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儼然是總統蔡英文走馬上任後,最熱門的政策關鍵字之一。但身處政策核心的東協駐台代表卻指出四大盲點,讓東協國家根本不想和台灣「交朋友」。
新南向政策有戰略沒戰術,眾部門各彈各的調。行政院長林全二十一日親自出馬整合,主持擴大政務會報整合新南向政策。
台灣的新南向政策,核心區域的東協國家到底怎麼看?越南駐台代表陳維海和泰國貿易經濟辦事處代表畢倫接受《天下》獨家專訪,直言不諱地指出新南向的盲點並提出具體建議。
盲點1:南海立場 不利台灣交朋友
陳維海首先指出,過去台灣政府表達南海問題立場的「形式」不受東協國家歡迎,沒有辦法提高台灣的地位,「只會讓區域更緊張,所以請不要做這種事情。」
「如果你們有精確而強硬的態度和主張,不受中國影響,你們一定會有很多朋友,」台灣與新加坡同為小國,陳維海呼籲台灣「像新加坡一樣尊重國際法律,不因中國壓力而參與南海爭端。」
盲點2:援外基金 固邦交不如換商機
在東協國家中,陳維海指出,因為婚配、外籍勞工、投資,越南與台灣最親,雙方合作空間最大。尤其越南在基礎建設上面還需要很多資金,而台灣有大量閒置資金、技術和經驗可以投入。
至於中國因素,陳維海明白表示,「越南立場很明確,基礎建設以國家利益為主,不受政治影響。」
泰國代表畢倫也指出,泰國的基礎建設對外資相當開放,但台灣廠商甚少參加競標。不過,想參加競標的台灣廠商,也別輕忽在泰國爭取基礎建設計劃的難度,「全世界廠商都在那裡,競爭非常激烈,」他說。
中華經濟研究院WTO中心副執行長李淳則指出,日本、新加坡、韓國「用援助換商機」,將援外資金用來取得國外基礎建設工程,「後面就帶進去一長串的機電、設備、營造、資訊系統、營運管理的廠商,」而台灣八十幾億援外基金,七成用來鞏固邦交,「錢都丟到了水裡。」
盲點3:貿易太單向 東協企業難北上
泰國歡迎台灣新南向政策,但看來「只重輸出不重輸入,」畢倫更坦率地指出,「台灣不能只想賣東西到東協,對外資管制卻很嚴格。」
「台灣市場必須對東協國家更友好、更彈性、更開放,才能交到更多朋友,」畢倫表示,「你們當然需要向外走(outbound),但向內引進(inbound)呢?台灣只有三家泰國公司,泰國有上萬家台灣公司。我就很希望看見我們很厲害的尚泰百貨公司到台灣開,但你們的市場很封閉、管制很嚴。」
此外,泰國是熱帶水果王國,銷日本種類和數量龐大,畢倫指出,「通常能夠輸日的產品,就能行銷全世界,但台灣就是不准進。」
而對於台塑河靜鋼廠遭罪罰款事件,陳維海含蓄地說,台灣在外地投資的企業,對當地必須有相當的尊重和了解,「不能說我給錢了,我就沒有責任了,這非常不對。」
盲點4:人才交流侷限在台灣境內
新南向政策中較明確的雙向人才交流。泰、越代表也直指盲點。畢倫指出,台灣學生應改變輕東協、重歐美的態度,「泰國很多英文學程,全世界幾十萬學生到泰國留學,台灣學生卻很少。台灣的英文學程也不多,只用中文吸引外國學生來是不夠的。」
台灣在越南有六千家廠商,越南僅五千多名學生在台留學,一年只畢業一千多名;在越留學的台生更掛零。
陳維海指出,擴大雙方人才交流,台灣應該提供獎學金鼓勵台灣學生到越南大學念文化、歷史和社會相關學門,而不是只強調在台灣學越南文,「你們應該要有人多比較了解越南民情、文化,光是語言是不夠的。」
李淳則指出,無論參與基礎建設或人才交流,台灣都可不必和中國大陸正面競爭,宜採「不挑釁策略」,避開各國首都指標性工程和大學,和省級單位和大學交流,靠捐贈設備、援助開發,經營好感度和帶進商機。
賀桂芬、陳顥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