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奧義  第五章

道與人

道是先天地生的,道不可形容,無所不在。因為人是由道生的,是故,人是「道生之、德育之」,一切都是由道生的,因為人是道生的,所以人有道根。

人來自天,所以可返於天,自何處來的,自可再返於何處,要回原處,必修天道,天道是天與人之橋梁。人與道同體,道是善的,是故,人性也是善的。人與道同能,道所能的,人也可能做到。由於以上的三同,所以人與道,能合而為一,既合而為一,則道與人,本無距離,故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者非道也。」

道與人之間,有一個境界,所謂境界者,就是另外一種生活。譬如︰天與地之間,當然有境界,聖人與常人不同,善人與惡人不同,其生活不同,則其境界也不同。所以修天道者,就是修「道與人」之境界,修至無境界時,就是得道而成道。

境界大別分為有形的境界與無形的境界。有形與無形,也是一種波動,即矛盾也。人在矛盾中而看矛盾,自非真境。真境乃大自然,自然者無所不然,即玄同也。

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親疏利害貴賤,完全不存在,其終為齊物,亦即玄同也。

衝和之氣者為人,人者,天地之性。道為靈界之尊,人為物界之長,道居很高的境界,人居於物界,不免有物的困擾,人受物的影響,所謂物者,包括衣、食、住、行、育、樂等,這些生活都影響生理,自會生出許多欲念。身是人之一個樊籠,把人的生命,圍困在這軀殼之中,身是一道鐵幕,也可以說是罪惡的淵藪。因此修道者,沒有過份愛惜這個軀殼的,所謂苦修者,不是故意輕視他的身體,而是藉苦修以減少肉欲。

修天道者,不可為現實境所囿,現實境都是幻相,幻相者,「偽」也。亦不可為遠境所惑,遠境也是迷戀,迷戀者,「枉」也。既不囿於現境,也不迷於遠境,而處於超境,既不計將來,也不計目前,坦坦蕩蕩、任其自然,才能達於「真境」。真境者,不變之境也,亦即天道也。

道與人之間,原無大距離,道無時不與我們同在,因我們不覺耳,一個善念興起,便是道,一個惡念興起,便是魔。因善念難生,惡念易起,故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語。善念屬陽性,清輕上升,惡念屬陰性,濁重下降,上升者,即天堂,下降者,即地獄,天堂地獄,在一轉念之間。

修天道者,所謂修至長生不老,是指靈性,不是指肉體,因肉體不可能長生不老,三百年、五百年,也終是要壞的,且肉體長存在這人世上,又有什麼快樂。惟有靈性,永遠光明,才是快樂。生生者不生,不生者長生,宇宙有「不生」者,即「永恒」也,果能得到永恒,才是長生不老之道。

人想修至與道合而為一,必須修入化境,世人何以不能化?原因為私欲所障礙,私是「我」,欲是「物」,打破我、打破物,庶可以化了。如何能打破我,打破物?虛則無我,靜則無物,惟其虛也才能靜,惟其靜也才能虛,「虛靜」是一件事,為修天道者的重要工夫。要想做到虛靜,其入手的功夫:

 

第一、先建立信仰天道,即有一止處,使精神統一。

第二、定一日課,每日行之,日課中,必須有讀經、禱告、反省、靜默。

第三、發願救人濟人,藉此激起內在的良知良能,孜孜不息,自有進道,此乃修天道之要訣。

 

修天道者,若是僅以修道成仙,為自己的目的,也必須先濟人救人,所謂︰「內聖外王」也,果能救人,便可成仙,不必深居古剎,也不必遯跡山林,須知「道在邇,而求諸遠」。

古之修道心法傳授,均是帝王,而修道者,也是帝王。「貫天地人,謂之王」,故有大德者,始有大位,「守天地之極,與天地俱見」。「天地之極」即宇宙最高的真理,「與天地俱見」即與「天地同參」也。

現今,天道降於民間,只要虔心深造,自能達於天道之秘奧,人人皆可修之,人人皆可得之也。所以,天道無私,惟德是輔,有德者,皆可修也。

 

 轉載自鸞友雜誌社 

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證局版台誌字第零六零八號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境界 天道
    全站熱搜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