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所說經》
經文 佛國品第一 節錄
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長者子,皆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聞得佛國土清淨,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佛言:「善哉!寶積!乃能為諸菩薩,問於如來淨土之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於是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
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於虛空,終不能成!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
「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菩提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捨眾生來生其國;持戒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眾生來生其國;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眾生來生其國;禪定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來生其國;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捨眾生來生其國;四攝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其國;方便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於一切法方便無礙眾生來生其國;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眾生來生其國;迴向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說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三惡八難;自守戒行不譏彼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犯禁之名;十善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諍訟。」
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眾生來生其國。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其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迴向;隨其迴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http://wtbn.org/ebook/wmj/b17-000.shtm
維摩詰是人名,他是來自東方妙喜國 (即阿閦佛國)的一位菩薩,為助釋尊弘揚不可思議的佛法,故在釋尊的時代示生於印度,並示現有妻子兒女的居士身,他以居士身告訴佛弟子該如何修行如何渡生,他所說的法主要是菩薩道上的方便法門。要大家知道一切法皆如夢幻,並要大家由如幻法中悟入不生不滅的本心。在經中維摩詰居士示現各種不可思議的大神通,主要是告訴大家若心能解脫無礙則可修成各種如幻的大神通。反之,眾生由於心多束縛,故也沒有大神通。維摩詰在經中也暗示大家:各種神通妙用皆如幻不實,就如同變魔術,千萬不可貪著。神通妙用是為渡生之需要而作方便示現。此經的主要說法者有三位,即釋尊、維摩詰居士與文殊菩薩,以維摩詰所說最多,故釋尊將它命名為「維摩詰所說經」,亦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此經內容含有空觀、假觀與中觀的各種修行法。此中講各種神通妙用的屬假觀,講不二法門的屬中觀,而「描繪」本心各種狀況者屬空觀 (本心本不可描述 ),在此是「指月」之義。維摩詰居士講這部經時他大概已是六七十歲的長者,而釋尊當時可能是五十多歲。這部經當初在西域據說有五百卷,十萬偈。傳到中國之後,先後有五位譯經家把梵文原本翻成漢文所成之六種譯本,分別為:
- (一)後漢佛調譯,名古維摩詰經一卷。
- (二)吳朝支謙譯,名維摩詰所說不思議法門經二卷。
- (三)西晉竺法蘭譯,名維摩詰所說法門經一卷。
- (四)西晉竺法蘭譯,名昆羅詰經三卷。
- (五)姚秦鳩摩羅什譯,名維摩詰所說經三卷。
- (六)唐玄奘法師譯,名說佛說無垢稱經六卷。
本白話註解所依據的是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鳩摩羅什翻譯此經的年代是在後秦弘始八年,地點在長安逍遙園大寺,奉帝命參與的沙門有千二百多人,可說是譯經史上的大事。
本經出現之因緣主要是釋尊為要眾生了知諸法如幻,並由幻法之中悟入本心以了生死。本經屬「菩薩藏」所攝。主要教化對象是有菩薩根器之人。當然二乘行人及其他根器者亦可多少得到一些教化。此經屬大乘終極之教,也就是注重依經起行能證悟本心的實教經典,不是只重理論而不重實行的權教經典。本經的文字優美、內容殊勝,因此歷代高僧大德賢能名士作疏註解者有數十家之多。
http://www.ysbla.org.tw/artist.php?sLv0HtmNm=ar02304.htm
東方妙喜世界~不動如來立誓不起嗔恚~:~
每一尊佛都有祂不可思議的願力,發利益眾生的大願,才能創造其佛國淨土。
在東方有一個非常殊勝的佛國,此佛國的國號叫做「妙喜國」,其佛的佛號叫做「無動」,即為無動佛或是不動佛、不動如來。不動佛又名阿閦佛(在梵語的字義是不動搖Aksobhya),身藍色、左手持缽、結「觸地印」,為降服諸魔,為「東方妙喜世界教主」。
阿閦佛在仍為菩薩時,為了成就佛道,祂在廣目如來前發了大願,廣目如來曾告訴祂菩提道是很難做的,於是祂發了大願,表明絕對不會退失道心,一直到祂成就無上菩提為止,不管祂經歷多少的困境、考驗、挫折,祂都沒有動搖過,且立誓對眾生不起嗔恚,始終如一,所以成佛後佛號就叫「無動如來」、「阿閦佛」」。
相傳阿閦菩薩成佛時,天空大放光明,大地搖動。一切的眾生都不吃不喝,也不覺得疲倦;彼此相處和睦、互相尊重;天上與人間,都沒有欲念;阿閦佛的光明,照遍了大千世界。
阿閦佛的妙喜世界非常莊嚴,有高大的七寶菩提樹、沒有三惡道,妙喜世界與西方極樂世界阿閦佛與一般所謂的淨土,有所不同的地方是:阿閦佛的淨土在東方,東方的妙喜佛國,與一般所熟悉的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不同,最關鍵的地方在於:此阿閦佛的淨土著重在自力證悟的修行人,可以往生到阿閦佛的妙喜佛國,也就是說在阿閦佛的淨土中,重視的是菩薩的六度萬行,必須要自己去自力自證自悟自力,強調要得度與解脫,就要去行菩薩道,才能夠往生到東方妙喜佛國。
在《大寶積經》裡頭也記載,往生妙喜世界的因緣多種,但是最根本的因緣則是「應學不動如來往昔行菩薩行,發弘誓心願生其國」。釋尊時代著名的維磨結居士就是從阿閦佛的妙喜世界轉生此土的。
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祂著重在他力,如有個眾生其修行功德比較不具足,可是他有善根、善心、善念,且不斷持念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佛號,等他往生時,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等,見他這一生修行如此誠心且善根具足,所以臨終時接引他到西分極樂世界修行,這就是西方淨土與東西淨土的差別。
《阿閦佛經》是最早傳到中國的經典,裡頭提到了東方淨土的殊勝,可是因為東方淨土需要靠自力自證自悟,所以難度較高,後來《彌勒上生經下生經》傳到中國後,眾生覺得彌勒信仰比較輕鬆,所以多數人選擇信仰彌勒,往生後可以到彌勒的淨土,所以彌勒淨土比阿閦淨土更流傳,後來《阿彌陀經》又傳到中國,信眾覺得更簡單,只要念阿彌陀佛就好,就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
也就這樣,慢慢地淨土的信仰,就變成以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信仰為主,所以一直到現在,東方妙喜世界及不動如來鮮少人知。
http://mypaper.pchome.com.tw/zou0621/post/1321870509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