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儒所畫的文王後天八卦方位的根據.
《易經﹒說卦傳》 第五章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 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 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 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 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 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白話】萬物出現於震,震是東方的方位,故中國居北半球,看到太陽從東方開始照耀. 整齊於巽卦,巽是東南的方位,齊的意思,是說萬物的整潔齊一呀 ,日照東南,在九點, 十點之間,萬物欣欣齊整,普被陽光之澤.離卦的意思,是像徵光明的意思,
這是正是日正當中,萬物都能相見,是南方的方位.古聖先王坐北朝南,而聽治天下, 面向光明的陽光而治理天下,大致是取之於這裡的啟示. 坤卦的意思,就是地,
萬物都依靠著地,而獲致養育,所以說 ,致役於坤(於一天的時光,約下午三時).
兌卦是喜悅的意思,象徵著正秋八月,是萬物所喜悅的,所以說說言於兌 (於一天的時間,約在黃昏,夕陽無限好,故悅). 戰懼於乾,是因為乾是西北的方位,這時正是將進入完全黑暗的時候,正是陰(暗)和陽(光明) 交接戰競的時候 .坎卦即是像徵著水,是正北方的卦,是勞累的卦, 這是黑暗不見,正是萬物歸息的時候,所以說勞累於坎.艮,是東北的卦位, 是萬物所成終結的地方,也是萬物開始的地方,所以說成就是在艮卦, 此時形成黎明之時,黑夜將終,白天將臨的時節.
《易經﹒卦序歌》 -- 朱熹著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
咸恆遯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易經﹒說卦傳》 第十一章
乾為天、為圜、為君、為父、為玉、為金、為寒、為冰、為大赤、為良馬、為瘠馬、為駁馬、為木果。
坤為地、為母、為布、為釜、為吝嗇、為均、為子母牛、為大輿、為文、為眾、為柄、其於地也為黑。
震為雷、為龍、為玄黃、為敷、 為大涂、為長子、為決躁、為蒼莨竹、為萑葦。 其於馬也,為善鳴、為馵足,為的顙。 其於稼也,為反生。 其究為健,為蕃鮮。
巽為木、為風、為長女、為繩直、 為工、為白、為長、為高、為進退、為不果、為臭。 其於人也,為寡發、為廣顙、為多白眼、為近利市三倍。 其究為躁卦。
坎為水、為溝瀆、為隱伏、為矯輮、為弓輪。 其於人也,為加憂、為心病、為耳痛、為血卦、為赤。 其於馬也,為美脊、為亟心、為下首、為薄蹄、為曳。其於輿也,為丁躦。 為通、為月、為盜。其於木也,為堅多心。
離為火、為日、為電、為中女、為甲冑、為戈兵。 其於人也,為大腹,為乾卦。 為鱉、為蟹、為蠃、為蚌、為龜。其於木也,為科上槁。
艮為山、為徑路、為小石、為門闕、為果蓏、為閽寺、為指、為狗、為鼠、為黔喙之屬。 其於木也,為堅多節。
兌為澤、為少女、為巫、為口舌、為毀折、為附決。 其於地也,剛鹵。 為妾、為羊。
《易經﹒說卦傳》 第六章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橈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莫熯乎火﹔ 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后能變化,既成萬物也。
《易經﹒說卦傳》 第七章
乾,健也﹔坤,順也﹔ 震,動也﹔ 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
《易經﹒說卦傳》 第九章
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
《易經﹒說卦傳》 第一章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神明而生蓍。
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
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易經﹒說卦傳》 第二章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 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
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
而成卦。 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經﹒說卦傳》 第三章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
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易經﹒說卦傳》 第四章
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 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兌以說
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易經﹒雜卦傳》
乾剛,坤柔,震起也,艮止也﹔兌見,而巽伏也。離上,而坎下也。
《六祖壇經》悟法傳衣第一
印宗延至上席。徵詰奧義。見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能曰。不敢。宗於是執弟子禮。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眾。印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
能曰。指授即無。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謂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能曰。法師講涅槃經。經明見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涅槃經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真金。於是為能剃髮。願事為師。
能遂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能於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今日得與史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因。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願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世聖人無別。
師復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
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當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何名波羅蜜。此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皆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釋功德淨土第二
師言。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瞋是地獄。愚痴是畜生。
定慧一體第三
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
教授坐禪第四
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卻障道也。
傳香懺悔第五
善知識。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參請機緣第六
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
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聽吾偈曰。
即心名慧。 即佛乃定。
定慧等等。 意中清淨。
悟此法門。 由汝習性。
用本無生。 雙修是正。
達蒙啟發。踊躍歡喜。以偈讚曰。
經誦三千部。 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 寧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 初中後善揚。
誰知火宅內。 元是法中王。
師曰。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
。然據先祖達磨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偈曰。
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又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僧志道。廣州南海人也。請益曰。學人自出家。覽涅槃經十載有餘。未明大意。願和尚垂誨。
師曰。汝何處未明。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於此疑惑。
師曰。汝作麼生疑。曰。一切眾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經云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者。不審何身寂滅。何身受樂。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樂。若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常。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若聽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若不聽更生。則永歸寂滅。同於無情之物。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
師曰。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說。即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用。斯乃執吝生死。耽著世樂。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迴。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終日馳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樂。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乃謂常樂。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聽吾偈曰。
無上大涅槃。 圓明常寂照。
凡愚謂之死。 外道執為斷。
諸求二乘人。 目以為無作。
盡屬情所計。 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 何為真實義。
惟有過量人。 通達無取捨。
以知五蘊法。 及以蘊中我。
外現眾色像。 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 不起凡聖見。
不作涅槃解。 二邊三際斷。
常應諸根用。 而不起用想。
分別一切法。 不起分別想。
劫火燒海底。 風鼓山相擊。
真常寂滅樂。 涅槃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 令汝捨邪見。
汝勿隨言解。 許汝知少分。
志道聞偈大悟。踴躍作禮而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