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道歌註 -唐永嘉禪師
證道歌註 唐永嘉禪師證道歌註並序
永嘉真覺大師。乃祖席之英 人也。法諱玄覺。少而落彩。聰敏頗異。始者習天台智者教觀。即左谿同時也。於是徧歷講肆。恭尋知識。忽一日因覽涅槃大經洞明法旨。即往曹谿。六祖印可。祖嘆其深證。即時遽然告歸。少留一宿。故號為一宿覺焉。則以所證法門。發言為歌。以警未悟。師復豫其冥感。即時定中。觀見字字化作金色。滿虛空界。自後天下叢林。無不知也。諸方老人。或註或頌。以至梵僧傳歸印土。翻譯受持。若非深契佛心。其孰能與於此哉。彥琪山居暇日。因學者所問。故樂為其說。許彼所錄。錄成直叙其大略。題於卷首。 紹聖丁丑。仲夏十八日。列岫軒書。
|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10943.htm
永嘉玄覺禪師證道歌義理初探
http://fawang.hihosting.hinet.net/ebook/ebook001-all.htm
上如下本大法師 佛學講座講義--永嘉大師證道歌
永嘉真覺大師證道歌 舒州沙門彥琪註
從緣悟入之謂證。千聖履踐之謂道。吟詠其道之謂歌。故曰證道歌也。或云。無修無證者。乃諸散聖。助佛揚化。已於往昔證道。不復更證。譬如出鑛黃金。無復為鑛。即寶公。萬回。寒山。拾得。嵩頭陀。傅大士等。是也。既有所證。須求師印可。方自得名為證。自威音王佛已前即可。自威音王佛已後。無師自悟。盡屬天然外道。是故二十五大士。所證圓通。從佛印證。善財參五十三位知識。從知識印證。乃至西天此土。諸位祖師遞相印證。所謂佛佛授手。祖祖相傳也。大師因看涅槃大經悟入。往曹溪六祖印可。師到日值祖坐次。繞禪牀三帀。振錫一下。卓然而立。祖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行行無虧。大德從何方而來。生大我慢。師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祖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師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祖曰。如是如是。須臾禮辭祖曰。返太速乎。
師曰。本自非動。豈有速乎。祖曰,誰知非動。師曰。仁者自生分別。祖曰。汝甚得無生意也。師曰。無生豈有意。祖曰。若無意。誰生分別。師曰。分別亦非意。祖歎曰。善哉善哉。既蒙印可。方得名為證也。實非諸位小乘。天魔外道。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古德云。世間文字法師。暗證禪人。為佛法大患。誠可哀哉。今所證者。則異於是。即無生法忍也。此之大定。具足六法。一正宗非異證。二圓契非空證。三究竟不異證。四設利下濟證。五道由法爾證。六了義非偏證。故得名為證也。然如是猶涉義路。譬如有人撚空為線。欲其成就。徒廢精神。若是本分衲僧。腦後眼開。當自知矣。
無相大師行狀
翰林學士朝散大夫行左司諫知制誥同修國史判史館事柱
國南陽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一百戶賜紫金魚袋 楊億 述
溫州永嘉玄覺禪師者。永嘉人也。姓戴氏。四歲出家。徧探三藏。精天台止觀。圓妙法門。於四威儀中。常冥禪觀。後因左谿朗禪師激勵。與東陽策禪師同詣曹谿。初到振錫攜瓶繞祖三帀。祖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師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祖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祖云。如是如是。于時大眾無不愕然。師方具威儀參禮。須臾告辭。祖曰。返太速乎。師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祖曰。誰知非動。曰。仁者自生分別。祖曰。汝甚得無生之意。曰。無生豈有意耶。祖曰。無意誰當分別。曰。分別亦非意。祖歎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矣。策公乃留師。翌日下山。迴溫江。學者輻湊。號真覺大師。著禪宗悟修圓旨。自淺之深。慶州刺史魏靜。緝而序之成十篇。目為永嘉集。及證道歌一首。並盛行于世。其辭曰。
君不見。
君之一字。指決之辭。於斯薦得。總持門開。親見祖師本來面目。百千三昧。無量妙義。皆從此出。所以善財童子參見眾藝童子言。我常唱此字母。入般若波羅蜜門。則知一字法門。海墨書而不盡也。於此不明。設使辭同灸煉。辯瀉懸河翻被文字語言流浪。無有了期。日來月往。翰墨雲興久時長。編卷山積。空懷永歎。惘怫長嗟。心地法門遠矣。古德云。學道先須有悟由。還如爭鬥快龍舟。雖然舊閣閑田地。一度贏來方始休以此而推。須有發明悟入始得。故云。最初一句。同道方知。
絕學無為閒道人。
絕學者。絕世間之學。學無為之學。世間之學者。非出離故也。無為學者。非小乘有為。入大乘無為也。小乘有為。非究竟也。學般若菩薩。與法冥合。於一切法。應無所住。心無罣礙。得大自在。作而無作為而無為。故云絕學無為閒道人也。閒道人者。與道相應。不為塵勞拘縛。故名為閒。良由一切眾生。從無始來。以至今日。背覺合塵。於諸幻境。念念之中隨逐諸塵。無有暫捨。何由出離。學道之人。能轉萬物。不為萬物所轉。目對千差。心閒一境。水邊林下。長養聖胎。看月色以逍遙。聽泉聲而自在。故曰絕學無為閒道人也。
不除妄想不求真。
所言妄想者。即虛妄想念也。良由一切眾生十二時中。攀緣之心無有間斷。心如念水之黽。意似迎風之鳥。未嘗停息。故名凡夫也。所言真者。即一真佛性也。今此道人。與法相應。不落凡聖二途。亦乃簡異二乘也。小乘之人。厭離世間生死。樂求界外涅槃。學般若菩薩。會萬法歸於自己。故云不除妄想不求真也。故修山主云。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具足聖人法。聖人不會。聖人若會。即是凡夫。凡夫若知。即是聖人。此兩則語。是一理二義。傳云。若辨得。不妨於佛法中有箇入處。若辨不得。莫道不疑。
無明實性即佛性。
無明者。無般若大智之明也。佛性者。即究竟清淨覺性也。從無始已來。虛生浪死。不能出離。皆因無明而流轉也。故知無明。即根本煩惱也。為八萬塵勞之根本。作十二因緣之首。河沙煩惱。由此而生。塵劫輪迴。以之不絕。非想定後。還作狸身。無為坑中。猶為病行。古德云。疾如掣電猛似狂風。瞥起塵勞。速於瀑流之水。欻成五欲。急過旋轉之輪。是以結溝四魔。驅馳十使。皆無明之使然也。未了之人。迷為實事。今此道人。以般若智照。了無明即明。明見佛性。故曰無明即佛性也。
幻化空身即法身。
既了無明。即是佛性。當知幻身。即是法身也。所言法身者。教有五分法身。一戒。二定。三慧。四解脫。五知見也。傳曰。智冥真境。盡法為身。故曰法身。法以軌持為義。身以積聚為義此法身。能軌生一切法故。能徧攝一切法故也。達法之人。了父母緣生虛幻之身。即是金剛常住不壞之身。故曰。幻化空身即法身也。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以般若智。照五蘊皆空。無有一物。無有邊表。無有名字。強名法身也。昔太原孚上座為座主時。因講維摩經至法身義。時勉道者在座下聽。乃問云。適來講者。是諸佛法身。那箇是座主法身。主云。法身豈有二耶。者云。如人說食。終不濟飢。欲了心源。以悟為則。師云。某甲說法身義祇如此。卻請道者為說。者云。且住講三五日。於空室內靜坐。體取法身。師依所言。屏息諸緣。端居靜室。早辰忽聞皷角聲。瞥然大悟云。始知本來無物。洎合一生空過。故云法身覺了無一物也。本源自性天真佛者。行住坐臥。觸目遇緣。頭頭垂示。法法齊彰。無非佛事。故法燈云。誰信天真佛。興悲幾萬般。蓼花開古岸。白鷺立沙灘。露滴庭莎長。雲收溪月寒。頭頭垂示處。仔細好生觀。
五蘊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没。
學法之人。了五陰不實。猶如浮雲。知三毒虛幻。還同水泡。所言五陰者。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識也。色。以窒礙為義。受。以領納為義。想。以想像為義。行。以遷流為義。識。以分別為義。了五陰。即人空也。所言三毒者。一貪。二瞋。三癡也。於順境。即起貪心。於逆境。即起瞋心。以無智。故容受。則是癡也。了此。則是法空也。五陰既如太虛浮雲。空自去來。三毒還如水上之泡。虛然出沒。洛浦云。祗知漚向水中出。豈知水亦從漚生。權將漚水類余身。五蘊虛攢假立名。解達蘊空漚不實。方能明見本來真。若未達此。則生死海中虛出沒也。
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却阿鼻業。
無相不相。故名實相。證此實相。即無人法二空也。以剎那至速之頃。能滅多劫重罪也。所言剎那者。譬如力士斷藕絲頃。不取方便。唯取斷時。謂之剎那也。一剎那中。具九百生滅。乃至速之頃也。所言阿鼻者。即梵語也。此云無間。即極重地獄也。在七金山下。所謂唬唬嘙嚯嚯婆等。即八寒八熱是也。於諸地獄極苦。其中受罪無有間斷也。今與法相應。善惡諸相。自然寂滅。古德云。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故云。剎那滅卻阿鼻業也。
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
此乃永嘉大師悲願力。發此言也。故知先聖恩重難報。則可知矣。切恐末世眾生。信根淺薄。向此門中退失道心。設此重誓也。若我妄語欺誑汝等。即當自墮泥犂地獄。拔舌犂耕。受其極苦。非但一劫。乃至經塵沙劫也。所言劫者。梵語是具足。應言劫波。此翻時分。劫亦多種。所謂芥子劫。塵點劫。拂石劫等。具如是經論所載。今不言名號。而言塵沙者。但言其多劫也。大師所說親證法門。欲令一切眾生見性成佛。豈有妄言。猶恐信之不及爾。
頓覺了。如來禪。
非漸次而知。故云頓覺也。如來禪者。簡異四種禪那。一菩薩。唯識禪。二聲聞。偏空禪。三人天。因果禪。四外道。異計禪。今此定門。即是世尊靈山會上。以青蓮目瞬視迦葉。迦葉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分付摩訶迦葉。迦葉付阿難。阿難付商那和修。乃至二十八祖。菩提達磨西來東土。展轉付至曹溪六祖。自後燈燈續燄。祖祖聯芳。以至如今。兩手分付。且道有分付無分付。若是本色衲僧。自知落處。
六度萬行體中圓。
總謂之六度。別謂之萬行。此之行門。皆在一念之中。本來圓滿。所言六度者。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也。皆言度者何也。為各有對治。故言度也。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瞋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昏散。智慧。度愚癡。故云六度也。此之度門。今非諸小乘。分修六度。權位菩薩。兼修六度。乃於一念之中。圓修六度。故云體中圓也。
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迷則三界有。悟則十方空。故云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云六趣者。一人。二天。三修羅。四餓鬼。五畜生。六地獄也。皆言趣者。其故何也。為一切眾生。一念迷妄。業識茫茫。隨其業力。自趣入於六道之中。非他人使也。古德云。貪瞋愛欲。滋潤苦芽。一向徇塵。不知返本也。所言空空者。謂都無實義故也。無大千者。即丈六金身取化之境也。今與般若相應。豈止能空六趣眾生。乃至三千大千所化之境。亦無實義。故云。覺後空空無大千。
無罪福。無損益。寂滅性中莫問覓。
若一念相應。則無罪福損益等相也。故經云。若人發真歸源。十方世界悉消殞。況其罪福者乎。既達諸法性空。寂滅性中。則無我人眾生壽者等相。與般若無相法門相應。則不在語言詮辨問難。故云無罪福。無損益。寂滅性中莫問覓也。
比來塵鏡未曾磨。今日分明須剖析。
一念靈光。本來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別。良由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未嘗遭遇知識。發明見性。譬如塵土之鏡。久翳昏暗。不能照物。今日既遇知識。發明已見。拂去塵垢。本來光彩。驀然透漏。照天照地。所以先德云。靈光獨曜。逈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
上句拈情。下句顯法。誰無念誰無生者。則是誰人無念。誰人無生也。人之心念生滅。無有間斷。其生滅心。如阿叉聚。不可勝數。念念之間。無有停息。如燈燄燄。似水涓涓。行則心構十方。坐則意攀三世。故云誰無念誰無生也。若實無生無不生者。若實曉得無生之理。即不壞一切諸法生相。則無妨萬法之生也。故修山主云。萬法無生相。一年一度春。故云若實無生無不生也。
喚取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
重為喻出。令其易曉也。上來因說覺後空空無大千。無罪福。無損益。寂滅性中莫問覓。永嘉切恐後人隨語生解。作斷滅之見。故特此點竄也。學般若菩薩。須遇知識發明已見。於有念中。達其無念。於生滅中。悟無生滅也。若謂一向無念無生。為無生法忍。譬如機關木人。,亦無心念。欲期成佛。無有是處。故云早晚成也。早晚者。即江淅方言。猶何時可成也。
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
四大者。謂地水火風也。從無始來。捨身受身。常為四大拘繫。不得自在。今了四大性空。於法自在。在水同水。在火同火。在地同地。故修山主云。地大不容水火風。一大既爾四大同。四大未嘗不周徧。周徧何曾有混融。狀若千燈同一室。又如萬像一鏡中。四大異名無四性。界處根塵識不通。若曉此旨。故云放四大。莫把捉也。寂滅性中隨飲啄者。若了四大本空。五陰非有。卻好任意浮沉。隨緣飲啄。故柸度云。麤也餐。細也餐。莫向凡夫相上看。也無麤也無細。上方香積無根蒂。故云寂滅性中隨飲啄也。
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諸佛大圓覺。
非唯四大之相本空。亦乃所作諸行盡皆空寂也。言諸行者。非止一行。乃至種種萬行。皆悉本來空寂。故經云。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涏沬。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故云諸行無常。一切空也。即是如來大圓覺者。既了諸法本來空寂。即與大圓覺性相應也。但猶一切眾生日用而不知。故斐相云。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凡夫也。欲證圓覺而未極圓覺者。菩薩也。具足圓覺而住持圓覺者。如來也。故云即是如來大圓覺也。
決定說。表真僧。有人不肯任情徵。
內懷聖胎。發言殊異。果敢無猶豫之辭。故云決定說也。學般若之人。識心達本。萬慮都忘。巍巍堂堂。三界獨步。為法門之領袖。作人天之導師。故云表真僧也。有人不肯任情徵者。設或有人不肯我之所蘊無上妙法。以種種世智難問於我。我即一任他人徵難也。古德云。直饒汝盡十方世界。都作一箇問話頭問我。不消老僧彈指一下。並乃高低普應。前後無差。祗恐信之不及也。
直截根源佛所印。摘葉尋枝我不能。
直下頓入佛之知見。不隨漸次教相涉歷。故云直截也。先德云。祗此箇事。若在語言上。三乘十二分教。豈不是無言說。因什麼道。教外別傳。唯此一法。直下明心。但求其本。不徇其末。故云直截根源也。佛所印者,諸佛法門。遞相印可。一印印定,起必同時更無前後。故名曰印也。摘葉尋枝我不能者。名相之學。猶如摘葉。頭數法門。無有窮盡。徒自困疲。終無所益。故曰我不能也。
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
梵語摩尼。此云如意寶也。體性輕軟。潔淨如法。具諸功德。唯此一寶。可喻佛性。人人皆有此寶。而不得受用者何。謂無明塵垢所覆。不能自見。故云人不識也。如來藏裏親收得者。此摩尼寶。非世所有乃於如來秘密藏中。親獲此寶。所言如來藏者。有在纏如來藏。有出纏如來藏。眾生常為三毒五陰煩惱所覆。雖有寶藏。不得受用。謂之在纏如來藏也。若乃諸佛三德精明。湛然圓滿。包容法界。種種功德。謂之出纏如來藏也。藏即且置。阿那箇是珠。豈不見師祖問南泉。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如何是藏。泉云。王老師與你往來者是藏。祖云。如何是珠。泉乃召云。師祖。祖應喏。泉云去。你不會我意。莫道師祖不薦。設使薦得。我也知你摸索未着在。
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色非色。
此摩尼珠。珠有六竅。喻六根也。迷為六賊。自劫家寶。所有無量功德法財。盡為六賊所盜也。若乃悟之。謂之六般神用也。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曰齅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故云用無盡也。空不空者。此之妙用。非其有無可見。所以道。若言其有。無狀無形。若言其無。聖以之靈。故云空不空也。一顆圓光色非色者。此之寶珠。從無始來。烜赫靈明。照十方界。故知真色無形。而森羅大千。古德云。青青翠竹。盡是真如。鬱鬱黃花。無非般若。故云一顆圓光色非色。
淨五根。得五力。惟證乃知難可測。
諸經皆云五根五力。今言五眼五力者。今檢諸經論,唯淨名經所出。且依文解之。所謂五眼者。一天眼。二肉眼。三法眼。四慧眼。五佛眼也。具足五眼為如來。即得五力現前。一信力。二進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故曰淨五眼得五力也。唯證乃知難可測者。此之心地法門。直須親證。乃可得知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則不可以情量測度。經云。若以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縱經塵劫。終不能着。故云唯證乃知難可測也。
鏡裏自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
雖鏡裏之形可見。且水中之月不可取也。良由世人背此覺性。認其影像流浪生死。頭出頭沒。深着前境。不能出離。故賢愚經云。譬如晴夜。有眾獼猴於樹井傍。忽見月影。即便遞相下井捉月。欲其所得。終不可也。良由一切眾生隨逐外緣。欲其返本。亦復如是。故云水中捉月爭拈得也。
常獨行。常獨步。
達法之人。不與萬法為侶。高超三界。獨步大方。故曰。常獨行。常獨步。未了之人。無量劫來常與諸塵作對。既迷覺性。深附塵緣。念念之間。不能捨離。故經云。眼根受色。耳分別聲。鼻嗅諸香。舌嗜於味。所有身根。貪受諸觸。意根分別。一切諸法。豈能絕前後際。而獨行步耶。
達者同遊涅槃路。
達者。達法之人也。涅槃者。即不生不滅也。涅而不生。槃而不滅。即無生路也。經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此之一路。唯明心達本。具大乘種性者。方能步步踏佛階梯而同遊也。須知三界浩浩。六道茫茫。盡是失路頭人。是以千聖出興,為一大事因緣。勸汝等諸人同行此硌。自是諸人不肯。古德云。天堂路上生荊棘。地獄門前滑似苔。可謂少人踏着也。
調古神清風自高。貌顇骨剛人不顧。
未了之人。深着世緣。趣味浮豔。精神昏亂。內失所守。則非道人動靜也。有道之士。不染世緣。調格古淡。精神清爽。道風高邈。故云。調古神清風自高也。貌顇骨剛人不顧者。大修行人。雖形狀枯顇。且心無貪欲。內有所主。剛如金石。人罕識之。閻浮提人。深着色相流轉生死。無有出期。而不省悟。是以聖人。狀同貧士。隱在世間。則不可測故知本分道人。內蘊般若。不事華飾。風貌清古。人罕識之。故云貌顇骨剛人不顧也。
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
有道之人。不假外飾。故曰貧也。古德云。進道嚴身。三常不足。則斯之謂。歟。釋子者。從佛受稱。具足應云釋迦氏。即五姓之一也。我佛因中為太子時。王有四子。俱為王貶。此四太子以德歸人。即為強國。父王悔意。遣使往詔。四子辭過不歸。父王歎曰。我子釋迦。即華言能仁也。今不言迦,而言釋者。從其簡也。子者。男子之通稱。故曰釋子也。口稱貧者。口雖稱貧。內蘊聖法。實非貧也。實是者。乃諦實之言也。身貧者。為闕世財。七寶等也。道不貧者。若論其道。則河沙功德。無量法財。用無窮盡。雖無卓錐之地。實是價值娑婆。故曰實是身貧道不貧也。下文明出也。
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
貧則身乏嚴飾。謂之身貧也。其道可尊可貴。實非貧也。古德云。袈裟破後重重補糧食無時旋旋營。是以迦葉着糞掃衣。佛贊為上行之衣。節食儉衣。為知足故也。道則心藏無價珍者。世間七珍。金銀琉璃珊瑚硨磲真珠碼碯等寶。皆有價值。唯有心寶。故無價也。達磨云。於諸法中。心法為上。於諸寶中。心寶為上。此寶無形。非具道眼。卒難可見。故曰心藏無價珍也。
無價珍。用無盡。利物應機終不恡。
再言無價珍者。明此寶實非世間之寶也。用無盡者。世間之寶皆有限量。用皆有盡。設使壽同彭祖。富似石崇。乃一世之榮也。唯此心寶。用無盡也。上至十方諸佛。經無量劫。受用不盡。西天二十八祖用不盡。唐土六祖用不盡。天下老和尚用不盡。即今山僧用不盡也。利物應機。終不恡者。十字街頭。堂堂分付。可曾恡惜。自是時人不肯承當。古德云。驪珠不是驪龍惜。自是時人不解求。
三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
三身四智八解六通者。乃覺性功用得名也。地以能生為義。印以號令為義也。所言三身者。法身。報身。化身也。四智者。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也。八解者。一內觀色解脫。二外觀色解脫。三淨處解脫。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想受滅處解脫。此八處解脫。即八識解脫。所言八識者。即眼耳鼻舌身意為六識。七傳送識。八阿賴耶。即含藏識也。所以轉八識為四智者。束四智為三身也。今言轉八識為四智者。轉眼耳鼻舌身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七傳送識末那舍。為平等性智。轉八含藏識阿賴耶。為大圓鏡智。束四智為三身者。以成所作智妙觀察智。為化身。平等性智。為報身。大圓鏡智。為法身。此之三身。祗一身也。要識一身麼。頭圓象天。足方似地。古貌稜層。丈夫意氣。
上士一決一切了。中下多聞多不信。
無上妙法。唯上人所聞即能諦了。故云上士一決一切了也。是以上士相見。目擊道存。中下之人。祗益多聞。所以云。言多則去道轉遠。故曰中下多聞多不信也。然則三教所有言詮。皆然也。大乘菩薩。一聞千悟。得大總持。諸小乘人。不任此法也。老子云。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忘。下士聞道。而大笑之。不笑不足為道也。傳曰。可與言而與言。不可與言而不與言。可與言而不與言。謂之失人。不可與言而語言。謂之失言也。故寒山詩云。上人心猛利。一聞便知妙。中流心清淨。審思云甚要。下士鈍暗癡。頑皮最難裂。直待血淋頭。始知自摧滅。看取開眼賊。鬧市集人決。死屍棄如塵。此時向誰說。男兒大丈夫。一刀兩段截人面禽獸心。造作何時歇。先聖激勵如此。其有善根者。聞之必有感焉。
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
垢衣者。即無明煩惱也。衣者以蓋覆為義。垢即塵垢也。塵以染污為義。此之無明。能蓋覆清淨法體。能染污微妙覺性。故喻垢衣也。但自懷中解垢衣者。況此己事。非他人可為故也。從等覺已還。皆是垢衣大士也。見性之人。潛藏密用不為塵勞無明蓋覆。故云解垢衣也。古德云。缷卻膱脂帽子。脫卻尳臭布衫。擺手出荊棘林。得大自在也。小乘之人。專求事相。雖身圍法座。心遶法塵。是外誇精進也。寶公云。人定亥。勇猛精進成懈怠。即其謂也。
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
以言毁辱。謂之謗。以是為不是。謂之非。見性之人。十二時中。所遇順逆之境。心則安然。不為萬境所轉也。一任毁謗於我。我既不受。惡言謗瀆。反自歸己。所謂自作自受也。譬苦有人。執火燧。擬欲燒天。徒自困疲。終不可得。故云把火燒天徒自疲也。
我聞恰似飲甘露。銷融頓入不思議。
我聞毁謗之言。恰似飲其甘露。心自清涼。不生熱惱。未了之人。聞毁謗是非之言。心生煩惱。所謂驀然一處撥着。三處一時火起。不可止也。古德云。覺花有種無人種。心火無煙日日燒。唯見性之人。所聞逆順之言。心得自在。即入不思議解脫妙門。故云銷融頓入不思議也。
觀惡言。是功德。此則成吾善知識。
耳聞惡言不起瞋心。即能成就定慧之力也。不為六賊盜竊家寶。功德法財從此增長。則知彼毁謗之人。返乃為我善知識也。不言聞惡言而言觀者。即以慧照之也。我佛世尊成道之日。群魔競作。如來哀愍此輩。即入慈心三昧。是時魔眾。終不能害。此乃成就萬德莊嚴。定慧功德也。
不因訕謗起冤親。何表無生慈忍力。
若不因上來訕毒毁謗之言。加及於我。我即了善惡之聲。皆不可得。譬若風過樹頭。祗聞其聲。不生分別善惡之音。即起冤親平等之心。以能成就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即於時中所遇逆順之境。以平等坦然自在。無有罣礙。若不如此。則何以表我無生慈忍道力也。
宗亦通。說亦通。
通宗者。即法通也。法非言說。言說非法。雲門云。東海鯉魚打一棒。雨似盆傾。天衣元。山僧倒騎佛殿。諸人反着草鞋。乃至青平搬土。歸宗拽石。德山入門便棒。臨濟入門便喝。如上垂慈。若無悟心。如何明得其意。須洞明宗旨。深達本源。直下明宗。不同圓漸。故曰宗通也。說通者。即義通也。善能說講十二部經。名相法數。一一了知。無有疑誤。故曰說通也。今言宗亦通說。亦通者。則是法義雙通也。能具此者。極難得其人。法門後進。不曉其旨。互相是非。傳曰。西天則分河飲水。此土乃禪律相非。皆不明法義二門也。圭峰云。經如繩墨。楷定邪正。繩墨非巧。巧者必以繩墨為憑。經論非禪。參禪者必以經論為準。古德云。今人看古教。未免心中鬧。欲免心中鬧。應須看古教。傳曰。經是佛語。禪是佛心。諸佛心口。必不相違也。大師始聽習天台智者教觀。後有發明知見。往曹溪。六祖印可。故深明此旨。故曰宗亦通說亦通也。
定慧圓明不滯空。
因中謂之止觀。果上謂之定慧。定慧不二。謂之圓明。此圓明之性。非小乘斷空。故曰不滯空也。良由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為無明煩惱所醉。不能出離生死者。唯無明昬散所病也。是以聖人立止觀二法治之。即以止止散。即散而寂。以觀觀昏。即昏而朗。則轉成定慧二法。定慧不二謂之圓明。圓明一法也。此之一法。諸佛功德。無量法財。妙用無盡。皆在圓明華藏海中受用也。
非但我今獨達了。恆沙諸佛體皆同。
真覺自云。非獨我今達了。如上圓明法性。乃至恆沙諸佛圓明覺體。盡皆同也。故經云。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所言恆沙者。從喻得名也。西竺有河。名曰恆河。此河方四十里。其中有沙。沙細如麵。世尊說法。多以此河中沙。比其數量。今永嘉依經而言也。
獅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
師子為獸中之王。若哮吼一聲。群狐屏迹。百獸悉皆腦裂。恐怖而走。以喻大乘菩薩。所說圓頓法音。魔宮振動。諸小乘根器。不任大法。各生疑惑而不悟解。所以華嚴會上。如聾若瘂。不能信受。祗如德山入門便棒。臨濟入門便喝。能有幾個承當。
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龍寂聽生欣悅。
香象。喻小乘。聲聞緣覺定性之人。不能回心向大。所聞圓頓大乘。不能諦信。是以法華五千退席禮佛而去。譬若象王。雖有威德。若聞師子吼時。即失威奔走。故曰香象奔波失卻威也。天龍寂聽生欣悅者。諸天龍王聞師子吼時。心則欣然而悅也。以喻大乘菩薩之人。聞佛所說大法。心生歡喜。踊躍無量也。如須菩提在般若會中。聞佛所說般若。喜極成悲。故金剛經云。爾時須菩提。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即其義也。
游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為參禪。
所遊江海。涉歷山川。途路疲勞。奔馳南北。非為別事。乃為參尋知識。決擇生死。謂無常迅速。生死事大。古投子云。一切世人。向緊急處卻閒慢。閒慢處卻緊急。若欲出離生死。遇善知識為增上緣。發明已事。實非小緣也。所謂青山長在。知識難逢。故曰尋師訪道為參禪也。
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
自從往曹溪六祖。印證心地法門。了知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去無來。若悟此箇法門。則了悟本來生死不相干涉。故云了知生死不相關也。若得如此也。妙用無窮。通身應物。行住坐臥。語默作做。舉動施為。折旋俯仰。無非皆在大寂定中。明明受用。下文可見也。
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祖宗門下。頭頭垂示。拍拍齊彰。傳曰。念念釋迦出世。步步彌勒下生。分別現文殊之心。動用運普賢之行。門門而皆出甘露。味味而盡是醍醐。不出菩提之林。長處華藏之海。晃晃而無塵不透。朝朝而溢目騰輝。豈勞妙辯以宣揚。何假神通而顯示。若如此也。行住坐臥。觸目遇緣。雖應用千差。且真如之性湛然不動。故云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也。
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閒閒。
十二時中。既動靜皆為佛事。假饒有人。以利刀毒藥加及於我。我則坦然閒暇無所畏也。故靈山會上。有五百比丘得四禪定。具五神通。以宿命智各見過去殺父殺母。及諸重罪。於自心中各懷疑怖。於是文殊仗劍。持逼如來。世尊謂文殊曰。住住。不應作逆。勿得害我。我必被害。為被害。文殊師利。從本以來。無有我人。但以內心見有我人。內心起時。我必被害。則名為害。五百比丘。自悟本心。如夢如幻。於夢幻中。無有我人。乃至能生所生父母。於是五百比丘。同聲讚言。文殊大智士。深達法源底。自手握利劍。持逼如來身。如劍佛亦爾。一相無有二。無相無所生。是中云何殺。天衣徵云。作麼生說個如劍佛亦爾。若明此個因緣。故能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閒閒也。
我師得見燃燈佛。多劫曾為忍辱仙。
非獨我今修此忍辱。乃至十方諸佛。釋迦如來。盡皆修此忍辱苦行也。所言然燈如佛者。世尊因地為雪山童子時。值然燈如來出世。將五百金錢親買蓮花。往彼獻佛。願我成等正覺。然燈如來為其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說法度人。與我無異。故云我師得見然燈佛也。忍辱仙者。世尊因地為忍辱仙人。在於山中。修諸苦行。值歌利王與諸宮人入山遊獵。王晝寢時。時諸宮人各去遊山。忽見庵中有一仙人。儼然獨坐。是諸宮人。俱來瞻仰。王起。問諸近臣宮人何在。左右奏曰。往彼仙人庵所也。王怒。躬自仗劍。殺彼仙人。於其手足。節節支解。時彼仙人。神色不動。王怪而問曰。我今殺汝。汝還瞋否。答曰不。王曰。汝雖不言。心懷瞋怒。答曰。我心若瞋。不得平復。我心不瞋。使我此身平復如故。言訖。即時仙人平復如故。王見甚異。驚怖而走。至於中路。天降風雨。霹靂雲霧。迷失道徑。終不能去。迴入山中。至仙人所。求乞懺悔也。乃至捨身飼虎。割肉濟飢鷹。已至種種苦行。非止一劫。故云多劫曾為忍辱仙也。
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止。
此乃真覺傷歎之辭也。未發菩提心已前。經無量劫受無量身。生死海中。浪自出沒。無有了時。於不遷境上空受輪迴。向無脫法中妄生纏縛。如春蠶之作繭。似秋蛾之赴燈。以二見之絲。纏無明之質。以無明貪愛之翅。撲生死之火輪。從生至生無有休息。如繩繫飛鳥。放去又還來。故云幾迴生幾迴死。生死悠悠無定止也。
自從頓悟了無生。於諸榮辱何憂喜。
自從頓悟。了一法法皆悉無生。則於諸榮辱之境。有何憂喜。良由至人於生死界內。得其自在。故寒山詩云。莊生說送終。天地為棺槨。吾歸此有時。唯須一番箔。死作餧青蠅。弔不勞白鶴。餓着首陽山。生廉死亦樂。若得其旨。即頓悟了無生也。於諸榮辱何憂喜者。既能頓悟無生。生死尚得自在。即知榮辱之境則可外矣。榮辱既忘憂喜之心從何而有也。
入深山。住蘭若。岑崟幽邃長松下。
住深山者。非憒鬧之處也。住蘭若者。具足應云阿蘭若。即僧舍也。岑崟者即山之高貌也。長松下者。即物外優游之地也。見性之人。隨緣度日。任性逍遙。或入深山。或居岩谷。隨處建立。應物無方。無不可也。白雲青嶂。松下水邊。皆道人之境界也。
優游靜坐野僧家。閴寂安然實瀟洒。
優游者。不拘繫之貌也。出家之士。識心達本。優游三界。脫落四生。不為塵勞縈絆。逍遙自在。靜坐安居。故雪竇云。出家兒得與麼尊貴。得與麼高上。萬乘位高而不挹。五侯門峻而不趨。目對千差。心閒一境。重重岩樹。垂陰善吉之門。疊疊溪雲。在彩維摩之室。此中相見豈不快哉也。
覺即了。不施功。一切有為法不同。
覺了一切諸法。即不施有為功行也。有為功行非究竟也。故寒山云。我見轉輪王。千子常圍繞。十善化四天。莊嚴多七寶。七寶鎮隨身。莊嚴甚妙好。一朝福報盡。猶若棲蘆鳥。還作牛領蟲。六趣受業道。況復諸凡夫。無常豈長保。以此而知。有功之功。功皆無常。無功之功。功不虛棄。故云一切有為法不同也。
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
住相布施者。不與般若相應。為着相。故成有為功行。非究竟故。古德云。若般若不修。萬行虛設。所修功行。不能稱性也。所言布施者。運心廣大之謂布。推己惠人之謂施。故曰布施也。即六度之一度也。生天福者。所感果報祗生天福也。生天之福終非究竟。譬如仰箭射空。終不至天也。
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
仰箭射空勢力既盡。終墜於地。人天福謝。亦復如是。所謂人間四相。天上五衰。皆福謝之相也。所言四相者。一生相。二老相。三病相。四死相。五衰相者。一花冠墮地。二目睫潤動。三眷屬離散。四身光自滅。五不樂本宮也。招得來生不如意者。古德云。人天福報。為三生冤。人罕知之。良由世人因其福力。不明其本。就上增添。以此世福。恣情娛樂。臨命終時。福盡業在。返墮惡道。受種種苦。故云招得來生不如意也。
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
故知諸位小乘。人天福報。有為之法。皆非究竟也。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清淨覺地也。此之一路。從來千聖不曾踏着。向第二門中略憑言說。所以西天初祖云。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則法法絕待。盡皆照體獨立。如指不自觸。如刀不自割。如地不自堅。如水不自濕。如火不自熱。如風不自動。如耳不自聞。如鼻不自嗅。如舌不自味。如身不自覺。如意不自知。如眼不自見。所以云。若眼作眼解。則生眼倒。若眼作無眼解。則生無眼倒。若執有眼。即迷其無眼。由有眼故。則妙見不通。故經云。無眼無色。復有迷眼作無眼者。即失其真眼。如生盲人。不能辨色。故經云。譬如眼敗之士。其於五色不能復利。諸聲聞人。亦復如是。唯其如來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見諸佛國土。以不二見故。即不同凡夫所見。悉能見故。即不同聲聞所見。不同凡夫所見。謂之超凡。不同聲聞所見。謂之越聖。既能超凡越聖。即達佛之知見。故云一超直入如來地也。
但得本。莫愁末。如淨瑠璃含寶月。
若得其本末可知也。古德云。今之講者。偏彰漸義。禪者。唯播頓宗。禪講相違。胡越之隔。田是人與法差。。法與人病。佛意本末難見。散義浩博難尋。然而泛學雖多。秉志極少。以本攝末則可知矣。故云但得本。莫悉末也。如淨瑠璃含寶月者。瑠璃。喻法身妙境。寶月。喻般若真智。境智冥合。瑩徹十方。爍爍靈光。騰今騰古。猶如琉璃盤內。更盛明月也。
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
如意珠者。即摩尼寶也。唯此一珠。具諸功德。於諸寶中。此寶為上。利用如意。可喻心寶也。經云。獨王頂上有此一珠。不妄與人。此之一珠。非從外得。但猶一切眾生妄念蓋覆。不能明見。古德云。譬如衣下明珠。雖明不照。似宅中寶藏。似有如無。今日永嘉解此一珠。賑濟有情。用無窮盡。故云終不竭也。
江月照。松風吹。永夜清宵何所為。
入夜月華窗底白。有時松韻枕根清。此個消息。設使千聖出興。具無礙辯才。也說不及。放一線道。且向建化門中略憑話會。強而言之。此是文殊普賢大人境界。一切眾生。雖在其中。而不自知。諸小乘人。不能趣向也。此之境界。不凡不聖。雖難可見。祗在目前。山高海闊柏短松長。柳綠花紅。鶯吟鶴唳。江月照。松風吹。永夜清宵何所為。若是本分道人。一覺直到天曉也。
佛性戒珠心地印。霧露雲霞體上衣。
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或謂之佛性。或謂之戒珠。或謂之心地。或謂之心印。皆一法也。隨其功用。各得異名。能覺知故。名曰佛性。瑩淨無垢。名曰戒珠。能生諸法。名曰心地。號令群品。名之曰印也。雖有三名而無三法。以此而推。森羅萬象。觸目遇緣。器界山河。霧露雲霞。盡非他物。故曰。霧露雲霞體上衣也。
降龍鉢。解虎錫。
鉢盂。錫杖。皆道具之名也。鉢盂。即應量器也。錫杖者。振作錫聲也。所言降龍鉢解虎錫者。各隨緣起而得名。降龍鉢者。因世尊降火龍外道也。昔者有三迦葉投佛出家。退失道心。侍火龍外道。佛觀其根性既熟。即往度之。爾時往彼求宿。時迦葉言。此無空室可宿。唯有火龍石窟。還可宿否。佛往彼宿。是時中夜,火龍現通。鼻中出煙。鱗甲生火。逡巡熾然。欲害於佛。爾時世尊即起慈心。現三昧火。漸漸明瑩。火龍毒火。返自燒身。無處逃避。唯見世尊寶鉢之中。清涼廣大。乃自投身入於鉢內。故名降龍鉢也。解虎錫者。始因高僧稠禪師。在懷州王屋山習定。見二虎鬥。即以錫杖以中解之。二虎各自分去。遂此名焉。故云降龍鉢解虎錫也。
兩鈷金環鳴歷歷。
兩鈷者。表真俗二諦也。六環者。表六波羅蜜也。中心。表中道也。鳴歷歷者。振錫之聲。上士聞之即可入道。小乘。錫杖即四鈷十二環也。四鈷。表四諦。一二環表十二因緣。中心浮圖。表住持三寶也。忽若在衲僧手中。如何表示。祗如大師當時持往曹溪親見六祖繞禪床三帀。大振一下。且道成得什麼邊事。明眼衲僧試定當看。
不是標形虛事持。如來寶杖親蹤跡。
不是外現威儀。標其形體虛然。自謂任持也。故寶公云。丈夫運用堂堂。逍遙自在無方。一切不能為害。堅固猶若金剛。豈虛自持耶。如來寶杖親踪跡者。經云。佛告比丘。汝等應受持錫杖。所以者何。過去如來。現在諸佛。皆執持故。為聖人之標幟也。故曰如來寶杖親踪跡也。如或不薦。問取德山老人。
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
不求真。故越凡夫法也。不斷妄。故越二乘法也。二乘之人。棄妄求真。斷煩惱求菩提。證有為涅槃。故非究竟出離之道也。大乘之人。更不求真。亦不斷妄。則知真妄二法本無相狀。故寶公云。也無頭。也無手。世界壞時渠不朽。故云了知二法空無相也。
無相無空無不空。即是如來真實相。
上句展轉拂迹。下句直明真諦也。因上所言。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永嘉切恐後人落在空無相中。故有此點示也。言無相者。即無諸事法也。無空者。即無諸理法也。無不空者。則能遣之法亦空也。即是如來真實相者。即入如來無相微妙法門也。
心鏡明。鑑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
心鏡既明。鑒物無礙。傳曰。諸智慧者。以譬喻得解。明心之士。其心猶如明鏡。能攝眾像。盡入其中。無有窒礙。清淨含容。無有邊際。古德云。打破鏡來與汝相見。盡十方世界是一面鏡。且向什麼處下手。若向這裏薦得。靈光透漏。無蓋覆處。故云廓然瑩徹周沙界也。
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光非內外。
在天燦然,仰而觀之。謂之萬象。在地卓爾。俯而察之。謂之森羅。傳曰。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豈從外得耶。祗在一切眾生。一念心光影現之中。故云萬象森羅影現中也。一顆圓光非內外者。一點光明。無表無裏。靈光烜赫。瑩徹十方。無有內外。故肇法師云。會萬法歸於自己者。其為聖人乎。
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
豁達空者。乃西天外道。但修斷滅空也。撥因果者。一向着空撥無因果也。故知世出世間。人天一切因果。善惡等業。毫髮不差。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忘。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且外道不知此法。故撥因果也。既落斷滅之見。所招殃咎不可言說。譬若大海。莾莾蕩蕩無有邊表。故云莾莾蕩蕩招殃禍也。
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
若棄其有見而着其無見。則其病亦然也。故古德云。便疑疑心歛念。攝事歸空。不瞬不動。閉目藏睛。隨有念起。即便破除。細想纔生。即便遏捺。如斯見解。正是落空外道。魂不散底死人。故云棄有着空病亦然也。譬如有人避大水之溺而投火燧之中。故云還如避溺而投火也。
捨妄心。取真理。取捨之心成巧偽。
若捨虛妄之心。欲取真如之理。則取捨之心成巧偽之行也。傳曰。取一邊。捨一邊。徒增妄慮。執自性。逃自性。轉失真源。其由空有兩忘。一味雙顯。居斷絕地。即煩惱根。信不誣矣。故羅山云。麤餐易飽。細嚼難飢。根本差殊。良由自錯。學般若之人。到此切須仔細體究。
學人不了用修行。深成認賊將為子。
學般若之人。不了心地法門所修有為功行。皆非究竟。盡屬有為。正在生死岸頭。如楞嚴十種修仙。與諸不了義權位行人。皆未能出離也。良由以取捨虛偽之心。而謂修證無上菩提。猶如世人認賊為子。欲其親的。無有是處。故云深成認賊將為子也。
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識。
既認賊為子。法財功德如何保住。盡皆失去。故曰損法財滅功德也。莫不由斯心意識者。對境覺知異乎木石。名之曰心。次心籌量。名之曰意。了了別知。名之曰識也。以此三法遷流種種諸行。造作種種之業。皆由此也。傳曰。心異則千差競起。心平則萬法坦然。心染則六道四生。心空則一道清淨。故曰莫不由斯心意識也。
是以禪門了却心。頓入無生知見力。
上來所修。皆是無益苦行。固非真實也。唯般若一法。方為究竟。大般若經云。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諸佛母。能示世間諸法實相。出家之士。得不盡心於此。是以雲門大師警策兄弟云。一等是踏破草鞋行腳。拋卻父母師長。直須着些子眼睛始得。若遇本色咬猪狗手腳。不惜性命。入泥入水相為。有可咬嚼。眨上眉毛。高挂鉢囊。一十年二十年。打取徹去。莫愁不成辦。從上諸聖無不擊發。勸於此個門中用心。故云是以禪門了卻心頓入無生知見力也。
大丈夫。秉慧劍。般若鋒兮金剛燄。
世間之士。有慷慨之志。秉鏌鎁之刃。以忠孝之心。佐贊明君。威武天下。謂之丈夫。今言丈夫者。具出世之大智,秉智慧之劍。以般若為鋒鋩。以金剛為猛焰。破煩惱網。出生死境界。故云大丈夫也。傳曰。雖女人孺子。有此志者。亦名大丈夫。雖八尺巍巍之士。無此志者。不名大丈夫也。所言金剛者。金中最剛故曰金剛。極堅極利。喻般若焉。堅。故萬物不能摧。利。故能摧萬物。唯帝釋有之。福薄者。難見其為用也。欲擬皆空。擬山即山崩。擬海即海竭。其功力不可思議。故喻般若也。
非但空摧外道心。早曾落却天魔胆。
但。猶獨也。非獨摧伏西竺六師外道之心。早曾落卻天魔膽。寶星經云:有一魔王。於眾魔中而為上首。即於平日以手按地。三千大千世界悉皆搖動。佛成道時。領諸魔眾。欲於佛前以手拍地。率須彌山。惱害世尊。世尊即入慈心三昧。是時魔王方乃舉手。尚不見地。何況摩觸。是時魔王心膽驚懼而走。故云早曾落卻天魔膽也。
震法雷。搫法鼓。布慈雲兮洒甘露。
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或謂之慧劍。或謂之法雷。或謂之法鼓。或謂之慈雲。或謂之甘露。即是一法。隨其功用而得名也。能破疑網極堅利故。謂之慧劍也。駭動物機。增長善芽。故謂之法雷也。聚集人天。善能號令。故謂之法鼓也。能陰覆群生。皆得清涼。故謂之慈雲也。能濟熱惱。沃焦渴。故謂之甘露也。皆般若一法爾。
龍象蹴踏潤無邊。三乘五性皆醒悟。
龍象蹴踏之所。固非驢騾所踐之地也。三乘者。一菩薩。二聲聞。三緣覺乘也。五性者。一善性。二惡性。三定性。四不定性。五闡提性也。三乘五性。醒悟且致。忽遇三種病人來。還接得否。患盲者。拈槌豎拂。他又不見。患聾者。語言三昧他又不聞。患瘂者。教伊說又說不得。且作麼生接。若接此人不得。佛法無靈驗。昔人雖有此語。爭奈時機不薦。曾有僧請益雲門。師云。汝禮拜着。僧禮拜起。師以拄杖桎。僧退後。云汝不是患盲。復喚僧近前來。僧近前。云汝不是患聾。乃云會麼。僧云不會。云汝不是患瘂。其僧忽於言下有省。若薦得這個說話。何止三乘五性。盲聾瘖瘂。悉皆醒悟。直是須教大地人普請。作佛去。還委悉麼。雖然如此。若是明眼衲僧。也須仔細詳辨。
雪山肥膩更無雜。純出醍醐我常納。
西竺雪山有草。名日肥膩。潔淨香美。白牛食之。所出皆成醍醐上味。非世間腥羶雜血之乳。其不潔也。雪山。喻一真妙境。香草。喻圓修八正道。牛喻。照理真智。醍醐。喻一乘妙法。以明菩薩。不從漸次而修也。大乘根性。從初發心。便成正覺。所言我常納者。即學般若之士。念念與般若相應也。故下文舉法。皆入重重無盡。事事無礙境界也。
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徧含一切法。
一性。即一真之性也。一法。即一心之法也。一性圓通一切性者。即一性圓通法界性也。一法徧含一切法者。即一心之法。徧含無盡法也。壽禪師云。本生末而末表本。體用互興。真成俗而俗立真。凡聖交映。此顯彼而彼分此。主伴齊參。生成佛而佛度生。因果相徹。境無自性。而他成自。心無自性。而自成他。理不成就。而一即多。事不成就。而多即一。相雖虛。而恆冥一體。性雖實。而常在萬緣。雖顯露難以情求。任超絕。而無妨大用。縱橫幻境。在一性而融真。是以八十卷華嚴大經。所說非昔有而今無也。傳曰。三十九品之勝典。終始交羅。十萬頌之妙言。前後參應。十處十會。如帝網之重重。十剎十塵。如鏡象之涉入。舉一門。則諸門頓顯。談一品。則諸品齊彰。道樹始成。九天同會。普光一集。十處齊登。新舊無差。前後一念。故末山尼。先聽大經。後因參有悟入。方信即今現即今現在華嚴法界之中。有頌云。五蘊山頭古佛堂。毘盧晝夜放毫光。若能於此非同異。即是華嚴徧十方。故云。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徧含一切法也。
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一月普現一切水者。如青霄一月。普現江河池沼滄海溪潭等。凡有水處。悉皆現月也。一切水月一月攝者。眾水所現。唯天上一月爾。華嚴一月三舟。譬喻經云。譬如停舟。分於月影。舟從東去一月往東。舟從西去一月往西。舟從南去一月往南。舟從北去一月往北。常住之舟。見月不動。如是四維十方。盡皆見月。所以云。並安千器。千月亦同。一道澄江。一月孤影。乃至淨水穢水。清水濁水。甘甜苦澀醎淡等水。如是於中。一時普現。經云。我成道時。見一切眾生盡皆成道。傳曰。諸佛清涼月。遊於畢竟空。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信斯言也。
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
眾生心中諸佛。念念證真。諸佛心內眾生。新新作佛。故云。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也。良由諸佛親證法身也。眾生本具法身也。荊溪云。眾生理具。諸佛成。成之與具。莫不性等。故云。我性同共如來合也。故寒山云。嘗聞釋迦佛。親受然燈記。然燈與釋迦。秪論前後智。前後體無殊。異中無有異。一佛一切佛。心是如來地。即其謂之。
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業。
上文自一性圓通一切性。言無礙之性也。一法徧含一切法。言無礙之法也。一月普現一切水。言無礙之喻也。今言一地具足一切地。言無礙之功德也。所言地者。地以能生為義。即初地具足十地功德。故云。一地具足一切地也。言非色非心非行業者。既一地具足十地功德。其功不可思議。則色心行業不可測度也。非色者。非窒礙之色。非心者。非覺知之心也。非行者。非遷流造作之行也。非業者。非所作之業也。今為顯其法性。所以拈情。故下文以明妙用也。
彈指圓成八萬門。剎那滅却三祇劫。
一彈指頃。成就八萬法門。一剎那間。能滅三祗劫罪也。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今既悟入無生之理。八萬四千煩惱。轉成八萬四千清淨解脫法門。即起三大阿僧祗劫。比修行功力也。故楞嚴經云。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祗獲法身。深可信矣。所言三祗劫者。即三阿僧祗劫也。自古釋迦至尸棄如來為一劫。尸棄至然燈如來為一劫。然燈至毗婆尸如來為一劫。故云三祗劫也。此事且止。秪如禪月云。禪客相迎秖彈指。此心能有幾人知。如或未知落處。阿誰敢稱禪客。
一切數句非數句。與吾靈覺何交涉。
一切名言法相。菩提涅槃。真如解脫。非有非無。非凡非聖。頭數法門。無有窮盡。實非究竟。故云。一切數句非數句也。故藥山初參石頭。便問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嘗聞禪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特來禮拜。伏望和尚慈悲開示。師云。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恁麼不恁麼總不得。若薦得這個因緣。許你出荊棘林。具衲僧眼。故云。與吾靈覺何交涉也。
不可毁。不可讚。體若虛空沒涯岸。
毀譽不動者。唯見性之人。方能解脫也。未了之人於一切順境。聞讚譽之言。即心生歡喜。於一切逆境。聞毁辱之言。即心生忿怒。皆不了語言性空也。達法之士。了毁譽之言皆不可得。與法體相應,猶如虛空。勿有涯岸。故云不可毁。不可讚。體若虛空勿涯岸也。
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
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即是不離當處常湛然也。謂此靈覺之性。不離十二時中見聞覺知。若離見聞覺知之外。別求覺性。則無有是處。祖師云。將心覓心。豈非大錯。敢問諸人。阿那個是當處。若向這裏覷得破。故云。與十方諸佛同共受用。等無有異。如或不然。盡是埋沒家寶。辜負己靈。徇行數墨。謾自推求。古德云。譬如騎牛討牛。無有是處。故云。覓即知君不可見。
取不得。捨不得。不可得中只麼得。
靈光洞達。無所不徧。諸佛悟之。而不曾得。眾生迷之。而未曾失。傳曰。譬如有人。怖空而走。雖則而走。且步步不離於空。於彼求空。了不可得。故云。取不得捨不得也。不可得中只麼得者。此之宗旨。當於聞思修體究。而自得之。經云。佛告沙門。汝處於家。昔為何事。對曰。亦常彈琴。佛言絃緩如何。對曰不鳴矣。絃急如何。對曰其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曰。清音普矣。佛告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故曰。不可得中只麼得也。若是明眼衲僧。應不錯舉也。
默時說。說時默。
默時說者。即是說時常默也。僧問投子。如何是十身調御。投子下禪牀立。且道說個什麼。是知默時常說。說時常默也。如世尊說法。一切經首。皆有妙旨。人罕知之。如金剛經云。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乞。收衣鉢洗足已。敷坐而座。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褊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又圓覺經云。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乃至於不二境。現諸淨土。如楞嚴經云。即時如來。敷坐宴安。為諸會中。宣揚深奧。法筵清眾得未曾有。迦陵仙音。徧十方界。故知默常說也。說而默者。一大藏教。金口所宣。未曾道著一字。經云。始從鹿野苑。終至跋提河。於是二中間。未曾說一字。且道。畢竟是有說無說耶。所以天衣云。若言有說謗如來。若謂不談邪見在。若向這裏覷得破。方可稱唱宗風。提綱祖令也。
大施門開無壅塞。
諸佛出世說法。普令一切眾生成佛。為大施主。度脫有情。故云。大施門開也。乃至西竺諸祖。各各說法。利樂有情。至於東土諸祖。天下老宿巧便施設。種種法門。所以雪峰輥毬。石鞏架箭。天皇餬餅。國師水椀。雲門三句。洞山五位。靈雲見桃花。法眼透聲色。首山新婦。道吾樂神。溈山水牯。汾陽師子。百丈捲席。俱胝竪指。皆諸善知識大施門開也。古德云。盡十方世界。是個解脫門。把手拽不入。有何擁塞耶。故云。大施門開無擁塞也。
有人問我解何宗。報道。摩訶般若力。
若或有人。問我解何宗旨。報道摩訶般若力也。梵語摩訶。此云大多勝。即多含不翻也。梵語般若。此云智慧。即生善不翻也。言摩訶般若者。信解則位齊諸祖。受持則福廕人天。故傳曰。故知般若是善惡徑之導師。迷暗室之明炬。生死海之智檝。煩惱病之良醫。破邪山之大風。敵魔軍之猛將。照幽途之赫日。警昏識之迅雷。抉愚盲之金篦。沃渴愛之甘露。截疑網之慧劍。給孤乏之寶珠。若般若不明。萬行虛設。故云。摩訶般若力也。
或是或非人不識。逆行順行天莫測。
般若之力。既得現前。以大悲心。入廛垂手。接物利生。縱橫應用。種種施為。皆為佛事。譬如耆婆攬草信手拈來。皆為妙藥。故經云。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媱怒癡。俱是梵行。故云。或是或非人不識。逆行順行天莫測也。
吾早曾經多劫修。不是等閒相誑惑。
永嘉自云。我今於法受用。得其自在。莫非宿有般若種性。豈是等閑之事。嘗試論之曰。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今永嘉纔往曹溪。便悟般若。便能說法利人耶。假饒有人致難問我。我即報言。吾非今生一世所修。乃至非三四五劫修習般若。故云多劫修也。既是多劫修習。非是等閑以言欺誑。或亂汝等。故云非是等閑相誑惑也。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
諸佛出示。以至天下老和尚出世。皆是建大法幢。竪立宗旨也。明明佛敕曹溪是者。祖師從西土至此。道傳至六祖。其所建立已成法席矣。非獨諸佛冥加。宿受記莂。而弘大事。乃從我佛釋迦如來。親傳心印。至於曹溪。故云明明佛敕曹谿是也。所言法幢者。幢以建立為義也。故知建立法幢。實非小緣。諸佛出世。為一大事因緣。皆為此也。無量菩薩帶果行因。亦為此也。諸二乘人。內藏菩薩行。外現是聲聞。亦為此也。以至梵王前引。帝釋後隨。亦為此也。諸經皆以一法為主。眾法為伴。遞相建立也。故下文明西竺此土。建立法幢之義也。
第一迦葉首傳燈。二十八代西天記。
始自世尊靈山會上。以青蓮目瞬視。迦葉微笑。吾有正法眼藏。分付摩訶大迦葉。是最先傳。故云首傳燈也。二十八代西天記者。初祖迦葉傳二祖阿難。阿難傳三祖商那和修。修傳四祖優波毱多。多傳五祖提多迦。迦傳六祖彌遮迦。迦傳七祖婆須密。密傳八祖佛陀難提。提傳九祖伏馱密多。多傳十祖脇尊者。脇傳十一祖富那夜奢。奢傳十二祖馬鳴大士。馬鳴傳十三祖迦毗摩羅。羅傳十四祖龍樹。樹傳十五祖迦葉提婆。婆傳十六祖羅睺羅多。多傳十七祖僧伽難提。提傳十八祖伽耶舍多。多傳十九祖鳩摩羅多。多傳二十祖奢夜多。多傳二十一祖婆修盤頭。頭傳二十二祖摩拏羅。羅傳二十三祖鶴勒。勒傳二十四祖師子。子傳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多傳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多傳二十七祖般若多羅。羅傳二十八祖菩提達磨。故云。二十八代西天記也。
法東流。入此土。菩提達摩為初祖。
梵語菩提達磨。此云覺法。西竺為二十八祖。此土為初祖。祖本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太子也。遇二十七祖。知其密跡。發明心要。乃記之曰。未可遠遊且止南天竺國。待吾滅後。六十七載。當往震旦。大興佛事。汝至南方勿住。彼唯好有為功業。不見佛理。汝縱到彼。亦不可久留。聽吾偈曰。路逢跨水復逢羊。獨自悽悽暗渡江。日下可憐雙相馬。二株嫰桂久昌昌。師在本國。以知見力。破彼六宗異見法師。令其捨小歸大。一有相宗。二無相宗。三定慧宗。四戒行宗。五無得宗。六寂靜宗。各封已解。別展化源。聚落崢嶸。徒眾甚盛。大師乃喟然嘆曰。彼之一師。已陷牛跡。一一詰其宗旨。各自知無所歸。然後返本悟入。大師學該三藏。尤專定業。非不知也。師自南天竺泛海。經涉三年。時普通三年九月二十一日。至廣州。刺史。蕭昂。表聞武帝。詔迎至金陵。帝問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師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師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問曰。如何是聖諦第一義。師曰。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師曰不識。帝不領悟。師知機不契。是月十九日。潛迴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屆於洛陽。當後魏孝明帝。大和十年也。寓止於嵩山少林。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測之。即禪宗初祖也。
六代傳衣天下聞。後人得道何窮數。
大師既少室九年。未有知音。時有僧神光者。曠達之士也。久居伊洛。博覽群書。善談玄理。每嘆曰。孔老之教。禮述風規。莊易之書。未盡妙理。近聞達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遙。當造玄境。乃往彼晨夕參承。師常端坐面壁。莫聞誨勵。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饑。布髮掩泥。投崖飼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堅立不動。達明積雪過膝。師憫而問曰。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光悲淚曰。為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師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光聞師誨勵。潛取利刀。自斷左臂。置於師前。師如是法器。乃曰。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遂易名曰。慧可。光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師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光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師曰。將心來與汝安。光曰。覓心了不可得。師曰。我與汝安心竟。既從此悟入。即為二祖也。所云六代傳衣者。二祖既得法於初祖。皆以衣盂相傳。初祖自西竺傳衣東土。以表其信。至曹溪六祖。其道已行。更不傳衣。唯傳法也。達磨傳可。可傳燦。燦傳信。信傳忍。忍傳能。能乃曹谿六祖大師也。其道盛行於世。謂之六代傳衣天下聞也。自後得道者。不可勝數。故云。成佛作祖者。帀地普天。學禪學道者。如麻似粟。故云。後人得道何窮數也。
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
真既不立。妄亦本空。良由真妄本無自性。因真立妄,因妄立真。古德云。單真不立。獨妄難成也。有無雙遣者。有無亦相待而立。今既雙遣。不空亦空也。故云。有無雙遣不空空也。此之數句。大師欲顯其法。故雙拈真妄有無之情爾。
二十空門元不著。一性如來體自同。
二十空門者。如來破二十種執有之見。因成二十空名。故大般若經云。所謂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雖有二十空名。其體即一法也。今明法性之理。不同廾十之空。故云。元不着也。一性如來體自同者。迴出外道六十二種異見。即與般若涅槃妙心冥合。故云。體自同也。
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
心是根者。根以能生為義。良由此心。能生一切善不善法。故名根也。法是塵者。法雖能軌持萬物。猶如妙藥。病若愈時。藥亦無用。故法是塵也。此之二法皆有窒礙。使人心光不能透漏。如鏡上之痕也。所以云六根塵覩對。翳障心光。返本明心。良由此也。
痕垢盡除光始現。心法雙忘性即真。
痕垢若盡。心法雙忘。自然心光透脫。明見佛性也。古德云。一翳在眼。空花徧界。一妄在心。河沙生滅。翳銷花盡。妄滅證真。病瘥藥除。冰銷木在。靈丹一顆。點鐵成金。至理一言。轉凡為聖。故云性即真也。
嗟末法,惡時世。眾生福薄難調制。
嗟。即嘆辭也。世尊出世。轉大法輪。利益有情。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大師出世,正當像法。早嗟嘆如此。即今則可知矣。故云。嗟末法。惡時世。眾生薄福難調制也。故知末法弘道。不明大旨。各守門庭。互相堅執。盡為法病。故下文可見。
去聖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冤害。
去聖遙遠。邪見轉深。於正法中。返生怨害。是以達磨西來。擊齒服毒。聖師尚爾。豈況人師耶。諸佛出世。莫不興慈運悲。接物利生。魔強法弱。而聖心不知恩德。況今天下昇平日久。國王大臣。受佛付囑。弘護三寶。諸方法席興盛。出家之士當起難遇之心。參尋知識。決擇死生。以求出離。報荅四恩。即其宜矣。然而其中有雖學佛法。不知有教外別傳者。亦有之也。有身居貴位。忘宿世所修。而於佛法為其障礙者。亦有之也。有雖傳持佛法。各以宗派不同。互相攻擊者。亦有之也。此皆為法門魔事盡非通人。若是本分之人。必不如是。故圭峰云。諸宗門下。皆有達人。然各安所習。通少局多。以承稟為戶牖。各自開張。以經論為干戈。互相攻擊。情存函矢而遷變。法逐人我以高低。致使是非分拏。莫能辯析。故云魔強法弱多怨害也。
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
如來唯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世有魔王。雖與佛同時。而不信有圓頓法門。聞佛所說。悉皆毁謗。恨不滅除令互碎也。世人有無大乘根性。亦不信有悟入法門。而於釋門。身雖出家。尚自不信故有之也。古德云。不可向翳目人前。說空中無花。不可向狂病人前。說面前無鬼。空廢語言。應不信受。直須目淨心安。當自知矣。
作在心。殃在身。不須冤訴更尤人。
世人所造無量無邊之罪業。皆妄心所作。故云。作在心也。所感無量苦果。地獄畜生餓鬼種種等形。受種種等苦。古德云。負鞍御鐵為誰來。昔時祗為行心錯。故云。殃在身也。皆是自作自受。非他人所致。故云。不許冤訴更尤人也。世間之苦。乃止一世。地獄之苦。無有窮盡。劍樹刀山。種種不可說苦。此方受盡。世界壞時。更移他方地獄。受罪報盡。更生畜生驢馬。皆非別人。唯自作自受也。
欲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謗法之罪。非小過也。毁般若罪業。皆落地獄。亦非輕計。地獄。皆無間地獄。即極重獄也。時數久遠。皆論劫數。謗法之報非一。具如藏經所載。或為九頭龜。或患白癩疾等。良由十方諸佛出世。悉皆讚嘆一乘妙法。十方諸佛由證法故。得成無上正等菩提。今卻返謗。其罪宜矣。故云。莫謗如來正法輪也。
栴檀林。無雜樹。鬱密森沉獅子住。
栴檀林。謂一真妙境。無雜樹者。無小機權位之雜也。鬱密森沉者。鬱密。即繁茂之貌也。森沉。即幽邃之貌也。師子住者。以喻法性之境。唯大乘菩薩所住。人天小機即不能知。故知無上般若。唯接上根上士。中下之機。卒難悟入。故云。栴檀林。無雜樹。鬱密森沉師子住也。
境靜林間獨自遊。走獸飛禽皆遠去。
無為大道。唯大乘菩薩。菩薩履踐。諸小乘人。與諸權位行人。不能措足。師子。喻大乘菩薩也。走獸飛禽。喻人天二乘小機也。是以法華五千退席。不任此事。一真妙境。唯上士所遊。中下之流。卒難摸索。故云。境靜林間獨自遊。走獸飛禽皆遠去也。
獅子兒。眾隨後。三歲便能大哮吼。
所言師子兒者。喻菩薩初發心時。即便成等正覺也。超過聲聞緣覺諸小乘眾。故云。眾隨後也。三歲即表見性之人。圓修三法也。智者云。空也者。泯一切法也。假也者。立一切法也。中也者。妙一切法也。空不定空。空處當體即中即假。假不定假。假處當體即空即中。中不定中。中處當體即空即假。此之三法不縱不橫。不並不別。一處常三。三處常一。所以云。三諦三觀。三非三。三一一三。無所寄。諦觀名別體復同。是故能所二非二也。悟入之士。圓證三法。所說法門。皆中道實相。故云。三歲便能大哮吼也。
若是野犴逐法王。百年妖怪虛開口。
野犴。喻凡夫二乘也。師子喻大乘菩薩也。菩薩之人。深悟法性。初從發心。便成正覺。所說法門。悉皆稱性也。二乘凡夫。諸權位人。不能明見佛性之者。所說不明究竟實相之理。猶如百年妖怪虛開口。終無所益也。故云百年妖怪虛開口也。
圓頓教。勿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
圓。謂圓滿頓。非漸次也。教者。效也。聖人備下之言詮理化物為義也。圓頓之教。不假漸次。超入佛境。傳曰。譬如太子。具王義之德。迦陵超眾鳥之音也。勿人情者。勿猶眾也。一切眾生。若有疑情不決。直須明了。此非世間之學。為生死事大。實非容易。故下文明其因果也。
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
此是永嘉自謂也。豈是山僧馳逞人我之心。切恐未來之際。一切眾生。於法門中。發心修行。錯悞用心墮落斷常二見。此之二見。能陷人故。名之為坑。如世坑塹也。西天有九十六種外道。不出此見。故法華經云。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即其義也。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釐失千里。
非不非是不是者。乃明是非之相分明。不可錯亂也。非豈不是非。乃真非也。是豈不是是。乃真是也。雖則是非無主。不可瞞旰佛性籠統真如也。差之毫釐失千里者。毛中長者曰。毫釐者。十釐為一毫。若差之毫釐之間。則失之千里萬里。故下文深明是非之相也。
是則龍女頓成佛。非則善星生陷墜。
龍女善星者。明顯是非之相也。昔日靈山會上。有一龍女獻佛寶珠。世尊受之而為說法。悟無生忍。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號花鮮如來也。非則善星生陷墜者。昔有比丘名曰善星。念得十八香象駝經。生身活陷地獄。謂不見佛性說法。返成謗瀆。故則有所警策也。
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
今欲明無相之功。先明有相之理。大師少時歷諸講肆。聽習天台智者教觀。深於經論積學博問也。先德云。五夏已前。精研律部。次明論經。然後參尋知識。決擇生死。乃人道之叙也。非宿有乘種願力。罕能全此。從上諸聖。莫不皆然。達磨祖師。學該三藏。尤專定業。非不知也。後之學者。不能及此。返為謗說。深不可也。譬如筌蹄在獲魚兔。既得魚兔。筌蹄可忘。下文可見也。
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經論之學。豈有過失。乃我佛如來。金口所說。於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故知教不迷人。人自迷教也。古德云。看經須具看眼。眼若不明。返為名相所眩。不窮心地。一向多聞。所以云。縱多學也成貪。那個回頭解自慙。 竮枉作他鄉客。本分門風不荷擔。譬若入海算沙。徒自困爾。
卻被如來苦呵責。數他珍寶有何益。
如來訶責多聞之士。雖則多聞。不獲修證。經云。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也。既非己寶。數至終日雖知數量。不得受用。於己有何益也。所以云。譬如終朝說藥。而自困於沉痾。有若長年問程。而不動於跬步。得魚忘筌者。罕於其土。執指為月者實係其徒。即志義也。
從來蹭蹬覺虛行。多年枉作風塵客。
從來者。從無始來也。蹭蹬者。行不進之貌也。虛行者。未有地頭而虛行也。從無始已來。以至今日。經生死險道。徒自困疲於涅槃路上。未曾踏實。故曰。覺虛行也。多年枉作風塵客者。譬如世人飄蓬南北。千里萬里。家鄉轉遠。枉作風塵之客也。古德云。前無限路。誰是到家人。
種性邪。錯知解。不達如來圓頓制。
謂不皈依三寶之人。西竺九十六種外道。依附邪師。生諸邪見。故云。錯知解也。不達如來心地法門。故知於無量劫。受無量生死。皆因邪師說法也。不遇圓頓大乘菩薩所說。故論云。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以經於往昔。無量劫受苦。流轉生死中。不聞佛名故。不聞佛名者。皆遇邪師故也。
二乘精進沒道心。外道聰明無智慧。
二乘之人。精進修行。斷三界見思。七返人天。所歷修行法門。非不精進也。飲寂滅酒。臥涅槃床。不起大悲心。修利他行。接物利生。是無道心也。外道聰明無智慧者。西竺外道。極有聰明之士。念得四圍陁典籍。不明佛性。故寒山云。世有多解人。愚癡學用文。不憂當來果。唯知造惡因。見佛不解禮。見僧倍生嗔。五逆十惡輩。三毒以為隣。死去入地獄。未有出頭晨。今古聰明之士。為世智所使。不信般若亦有之也。古德云。李白李斯文估絕。二人不遇空王說。幾多空負聰明心。到底生死打不徹。先聖垂慈如此。豈不知有耶。
亦愚癡。亦小騃。空拳指上生實解。
大人無智。曰愚。小兒無知。曰騃。空拳指上生實解者。愚人小兒。於空拳指上。妄為實有。如以黃葉為錢。以為真實。如來大師。說一大藏教文。盡以大悲心。於無作妙智。隨緣教化。或說於有。或說於空。或說頓漸。或說偏圓。或說不定。以種種名相。隨類而各得解也。諸小根器。隨語自生執著。不見佛性。猶如空拳指上實解也。下文重與喻出。
執指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虛捏怪。
若迷指為月。非獨迷月。亦乃迷指。以認指為月故也。經云。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是故學道之人。亦復如是。若以教為佛性。非獨迷其佛性。亦乃迷教。以教為佛性故。則是枉施其功行也。是知中下根性。若無大乘般若之種性。不能入佛知見。其所為患者。在於根境識三。十八界法。故云。根境法中虛捏怪也。
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
此一句。乃永嘉大師。盡力拽到門前。秪欠擡足入來也。昔有宿德。因看法華經。至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自喜之常留意體究。以至行住坐臥。語默作做。舉動施為。拈匙放筯。無不體究。都無所得。至仲春之月。忽一日凭欄閑坐。聞樹上鶯聲瞥然悟入。省前因緣。續前頌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春暖百花紅。鷓鴣啼柳上。以此觀今古尊宿說話。洞曉其旨。求師印可。凡所應用。無有罣礙。所謂方得名為觀自在也。
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
了達罪福性空。無有罣礙。若人發真歸源。十方虛空悉皆消殞。況罪福之相耶。所以肇師云。五陰身非有。四大本來空。將頭臨白刃。一似斬春風。即業障本來空也。若不了悟。執法不忘。因果之法。如形與影。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忘。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故云。未了應須還夙債也。
飢逢王膳不能餐。病遇醫王爭得瘥。
四十九年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所說種種法門。大悲願力。接引眾生。眾生自是不能悟入。譬如世間饑餓之人。遇王者之饍。食前方丈。水陸畢備。種種美味所見之。即生怖畏之心而不敢食。又如久病之人。忽見盧醫扁鵲醫王。必生疑惑猶豫。而於妙藥不能服食。則知病不可瘥也。
在欲行禪知見力。火裏生蓮終不壞。
欲界而行禪那清淨者。以其有般若知見之力也。僧問古德欲界無禪。大德云。何言有禪定。古德云。闍梨祗知欲界無禪。自不知禪界無欲。欲知三界。皆因一心所有。經云。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也。今言知見力者。心既明見佛性。即一切處皆為佛事。何言至欲界。故云。知見力。
勇施犯重悟無生。早時成佛於今在。
過去久遠。有一比丘名勇施。忽於如來禁戒有所闕犯。既犯四重根本之罪。欲自清淨。即將三衣掛在錫上。高聲唱言。我犯重罪。誰為我懺。如是唱言。至一精舍。遇一尊者。名曰鼻鞠多羅云。推罪性了不可得。勇施比丘豁然大悟。十號具足。即往東方世界成等正覺。號曰寶月如來。已至于今。故日早時成佛于今在。
師子吼。無畏說。深嗟懞憧頑皮靼。
諸佛說法。圓頓大乘。自在無畏。猶如師子吼時。無畏自在也。故云。無畏說也。深嗟者。深嘆之辭也。懞懂者。非聰慧也。頑皮靼者。即牛領極 厚皮也。此喻。小乘鈍根。開於大法不能悟。故發其嘆傷之辭。
祇知犯重障菩提。不見如來開秘訣。
祗知犯前四種重罪。障於無上涅槃妙心。不能了罪性空故也。然則生死界中。不能出離者。以皆因婬殺以為根本。沉淪無極。若有大乘種性。難遇前境發菩提心。返妄歸真。即能入道。如善財參見婆須密女。告善財言。我得菩薩解脫。名離貪欲際隨其世樂。而現其身。若有眾生。暫見於我。暫與我語。暫執我手。則離貪欲。得徧往一切佛剎三昧。又如善財見無厭足王。無量猛卒。執持器仗。無量眾生。各犯王法。或斬其頭。或斷其手。善財見已。而作是言。云何於此。而欲求法耶。王告善財。我得菩薩如幻三昧。如我心者。寧於未來受無間苦。終不發生一念之意與一蚊一蟻。而作苦事。況復人耶。故知若有種性。所遇前境即能返本。今此二乘。與諸小機。滯於持犯。諸律儀事。專於事法。乃不見罪福性空。明見佛性。是不見如來開秘訣也。故下文特舉婬殺之相。以明前事。
有二比丘犯婬殺。波離螢光增罪結。
犯婬殺者。皆根本重罪也。螢光者。小乘猶如螢光。石能破暗也。昔有二比丘山中結庵修行。堅持淨戒。無有闕犯。一日一比丘出。一比丘在庵中禪定。忽坐睡。因而睡着。為一樵女。偷犯淨戒。乃內心不侻。至同庵僧歸。具說上事。其僧怒。即趁樵女。驚怕墮入深坑而死。比丘轉加煩惱。一人無心犯婬。一人無心犯殺。此二比丘皆無心犯也。共往大德優波離尊者處。求乞懺悔。尊者以小乘結罪。時二比丘心疑不決。轉生疑惑。即往維摩居士處懺悔。因陳上事。維摩呵云。不善觀機說法。此二比丘久修大乘。何得將大海比於牛跡。波離小乘。猶如螢火。不能破暗。故云。波離螢光增罪結也。
維摩大士頓除疑。猶如赫日消霜雪。
優波離尊者。專以小乘事法懺罪不可懺也。今維摩大士。而以理說性空無相法門。窮罪性了不可得。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內外。前際不去。後際不來。中際不住。三際推求。了不可得。時二比丘忽然頓悟。了罪性空寂。心得快然。住無生忍。經云。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故云。猶如赫日消霜雪也。
不思議。解脫力。妙用恒沙也無極。
不思議者。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議。口欲談而辭喪。心欲思而慮忘。經云。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到此須有悟心。方明解脫一乘圓頓法門也。既證此法。即妙用恆沙之數。亦無盡也。故云。妙用恆沙也無極也。
四事供養敢辭勞。萬兩黃金亦消得。
達法之人。堪受人天廣大供養也。出家之士。身雖出家。心不染道。於諸經論。盡言全關應供。古德云。道德不修。衣食斯費。即其謂也。所言四事者。一衣服。二臥具。三飲食。四醫藥也。此之四事。於諸教中。皆須起慚愧之心。堪受用之。今此道人。豈止四事而已。假使兩黃金亦可消得也。
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億。
粉骨者。如常啼菩薩。於香城學般若時也。既得法已。自恨無物供養世尊。忽遇城中。豪富長者不安。欲人骨髓合藥。即時敲骨出髓賣與長者。所得資金。其所買種種香花供養於佛。其志誠則可知矣。碎身者。如釋迦因中。捨全身求半偈也。我念過去作婆羅門。在雪山中修菩薩行。無佛出世。亦無經法。時天帝釋。現可怖相。而親試驗之。為羅剎形。而現於前。即說半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菩薩聞偈。心生歡喜。即從座起。顧視四方。寂無所見。唯見羅剎。即問聖者。從何得是半偈。此半偈者乃是三世諸佛證道之法。羅剎荅言。我不食來已經七日。心謬言爾。時菩薩復語聖者。若為我足此偈者。我當終身為汝弟子。羅剎荅言。饑逼實不能說。菩薩復語聖者。所食何物。我所食者。唯食暖肉。我所飲者。唯飲新血。菩薩又語聖者。若能為我說是勝偈。我當捨全身供養聖者。是時羅剎即說偈言。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菩薩聞已。即於道樹石壁。書此偈竟。便上高樹投身而下。下未至地。羅剎復帝釋形。於空接住。致於平地。懺悔讚歎。以是因緣。超十二劫。在彌勒前成無上道。故云。一句了然超百億。
法中王。最高勝。恒沙如來同共證。
王中法王。位過百王之上。故云。法中王也。高超三界。獨步大方。故云。最高勝也。乃至過去未來現在無量諸佛。盡證此也。無量法聚。一切義門。不出於此。經云。唯佛與佛。乃能知之。唯佛者。唯釋迦化主也。與佛者。與十方諸佛也。故云。非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乃至十方諸佛同證此法。故云。十方如來同共證也。
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應。
唯此心法。如世間如意寶珠。具諸功用。無有窮盡也。四祖謂牛頭融禪師云。百千妙門。同歸方寸。河沙功德。總在心源。一切定門。一切慧門。一切行門。悉皆具足。神通妙用。並在你心。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果報。本來自有。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即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欠少。與佛無殊。更無別法。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停心。莫起貪嗔。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皆是佛之妙用。故云。信受之者皆相應也。
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
真如界內。無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無自他之形相。即無物無人無佛也。故般若經云。善現。空空清淨。故色清淨。色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空空清淨。若色色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故云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也。
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
三千大千世界。在覺性之中。猶如水上一漚爾。豈止大千沙界為水上一漚。盡十方虛空在覺性之中。猶如水上一漚爾。如觀世音菩薩所證圓通云。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故云。大千沙界海中漚也。一切聖賢如電拂者。猶如電光石火。瞥爾無蹤。卒難摸索。故般若經云。內空清淨故。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故云。一切聖賢如電拂也。
假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
假使鐵輪頂上旋者。傳曰。二十八住菩薩。所修行力。有一魔王。謂菩薩言。汝當退位。汝若不退。我當飛熱鐵輪。旋汝頂上。碎汝形體。猶如微塵。爾時菩薩。以定慧圓明不思議力。故不失其位。時諸魔眾。返自退失。菩薩定慧。而愈增明。故曰。定慧圓明終不失矣。
日可冷。月可暖。眾魔不能壞真說。
曰性本熱寧可說冷。月性本冷寧可說熱。固知眾魔不可壞其真說。如來說法。魔宮振動。邪黨皈依。豈能毁壞聖言耶。所云。日可令冷。月可令熱者。大涅槃經云。時阿樓馱白世尊言。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今永嘉用此以明眾魔不能毁壞般若真說。
象駕崢嶸謾進途。誰見螳螂能拒轍。
菩薩所弘通大乘法門。眾魔不能為其障礙。譬若象駕崢嶸而進。豈螗螂小蟲而可昛其車轍耶。昔齊莊公出獵。有螗螂舉足將搏其輪。問其御者曰。此何蟲也。對曰。此是螗螂也。莊公曰。而以至微之力。而拒大車。不量其力也。今永嘉略涉世緣。以證出世聖法。使之易曉。而今法流沙界。教滿龍宮。時諸小聖魔眾。豈能為障為礙。故曰。誰見螗螂能拒轍也。
大象不遊於兔徑。大悟不拘於小節。
大乘菩薩所歷境界。功德殊勝。非人天所知。二乘所涉法門。優劣不同。欲其易明。即其世間象兔為喻。大象所遊。唯大路可容。非小徑可往。故云。大象不遊於兔徑也。大悟不拘於節者。見性之人不可以事相檢舉,不可以持犯戒律所拘。其作用難以測度。如高沙彌不受戒。藥山不看經等。故云大悟不拘於小節也。
莫將管見謗蒼蒼。未了吾今為君訣。
無上般若唯接上根上器。中下之機。卒難湊泊。是以三界浩浩。六道茫茫。盡是虛生浪死。經云。譬如有一蚊盲。在一器中。啾啾亂鳴。鼓腹狂鬧。不知世界之曠達。以明諸小根器。不能發菩提心。入大乘境界。今永嘉切恐世人信之不及。謾生毁謗。猶如愚人握管窺天。以己見之細微。謗蒼蒼之無際。是誰之過歟。未了吾今為君決者。此之一句。一大藏教詮注不起。六代祖師。讚歎有分。是知從上諸聖。開方便門。提攜後人。放一線道。咯露風規。末後一言。莫教錯舉。
永嘉真覺大師證道歌終
http://www.amituofohouse.org/viewthread.php?tid=224
留言列表