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反對古代的禮樂制度。古代的樂章黃帝時有《咸池》,唐堯時有《大章》,虞舜時有《大韶》,夏禹時有《大夏》,商湯時有《大濩》,此外周文王時有《辟雍》之樂,武王和周公還作過《武》樂。古代的喪禮,貴賤有嚴格的規矩,上下有不同的等別,天子的內棺和外槨共有七層,諸侯是五層,大夫是三層,士是兩層。如今墨家卻獨自主張生前不唱歌,死時不厚葬,桐木棺材厚三寸而且不用外棺,並把這些作為法度和定規。用這樣的主張來教育人,恐怕不是真正的愛護人;用這樣的要求來約束自己,當然不是對自己真正的愛惜。這樣的評論並非有意要詆毀墨家的學說,雖然如此,不過情感表達需要歌唱卻一味反對唱歌,情感表達需要哭泣卻一味反對哭泣,情感表達需要歡樂卻一味反對歡樂,這樣做果真跟人的真情實感相吻合嗎?他們主張人活在世上要勤勞,死的時候要淡薄,墨家的學說太苛刻了;使人憂慮,使人悲憫,而做起來也難以辦到,恐怕不能夠算是聖人之道,違反了天下人的心願,天下之人也就不能忍受。墨子即使能夠獨自實行,又能拿天下人怎麼樣?背離了天下人的心願,距離天下百姓一心歸往的境界也就很遠很遠了。
• 2006-12-19 17:26:56 補充
墨子稱讚說:「從前大禹治水時堵塞洪道,疏通長江黃河並使四夷九州溝通起來,整治的大河三百條,分支河道三千條,水渠溪流不可計數。大禹親自抬筐揮鏟,終於匯聚地面的水而使它歸入大江河。勞苦奔波累得腿肚子消瘦,小腿上無毛,淋著暴雨,冒著狂風,安頓下萬家城邑。禹是大聖,仍親自為天下事務如此操勞。」因此,要讓後世的墨家,多用羊皮、粗布做衣服,用木鞋、草鞋作服飾,日夜不停地操勞,把自身清苦看作是行為準則。並且還說:「不這樣做,就不符合夏禹的主張,也就不配稱作墨家。」後世墨家學人相裡勤和他的弟子五侯之流,南方的墨家苦獲與已齒,還有鄧陵子一類的人,都口誦《墨經》,卻違背了墨家的宗旨,相互指責對方不是正統的墨家。
• 2006-12-19 17:27:14 補充
他們用「堅白」、「同異」等話題彼此爭辯相互詆毀,用奇數偶數不會一致的言辭相互應答,把一時推舉出來的首領看作是聖人,全都樂意敬重他為領袖,希望能成為墨家學派的後繼人,而且至今各派之間仍爭論不休。
墨翟和禽滑厘他們的意願應當說是好的,但他們的作法卻不可取。這將使後世的墨家學人,必定是勵行勞苦,爭先恐後地弄得腿肚子消瘦、小腿上無毛罷了。墨家的學說算得上是亂世的良方,卻又只能是治世的下策。即使這樣,墨子還是真正熱愛天下的人民,一心追求的目標不能實現,就是弄得形容枯槁面顏憔悴也不會放棄自己的主張,真可算是有才之士啊!
• 2006-12-19 17:27:37 補充
不受流俗所牽累,不因外物而矯飾,不對人提出苛嚴的的要求,不背違眾人的心情,但願天下太平無事人人都能餬口養生,自己和他人生存條件能夠得到保證也就心滿意足,並且以此來剖白自己的心跡。古時候的道術確實包含上述方面的內容。宋鈃、尹文聽聞這方面的遺風並且熱衷於這方面的活動。他們戴著特製的華山之形的帽子來表白上下均平的信念,應接外物總是先清除掉各式各樣的界說和成見;他們竭力討論人的思想活動,取個名字叫做內心的行為。他們用和順柔韌的態度迎合人們的歡心,並調諧整個天下,而把抑制個人的情感和慾念看作主旨。他們受到侮辱卻不以為是恥辱,一心解救人們之間的爭鬥;他們主張禁絕攻伐停止暴力行動,一心想平息世上的各類戰爭。
• 2006-12-19 17:28:00 補充
用這樣的學說周遊天下,對上勸諫諸侯對下教導百姓,即使天下人都不採納,他們也絮絮不休地說個沒完。所以說,上上下下都受人嫌棄卻仍然不遺餘力地反覆陳述。
即使這樣,他們還是為別人考慮很多很多,為自己考慮很少很少。他們常說:「只希望準備五升米的飯食就完全足夠了!」他們中的師長恐怕都不能吃飽,弟子們就是忍饑挨餓,也不忘懷天下的事務。他們無日無夜地為世人奔波,說:「我們大家都得生存下去啊!」那高大的樣子確實是救世的人啊!他們還說:「君子不事事計較而苛求於人,也不會讓自身為外物所役使。」他們認為對天下無益的事,與其竭力申辯倒不如停止不幹。
• 2006-12-19 17:28:38 補充
他們把禁絕攻伐平息暴力行動看作是主要的社會活動,把抑制個人的情感和慾念看作是對自身的主要要求,無論哪一個方面,他們的所作所為只不過達到這樣的境界而已。
公正而不結黨,平易而不偏私,斷然依理不存主見,隨物趨進一視同仁;不瞻前顧後,不謀求智巧,對於外物無所選擇,隨順自然與物一同變化。古時候的道術確實包含上述方面的內容,彭蒙、田駢、慎到聽聞這方面的遺風並且熱衷於這方面的活動。他們把平等地對待外在事物放在首要地位,說:「蒼天能夠覆蓋萬物卻不能托載萬物,大地能夠托載萬物卻不能覆蓋萬物,大道能夠包容萬物卻不能區別萬物。」
• 2006-12-19 17:29:15 補充
他們懂得萬物都有它們可以認可的一面,萬物也有它們不可以認可的一面,所以說:「有所挑選就必然不會周遍,有教育就會出現教育不到的方面,一視同仁的規範與齊同劃一的尺度才能沒有遺漏。」
因此慎到棄置智巧,去除自我而順應事物的必然,把聽任外物的變化規律作為疏導一切事物的方術。他說:「明知不可知,卻不能順應而急迫地力求知道,勢必再次使自己受到傷害。」自身怠惰不正無以為能卻譏笑他人崇尚賢能,自身縱放不羈無有德行卻譏笑他人尊重聖哲。或是擊拍或是削截,只求隨物婉曲變化,捨棄心中是非之見,希求能夠免於各種牽累。
第2頁|全文共4頁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天下 智巧
    全站熱搜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