。吾人身中都有個堯舜。

反觀其身。氣在其中矣。反觀其氣。神在其中矣。君子以身任道。故身修而道立。小人以身殉欲。故欲滋而身亡。楞嚴經曰。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知六根。一時清靜。

人之不能得道者。皆為形所累也。欲除此累。須知此身是不牢之物。最苦之軀。無主之形。膿血尿屎之袋。渾身內外。無一點好處。為什麼你要吃好的。穿好的。每到人前。誇伶俐。賣俊俏。指使得人意亂心迷。把世上人都被弄壞了。死了生。生了死。從無量劫來。受過無數苦惱。終無出期。

我今立志學道。把你始末緣由。都看透了。再不受你迷惑。再不受你指使。漸作人空慧。頓用捨身法。墮肢體。黜聰明。抱而弗離。道可幾何。仙家修身。心返其體。神即炁凝,炁即神注。性命雙修。道器相乘。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白鬢老人曰。老子云。外其身而身存。長春真人云。百計以養身。即百計以昧心。再兼看皮囊歌。自能全身放下。
清潔居士曰。身自幻形。四大假合。毫無實處。因形造業。百計昧心。以身殉欲。滋欲亡身。乃世人通病。明乎此者。如何認他太真。看他不破。

 

十六.塵世 

搖動之謂塵。變遷之謂世。世有治亂。治世貴才而見。亂世貴德而隱。人有老少。少年貴學而勤。老年貴養而靜。唐虞之世有許由。孰憂孰樂。叔季之世無嚴光。孰清孰濁。

吾人涉世如渡河。凡有陷溺處。要知避之。良驥至捷。常受風塵之苦。玄龜雖靈。難逃刳腸之禍。相彼飛鳥。乘風而起。擇木而棲何其適也。只因貪食。誤入于籠。求脫不得。今夫爵祿。亦人之樊籠也歟。春秋不用孔子。春秋之不幸。後世之大幸也。玄德能用孔明。玄德之大幸。孔明之不幸也。

古人所行之淑慝。與今人所行之是非。並自己所行之得失。事屬已往。俱是塵世中之閒扯淡。說著何為。念著何益。不說不念則心靜矣。心靜便是道。今日之脫灑處。皆從先年之不如意得來。今日之不如意處。安知非異日之脫灑乎。

白鬢老人曰。心靜便是道。可見道不遠人。世人之不得意處。正高人之得意脫灑時也。參參。
清潔居士曰。涉世如渡河。陷溺要合避。自不致被世景籠絡。隨處脫灑。古云。纏脫只在自心。心靜便是道。此之謂也。

 

十七.名利 

學道之未得道者。皆妄念之不絕。有以障之也。妄念之不絕者。皆名利之難忘。有以牽之也。苟欲絕妄念。必先把名利照破而後可。名為造物之深忌。利是人情之所必爭。故名利殺人。甚於戈矛。何也。戈矛殺人。人知避之。名利殺人。死而不悔。

古之有道者。多為佯狂。蓋不欲人知也。今之人但有寸長而欲表暴於世者。陋矣。君子學道。將一切好勝逞能之心。俱都忘盡。暗暗潛修。道明德立。猶如未能焉。故曰。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見乎。

利之為物也。無德而使人親。無火而使人熱。無權而使人不憚其勞。無情而使人一刻不忘。使學道者見之而敗德。使治世者見之而枉法。自古人心國法。多為利所害。

天下有大害。藏於大利之中。而人不知。非不知也。為利所昏也。犯法之贓。猶犯病之食也。竊取時惟恐其不多。敗露時惟恐其不少。一物也。何前後之異若斯也。利與害相隨故也。

設若見利時即思有害。而苟取之念。必然可息矣。君子積德。德能潤身。亦能榮身。故大德者。位祿名壽。不求而自至。小人積財。財能養身。亦能害身。故財多者。憂患恐懼。欲去而不能。

白鬢老人曰。名為造物之深忌。固說得好。利之為物。以下數句。尤說得透骨透髓。商賈聞之。亦當點頭。況士大夫與學道之人乎。
菊然居士曰。名利二字。世人不能擺脫者。只為一個貪字纏住了。人果不貪。見利思害。自無害也。老子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予妄擬曰。害莫大於圖利。禍莫大於貪名。苟無是病。又何害之有。

 

十八.色

今夫天地。一大夫婦也。能生萬物。夫婦一小天地也。能生男女。大抵人道通乎天道。順施之可以生子。逆取之可以成仙。

古仙有曰。子要不老。還精補腦。腦也者。諸髓之海也。淫佚之精。是諸髓之所化而出也。好色之人。多患頭痛。腦空是也。噫!油盡燈滅。髓竭人亡。楚館秦樓。非樂地也。陷人之罟擭也。歌妓舞女。非樂人也。破家之鬼魅也。

人都怕鬼。獨不怕家中有粧扮之鬼。鉤人神魂。人都怕虎。獨不怕床上有同眠之虎。吃人骨髓。人都怕蛇。獨不怕衾中有纏人之蛇。吸人血氣。人都怕賊。獨不怕夜間有盜陽之賊。害人性命。

色之害人也大矣哉。非不知戒也。戒而又犯。將以為美乎。殊不思耳中有垢。目中有眵。鼻中有涕。口中有涎。腹中有尿屎。陰中有膿血。腥臊臭穢。處處不潔焉。貪嗔巧媚。詐為親愛。甚是狠毒。無知愚人。為之心醉。圖取片時之歡。不顧百骸之枯。敗德損身。為害最大。應當遠離。如避盜賊。賊劫人財盡者窮。色盜人精竭者死。

白鬢老人曰。洞賓詩云。二八佳人體似酥。腰懸利劍斬愚夫。雖然不見人頭落。暗裏教君骨髓枯。吁。中年以後之人。尚不能深信此言。而況少年乎。況無知之少年乎。
直心子曰。色慾二字。生死之根。因色喪身。難以盡述。人之諸好。可以易制。色慾一關。更加酷烈。若無慧照。何期能了。有智之士。胡不醒醒。

 

十九.事

事有不可以行諸身者。即不可以萌諸心。有不可以對人言者。即不可以告天知。就此四不可。時時檢點。則近道矣。

天下之事。機會難逢。可為者不可自諉。自諉者無功。不可為者。不可強為。強為者取敗。事之來也。莫不有理。君子論是否。小人論利害。

人當無事時。心要常在腔子裡。不可暗中妄想。有事時。心要專在理上。不可強從己見。身上事少。自然苦少。口中言少。自然禍少。腹中食少。自然病少。心中欲少。自然憂少。

天下至難為者。其事有二。莫如過海與上陣。人猶不畏其難。而有為之者。至於學道。有反求即得之易。不似過海之險也。有天理自然之安。不似上陣之危也。即易且安。而人鮮有為之者。何哉。

白鬢老人曰。高明人之事。多從外來。且能就事了事。癡愚人之事。多由內生。偏會就事多事。高明人事來。應之以理。自然如庖丁之解牛。官止神行。癡愚人事來。應之以私。自然如鷸蚌相持。漁人享利。
菊然居士曰。君子論事否。就事了事。故事少。小人論利害。無事生事。故事多。惟少事者。始知少事之為福。多事者。不知多事之為禍。古人云。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信夫。

 

二十.物

萬物之有生於無。凡人之情著於有。能究常無固難。常無其有更難。人要欲立常無之地。必主以性。主以性。則未始有物。己忘而物自化。物雖滿前。常歸於無矣。龐居士曰。但自無心於萬物。那怕萬物常圍繞。人有妖人。物有妖物。皆能迷人。彼豈能迷人哉。還是人自迷之也。

百字碑曰。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見物之美者。而生一愛念。此心便為他引去。即是迷了。看透一物。不受一物之迷。看透萬物。不受萬物之迷。金剛經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天下物物事事。自有個停停當當的道理。一毫私意用不得。故曰天下何思何慮。是故君子就事了事。而不生事。因物付物。而不著物。

程伊川曰。人於外物奉身者。事事要好。只有自己一箇身與心。卻不要好。苟得外物好時。而不知自己身與心。己先不好了也。

今夫人房舍衣服。飲食器皿。多恥不如人。至於學問不如人。良心不如人。卻不知恥。抑獨何哉。弗思甚也。

白鬢老人曰。己忘而物自化。可見內因有己。外纔有物。內己若忘。外物自化。世人棄真覓假。尚曰予智。
清潔居士曰。人能去夫外誘之私。充其本然之善。自無學問良心不如人者。只要學者掃除物累。直覓本真。便入名流。可臻聖境。 

 

 

回目錄

第3頁|全文共7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