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仁品之一

從前,佛陀在王舍城時,城外五百裏遠的山中,住著一戶專以打獵為生的人家,他們信奉的是鬼神,而不知識佛法。

佛陀為度化他們,便來到他們的住處前,坐在樹下。當時,男子都已出外打獵,只有婦女在家。她們見到佛陀的光明身相,以為佛陀是一位神,都很驚喜的來禮拜佛陀,並且準備供養佛陀飯食。

佛陀告訴她們殺生的罪和仁慈護生的福報,她們聽了都很歡喜,要以肉食來供養佛陀。佛陀說:“依據佛法,是不可以食肉。我是吃過飯後才來的,你們不必為我準備東西。在世間上,能吃的東西太多了,你們為何不吃一些有益身心的食物,卻要打獵殺生?人食五谷,應當憐憫眾生,它們也很愛惜自己的生命,你們殺害眾生養活自己,死後會墮惡道的。只有慈悲不殺生,才能安穩無患。”

於是佛陀即說偈言:“為仁不殺,常能攝身;是處不死,所適無患。不殺為仁,慎言守心;是處不死,所適無患。垂拱無為,不害眾生;無所擾惱,是應梵天。常以慈哀,凈如佛教;知足知止,是度生死。”

佛陀說完後,有些男人打獵回來了。由於婦女們在聽佛法,都沒來迎接,這此男人很驚疑的丟下獵物,跑回家中。直到看見他們的太太,都坐在佛前合掌聽經,就很生氣的想毆打佛陀。

這此婦女看到她們的丈夫那麽生氣,就勸告他們說:“這是一位神人,你們不要無禮亂來。”這些男人在悔過後,向佛陀頂禮。

佛陀重為他們解說殺生的罪過,仁慈不殺的好處。他們了解以後,都跪在佛前說:“我們生長在深山中,以打獵為生,罪過累積如山,要用什麽方法,才能免除我們的罪報?”

於是佛陀即說偈言:“履行仁慈,博愛濟眾;有十一譽,福常隨身,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仁愛,不毒不兵,水火不喪,所在得利,死升梵天,是為十一。”

佛陀說完後,這裏的男女大小,都很歡喜的信奉佛法,也都受持了五戒。佛陀告訴王舍城的頻婆娑羅王說:“你提供土地和糧食種子給他們,讓他們種田吧!這樣仁政廣施於人民,國家才會興盛安寧。”

慈仁品之二

從前,在印度邊境有一個大國,國王名叫和默,這裏的人從未見過佛法聖妙的教化。他們全都信奉邪魔外道,經常殺生祭祀。

當時,國王的母親患了重病,雖然派遣許多醫師來診治,甚至還請女巫求符咒,經年累月都未痊愈。於是國王又召來二百位婆羅門,並供養飲食,同時告訴他們說:“我母親已經病了很久,你們知道是什麽原因?如何才能治好我母親的病?”婆羅門回答說:“這是因為星宿錯亂,陰陽不調,才使太後病得這麽久。要治好太後的病,必須在城外空曠的地方,舉行山嶽星宿大祭,並要一百頭不同的畜生和一個小孩,殺來祭天,而且國王要把太後帶到這裏,跪拜祈禱,然後病就會好。”

國王聽後隨即命令帶來一個小孩,和一百頭各種畜生,到城外祭壇,準備把人畜殺來祭天。

佛陀本大慈大悲,普渡眾生之心,憐憫這個國王的愚昧:“為什麽要殺害這麽多生命,來救他母親一條命?”於是佛陀率領眾弟子,來到這個國家,在城東門的道路上,剛好遇到國王和婆羅門這一行人,正驅趕著一群人畜,哀鳴而來。

和默國王遙見佛陀身相圓滿光明,人民見了,莫不敬愛,就連被驅趕的人畜亦被佛光感動,皆願求解脫。和默駕車到佛陀面前,下車向佛陀禮拜。佛陀命他坐下,問他要到何處去?

國王合掌回答說:“我的母親久病不愈,我現在正要帶著這些人畜,去舉行星宿山嶽的祭典,為我母親解厄消災,希望這樣能夠治好母親的病。”

佛陀告訴他說:“你聽我的話:欲得谷食,應行耕種;欲得大富,應行布施,欲得長命,應慈心不殺;欲得智慧,應行學問。這四件事都是根據所種的因,就會得到所要的果。所有天人,是以七寶裝飾他的宮殿,他們的衣食不必制作,便會自然現在面前,他們怎會舍棄甘露美食,來吃你們殺害的血腥不凈的食物?那些喜好殺生淫亂的人,把邪道當作正道,這樣就離上天的好生之德太遠了。以殺害眾生的生命,來救一個人的生命,這樣做對嗎?”於是佛陀即說偈言:“若人壽百歲,勤事天下神;象馬用祭祀,不如行一慈。”

佛陀說偈時,即放光明,照耀天地。在三塗八難中受苦的眾生,都很歡喜的消除了災障。和默國王在聞說佛陀的妙法後,又看到佛陀的金色身光,很歡喜的了解了佛陀的教示。

和默的母親在聽了佛法後,神情愉悅,病患也都消除了。二百位婆羅門見到佛陀的光相,又聽了佛法,都漸愧的悔過,並且皈依佛陀,皆作比丘。國王和大臣請佛到城裏接受供養,佛陀在一個月後才離去。他們從此以佛法治國,國家於是興隆。

 

http://q1208.blog.hexun.com.tw/40540627_d.html 

 

慈仁品*法句經第七*十有[1](116~133)

[0561b15] 慈仁品者。是謂[2][3]聖人所履德普無量。

(116) [4]不殺 常能攝身 是處不死 所適無患  

(117) 不殺為[5] 慎言守心 是處不死 [6]適無患  

(118) 彼亂已整 守以慈仁 見怒能忍 是為梵行

(119) 至誠安徐 口無麤言 不瞋彼所 是謂梵行  

(120) 垂拱無為 不害眾生 無所嬈惱 是應梵行  

(121) 常以慈哀 淨如佛教 知足知止 是度生死

(122) 少欲好學 不惑於利 仁而不犯 世上所稱  

(123) 仁壽無犯 不興變[7] 人為諍擾 *以嘿安  

(124) [8]賢友 哀加眾生 常行慈心 所適者安
(125) 仁儒不邪 安止無憂 上天衛之 智者樂慈  

(126) 晝夜念慈 心無伐 不害眾生 是行無仇  

(127) 不慈則殺 違戒言妄 [9][10]與他 不觀眾生
(128) [11]酒致失志 為放逸行 後墮惡道 無[12]誠不真  

(129) 履仁行慈 博愛濟眾 有十一譽 福常隨身 臥安覺安 不見惡夢

(130) 天護人愛 不毒不兵 水火不喪 在所得利 死昇梵天 是為十一

(131) 若念慈心 無量不廢 生死漸薄 得利度世  

(132) 仁無亂志 慈最可行 愍傷眾生 此福無量

(133) 假令盡壽命 [13]事天下[14] 象馬以祠天 不如行一[15]

 

昔有大國王名和默,處在邊境,未睹三尊,聖妙之化。奉事梵志外道妖蠱,舉國奉邪,殺生祭祀,以此為常。時王母病,痿頓著床,使諸醫師,不蒙湯藥;遣諸毉女,所在請求,經年歷歲,未得除差。更召國內,諸婆羅門,得二百人,請入令坐,供設飲食,而告之曰:吾大夫人,病困經久,不知何故,乃使如此?卿等多智,明識相法、天地星宿,有何不可,具見告示!諸婆羅門言:星宿倒錯,陰陽不調,故使爾耳!王曰:作何方宜,使得除愈?婆羅門言:當於城外,平治淨處,郊祠四山,日月星宿,當得百頭畜生,種種各異類,及一少兒,殺以祠天。王自躬身,將母至彼,跪拜請命,然後乃差。王即供辦,如其所言,驅人、象、馬、牛、羊百頭。隨道悲鳴,震動天地。從東門出,當就祭壇,殺以祠天。

世尊大慈,普濟眾生,愍是國王,頑愚之甚。云何興惡,殺眾生命,欲救一人?於是世尊,將從大眾,往到其國,在城東門道路,逢王及婆羅門輩。所驅畜生,悲鳴而來。王遙見佛,如日初出,如月盛滿,光相炳然,照曜天地。人民見者,莫不愛敬;所驅畜生,祭餟之具,皆願求脫。王即前進,下車卻蓋,為佛作禮,叉手長跪,問訊世尊。佛命令坐,問欲所至?拱手答言:國大夫人,得病經久,良醫神祇,無不周遍。今始欲行,解謝星宿,四山五嶽,為母請命,冀蒙得差!佛告大王:善聽一言!欲得穀食,當行耕種;欲得大富,當行布施;欲得長命,當行大慈;欲得智慧,當行學問。行此四事,隨其所種,還得其果。夫富貴之家,不貪貧賤之食;諸天以七寶為宮殿,衣食自然,豈當捨甘露之,來食麤穢也?祠祀婬亂,以邪為正,殺生求生,去生道遠;殺害眾命,欲救一人,安得如此?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若人壽百歲,勤事天下神;象馬用祭祀,不如行一慈。佛說偈時,即放光明,烈照天地。三塗八難,莫不歡喜,各得其所。國王和默聞說妙法,又光明,甚大歡喜,即得道。病母聞法,五情悅豫,所患消除。二百梵志,佛光相,重聞其言,慚愧悔過,願為弟子,佛盡受之,皆作沙門,各得如願。王及大臣,請佛供養,一月乃去,以法治正,國遂興隆。



[1]八=九【宋】【元】【明】

[2]大=天【聖】

[3]人=仁【宋】【元】【明】

[4]仁=人【宋】【元】【明】【聖】

[5]仁=人【元】【明】【聖】

[6]所=一【聖】

[7]快=狀【元】【明】

[8]憂=愛【宋】【元】【明】

[9]過=愚【宋】【元】【明】,=遇【聖】

[10]與他=施與【宋】【元】【明】

[11]〔酒致…真〕十六字-【聖】

[12]誠=修【宋】【元】【明】

[13]懃=勤【宋】【元】【明】

[14]人=神【元】【明】

[15]慈=念【聖】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慈心 不死 信奉 佛法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chen1943 的頭像
    lichen1943

    oooooooooolichen1943的部落格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