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參】慧能與南宗禪的藏識思想

  達摩楞伽禪的傳承,依《續高僧傳》、《傳法寶紀》與《楞伽師資記》等早期燈史,可以證明經二祖慧可一直傳到五祖弘忍,及弘忍門下的神秀、玄賾等人。[28]至於六祖慧能是否也繼承了達摩楞伽禪呢?印順法師認為慧能的法門實際上也還是《楞伽》的如來禪,印老引慧能的再傳弟子道一的話來證明,如道一說:
 

達摩……傳上乘一心之法……引《楞伽經》文,以印眾生心地,恐汝顛倒,不自信此心之法各各有之。[29]  

  引文中的「此心」,指的就是《楞伽經》所說的真實心,可見慧能及其門下所傳仍然是達摩的楞伽禪。  語云:「天下凡言禪,皆本曹溪。」所以對於曹溪慧能以及由其所開展的南宗禪之禪法是否也一脈相承達摩所傳《楞伽經》的藏識思想,這一個問題就顯得相當重要。以下我們將針對慧能以及南宗初期的荷澤、洪州、石頭等三系,大略探討他們承襲自《楞伽經》所傳的藏識思想。

  慧能門下法海所集成的《六祖壇經》曾指出,五祖弘忍於其堂前房廊「欲畫楞伽變」[30],由此可見慧能一系認可五祖傳楞伽法門。整體而言,《壇經》到處說「即心即佛」、「見性成佛」,即可說明慧能是主張唯心論或如來藏學說。在《壇經》中,慧能肯定眾生皆有佛性,此一佛性就是眾生的自性、本性或本心,它相當於《楞伽經》所說的如來藏或真實心,如《壇經》說:


吾今教汝……見自心佛性,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31]

  慧能認為此一自性是本自清淨的,如說:「我本性元自清淨」[32]、「世人性本清淨」[33]此一本淨的自性又是常住不動的,如:「真性常自在……於第一義而不動。」[34]這一個常住不變的自性雖然是本淨的,可是如同《楞伽經》所說一樣,卻也被客塵所覆,如云:


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35]

世人性本清淨……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36]

  引文中雖以「浮雲」代替「客塵」,但從文中可知浮雲乃指妄念,此一妄念和《楞伽經》所說的阿賴耶識與七識俱,意思並無不同。關於這一點,從《壇經》另一段話可以看得更清楚,如:


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37]

  引文中說到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這其實就是《楞伽經》所說一切法唯心所現的藏識思想。其中所謂「思量」,乃是《楞伽經》所指的「念慮心」,也就是質多,質多原即有思量(thinking)的意思。《壇經》在這裡的意思是,性淨的藏識(第八識),如果生起思量分別(第七識),即隨前六識共俱,六根身乃妄執六外境,因而由根、境、識和合觸所生起的一切法,其實都是從自性起妄念分別所產生的作用。這種真妄和合、由體起用的藏識思想,與《楞伽經》所說頗為一致。《壇經》另外還提到如同《楞伽經》所說的宗通—即修行者如能遠離種種妄想就能夠自覺聖境、捨妄歸真,如云:「但無妄想,性自清淨。」[38]「自除迷妄,內外明徹……念念圓明,自見本性。」[39]從以上所述可知,慧能所弘傳的仍然是達摩楞伽禪的藏識思想。

  慧能門下影響後世較大的是荷澤宗、洪州宗與石頭宗。荷澤神會與北宗對抗,大力弘揚南宗頓悟禪。印順法師認為慧能與神會都重佛性,不說如來藏,其實佛性與如來藏原是一樣的,他們的佛性論,都是一方面是真如本性,一方面又流轉生死、變現諸趣的如來藏性說。[40] 神會後裔,以圭峰宗密為最傑出,宗密已直接說到如來藏,是典型的真常唯心論者。如他在解釋「禪源」一詞時說:


……源者,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此真性……亦是萬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眾生迷悟之源,故名如來藏藏識。[41]

  這其實仍是稟承慧能與神會的佛性論,只是宗密這裡已明文說到作為萬法之源的本覺真性,乃是「佛性」、「法性」、「如來藏藏識」的異名。依原文夾註,此一「如來藏藏識」之名,乃是出自《楞伽經》,[42]這表示宗密所承襲的是《楞伽經》的如來藏藏識思想,如他曾引《楞伽》、《密嚴》等經說:


……故《楞伽》云:「寂滅者名為一心,一心者即如來藏,如來藏亦是在纏法身。」……故《密嚴》云:「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43]

  引文中之「一心」,宗密解釋為:「乾栗陀耶,此云堅實心,亦云貞實心,此是真心也。」[44]乾栗陀耶,其實就是《楞


伽經》所說的肝栗大(h.rdaya)。宗密認為此一真心體常不變,然「以不覺故,與諸妄想有和合。」[45]  由此可見,宗密確實承襲了《楞伽經》真妄和合的藏識思想。

  荷澤宗之外,洪州與石頭二宗所傳仍是達摩楞伽禪。此二宗對《楞伽經》藏識思想的承受,著重在性(體)和作用之間關係的闡明。對於性(體)和作用之間的關係,洪州宗主張「性在作用」,意思是佛性就在身心活動之中,如說:


即今能語言動作、貪瞋慈忍、造善惡、受苦樂等,即汝佛性。即此本來是佛,除此無別佛也。[46]

又如:


起心動念,彈指謦欬,揚眉瞬目,所作所為,皆是佛性全體之用,更無第二主宰。[47]

  洪州宗視佛性就在身心活動之中,基本上和慧能所說的只汝自心是佛更無別佛的意思並無不同,也就是說,洪州所強調的是佛性就在身心之中,而不是在身心之外覓佛。由於佛性不假外求,所以道也就離不開日常生活,如馬祖說:


平常心是道……只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48]

 


  由此可見,洪州並不在作用之外求性體,也不認為體和用有任何隔礙。換言之,洪州講究的是「即體即用,體用不二」,如以《楞伽經》的藏識來說,就是藏識真妄和合而真妄不異。

  其次,與洪州相對的是石頭宗,石頭認為性雖在作用,可是卻不完全是作用,而是超越於作用,例如大顛於承石頭之教後說:


只認揚眉動目,一語一默,驀頭印可,以為心要,此實未了。[49]

  又如石頭的三傳弟子洞山,曾指責以為動靜語默就是佛性的某僧說:


苦哉!苦哉!今時人例皆如此,祇認得驢前馬後底將為自己,佛法平沉,此之是也。賓中主尚未分,如何辨得主中主?[50]

  可見石頭宗不同意洪州宗只認佛性在作用之中。石頭宗認為佛性除了表現在作用之中,應該更超越於作用之外,而那個超越於作用之外的東西,就是主中主,也就是真如本性,或即是如來藏。因此,石頭宗注重的是「由體起用,體用非一」,如以《楞伽經》的藏識來說,就是藏識真妄和合而真妄非一。

 

  以上大致討論了慧能與南宗禪的藏識思想,基本上它們都繼承了達摩楞伽禪的如來藏學說,只是在用語上以「佛性」、「自性」、「自心」等語詞取代了「如來藏」,在方法上偏重於體和用關係的表達,實質上慧能的南宗頓悟禪並沒有脫離達摩楞伽禪的思想傳承。至於後代禪者,隨著時空演變與環境適應,除了達摩、曹溪一路傳下的如來禪之外,多少又融入了中國固有思想,而形成中國禪宗特有的體用論。

[28] 印順著,《中國禪宗史》,台北:正聞,1994年8版,頁14-15。 
[29] 同上,頁15。 
[30] 法海集,《六祖壇經》,《大正藏》冊48,頁337中。 
[31] 宗寶編,《六祖壇經》,《大正藏》冊48,頁361下~362上。 
[32] 同上,頁351上。 
[33] 同上,頁354中。 
[34] 同上,頁353中。 
[35] 同上。 
[36] 同上,頁354中。 
[37] 同上,頁360中。 
[38] 宗寶編,《六祖壇經》,《大正藏》冊48,頁353中。  
[39] 同上,頁354中~下。 
[40] 印順著,《中國禪宗史》,台北:正聞,1994年8版,頁356,362。 
[41] 宗密著,《禪源諸詮集都序》,《大正藏》冊48,頁399上~中。 
[42] 同上,頁399中。 
[43] 同上,頁401下~402上。 
[44] 同上,頁401下。 
[45] 同上。 
[46] 同上,頁402下。 
[47] 宗密著,《圓覺經大疏鈔》卷3之下,《續藏》冊14,頁279右上。 
[48] 道原撰,《景德傳燈錄》卷28,《大正藏》冊51,頁440上。 
[49] 同上,卷14,頁313上。 
[50] 《瑞州洞山良价禪師語錄》,《大正藏》冊47,頁525上。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BM054/bm96904.htm

劉嘉誠

arrow
arrow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