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1092images  

images  

 

http://homepage.ntu.edu.tw/~duhbauruei/3book/chuangtz/ca06.htm

 

大宗師

 

大宗師 

 

《莊周夢蝶》

本欄收錄作者專著莊周夢蝶之部份章節

逍遙遊  齊物論  養生主  人間世  大宗師  德充符  應帝王

 

<大宗師>

 

  <大宗師>

是莊子內七篇中氣魄最大的一篇文章,是總合了莊子所有的觀念於一身的

一篇完整之作。

<大宗師>講功夫、講境界、講生死觀、講世界觀、講政治哲學,是莊子

在解決了人生的目標性問題、知識的理論性問題、生存的安適性問題、人格的境界性問題

之後,得以放手暢談的一篇文字。當基礎的、預設的、背景的知識通通交待清楚了之後,

莊子便得以直入他的觀念世界的精華之處,將世界的最終真相及人的最終境界明白表出。

<大宗師>裏的人物境界,已經不只是一個超越的嚮往,而是具體的觀念落實,莊子以「

真人」之全貌和盤托出,同時兩次以功夫操作的觀念,明白解說境界的達致之途,還以帶

著理論性的故事表述方法,將整個境界與功夫的背後世界觀明白交待,把道家哲學最核心

的道觀念清楚舖陳,毫不取巧儉省,真可謂是莊子書中表達得最坦誠的一篇文字,直接說

出莊子本意中的一切重要核心觀念。

 

  <大宗師>一破題就在處理人的境界問題,提出人所應追求之最終極境界,「真人」

是這個境界的觀念匯集點,「女偊的外天下」與「顏回的坐忘」是追求這個境界的「功夫

」,這個功夫的操作原理是依據莊子「氣化世界觀」的實然而設定的,以及相應於這個世

界觀而得出的「道體」觀念作為心法的內容,這是文中藉子桑、子輿等諸人所言者之重點

 

 <大宗師>中的「真人」的觀念提出之前,莊子要強調:終極智慧的掌握,必須先在

人的身心知能上獲得提昇之後才有可能,如果不提昇求道者的身心知能的話,僅僅是在一

般世俗中的知識世界中進行無止境的知識擷取,這是絕不能達到終極知識的境界的。所以

莊子率先描述人的終極境界為何,此即真人境界的討論。接下來,莊子再從自然存在的原

理來說明這個世界的實然,以作為這個真人境界觀的理論前提,就是一個「氣化世界觀」

。再下來,莊子提出一連串的道家人物對待生命意義的觀點,從功夫、從生死觀、從境界

觀等角度來討論。

 

一、「有真人而後有真知」──提昇認識者自己的境界

 

  知識境界的提昇,根本上說,在於人的知能的整體提昇,這是東方哲學的奧祕,是道

家哲學的要點。說了再多的觀點不是為櫥窗中多一份學術報告,而是為人間世界多造就一

位「真人」,一位真正在知識、能力、意志、胸襟上超越凡人境界的人物,是要在生活上

對待生死的問題是這麼地安適、在社會中對待價值的衝突是這樣地淡然、在自我意識的流

動中是達到逍遙輕安的意境,能做到這樣,才稱得上有道家真理觀的把持,唯有身心一致

,身體力行之中才有所謂的境界之進入。莊子為保證認識上能達到這樣的深度,在<大宗

師>文中即將揭示他的最核心的真理觀之前,他仍要不厭其煩地再次宣佈:知識一定要進

入生命意識的底層,內化成為自我知能的格局,否則觀念的誦讀將不具實義,知識的學習

將只在浮面。所以,知識境界的提昇,根本上完全等同於人格境界的昇華,也可以說,身

心知能的鍛鍊、心理意識的錘煉,是一個整全的人格提昇的過程。

 

  「天」是自然的奧祕悠遠,「人」是人智的馳騁不已,自然的奧祕與人智的造作皆為

一無窮,從知識的進程上走入,都是人類亙古不止的課題,引人窺覽之欲,窺覽的結果,

有智全之人,有智盛之人。智全者,知天地自然整全齊一之道理,知人文世界多方造作之

成心師化,兩用而不陷溺,悠游而自得。能夠進入知天之境界者,是其才美之人,才美復

錘煉,得其天知,使其知全,是有此天境之生命者。至於知人之所為者,是以人智之聰慧

,窮索於人世之成心造作,是困勉之知,是多餘之事,無庸力為,卻仍奮勉,終其一生未

受侵傷未棄其學,是其生命力旺盛豐沛之現實的結果,是智盛者。然而此知有用乎?無用

,因其不徹底。人世之知皆為造作,造作之知皆有所待,所待者何?為其成心,成心乃情

緒慾望牽動的浮萍,流動不止,豈有真知可言乎?故而智盛不如智全。然而智全者也罷,

智盛者也罷,皆有真實之生命力量在其中操作,所以有清楚的觀念可隨時表述,至於未至

此境之人,則完全無法領會其意,對於論點的檢別缺乏判準,對於屬天屬人無從釐清,言

天言人皆失其意,故無由真覺天之為天人之為人,唯有智全之人得曉,此「真人」也。

 

  莊子說:能知道最深奧的哲理又能知道一切普通的知識,這是智慧極致的人了,能知

道深奧哲理的人,已經擁有深奧的生命境界,至於那些努力學習人世間的一般性知識的人

,他們總是辛苦地生活在翻書本、查資料、步步累積知識的過程中,這種人如果能一輩子

如此地堅持下去的話,那他也算是個奇人了。不過這樣的知識還是不夠徹底的,因為人世

之知總是建立在自我預設的前提上,而預設本身是一個沒辦法確定的未知。但是,還有一

個更根本的麻煩,關於真理的知識、深奧的道理,不光是文字上寫寫、語言上說說就足夠

了的,否則東說西說聽也聽不懂,你怎麼知道我表面上說是天的境界的東西其實根本上只

是人的境界,或者我表面上說是人的境界的東西其實早已經是天的境界呢?說不定我在以

人說天,把天說成了人,結果你也聽不出來,或者我把人說成了天,以天說人,結果你也

聽不出來。語言只是傳達意思的最表面的東西,光是表面上的文字理解並不表示你真的懂

了,要怎樣才能真懂呢?這是要提昇了自己的境界之後才能懂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先努力

成為一個真正有境界的人物,這樣才能懂得深奧的道理的。

 

  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

 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雖然,有

 患。夫知有所待,而後當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

 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

 

二、「真人」的情貌知能

 

  真正的得道的真人是怎樣的人物呢?莊子在<大宗師>文的開頭中便是要明說此事。

莊子說:真人的情貌知能是有許多面向的,首先,在現實生活的社會態度上是不過於強求

的,如果自己有缺弱之處,心理上便接受了,不會逆道而行,這是「不逆寡」。想要完成

的事件,不以強雄的方式硬得,這是「不雄成」。對於周遭關係中事,不以機謀矯飾之心

對待,這是「不膜士」。這樣的態度,對得失便看得淡了,得不喜失不悔,在社會的利害

中真是做到了不執著強求的平和意境了。其次,在身體知能上,能做到超越的鍛鍊成果,

「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這種能力幾乎是能夠升天做神仙的境界了。

   

  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

  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也若此。

 

  莊子再說:真人在日常的生命活動中,一切簡單實在,睡覺就是睡覺,不會日有所思

夜有所夢,因為他心中沒有牽絆,所以夜裡就安安穩穩,醒來後的日常生活中,也沒有什

麼憂煩之事。他的飲食不求味道甘美,因為他不在口腹之欲上用心。他的呼吸極為沈穩,

緩慢而通暢於四肢,從最底下的腳底中通達上來遍注全身。不像一般人,呼吸時鼻裡進喉

中出,完全沒有利用到呼吸養生的功能,因此顯得日常生活中也急急燥燥的。一般的人在

心思的運用上,多半是生活在言辭奪人的病態心理中,講起話來氣息詭怪,聲音極不平順

,怪聲怪氣,要不就是言辭刻薄尖聲怪氣,要不就是內心虛假而不真誠,擺個姿態的故作

穩定,這其實都是不該有的生活態度,都是嗜欲太深的緣故,人意私智過多,天機喪盡。

 

  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

  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

 

  莊子說:生死是人生的大事,但在真人眼中也是平常,沒有厭死好生的分別心,生不

悅死不惡,隨其造化任運,適逢其時而來來去去罷了。

 

  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訢,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

  矣。

 

  莊子說:真人對於生活上的一切事務,也不有企求之心,接受一切已經發生在身上的

事情,也不用私心企求還沒發生的事情,自然有了,就開心一下,但也不會太執著,總把

事情看得淡淡的,只是平常之事,這就是不以自己的私意愛欲來企圖強求什麼,也就是隨

順造化的巧妙安排,不要灼傷了道妙隱蔽了真象,不要強以人私來扭曲天機,這才是真人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之謂不以心揖道,不以人助天

  ,是以謂真人。

 

  莊子說:真人在自我心理態度的處理上,他的內心沒有過多的掛慮,不會特別去記住

什麼無謂的事情。他的神態容貌安寧而平和,就像內心一般地清爽乾淨。他的額頭寬大,

相貌端莊,給人安全可信賴的感受。他的靜默似秋氣地靜肅,他的開朗似春氣地活力迸照

。他的內心沒有個人的特別好惡,只是依著四時運行的自然感通,只是隨著事務的發展而

任意流動,人們根本不能測知他的私意為何,因為他也根本沒有什麼個人的私意造作。

 

  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顙頯。淒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

  而莫知其極。

 

  莊子說:真人也就是聖人,在處理歷史國家的大事上頭,聖人也是依著妙道自然的安

排而處理,即使是兵戎之事也是用之如無用,所以聖人不得以而用兵之時,即使亡了人家

的國家也是順著歷史的走勢,因此反而贏得民心,而不會讓人民棄絕仇恨的。並且,他的

作為並非有意於彰顯自己的功績或仁愛之名,所以即使做了天大的好事,也並不是故意地

抱著要做好事的有為之心而為的。

 

  故聖人之用兵也,亡國而不失人心,利澤施乎萬世不為愛人。

 

  莊子說:真人的行為只是合於自然妙道的運行而已,所以他的一切作為便都是不為私

意的。所以以功業成就而喜的,便是有意於功業,這不是聖人之本心。特別地有了親愛人

民的求名之心者,也不是真正的仁者。管理政事運用機心選擇時機,這不是真正的賢者。

也有自命君子的人拘拘於是非善惡,非求個君子之名不可,卻弄得利害不通,人見人厭,

傷己傷人,這也不是真正的君子。也有人處事不通達,有失風範,令人輕視,這也不是理

想的士大夫身段。更等而下之者,做事不顧後果,傷身亡命,這連一般凡人都不如,有失

在社會中討生活者的本色。

 

  故樂通物非聖人也,有親非仁也,天時非賢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

  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

 

  莊子說:上面所說的這種種典型人物,都是失去了自然天機的結果,所以別說是真人

的境界了,就連作一個社會中人都是假假的。所以性情之真其實便在日用常行中,是有私

心於所為中還是無分別於所處中的差異而已,不能做到心中清爽,就是有所為之人,就會

受制於社會虛偽的力量,都是為人役使,遂人心意,而不是自己隨順於天,自己逍遙自適

的心境情狀,像伯夷、叔齊等人都是。

 

  若狐不偕、務光、伯夷、叔齊、箕子、胥餘、紀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適人之

  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

 

  莊子說:真人的行為,有俠義之風但卻不喜於以此朋黨相交。他的才能看似不怎麼樣

,但是又不會表現出企求相助的樣子。和他相處的時候,他似乎都能做些什麼,卻又都不

特別強勢地堅持些什麼。當他在表現些什麼的時候,總是不會真的太認真,而是蜻蜓點水

一番地不會刻意地張羅舖陳。他平常都顯現出好像在高興的樣子,做起事情來一副不得不

做的慵懶之相,他的神色永遠是保持在那麼充實愉悅的狀態之中,他的內心更是常常處在

寧靜自適的情狀中,他的行為有時候好像符合世俗中人的希望,卻又不能以常情來制約他

的行為,他好像有意地無所作為,而且也不嫻熟於使用言辭來表意。

 

  古之真人,其狀義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與乎其觚而不堅也,張乎其虛而不華也

  。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滀乎進我色也,與乎止我德也,厲乎其似世

  乎,謷乎其未可制也,連乎其似好閉也,悗乎忘其言也,

 

  莊子說:真人的行為處事就是這麼一副若有似無舉重若輕的態度,他決不會真的在人

間世界的社會紛紜中輕用其力,所以社會活動中人們視以為常道的東西,真人都不喜於用

。許多的政治人物都習於用刑罰來對待人民,以為這是固國之本,殊不知這只是製造殺虐

的工具。也有人強調要以禮儀規範來約束人們的行為以使政治更上軌道,但是這是因為他

們太過於在意社會目的的要求了,而其實這也是不必要的。也有人們努力於培養聰慧以掌

握時機製造局面,總以為這正是人生努力的目標,但是這其實是自己構作的虛妄意識,是

自己陷自己於不得不然的假象之中的。又有人孜孜不倦地強調仁義道德,以為這是人人都

應遵守的生活規範,其實這是有心為仁,實已非真仁。這些社會中人的行為觀念,其實都

已經失去了真道,但是世人不知,還勤勤以為真理,其實根本不是,就像孔丘先生,就是

以這些東西來教人,而還真的有人以為他是一個勤於學道的人哩。

 

  以刑為體,以禮為翼,以知為時,以德為循,以刑為體者,綽乎其殺也,以禮為翼

  者,所以行於世也,以知為時者,不得已於事也,以德為循者,言其與有足者,至

  於丘也,而人真以為勤行者也,

 

  莊子說:真人的處事行誼,通通不是以社會需求的意義來決定的,而是以妙合於道來

判斷的,在妙合於道之中,對於社會禮俗的好惡與否就都不是事情的關鍵了,喜歡也是合

道不喜歡也是合道,配合也是合道,不配合也是合道,守在道的妙道中處事是「與天為徒

」,落入世俗中隨順應世是「與人為徒」,這一切都不是根本的關鍵,怎麼做都可以,天

與人沒有什麼必然堅持的必要,一切如行雲流水般,只是一個自適的揮灑而已,這才是真

正的真人。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

  人為徒,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

 

三、社會衝突的「兩忘而化其道」

「真人」境界是<大宗師>文章觀念的第一個高峰,「真人」的境界說完後,莊子先

討論「人與天地自然的關係」,然後再討論「人與社會的關係」,然後再處理「人與自我

生命的關係」,這些問題都解決了之後,則要跳入本文的第二個高峰,那就是對於「道」

這個概念的深刻討論。而此處人與天地自然、社會關係及自我生命的探討,則是為道觀念

的討論預作鋪路。

莊子說:何時生何時死,這是人的本命,也就是說,是人就一定有生有死,這就像每

天都有白天晚上一樣地自然,這是天地自然的規律,是任何人無法改變的。所以我們生活

上的許多事情也是這樣,碰到了那些不可改變的命運,就看開點,這都是事務的常情,平

常的事兒。我們生存著,生活著,就要把生命放開一點,把心思放大一點,應該在根本上

以天地本然的妙道來作為行為的準則,而不要汲汲於人類世界自我構造的許多觀念束縛之

中,因為自然的妙道才是天地人各種事務存在的根本。我們平常會認為上天是我們的大父

,所以會產生對上天的崇敬之情,但是我所謂的自然的妙道卻是高於上天的存在的東西;

又或者人們總以君王為民眾的領袖,所以都會聽他的話,甚至為之效命沙場捨身報國,可

是我所謂的自然的妙道卻是連君王也要遵循其意的,因為自然的妙道才是一切道理的根本

呀。只有我們能夠在生命的活動中處處以天地自然之道為行止的所依,我們的人生的境界

才能提昇,提昇到一個與道為友的真理之境中,在這樣的境界裡,我們絕對不會再為世俗

的價值、慾望、機詐而動心,因為這時候我們身處的空間是無限的,我們心靈的自由是無

限的。只有生活在世俗欲求中的人,才會自我拘限他的生命涵幅,以自然為友的人,他的

生命將無所限制而能體會逍遙自適的妙趣。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為父,而

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

莊子繼續說:你們看看那些本該在江湖、大海中悠游的魚兒,如果因為泉水枯乾,魚

群被迫擁擠在陸面上的時候,因為缺乏生存的空間,所以需要彼此呼氣吐沫來互相濕潤,

以便延續生命,多麼可憐。有些愚蠢的魚兒,甚至以為這就是它們的生存方式,其實不是

的,它們本來的生存空間應該是在廣大的江湖河海之中的,在那樣的廣大的空間裡面,它

們各過各的生活,甚至彼此不需認識對方仍然過得好好的。這當然是一個比喻,這個比喻

就是要說明我們的生活世界中的林林總總都決定在於我們的心靈世界,如果我們在觀念上

不通透,如我我們斤斤計較於社會生活中的是非對錯,那我們就是一天到晚與人衝突,這

是多麼不智的生活哲學呀。其實,與其自我構作一些是非觀念來批判彼此,「譽堯非桀」

,從而強要自己如何如何,甚而強要別人如何如何,不如丟棄這些社會的價值、相對的是

非觀念,而以自然的妙道為準,逍遙且自適些吧。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

   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四、「大塊載我以形」──打開生命的空間安住於自然的妙

  道

 

五、自然的妙道──道的本體論與宇宙論

 

六、女偊的「朝徹見獨」功夫

 

七、變化於天地間的生死一體觀──「物物遷流相變

  為一安命於天」

 

八、「生死兩忘放棄俗禮相造乎道」

 

九、「親喪不哀化而又化入於天一」

 

十、「仁義是非」的批判──超越政治活動的境界

 

十一、顏回的「坐忘」功夫

 

十二、安命的生死觀

 

 

 

 

書泉出版社

本書已出版於書泉出版社  欲洽購者請直接與書局聯繫

書泉出版社   臺北市和平東路二段339號4樓  電話--02-2705-5066  傳真--02-27066100  

劃撥--01303853  網址--http://www.shuchuan.com.tw  

莊周夢蝶

 

 

 

 

 

http://l1i9c4h3e0n.pixnet.net/blog/post/109562681-%e5%a4%a7%e5%ae%97%e5%b8%ab%e7%ac%ac%e5%85%ad

大宗師第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chen1943 的頭像
    lichen1943

    oooooooooolichen1943的部落格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