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中第十八
樂者,本乎政也。政善民安,則天下之心和。故聖人作樂,以宣暢其和心,達於天地,天地之氣,感而太和焉。天地和,則萬物順,故神衹格,鳥獸馴。
樂下第十九
樂聲淡則聽心平,樂辭善則歌者慕,故風移而俗易矣。妖聲艷辭之化也,亦然。
聖學第二十
「聖可學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請聞焉。」 曰:「一為要。一者無欲也,無欲則靜虛、動直,靜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公明第二十一
公於己者公於人,未有不公於己而能公於人也。明不至則疑生。明,無疑也。謂能疑為明,何啻千里?
理性命第二十二
厥彰厥微,匪靈弗瑩。剛善剛惡,柔亦如之,中焉止矣。二氣五行,化生萬物。五殊二實,二本則一。是萬為一,一實萬分。萬一各正,小大有定。
顏子第二十三
顏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不改其樂。」夫富貴,人所愛也。顏子不愛不求,而樂乎貧者,獨何心哉?天地閒有至貴至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賤處之一也。處之一則能化而齊。故顏子亞聖。
師友上第二十四
天地閒,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而已矣。至難得者人,人而至難得者,道、德有於身而已矣。求人至難得者有於身,非師、友,則不可得也已!
師友下第二十五
道義者,身有之,則貴且尊。人生而蒙,長無師友則愚。是道義由師友有之。而得貴且尊,其義不亦重乎!其聚不亦樂乎!
過第二十六
仲由喜聞過,令名無窮焉。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噫!
勢第二十七
天下,勢而已矣。勢,輕重也。極重不可反,識其重而亟反之,可也。反之,力也;識不早,力不易也。力而不競,天也;不識不力,人也。天乎?人也,何尤!
文辭第二十八
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文辭,藝也;道德,實也。篤其實,而藝者書之,美則愛,愛則傳焉。賢者得以學而至之,是為教。故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然不賢者,雖父兄臨之,師保勉之,不學也;強之,不從也。不知務道德而第以文辭為能者,藝焉而已。噫!弊也久矣!
聖蘊第二十九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子曰:「予欲無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然則聖人之蘊,微顏子殆不可見。發聖人之蘊,教萬世無窮者,顏子也。聖同天,不亦深乎!常人有一聞知,恐人不速知其有也,急人知而名也,薄亦甚矣!
精蘊第三十
聖人之精,畫卦以示;聖人之蘊,因卦以發。卦不畫,聖人之精,不可得而見。微卦,聖人之蘊,殆不可悉得而聞。《易》何止《五經》之源,其天地鬼神之奧乎!
乾損益動第三十一
君子乾乾,不息於誠,然必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而後至。乾之用其善是,損益之大莫是過,聖人之旨深哉!「吉凶悔吝生乎動。」噫!吉一而已,動可不慎乎!
家人睽復無妄第三十二
冶天下有本,身之謂也;治天下有則,家之謂也。本必端。端本,誠心而已矣。則必善。善則,和親而已矣。家難而天下易,家親而天下疏也。家人離,必起於婦人。故〈睽〉次〈家人〉,以「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也。堯所以釐降二女於媯汭,舜可襌乎?吾玆試矣。是治天下觀於家,治家觀身而已矣。身端,心誠之謂也。誠心,復其不善之動而已矣。不善之動,妄也;妄復,則無妄矣;無妄,則誠矣。故〈無妄〉次〈復〉,而曰「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深哉!
富貴第三十三
君子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故常泰無不足。而銖視軒冕,塵視金玉,其重無加焉爾!
陋第三十四
聖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蘊之為德行,行之為事業。彼以文辭而已者,陋矣!
擬議第三十五
至誠則動,「動則變,變則化」故曰:「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刑第三十六
天以春生萬物,止之以秋。物之生也,既成矣,不止則過焉,故得秋以成。聖人之法天,以政養萬民,肅之以刑。民之盛也,欲動情勝,利害相攻,不止則賊滅無倫焉。故得刑以冶。情偽微曖,其變千狀。茍非中正、明達、果斷者,不能治也。〈訟〉卦曰:「利見大人」,以「剛得中」也。〈噬嗑〉曰:「利用獄」,以「動而明」也。嗚呼!天下之廣,主刑者民之司命也。任用可不慎乎!
公第三十七
聖人之道,至公而已矣。或曰:「何謂也?」曰:「天地至公而已矣。」
孔子上第三十八
《春秋》,正王道,明大法也,孔子為後世王者而修也。亂臣賊子誅死者於前,所以懼生者於後也。宜乎萬世無窮,王祀夫子,報德報功之無盡焉。
孔子下第三十九
道德高厚,教化無窮,實與天地參而四時同,其惟孔子乎!
蒙艮第四十
「童蒙求我」,我正果行,如筮焉。筮,叩神也。再三則瀆矣,瀆則不告也。「山下出泉,」靜而清也。汩則亂,亂不決也。慎哉!其惟「時中」乎!「艮其背」,背非見也。靜則止,止非為也,為不止矣。其道也深乎!
For English translation, see Chan, 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 465-48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