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心著相著境,局限於語言文字思慮的相對範圍。真心不著相,不著境,不著有,不著空,超越語言文字,超越思慮卜度,超越世間的相對,難以言宣,不可思議,語言文字所能表達的,只是指示方向的手指而已。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直下即是,動念即乖。黃槳禪師說:「即心是佛,無心是道。」我們不可把無心二字,當作沒有心解釋,倘若沒有心,試問「即心是佛」的心又是那裏來的呢?原來這個無心的無,不是與有相對的無,是超越「有無」的絕對境界。黃擘禪師在答覆裴相公的問答,說得很清楚,他說:「無生心動念有無長短彼我能所等心,心本是佛,佛本是心。」又說:「法本不有,莫作無見;法本不無,莫作有見;有之與無,盡是情見。」從此可以看出「即心是佛」的心,是指超越思慮「有無」「長短」「彼我」「能所」等種種相對的絕對心。「無心是道」的無,也是指超越「有無」的絕對無。佛法要破除我執與法執,我法二執,常由相對引起,有了相對,就會發生各執一邊的主觀,更因主觀發生執著的偏見,因而引起煩惱,引起爭鬥。從能認識的見分,生起我執;所認識的相分,生起法執。消除一切主觀的相對心,能所俱眠,庶能臻於超越相對的最高絕對心,這就是「無心是道」的佛心。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人與人之間的衝突,都由主觀的偏執造成,要發揚「無我無執一的佛心,才能促進世界的和平,增進人類的和諧。主觀的偏執:不能產生真理,要從離開相對的超然絕對心,才能獲得真理。這種相對與絕對的道理,我們可以用中國學問的無極與太極圖表示出來,試看下圖:
無極
太極
上面下圖的太極,左邊白,右邊黑,說明世間法的相對
上圖的無極,全面的空白,說明出世法超越相對的絕對性,不偏任何一邊的中道。無極是天地未分以前的景象,沒有陰陽的相對。太極是天地既分以後,天是陽;地是陰,從此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有陰陽的相對,日是陽,月是陰,晝是陽,夜是陰,父是陽,母是陰,人是陽,水是陰,乃至佛教說的六道輪迴,三善道是陽,三惡道是陰,總而言之,世間法都由相對構成,這就是太極陰陽相對的原理。不僅此也,世間的相對法,更有循環性,例如晝夜二十四小時的循環,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循環,風水六十年輪流轉的循環,六道中善道與惡道的循環,這是世間法的循環性。在這個世界中,大至天地,有成住壞空的生滅,人類有生老病死的生滅,萬物都在生生滅滅的流轉。所以在太極的世間法中,有三大特色:一、相對,二、循環,三、生滅。可是在太極的相對法中,顯得相當的平衡和諧,你看太極一邊白一邊黑,陰陽雙方是平衡的,是和諧的。不僅平衡與和諧,且能秩序井然,你看晝夜的循環,春夏秋冬的循環,有條不紊,井然有序。為什麼這個世界能如此的平衡和諧?能如此的井然有序呢?原來在太極的背後,更有超於太極的無極,無極是超越相對的中道,不偏一邊,是調節相對的中和力量,由於無極中和力的調節,使太極的相對世界,平衡和諧,井然有序。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說明天地位焉萬物育,全賴「中」的力量,故云中是天下的大本。從此我們更可明瞭前面所提黃槳禪師所述:「無生心動念有無長短彼我能所等心,心本是佛,佛本是心。」說明佛心就是消除「有無」「長短」「彼此」「能所」等一切的對立,不偏一邊,證入中道,才是「心本是佛」的佛心。易言之,佛心就是中道。大般涅樂經云:「中道者,名為佛。佛者,為涅槃。」明白的指出中道就是佛,亦即涅槃。眾生本真的清淨佛心,也就是不生不滅的涅槃妙心。
佛法心要
唐 湘 清 著
七十一年四月一日講於東吳大學淨智學社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