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達摩所傳《楞伽經》的如來藏藏識思想

  據禪宗史傳記載,達摩係以四卷《楞伽經》傳授弟子慧可,[1]而四卷《楞伽經》「經本是宋代求那跋陀羅三藏翻(譯)。」[2]又依《楞伽師資記》所說,達摩的師資傳承是繼承求那跋陀羅之後。[3]由此可見,達摩與求那跋陀羅及其所譯的四卷《楞伽經》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至於,求那跋陀羅及其所譯的四卷《楞伽經》到底具有什麼樣的思想特色呢?依《楞伽師資記》所載,求那跋陀羅係以「入如來常樂我淨中」[4]為旨趣,而且從其所譯出之《勝鬘經》、《楞伽經》、《相續解脫經》、《法鼓經》、《央掘魔羅經》等經典來看,求那跋陀羅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真常唯心論者。[5]《楞伽經》則是弘揚唯心論的經典,此經向來被列為唯識宗所依六經之一,[6]不過依此經之經意,則不僅是宣揚唯識宗義,而且有超出唯識宗義的地方。《楞伽經》和唯識宗不同的地方在於:《楞伽經》不僅講虛妄的阿賴耶識,同時也承認真淨的如來藏,並且將兩者結合起來,成為真妄和合的如來藏藏識。尤其就具有真常唯心思想的求那跋陀羅而言,其所翻譯的四卷《楞伽經》更明顯強調藏識的真實相,而表現出與北魏菩提流支所譯十卷《楞伽經》不同的譯文風格。[7]


  在印度佛教,以如來藏為依止,或以阿賴耶識為依止,本為兩種不同的思想體系,《楞伽經》卻將兩者結合說明其關係。《楞伽經》說八識其實就是如來藏的異名,如云:


善不善者謂八識。何等為八?謂如來藏名識藏心、意、意識及五識身。 [8]


  此中的「識藏心」就是第八識(阿賴耶),「意、意識及五識身」就是第七、第六及前五識。經中說「如來藏」名為「識藏心」,顯然把阿賴耶識與如來藏結合起來,而說為「如來藏藏識」。因此,與如來藏結合的阿賴耶識不再是妄染的,而是性淨的,如經云:


如來之藏……名為識藏……自性無垢,畢竟清淨。[9]此如來藏識藏……自性(清)淨。[10]


  經中又說,此一如來之藏能夠變現善不善等一切法,如云:


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11]


  這也就是說,一切法唯(識藏)心所現。然而,如同前面引文所說,如來藏藏識既然是自性清淨的,為什麼又會成為善不善因而現起一切法流轉於諸趣呢?經中指出,這是由於自性本淨的如來藏藏識為客塵煩惱所障覆,所以藏識雖自性清淨而猶見不淨,如經云:


此如來藏識藏,一切聲聞、緣覺心想所見,雖自性淨,客塵所覆,故猶見不淨。 [12]


  至於為什麼自性本淨的藏識會被客塵煩惱所障覆呢?那是由於外道執著我見,為無始惡習所薰,因而藏識乃與七識共俱,如海生浪相續不斷,如經云:


外道不覺,計著作者,為無始虛偽惡習所薰,名為識藏,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斷。[13]


     依上所說,如來藏藏識同時具有清淨的和不淨的兩面。就清淨面而言,如來藏是常住不變的,不因藏識流轉於諸趣而改變,如經中說:


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14]


  此一性淨的如來藏乃是藏識的真實相,經中稱為「一切佛語心」[15]、「諸佛心第一」[16]、「諸如來……自性第一義心」[17]。依經中之夾註:


此心,梵音肝栗大。肝栗大,宋言心,謂如樹木心,非念慮心。[18]


  肝栗大,梵語h.rdaya,有心臟(heart)、核心(core)、中心 (center)、本質(essence)之意,意指如來藏乃是真實心、堅實心,它與「真如」、「法性」、「實際」等同義而異名。另一方面,就藏識的不淨面而言,由於藏識為無始惡習所薰,與七識共俱而流轉於諸趣,經中稱此一攀緣諸識的心為「心、意、意識」[19]也就是與七識共轉的八識,依經中夾註稱之為念慮心:「念慮心,梵音云質多也。」[20]質多,梵語citta,有注意(attending)、思量(thinking)之意,一般又稱作「集起心」,也就是攀緣諸識而為種種集起。這一個念慮心只是藏識的虛妄相,而不是真實相。如果以體和用來說,藏識的清淨面相當於體,它是常住不變的,藏識的不淨面相當於用,它是阿賴耶識生起的作用,展轉變現於諸趣。這種體和用的關係,經中每以大海生波浪[21],摩尼珠變現眾色[22],明鏡照現諸像[23]來比喻,以形容如來藏藏識的由體起用,體用不二的相融無礙。

  《楞伽經》雖然認為一切法唯心所現,但是其重點並不在唯心所現,而是要超越唯心所現而回歸到自性清淨心。這在經中乃是從「說通」跨越到「宗通」的階段,也就是離心、意、意識的自覺現證,如經云:


說通者,謂隨眾生心之所應,為說種種眾具契經,是名說通。自宗通者,謂修行者離自心種種妄想,謂不墮一異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識,自覺聖境……。[24]


  至於修行者如何離妄返真呢?由於如來藏自性本淨,常住不變,只因眾生於一切法計我我所才流轉於諸趣,所以只要眾生能夠捨離我見之迷執,即能入於自性清淨心,如經云:「離無常過,離於我論,自性無垢,畢竟清淨。」[25]


  以上所述是四卷《楞伽經》的如來藏藏識思想。達摩所傳既以四卷《楞伽經》為主,《楞伽師資記》又說他是繼承求那跋陀羅之後,那麼達摩的思想旨趣應該與四卷《楞伽經》有密切關係。有關達摩思想的記載,一般所公認的是「二入四行論」。所謂二入,即是理入與行入,其中行入又再分為四種行—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合稱二入四行。什麼是理入呢?理入是:


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令捨偽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不隨他教,與道冥符,寂然無為,名理入也。[26]
所謂藉教悟宗,乃相應於《楞伽經》的說通與宗通,達摩認為要藉教悟宗,意思是藉由說通而達到宗通的目的,可見其所重的是修行的宗通,這和《楞伽經》所說的一致。其次,達摩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這與《楞伽經》所說的「如來藏識藏……雖自性淨,客塵所覆」也如出一轍。最後,對於修行者所要達成的宗通,達摩認為要「捨偽歸真」「與道冥符,寂然無為」,這顯然也與《楞伽經》的離妄返真,自覺聖境完全相符。此外,達摩對於四行中的稱法行,稱之為「性淨之理」[27],由此一「性淨」之理以及理入中的「真性」來看,達摩顯然和四卷《楞伽經》一樣,特重在藏識的真相。這個真相,也就是《楞伽經》所說的肝栗大(h.rdaya)—真實心,它乃是「一切佛語心」、「諸佛心第一」、「諸如來……自性第一義心」。此一真實心乃是自性清淨、常住不變的,它又能夠幻生一切法而為一切法的本源,與一切法有著體和用的關係。

  達摩楞伽禪所弘傳的此一自性清淨、常住不變的真實心,為後代禪者所特別重視,尤其慧能及南宗禪的唯心論更側重在此一真實心,而繼續傳承著四卷《楞伽經》的藏識思想。

References


[1] 如《續高僧傳》卷16:「初,達摩以四卷《楞伽經》授可曰:『我觀漢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大正藏》冊50。頁552中)另如《楞伽師資記》云:「其達摩禪師……謂可曰:『有《楞伽經》四卷,仁者依行,自然度脫。』」(《大正藏》冊85,頁1284下)。

[2] 道宣撰,《續高僧傳》卷25,《大正藏》冊50,頁666中。

[3] 如《楞伽師資記》云:「魏朝三藏法師菩提達摩,承求那跋陀羅三藏後。」《大正藏》冊85,頁1284下。

[4] 同上。

[5] 印順著,〈宋譯楞伽與達摩禪〉,收錄於《淨土與禪》(《妙雲集》下編之4),台北:正聞,1992,修訂1版,頁166。
[6] 窺基在其《成唯識論述記》中,曾列舉《成唯識論》所援引之六經十一論以為自宗為了義教之明證,後來這六經十一論被視為唯識宗所依之經論。其中,《楞伽經》即屬於六經之一。見《大正藏》冊43,頁229下~230上。

[7] 印順法師曾以譯主的思想意趣會影響其譯文風格而對宋譯和魏譯《楞伽經》作比較,例如阿賴耶(aalaya)譯為藏,宋譯則一再譯為「覆彼真識」,「藏識真相」,可見著重在真識,而魏譯但說為阿賴耶識。又如宋譯說:「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可是魏譯就沒有常住的意義。參印順著,〈宋譯楞伽與達摩禪〉,同註5,頁169。

[8] 求那跋陀羅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4,《大正藏》冊16,頁512中。
[9] 同注8,求那跋陀羅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4,頁510中。

[10] 同上,頁510下。

[11] 同上,頁510中。

[12] 同注8,頁510下。
[13] 同注8,頁510中。

[14] 同注8,卷2,頁489上。

[15] 同注8,卷1,頁484上。

[16] 同注8,頁481下。

[17] 同注8,頁483中。

[18] 同上。
[19] 同注8,卷3,頁503上。

[20] 同注8,卷1,頁483中。

[21] 如《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1云:「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譬如海水變,種種波浪轉,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謂彼藏識處,種種諸識轉。」同上,頁484中。

[22] 如《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1云:「如隨眾色摩尼,隨入眾生微細之心……」(同上,頁484上)又如同卷:「心、意、意識……作種種類相,如妄想自性處依於緣起,譬如眾色如意寶珠,普現一切諸佛剎土。」(同上,頁488中)。

[23] 如《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1云:「識性自性欲見種種色相……譬如明鏡現眾色像。」(同上,頁484上)又如同經卷2:「如是外道……不能知自心現量,譬如明鏡隨緣顯一切色像而無妄想。」(同上,卷2,頁491中)。
[24] 同注8,頁503上。

[25] 同注8,卷4,頁510中。

[26] 道宣撰,《續高僧傳》卷16,《大正藏》冊50,頁551下。
[27] 同注26。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BM054/bm96904.htm

劉嘉誠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常住 唯心 思想 四行
    全站熱搜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