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引用自himan37 - 遠 離 四 種 執 著 --宗薩欽哲仁波切 開示

  --宗薩欽哲仁波切開示

 翻譯:姚仁喜
中文繕寫:吳青蓉     英文繕寫:Jason Sanche

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者;


若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

執著己目的,不具菩提心;

當執著生起,正見已喪失。

我答應要講得很短。
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是薩迦傳承的弟子,雖然不是一個好弟子。薩迦傳承有許多豐富的殊勝教法。事實上,諸位也許都知道,薩迦教法的名聲和加持曾經傳遍中國,並且對元朝具有重大的影響力。薩迦稱為「道果」的教法,是一個很好的修行之道。它是一條完整的道路,甚至可以把障礙轉為加持,甚至修行上的缺失也具有證悟的功德。其方法是,經由了解口訣教法的一點,就能了解其餘的部分。

今天晚上我將簡要地講述《遠離四種執著》,這個教法直接由文殊師利菩薩傳給偉大的札巴堅贊至尊。

《遠離四種執著》以四種反面的敘述來說明,這是相當有趣的。有時候,要了解自己是什麼,需要先了解自己不是什麼;要了解某個事物,需要了解什麼不是那個東西。特別是在佛法裡,因為佛法是重視非二元的道路,因此了解反面是很重要的。

我們先簡單地綜合一下。第一點,札巴堅贊說,「如果你執著此生,你就不是佛法的修行人」;第二點,「如果你執著於娑婆輪迴的世間,你就沒有出離心」;第三點,「如果你執著自己,你就不是菩薩」,換句話說,如果你有執著,那就是自私;最後一點是,「如果你有執著,你就沒有見」。

事實上諸位可以了解,這四點涵括了佛陀所有的教法──從聲聞乘到大乘和密乘,都包含在內。讓我們更深入地討論,但今天晚上我要將這四點的順序做個調整。

讓我們先來談最後一點,「如果你有執著,你就沒有見」。

不管我們做什麼事情,見或見地是最重要的。用簡單的話來說,見地就是一個想法或概念。大家都知道,我們隨時都有很多想法。事實上,我們一切的想法都和我們的背景、教育、以及習性有關。而我們的一些想法或見地是非常地脆弱短暫,比如說,你認為「所有比薩都好吃」的這種想法,可能在幾天之內就改變了。可是有一些見地在我們心裡是根深蒂固的,我不只是談大家對政治的看法、對經濟的看法、對道德或倫常的看法而已。在比較微細的層次上,我們對自我的認同、存在有一種看法。這種見地也許並非很確定、很堅實地建立起來,然而我們對自己的認同確實有某種見地。

見地是重要的。因為一旦我們建立起一種見地,就會執著於這種看法。我們身為人類、身為中國人、身為台灣人、身為男人、身為女人,我們都有個見地。根據這個見地,我們思考、反應、行動。我們生活中的價值觀,都被這些見地所決定。比如說,我們有個見地認為某種皮貨應該很昂貴,特別如果它有某個牌子在上面的話,這個貨品的價值就會上漲。而且如果對這個貨品有更多的需求,價格就會更加高漲。因此,見地決定一切。

讓我們稍微超越一些世間的見地,來談一些比較深刻的見地。你們現在知道,我們的見地常常是有原因的。這個原因通常是為了追求快樂,追求一些滿足感。因此我們建立一種見地,然後如此這般地行事,做一些合乎道德、倫常的事。合乎道德倫常的事情會帶給我們好的結果,因此產生了所有的宗教。當然,見地就會變得更為複雜,不只是對於這一生的見地,甚至是對無法覺知的過去世或未來世的見地。這些見地對我們而言都很重要,它們是構成我們社會的重要元素。而且如同大家都知道的,我們非常執著於這些見地。世界上發生的各種戰爭,常常都是由於不同宗教的不同見地所引起的。

所以偉大的札巴堅贊在此到底說些什麼?他說的是:只要你有執著,那麼在佛法裡,你就沒有見地。根據佛法,只要你有執著,你就沒有見地。因此基本上,這是一種無見地之見地,你不能錯失這一點。這可以說是,諸如札巴堅贊、龍樹菩薩、文殊菩薩這些偉大的上師,所努力維持的一個非常聰明的立足點。只要一個見地被建立起來,它就能被用來作為一個對象,然後這個見地就會改變;因為它要依靠一個主體。而只要有主體和客體,這個見地就不是究竟的見地。這就是為什麼,有時我們所看見的物體或所做的決定,從另一個人的角度來看,卻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東西。比如美與醜、好與壞、道德與不道德,這些都是主觀的。任何依靠主體的見地,都是錯誤的見地。所以札巴堅贊在此說的是什麼呢?如果你真想修習佛法,你不能有見地,你必須超越見地。經文上說:「我們禮敬喬達摩,他是超越一切見地的佛。」當然,換一種說法,我們是在談空性,但我認為札巴堅贊的說法非常巧妙。他不說見地是「空性」,因為如此一來,就會有建立一個見地的危險,這個見地會讓你去執著。因此他說,只要你有執著,即使是認為一切都是空性,只要你執著於此,你就失去了見地。

那麼你會問,無見地的見地有什麼好處或利益?我可以拿它來做什麼?它利於投資嗎?它能帶我去天堂嗎?這個無見地聽起來是沒有用的。札巴堅贊說,只要你對一種見地有執著,這個執著本身就是一種痛苦。執著是痛苦,而大家都不想要痛苦,我們都同意這點,不是嗎?當然,大家對於痛苦有不一樣的詮釋,這是肯定的。對有些人來說,輕拍或撫摸是幸福的、是快樂的,但是對另一些人來說,皮鞭或鎖鏈才是幸福快樂。不同的人對於快樂或痛苦有不同的詮釋,可是基本上我們都不要痛苦,這是肯定的。但是痛苦從哪裡來呢?當有執著的時候,痛苦就來了。為什麼?因為執著有條件,執著有期待,執著有希望。即使我們剛剛說的這些名詞,期待或希望,就拿「希望」來說,「希望」這個名詞就告訴我們裡面有痛苦,因為還沒發生,我們就在希望。有一個計畫在那裡,就代表不確定。你在期待,所以它不是確定的。那是痛苦的,不是嗎?因此,只要你有執著,就會有痛苦。是的,不管任何期待都一樣──期待今天晚上的開示早一點結束,或者期待證悟,不管任何期待都是痛苦。期待來自執著,而執著來自於對於見地的執取。因此我們現在知道超越見地的利益了。

對人類來說,金子是很珍貴的東西,所以產生「金子是珍貴的」這種看法或見地。因為這樣的見地,因為我們認為金子很有價值,所以產生了很多痛苦──期望有更多的金子,或恐懼金子太少。但是對於一隻很小的蝴蝶來說,金子沒有價值。這並不是說它已經超越了這樣的見地,而是對它而言,金子無所謂好壞,金子不會引起它的恐懼或期待。當然,蝴蝶有其他一套價值觀,而我現在所談的是超越見地的利益。

如果我們可以超越一切見地,我們就不需要花力氣去尋找好的東西,或去除壞的東西。什麼是這種不需要花力氣的狀態?就是放假。真正的放假就是不需要花費力氣,比如說星期天早上不需要早早起床。為什麼你覺得那是好的呢?因為它不需要花力氣,你可以很輕鬆自在。而我們在此講的是一個永恆的星期天,一個真正超越所有各種形式的努力。這就是第四點:只要你有執著,你就失去見地。

現在你會說:「哇,這個不錯!無見地的這個東西我想要。」我們都想要快樂,不是嗎?它聽起來很實際、很廉價、又很經濟,但我們如何能夠擁有這種無見地的見地?我們現在就來談其餘的三點,但是沒那麼簡單!因為就像我先前說的,我會把它們混在一起談。

首先,我們對於此生有這麼多的執著。也許在極為稀有的時刻,我們會想像、會珍惜這個沒有見地的看法。但是當我們走出這個房間,如果股票市場大跌,或是你的女朋友欺騙你等這類的事情發生,此生的價值就會頓時向上衝,然後你就被糾纏住了,你就沒有時間去思考無見地這件事情了。無見地是非常無聊的,而我們有這麼多的事情可以做。即使股票市場不崩盤,你的女朋友沒有欺騙你,可是還是有很多事情在吸引我們的注意,比方說有很多喫茶的地方,有很多……那是甚麼(仁波切看著窗外)?在我眼前就有一個Air Go.com的廣告!有這麼多的娛樂吸引我們的注意,它們都在向我們呼喚「來吧!來吧!」有這麼多好吃的東西,有這麼多東西可以買。這麼多便宜的東西可以買,還有這麼多昂貴的東西可以買。而且你會買,就是因為它貴。兩者都是理由。「那個東西很便宜,讓我們買下來吧!」這不是個好理由。「這個東西很貴重!」它也不是一個好的理由。這個世間的生活,沒有本質自性,也沒有邏輯,可是我們卻非常執著它。所以,忘記超越見地吧!事實上,我們刻意執著在見地裡。超越這些東西真是太痛苦了。

為了了解見地,你要成為佛法修行人。要成為佛法修行人,就不能執著此生,這是很困難的。同樣的,如果你執著於娑婆輪迴──也許在座有人認為:「我並不執著此生」,但是你可能執著來生,你可能希望下一世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或許你想成為比爾蓋茲的太太。不管是什麼,你都有一個目標。因為你已經四十五歲了,所以你想這輩子已經差不多了,就算了吧,讓我們好好準備下一輩子……我是說我自己〈笑聲〉,所以你的目標是下輩子。你的目標不是證悟,而是下輩子,是希望有更好的一輩子。這並不是真正的出離心,因為你還是執著於好的東西,你還是有條件。如果你沒有出離心,你就不能了解無見地的見地,你還是不能超越對「見」的執著。因為娑婆輪迴的生命,不論此生或下一世,都是騙人的。而且它不只是欺騙,還是個陷阱。執著於這樣的陷阱,就如同自己走入這個陷阱,如同讓自己掉入這個陷阱。而這個對世間的執著,會讓你想要超越見地的願望,退轉、消失。

最後,「如果你執著自己,你就不是菩薩」。讓我們問這個問題:也許我真的能夠去除對此生的執著,也許我也可以去除對娑婆輪迴生命的執著,可是如果你對於自己還是有執著的話──我的意思是,如果你對於此生有出離心,對於世間的娑婆輪迴生命有出離心,可是你非常執著於自己,為了自己的目的而想得到證悟,如果是這樣,你就不是菩薩。不是菩薩有什麼不對呢?不是菩薩,你就沒有一個完整的方法來超越所有的見地。你或許可以超越某些見地,但你無法超越所有見地。因為你執著於自己的證悟,光是這點本身就是一個見地。如此的缺乏慈悲心、缺乏菩提心,不會讓你成為菩薩。

以上就是札巴堅贊教導我們的「遠離四種執著」。我們該如何修持這四點呢?我很簡單地說明一下。今晚我沒有好好講述札巴堅贊的教法,事實上這個教法是一套很完整的教授,而不是個小題目。希望今天晚上的開示,對各位來說像是一道開胃菜。我建議,如果有薩迦大上師來到這裡,各位應該向他請法。這個法是一個非常精要而完整的教法。

現在我們知道,超越一切見地有這麼大的價值。事實上,它應該是我們一切發心的基礎,這點非常重要。為什麼我們要修習佛法?我們修習佛法的目的必須是為了達到證悟。尤其是你身為菩薩,不只是為了自己的證悟,而且為了一切眾生的證悟;這是最重要的,是一切發心的基礎。如果在發心上有一點點的染污,有一點點無關於真正的證悟,那麼這就只是為了美化我們此生,那麼你的佛法修行從一開始就錯了。然而這很困難,因為我們的心、我們的自我是非常地狡猾聰明。事實上有很多時候,我們修習佛法的真正原因只是為了讓此生快樂而已。 

我並不是說修習佛法不會讓你此生快樂,而是說這不應該是我們主要的目標,它只是附帶得到的利益。我現在說的是一個很大的題目,一切都應該如此,即使像弟子和上師的關係,都應該是基於純粹追求證悟上。如果你找到一位可以讓你獲得證悟的人,你不會在乎他以什麼方式讓你獲得證悟,你應該超越所有這些道德倫常的顧慮;但是這非常困難。因為,不管我們多麼不道德,我們還是非常喜歡道德,至少它給我們一些武器來喝斥別人。你修習的佛法非常仰賴發心的基礎。我們這些密乘弟子,修習密乘常常是為了讓自己強有力,甚至有法術,但這是錯誤的。所以我要一再強調,我們發心的基礎是要尋求證悟。


然後,我們的問題是如何擁有這樣的發心?這樣的發心是不容易的。我們常說修習佛法是為了要獲得證悟,事實上我們並不真正如此想。我們的意思只是想要有一個很長的野餐,我們想保有很多財產,然後得到證悟。所以我們要如何生起正確的發心?你需要聞、思、修。如同彌勒菩薩所說:聽聞是非常重要的。請求上師開示,研讀佛法典籍。當你開始聽聞佛法的時候,以一種批判的心去聽,真正去了解、分析它是否有道理。然後除了聽聞,還要思惟,這些道理和你有什麼關係?然後,再應用於禪定的修行上。

談到思惟和禪修,讓我們來思惟《遠離四種執著》的四點。我們聽聞到「一個人不應該執著此生」,我們聽了很多遍,可是我們需要去思惟它。為什麼我們不要執著於此生?因為執著此生在道德上是錯誤的嗎?不是如此。佛法告訴我們不要執著此生,是因為在究竟上它完全沒有意義。我們此生所擁有的一切東西,雖然看起來很真實,可是它們會改變,它們不確定,所以它們是無常的。因此,不管你多麼執著於這些事物,遲早要跟它們分離。因此當我們說「不要執著此生」的時候,我們不是在談一個道德上的問題,而是說一個道理。我們這麼重視海市蜃樓一般的生命,是沒有道理的。這是你要思惟的方式。基本上是跟自己討論,自己把道理想清楚。

而「修」並不一定是坐直、閉著眼睛,像我們一般說的禪坐。基本上,這裡的「修」是指習慣於這個教授,一再地熟悉它。比如說,如果我現在對這個教授有一點概念的話,當我在此跟大家說話的時候,我應該要想到,這也許是最後一次跟大家說話。如果我現在正在喝可樂,我應該想,這也許就是我最後一杯可樂。我可能會投生為某種生物,即使掉在可樂裡也不知道那是可樂,更別說去享用它。我們用這樣的方法去習慣這個概念。想想其實滿可怕的,當我們今晚道別說晚安時,想一想,也許這真的是我最後一次跟你們說再見。有的人會說,「少來!」他們以為這是玩笑話,但這不是玩笑。有些人會說,你還年輕,會活很久,但這不一定是事實。

然而,我並不是悲觀。如果你悲觀,就表示你還執著此生。這表示你非常希望明天還活著,而你知道你明天不會活著,所以你承受煎熬。但你知道嗎,了解無常就是──如果你能對你的先生、太太、男朋友、女朋友、或任何人,對待他們就好像這是相處的最後一個晚上,你就可能真正得到快樂。對於初學的人,也許這麼想會有點令人不安,但是你會慢慢習慣。有些人剛開始會感到悲傷,或甚至害怕,但是你會慢慢習慣並且滿懷珍惜。對於此生的珍惜,會取代你剛開始所感覺到的害怕和悲傷。有時候是會令人不安。我不是吹噓我的修行多好,可是我常常試著這麼做。有時候我跟朋友打電話,當對話要結束時,我就會試著想:也許這就是我最後一次跟他通話了。這個時候,我會有悲傷的感覺,我就會說好幾次再見。在電話的另一頭,我常注意到對方感到有些困惑──「仁波切是怎麼回事?也許他愛上我了?〈笑聲〉」可是當下次又有機會跟對方講話的時候,就會很珍惜──「哇!你還活著!」因此,禪修基本上就是習慣於那個概念。

總結地說,

如果你執著此生,你就不是佛法修行人;

如果你執著娑婆輪迴,你就沒有出離心;

如果你執著於自己,你就不是菩薩;

如果你有執著,你就沒有見地。

這就是「遠離四種執著」。如何修持?聞、思、修。

今天所說的只是迅速的一瞥,只是在如海洋一般廣大的札巴堅贊和薩迦傳承教法中的一小滴水。祈願我們擁有不間斷的功德,一直享有薩迦傳承這麼豐富的教法。房間開始越來越熱了,大家都應該離開了。

 

 

 

*********************************

 

本文引用於 http://tw.myblog.yahoo.com/linrpt/article?mid=433&prev=435&next=432&l=a&fid=7

himan37 發表在 痞客邦 PIXNE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chen1943 的頭像
    lichen1943

    oooooooooolichen1943的部落格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